血管斑块
概述
血管斑块是各种原因导致脂质沉积于血管壁形成的粥样纤维斑块
血管斑块导致脏器缺血可出现头晕、胸痛、间歇跛行、剧烈腹痛等症状
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血管斑块导致脏器缺血程度不同,预后有较大差异
定义
血管斑块是血管系统中常见的病理改变,以血管内膜形成粥瘤或纤维斑块为特征。
主要累及大动脉和中等动脉,致管壁变硬、管腔狭窄和弹性减弱,引起相应器官缺血性改变。
发生机制
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等危险因素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进而导致炎症因子表达上调触发炎症反应。
炎症过程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氧化并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累积形成脂质条纹并逐渐演变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过多的LDL-C沉积会诱发产生大量凋亡细胞。
但在超过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后,斑块会不断增长并伴随着脂质的堆积形成薄纤维帽斑块,如发生斑块破裂或侵蚀,则会导致严重的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
类型
稳定型斑块
即纤维帽较厚而脂质池较小的斑块,通常较稳定,不易破裂。
不稳定型斑块
又称为易损型斑块,其纤维帽较薄,脂质池较大,易于破裂。正是不稳定型斑块的破裂导致了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表现
症状特征
血管斑块本身无症状,相关器官受累出现缺血后可有症状。
如血压升高、胸痛、心悸、头晕、头痛、肾区疼痛、少尿、发热、间歇性跛行等。
伴随症状
主动脉血管斑块
大多数无特异性症状。主动脉血管斑块病变可出现主动脉弹性降低的相关表现,如收缩期血压升高、脉压增宽等。
冠状动脉血管斑块
可能引起胸痛、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
若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可表现为持续性胸痛、烦躁不安、大汗甚至晕厥等症状。
颅脑动脉血管斑块
脑缺血可引起眩晕、头痛与晕厥等症状。
脑动脉血栓形成或破裂出血时引起脑血管意外,有头痛、眩晕、呕吐、意识突然丧失、肢体瘫痪、偏盲或失语等表现。
脑萎缩时引起痴呆,有精神变态,行为失常,智力及记忆力减退以至性格完全改变等症状。
肾动脉血管斑块
可引起顽固性高血压。年龄在55岁以上而突然发生高血压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如发生肾动脉血栓形成可引起肾区疼痛、少尿和发热等。长期肾脏缺血可致肾萎缩并发展为肾衰竭。
肠系膜动脉血管斑块
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肠道张力减低、便秘和腹痛等症状。血栓形成时有剧烈腹痛、腹胀和发热。肠壁坏死时可引起便血、麻痹性肠梗阻和休克等症状。
四肢动脉血管斑块
以下肢动脉较多见。由于血供障碍而引起下肢发凉、麻木和典型的间歇性跛行,即行走时发生腓肠肌麻木、疼痛以至痉挛,休息后消失,再走时又出现。
严重者可持续性疼痛,下肢动脉尤其是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如动脉完全闭塞时可产生坏疽
原因
血管斑块是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炎症过程,这些因素称为危险因素或易患因素。
疾病因素
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是血管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尤其是小而致密的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apo)B的水平异常。
高血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60%~70%有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较血压正常者高4倍。
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
糖尿病患者血管斑块的发生率较无糖尿病者高2倍。
有些危险因素如胰岛素抵抗、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肥胖常常倾向于集中在一起出现,形成代谢综合征,其出现血管斑块的风险是无代谢综合征者的2倍。
肾功能不全
肾功能不全通过几种途径促进血管斑块的发展,包括使高血压和胰岛素抵抗恶化,增高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和hsCRP的水平。
非疾病因素
吸烟
吸烟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达2~6倍,且与每日吸烟支数成正比。
超重和肥胖
体内脂肪过度积聚可导致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内脏脂肪组织还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因而血管斑块发生的风险增加。
不平衡膳食
总热量和钠摄入过多,常进食较多的动物性脂肪、胆固醇和反式脂肪酸者,以及蔬菜和水果摄入过少者易患本病。
缺乏体力活动
适当的体力活动不但有维护血管内皮功能和抗氧化作用,还能降低升高的血压,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血脂,减少体重。约1/3冠心病死亡与缺乏体力活动有关。
年龄
血管斑块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其实病理变化在青年期甚至儿童期即已开始,但在中老年期才出现临床表现。
性别
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2∶1,女性于绝经期后雌激素分泌减少,发病者迅速增多。
遗传
与双亲中无心血管病(CVD)病史者相比,双亲中有早发CVD病史(一级男性亲属发病年龄<55岁,一级女性亲属发病年龄<65岁)者,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升高。
社会心理因素
抑郁、焦虑等情况可引起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血压升高和血小板反应性升高,从而促进血管斑块形成。
就医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就医:
伴有胸痛、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
伴有头晕、头痛、偏瘫、失语、凝视等症状。
伴有顽固性高血压肾区疼痛、少尿和发热等症状。
伴有消化不良、肠道张力减低、便秘、腹痛、便血、麻痹性肠梗阻等症状。
伴有下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疼痛以至痉挛、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症状。
以下情况必要时可直接寻求急诊帮助:
持续性胸痛不能缓解、伴严重喘息、呼吸困难时。
伴有剧烈呕吐、意识障碍、晕厥时。
伴有剧烈腹痛不能缓解。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出现胸痛、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建议及时前往心血管内科就诊。
神经内科
出现头晕、头痛、偏瘫、失语、凝视、意识丧失等症状建议及时前往神经内科就诊。
肾内科
出现顽固性高血压、肾区疼痛、少尿和发热等症状建议及时前往肾内科就诊。
普通外科
出现消化不良、肠道张力减低、便秘、腹痛、便血、麻痹性肠梗阻和休克等症状建议前往普通外科就诊。
血管外科
出现下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疼痛以至痉挛、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症状建议及时前往血管外科就诊。
急诊科
出现持续性胸痛不能缓解、严重喘息、呼吸困难时、剧烈呕吐、意识障碍、晕厥时、剧烈腹痛不能缓解请及时前往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是否有相应症状(如胸痛、心悸、头晕、头痛、腹痛、腰痛、间歇性跛行等)?
