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尿症
概述
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儿童,夜间睡眠时不自主排尿
主要表现为夜间尿床,睡眠过深,不易被叫醒
发病与遗传因素、睡眠觉醒障碍、心理因素等有关
主要采取基础治疗、遗尿报警器唤醒治疗、药物治疗、中医治疗等
定义
遗尿症,又称尿床、夜间尿失禁,指5岁以上儿童不能自主控制排尿,常在晚上睡眠时反复出现不自主排尿的现象。
中国儿童遗尿疾病管理协作组2014年制定的《中国儿童单症状性夜遗尿疾病管理专家共识》中,将儿童遗尿症定义为:年龄≥5岁,平均每周至少2次夜间不自主排尿,并持续3个月以上。
分类
根据病因分类
原发性遗尿症
又称功能性遗尿症、非器质性遗尿。
尿床自婴儿期延续而来,没有6个月以上的不尿床期,不是由器质性疾病引起的。
继发性遗尿症
常由器质性疾病引起。
曾有长达6个月或更长的不尿床期,后又再次出现尿床。
按症状分类
根据是否伴有日间下尿路症状,分为以下两类。
单症状性夜间遗尿:仅有夜间尿床的症状,没有出现尿频、尿急等下尿路症状。
非单症状性夜间遗尿:除夜间尿床外,还出现了下尿路症状或膀胱功能障碍,如尿频、尿急、尿失禁、排尿困难、下尿路疼痛等。
发病情况
遗尿症常见于学龄儿童。
2017年《中国5~18岁人群遗尿症患病率的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人群遗尿患病率分别为12.1%、5.1%、1.1%和1.4%,儿童遗尿症总体患病率为4.8%。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年发病率自发减少12%~15%,如果不给予治疗,有0.5%~2%儿童的遗尿症状可持续至成年。
遗尿症男女比例为(1.5~2)∶1。
病因
遗尿症的病因目前还不是十分明确,一般认为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所致。
致病原因
遗传因素
遗尿症可能具有遗传倾向。
有统计资料表明,如果父母双方有儿童期遗尿症病史,其子女患遗尿症的概率为70%。
如果父母一方有儿童期遗尿症病史,其子女患遗尿症的概率为40%。
单卵双生儿如一方患遗尿症,另一方患病的可能性是68%。
睡眠觉醒障碍
夜间睡眠过深,很难被叫醒,膀胱充盈时也不能主动起床排尿。
抗利尿激素分泌节律失常
抗利尿激素在夜间分泌不足,夜间尿液不能浓缩,导致夜间产生大量尿液。
膀胱功能异常
夜间逼尿肌过度兴奋,使膀胱的容量减小,导致膀胱不能储存大量尿液。
发育延迟
正常情况下,排尿是由大脑有关中枢控制的。如果大脑有关中枢调节系统发育不完善,在睡眠中大脑的控制能力下降,可致膀胱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不协调,可出现尿床。
心理因素
重大事件刺激或精神压力过大(如父母离异、亲人死亡、不适应新环境、受到严厉批评、长期焦虑不安等),影响排尿习惯及排尿调节控制能力,导致遗尿。
器质性疾病
某些器质性疾病可引起遗尿,常见疾病如下。
泌尿系统疾病:尿路感染、下尿路畸形或梗阻、肾脏疾病等。
神经系统疾病:脑发育不全、骶骨发育不良、脊膜膨出脊髓拴系综合征等。
全身性疾病:镰状细胞贫血、癫痫发作、糖尿病、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精神疾病:精神发育迟滞、焦虑症、抑郁症、抽动症等。
高危因素
有遗尿症家族史。
缺乏排尿习惯和规律如厕训练。
睡眠质量不佳。
咖啡或酒精饮料摄入过多。
长期使用纸尿裤。
长期便秘。
症状
主要症状
熟睡时不自主排尿,白天夜晚均可出现,以夜间居多。
睡眠过沉,很难被叫醒。
其他症状
部分可伴有尿频、尿急、尿失禁、排尿困难等症状。
遗尿症可能会增加儿童的心理负担,导致儿童自卑、焦虑、社会适应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甚至出现精神心理问题,可持续到成年。
并发症
皮疹或尿路感染:尿液浸湿衣物和床单被褥,如果没有及时更换,长期穿着潮湿衣服或使用潮湿的被褥,可能会引起皮疹,甚至发生尿路感染。
就医
就医科室
儿科
如果孩子5岁以后还在尿床,或既往尿床症状改善后再次出现,甚至伴有尿急、尿频、尿失禁等表现,建议及时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将孩子夜间尿床的时间和频率记录在小本上,就诊时携带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夜间尿床?
夜间尿床频率如何?
夜间尿床是否有诱发因素?
有尿频、尿急、尿痛和发热等伴随症状吗?
