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硬化
概述
血管管壁增厚、变硬,从而失去弹性,管腔内斑块逐渐增大导致管腔缩小
早期无明显症状,中后期可出现胸痛、头晕、视力下降、肢体无力、间歇性跛行等
年龄、吸烟、饮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精神因素、遗传等因素都可以导致
出现头晕、肢体麻木或活动障碍、言语不利、胸闷、胸痛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定义
血管硬化又称血管退行性病变,通常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是血管病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
各种动脉粥样硬化的共同特点就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从而失去弹性,同时因为管腔内粥样斑块的逐渐增大,导致管腔缩小,局部的血流速度增快,远端出现缺血,或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导致远端动脉栓塞,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有血管硬化者,建议及时找医生诊治,尽早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到一定时期需要进行调脂、稳定斑块等治疗。
发生机制
脂质浸润学说
认为血管粥样硬化是动脉壁对从血浆侵入的脂质的反应。
血浆中增高的脂质侵入动脉壁内膜进到中膜后,引起平滑肌细胞增生。平滑肌细胞和来自血液的单核细胞吞噬大量脂质成为泡沫细胞,刺激纤维组织增生。所有这些合在一起就形成粥样斑块。
脂质经过氧化作用而产生的脂质过氧化物,有细胞毒性,损伤细胞膜,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学说
前者认为血管硬化开始于局部凝血机制亢进,动脉内膜表面血栓形成,以后血栓被增生的内皮细胞所覆盖而并入动脉壁,血栓中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崩解而释出脂质和其他活性物质,逐渐形成粥样斑块。
后者认为血管硬化开始于动脉内膜损伤,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增多,血小板在该处粘附继而聚集,随后发生纤维蛋白沉积,形成微血栓。这些物质使内皮细胞进一步损伤,从而有利于粥样硬化的形成。
损伤反应学说
认为粥样斑块的形成是动脉对内膜损伤的反应。
动脉内膜损伤可表现为内膜功能紊乱如内膜渗透增加,表面容易形成血栓。也可表现为内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
长期高脂血症,由于血压增高、动脉分支的特定角度和走向、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由于糖尿病、吸烟、细菌、病毒、毒素、免疫性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质等的长期反复作用,都足以损伤内膜或引起功能变化,有利于脂质的沉积和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而形成粥样硬化。
单克隆学说
动脉粥样硬化的每一个病灶都来源于一个单一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这个细胞是以后增生成许多细胞的始祖。在一些因子如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内皮细胞源生长因子,可能还有病毒的作用下不断增殖并吞噬脂质,因而类似于良性肿瘤,并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类型
细小动脉硬化:指细小动脉弥漫性增生病变,其发生与高血压和糖尿病有关。全身细小动脉硬化使许多脏器血液相应减少,脏器缺血,对心、肾、脑的影响最为显著。
动脉中层硬化:病变起自中年,随年龄增长病变日益加重。单纯的动脉中层硬化不引起管腔明显狭窄或破裂,因此不引起症状。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常见的类型,为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的主要病因。动脉硬化是随着人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其规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至中老年时期加重、发病,为老年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
表现
症状特征
血管硬化是全身性疾病,其症状与血管硬化产生的部位及程度有关。
轻度血管硬化
轻度血管硬化仅存在硬化斑块,不存在管腔狭窄、斑块脱落等,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特殊症状。
严重硬化斑块
脑动脉血管硬化