出现以上症状时有无诱因(如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剧烈运动、休息不佳)?
相应症状开始出现的时间?持续多久了?
相应症状在一天中出现的时间是怎样的(如活动后还是休息过程中)?
相应症状出现的急缓程度(是突然出现,还是慢慢出现加重的)?
什么情况下会诱发相应症状出现或加重?什么情况下会缓解?
病史清单
既往有无基础疾病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近期是否有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睡眠不佳等?
以前做过检查吗?检查结果怎样?
进行过治疗吗?怎么治疗的?治疗效果怎样?
家里其他人是否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
既往是否有长期吸烟史?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主要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神志)。
视诊: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有无异常;心尖搏动有无异常;静脉血管有无怒张;精神状态是否正常。
触诊:触诊脉率是否过快或过慢,触诊是否存在语音震颤,腹部是否存在压痛及反跳痛
叩诊:叩诊患者心界、肺界是否正常,肾区是否有叩痛。
听诊:听诊患者呼吸音是否正常;心音有无异常、有无心脏杂音、有无血管杂音
神经系统查体:患者肌力、肌张力是否正常,是否伴有眼震,双侧瞳孔大小是否正常,对光反射是否存在,病理反射是否存在。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情况。
可以排除其他疾病。
血生化
检测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血液中钠离子、钾离子、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肌酶同型半胱氨酸等。
可以明确病因、病情严重程度,为治疗做准备,或排除其他疾病。
尿常规
检测尿中蛋白、葡萄糖、沉渣等。
可明确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或排除其他疾病。
影像学检查
血管超声
检查主要包括颈动脉、四肢动脉和肾动脉的血流情况和血管病变。
可明确病情严重程度等。
胸部X线
检查可见主动脉结突出,主动脉扩张与扭曲,有时可见片状或弧状的斑块内钙质沉着影;形成主动脉瘤时可见相应部位增大。
可诊断和排除相关疾病。
头部CT和/或头部磁共振成像(MRI)
检查是否存在脑血管、脑的病变,可明确是否存在并发症。
注意CT检查前去除检查部位的饰品或金属物品,如项链等,脱去带金属材质的衣物。MRI检查前应去除含有金属材质的物品,以及电子产品、磁卡等。
冠状动脉造影
是冠心病检查和治疗的主要方法,被称为“金标准”。
通过向冠状动脉注射造影剂使其在X线下显像,可明确病变部位、范围、病变严重程度,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关键信息。
心电图
可以检查心脏电信号。
检查是否存在心律失常。
缓解与治疗
缓解措施
如出现斑块破裂急性血栓形成导致心、脑、肾、肠系膜等器官出现急性缺血坏死,病因明确时可适当止痛镇静,并尽早遵医嘱选择溶栓、介入等方式开通血管,减少脏器缺血时间,改善预后。
专业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
推荐低盐低脂饮食,增加水果、蔬菜和各类膳食纤维的摄入,控制体重,戒烟戒酒,适量运动,保持乐观情绪,避免熬夜。
药物治疗
扩张血管药物
如血管斑块导致脏器缺血,可适当应用扩张血管药物,改善脏器血供。
常用的扩张血管药物包括硝酸异山梨酯硝酸甘油尼可地尔等。
调整血脂药物
血脂异常的患者,除坚持饮食调节和注意进行体力活动外,还需要根据血脂异常的类型选择合适的调脂药物。
调整血脂药物常用的包括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非诺贝特依折麦布、依洛尤单抗等。
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可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功能,预防血栓形成。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双嘧达莫替罗非班阿昔单抗等。
溶血栓和抗血凝药物
血管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者,时间窗内可选择溶栓,继而用抗凝药物治疗。
溶栓药常用的包括链激酶尿激酶、阿替普酶、瑞替普酶等。
抗凝药常用的包括普通肝素、那屈肝素、低分子肝素、巴曲酶等。
手术治疗
包括对狭窄或闭塞血管,特别是冠状动脉、主动脉、肾动脉和四肢动脉施行再通、重建或旁路移植等外科手术。
也可用球囊导管进行经腔血管成形术、经腔激光再通、经腔血管斑块旋切或旋磨、经腔血管成形术后放置支架、经腔超声再通等介入性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