病史清单
是否有遗尿症家族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化验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尿常规
影像检查:泌尿系统超声、腰骶部磁共振成像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利尿药:去氨加压素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家族中可有人曾患遗尿症。
可有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发育不全)、泌尿系统疾病(如尿路感染、下尿路畸形或梗阻)病史。
可有精神压力过大,如长期焦虑不安、不适应新环境等。
临床表现
症状
尿床,以夜间为主,可以出现午睡尿床。
睡眠过深,不易叫醒。
部分伴有尿频、尿急、尿失禁、排尿困难等症状。
体征
详细的体格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排除神经系统疾病等原因。
一般检查:包括血压、体重及身高等。
外生殖器检查:有无尿道下裂、包茎等。
腰骶椎检查:有无皮肤凹陷、多毛、骶骨发育不良等。
腹部检查:是否有大便残留在体内,或膀胱是否充盈。
神经系统检查:检查四肢的协调能力是否正常。
实验室检查
可进行尿常规、血生化,有助于排除糖尿病、肾脏疾病、尿崩症、泌尿系感染等引起的遗尿。
影像学检查
腹部和盆腔超声检查,可以发现泌尿系统结构异常、膀胱壁厚度、残余尿量、最大储尿量和直肠粪块。
脊髓磁共振成像检查,可以了解有无脊髓及神经病变。
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对诊断有显著白天排尿症状和反复泌尿系感染有帮助。
尿动力学检查
常规测量残余尿量和尿流量。
如果残余尿>20毫升,表示膀胱排空不全,可能提示非单症状性夜间遗尿。
其他检查
对可能引起遗尿的潜在诱因进行检查,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通过睡眠呼吸监测诊断。
鉴别诊断
尿失禁
相似点:夜间尿床。
不同点:尿失禁是指尿液不自主地从尿道流出,通常在大笑、打喷嚏、提重物等腹压增高时出现尿液从尿道流出,夜间可有尿床。
神经性尿频
相似点:尿频。
不同点:神经性尿频多发生在精神紧张时,主要表现为小便次数明显增多,排尿次数可以从每天4~6次增加至20~30次。白天尿频症状明显,夜间休息或转移注意力后症状可缓解。
泌尿系感染
相似点:尿频、尿急、尿床。
不同点:泌尿系感染多由细菌引起。儿童泌尿系感染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血尿、发热或寒战等。通过尿常规、尿培养及菌落计数等实验室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治疗
重视基础治疗。
小于6岁的儿童一般不采取药物治疗,主要通过教育和生活指导来治疗遗尿。
基础治疗
基础治疗贯穿治疗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作息和饮食调节、行为治疗、觉醒训练与心理治疗,同时须记录排尿日记。
作息和饮食调节
制定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
白天正常饮水,保证足够的液体摄入量,避免摄入浓茶、咖啡等饮品。
睡前排空膀胱,睡前2~3小时应不再进食和饮水。
多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晚餐要定时定点,不宜过早或过晚,且宜清淡,少盐少油,饭后不宜剧烈活动或过度兴奋。
行为治疗
养成良好的排尿、排便习惯
培养儿童正确规范的如厕习惯。
养成日间规律排尿、睡前排尿的良好排尿习惯。
每日定时排便,对伴有便秘的患儿要积极治疗便秘。
膀胱功能训练
排尿中断训练:在每次排尿中间中断排尿,自己从1数到10,然后再把尿排尽。反复训练有助于锻炼盆底肌肉,提高控制排尿的能力。
憋尿训练:膀胱容量小的儿童,适当进行有计划的憋尿训练有一定的好处。白天让儿童有尿意时尽量憋住,每天训练1~2次,可以扩张膀胱,增加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夜间排尿次数。
觉醒训练
家长要根据以往儿童尿床的时间规律,在即将尿床前叫醒儿童,让其在清醒状态下把尿排尽。
不要随意、多次的叫醒儿童排尿。
心理治疗
夜间尿床不是儿童的错,家长不要指责儿童,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家长要鼓励帮助儿童,教孩子学会勇敢,不要让孩子形成自卑心理。
记录排尿日记
如果在第一次就诊时,没有给医生提供患儿的排尿日记,可在医生指导下开始记录,在下次就诊时给医生,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具体病情。
记录内容:白天和夜晚饮水时间、饮水量和排尿时间、排尿量,有无尿急、尿失禁、便秘等症状。
记录时长:学龄期儿童需连续记录1周尿床情况(包含晨起首次排尿量)和2天(周末)白天排尿日记。
辅助工具:使用排尿日记表,需电子秤、量杯、尿不湿等辅助工具记录。
遗尿报警器唤醒治疗
作用