病情发展至一定程度时,约50%或75%以上的患者可伴随脑供血不足、头晕、一过性黑矇、眩晕等临床症状。
易损的硬化斑块脱落,造成远端血管栓塞,引起脑梗死,进而产生不可逆的偏瘫、失语等脑卒中表现。
心脏血管硬化
狭窄达50%以上的患者,可确诊为冠心病,多数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严重者可出现心肌梗死和心衰。
眼底动脉硬化
可引起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肾动脉硬化
可以出现血尿、血压上升、头晕、头痛、全身浮肿、夜尿增多等症状。
肠系膜动脉硬化
长期肠系膜缺血的表现,如消化不良、腹痛、消瘦、血便等。
下肢血管硬化
可出现下肢发凉、麻木和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小腿肌肉出现麻木、疼痛、痉挛,休息之后可以缓解,再次行走的时候又会出现,随着病变的进展,行走距离会逐渐缩短。
伴随症状
脑动脉血管硬化后期可出现脑萎缩,表现为健忘、痴呆。
心脏血管硬化可出现心前区疼痛及放射痛,如左上臂疼痛、颈部疼痛或牙痛,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全身乏力、下肢水肿等。
眼底动脉硬化可引起眼睛水肿、干涩以及视物模糊。
肾动脉发生硬化,可以出现血压升高。如血栓形成,可能会引起肾区的疼痛、发热等。
肠系膜动脉硬化可出现肠系膜缺血的表现,如腹痛、消瘦、厌食、血便等。
下肢动脉硬化加重至闭塞时,足部的皮温明显降低,足末端出现破溃坏死,愈合困难。
原因
疾病因素
常见疾病
高血压:高压血流长期冲击动脉壁引起动脉内膜机械性损伤,造成血脂易在动脉壁沉积,形成脂肪斑块并造成动脉硬化狭窄。血压不控制,心肌梗塞发生率约提高2~3倍,脑卒中则提高约4倍。
糖尿病: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时的脂肪代谢会出现问题,血液中运送脂肪的蛋白质(称做脂蛋白)会产生变性,在运送过程中脂肪容易沉积在血管内壁形成脂肪斑块。
肥胖症:肥胖或体重过重的人,心脏负荷加重,血脂肪不正常的几率也较高,粥状动脉硬化风险增加。肥胖,易促发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胰岛素抵抗症候群。
其他
不明原因的炎症,或疾病引起的炎症,如关节炎、狼疮、银屑病或炎性肠病也容易导致血管硬化。
非疾病因素
环境因素
饮食因素:过度油腻的饮食会导致脂质沉积造成动脉硬化。
年龄: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到了40岁以后都会出现动脉硬化。而女性因雌激素的保护作用,通常动脉硬化的发病较男性晚。
抽烟及被动吸烟:香烟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会损伤动脉内壁,受伤的动脉内壁会引起血小板堆积形成脂肪斑块。同时,抽烟也会引起动脉收缩痉挛,减少血流量,影响血管正常的舒缩运动,并可致"好"血脂HDL下降。
缺少运动:运动可以避免过剩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内壁。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管弹性,因此缺乏运动的人很容易动脉硬化。
药物
来曲唑能抑制体内雌激素的分泌,而通常认为雌激素对动脉血管有保护作用,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导致血脂升高,诱发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
精神心理因素
A型性格、平时容易紧张、情绪容易波动、工作压力大的人会因为压力而增加肾上腺素的分泌,于是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损伤动脉血管内膜。
其他
遗传因素是指一级直系亲属患有动脉硬化,尤其是早发的动脉硬化,会对孩子产生直接影响,更容易患有动脉硬化。
就医
就医指征
轻微的动脉硬化通常不会引起任何症状。中度或重度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动脉变窄或堵塞导致对器官和组织供血不足。
出现以下情况时通常建议就医:
胸痛、胸闷。
头晕、肢体麻木、视力改变。
行走时腿痛(跛行)等。
以下情况必要直接寻求急诊帮助:
胸部疼痛或压迫感(心绞痛)持续半小时以上不缓解。
手臂或腿部突然发凉、麻木或无力、说话困难或言语不清、单眼视力暂时丧失或面部肌肉下垂等。
黑矇或晕厥。
血压持续升高导致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胸背部疼痛。
一侧肢体持续疼痛不缓解。
就诊科室
根据不同症状选择不同的科室。
如出现胸痛、胸闷,需要就诊心血管内科、急诊科。
出现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需要就诊神经内科。
出现行走时腿痛,需要就诊血管外科。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胸闷、胸痛何时出现的?每次持续多久?如何缓解?
头晕、头痛多久了?合并有其他症状吗?
是否有肢体麻木、言语不利?
是否有疼痛、麻木、手臂肿胀感?手臂有发凉或皮温升高吗?
近期有小腿肌肉麻、疼痛、痉挛吗?休息之后是否可以缓解?