遗尿报警器唤醒治疗是一线治疗方案。夜晚睡眠中发生遗尿时感应器会报警唤醒儿童,反复训练以期最终能使其感受到尿意而醒来排尿。
适应证
每周尿床≥2次,每晚遗尿不超过2次的儿童,可以考虑使用。
禁忌证
每周尿床<2次。
儿童或家长不太愿意使用遗尿报警器。
家长期望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疗。
家长对尿床持消极态度或责备儿童。
非单症状夜间遗尿患儿。
使用方法
如果尿床开始的时候儿童不能被铃声或震动唤醒,则需要儿童的监护人将其唤醒,让儿童在清醒的状态下排尿,逐渐建立起膀胱充盈和大脑觉醒之间的联系,渐渐地儿童在膀胱充盈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自己起床排尿。
疗程
需要连续使用2~3个月,或使用到连续14天不尿床。
有效率
通常需连续使用8周或更长时间起效,治愈率为30%~87%,复发率为4%~55%。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去氨加压素
适应证
夜间尿液产生过多。
膀胱容量正常的儿童。
遗尿报警器治疗失败,或不能遵守遗尿报警器疗法的儿童。
禁忌证:习惯性多饮、有高血压或心脏病。
用法
一般在临睡前1小时服用,以少量水送服。
初次治疗的疗程至少要2~4周。如果治疗有效,则需要继续治疗至3个月。
有效率:治愈率约为30%,部分有效率约为40%。
不良反应:腹部不适、恶心、头痛和鼻出血。
注意事项:服药前1小时和服药后8小时限制大量饮水,以达到治疗效果并避免不良反应。如患儿出现发热等情况,需大量补充液体,应暂停使用去氨加压素
抗胆碱能药物
作用:主要通过抑制逼尿肌过度活动,治疗白天尿频、尿急以及夜间尿床。
适应证:膀胱容量小或逼尿肌过度活动的儿童。对疑似膀胱过度活动症或夜间排尿次数过多的儿童,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可联合使用抗胆碱药物和去氨加压素治疗。
常用药物:奥昔布宁托特罗定和丙哌维林。
不良反应:面色潮红、视物模糊、便秘、口干等。
丙咪嗪
适应证:遗尿报警器治疗、去氨加压素和抗胆碱能药物治疗均无效的大龄患儿。
用法:睡前服用。
不良反应:口干、便秘、排尿困难、恶心、失眠、晕厥、心悸等。
盐酸甲氯芬酯
适应证:夜间唤醒困难的儿童。
用法:睡前半小时口服。
中成药
常用中成药有五子衍宗丸缩泉丸醒脾养儿颗粒等。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遗尿以虚证居多,实证较少,病位在肾和膀胱。常用汤剂、中成药、针刺、艾灸、推拿、穴位贴敷疗法用来治疗遗尿。
中医疗法需要专业中医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以保证效果和安全性,不要听信偏方土方。
其他治疗
原发病的治疗
治疗导致遗尿症的原发疾病,原发疾病治愈,遗尿症状常随即缓解。
如果原发疾病治愈后,夜间遗尿症仍持续存在,可继续按以上方法治疗。
经皮神经电刺激
可以有效减少晚上尿床次数,且安全、无创、不良反应少。
对于伴有膀胱过度活动的儿童疗效较好,但整体治愈率较低。
盆底生物反馈治疗
尿动力学检查发现尿道不稳定者,可以加用盆底生物反馈治疗。
治疗需要使用专业的设备和软件,适用于年龄较大的儿童。
预后
治愈情况
部分儿童可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自愈。
绝大多数儿童在改善生活习惯、使用遗尿报警器或药物治疗后可治愈,即使有症状反复,二次巩固治疗也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如果没有进行治疗,有0.5%~2%患儿的遗尿症状可持续至成年。
危害性
尿液浸湿衣物和床单被褥,会产生难闻的气味。
如果长期穿着尿液浸湿的衣服或使用尿液浸湿的被褥,可能会引起皮疹,甚至导致尿路感染。
儿童可能会因为尿床,产生自卑、自责和内疚的心理,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调整饮水规律:如在上午9点左右进行充分、大量地饮水,下午3点左右适量饮水,从傍晚6点开始要限制儿童的饮水量,晚上睡觉前3小时不再饮水。
晚餐饮食以清淡为主,少盐少油,最好避免吃流质食物。
饭后水果尽量不要选择西瓜、橘子、梨和其他富含水分较多的水果。
避免摄入咖啡、浓茶、巧克力等食物和饮品。
避免摄入过多含糖量高的食品。含糖量高的食品也有利尿的作用。
生活管理
家长要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作息,保持固定睡眠时间。
晚饭后不要进行剧烈活动。
发现尿床后,要及时清洗更换衣服、被褥。
衣服和被褥,尽量选择柔软、吸水性好的布料。
心理护理
家长对待儿童,一定要耐心、温柔,帮助其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创造轻松的家庭氛围,不要让孩子有心理负担。
预防
养成规律排尿、排便的良好如厕习惯。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白天过度劳累,夜间睡眠过深。
晚餐不宜过咸,尽量少喝水和饮料。
不要长期使用纸尿裤。
家长要多关心儿童,注意其精神心理的变化,培养其自信、乐观心态。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