病史清单
是否有吸烟史?
平日是否熬夜和体育锻炼?
有无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痛风等?
是否长期服药?服用何种药物?
是否有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要进行辅助检查,对于合并其他不适症状怀疑病理因素所致的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身体检查
医生会对就诊者的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精神状态等)先进行检查判断。
视诊:检查皮肤是否有破损、挫伤、肿胀或颜色改变。
触诊:是否有水肿。
听诊:心脏是否有异常心音、病理性杂音、心脏搏动的声音。
特殊检查:医生会评估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深浅感觉、步态及反射等。
常规检查
血脂检查:判断是否有脂代谢异常。主要表现为血总胆固醇增高,LDL胆固醇增高,HDL胆固醇降低,血甘油三酯增高,血β脂蛋白增高,载脂蛋白B增高,载脂蛋白A降低,脂蛋白(a)增高,脂蛋白电泳图形异常,90%以上的病人表现为Ⅱ或Ⅳ型高脂蛋白血症。
心电图检查:可以判断有无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的部位及范围。
超声检查: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判断周围血管血流情况,以颈动脉超声最为常见,可观察血管内皮厚度、中层内膜厚度,以及斑块大小、稳定情况等。
其他检查
X线检查、CT三维血管重建和核磁共振三维血管重建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胸片、胸CT可以提示主动脉的硬化,腹部CT可以提示腹主动脉是否存在硬化。
选择性或电子计算机数字减影动脉造影可显示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和四肢动脉硬化所造成的管腔狭窄病变程度。
眼底镜可观察眼底动脉硬化的改变和程度。
血液流变学检查:显示血黏滞度增高,血小板活性增高。
缓解与治疗
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到了40岁以后都会出现动脉硬化。但对于单纯的动脉硬化,由于是一种生理现象,故不需要进行治疗。病理性的动脉硬化,是需要使用药物进行干预和治疗的,比如,抗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药物,溶解血栓药、抗凝药等。
缓解措施
饮食
减少喝酒、注意控制饮食,应少食"饱和脂肪酸"占有量较多的煎炸食物及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等,以减少脂类物质在血管内沉积。
避免高糖饮食,因为高糖饮食同样会引起脂肪代谢紊乱。
多吃豆制品,蔬菜,水果及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
食用油以植物油为主。
饮食宜清淡,不可吃得太饱。
生活习惯
戒烟并避免被动吸烟:烟草毒害心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内皮系统功能,可致心肌肥大、变厚,殃及正常的舒缩运动并可致"好"血脂HDL下降。
定期运动:应注意加强体力和体育锻炼。对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患者,建议每天运动半小时,如走路、骑自行车、游泳、慢跑等,都能起到减肥消脂的作用,提高血管“年轻化”程度,防止变老。
减轻体重:依个体条件进行跳绳、保健体操、打太极拳、骑车、步行、修花剪草、拖地、干家务等。
其他
注意劳逸结合,要合理安排时间,防止疲惫。
避免精神的焦虑不安,维持平静的心态。
慢性忧郁或持续的紧张,可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易致心跳快速、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血流减少,要释放压抑或紧张情绪。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对因治疗
药物治疗
降脂药物
用于控制硬化斑块生成。
如果使用他汀类不能达标,还可以加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如依折麦布片,PCSK9的抑制剂。
抗血小板粘附和聚集药物
适用于:合并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
用于预防血栓形成,防止血管阻塞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常用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溶解血栓药和抗凝药
适用于动脉内血栓导致管腔狭窄或阻塞者。
用于溶解血栓、抗凝。
降压治疗
用于预防动脉硬化,对延缓血管老化有一定的作用。
包括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血管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
降糖治疗
其作用机制涉及氧化应激、炎症、钙沉积等多个层面,作用于多个靶点,改善心血管重构和功能异常。
糖尿病治疗药物主要有磺胺类药物、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DPP-4抑制剂以及中药和天然药物等。
手术治疗
如果动脉硬化引起中重度血管狭窄,出现供血部位的器官和组织缺血,可以考虑腔内或外科手术干预,如支架植入、内膜剥脱手术或旁路移植术。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