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沉渣管型
概述
管型是尿液中的蛋白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形成的圆柱状结构物,故又称圆柱体。管型主要包括透明管型、颗粒管型、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及脂肪管型等。管型是尿沉渣中有重要意义的成分,其出现往往提示有肾实质性损害。
适宜人群
肾实质性损害的患者。
标本采集
采集方法:患者留尿
患者可留取清晨起床收集的第一次排尿,因尿液浓缩而增加检出阳性率。
检查前
避免剧烈运动,宜持续休息30分钟以上。
是否可服药需遵循医嘱。
晨尿前需禁食和禁糖水、茶水、咖啡等。
检查时
应该清洁尿道口,且保持尿道口干燥,注意不要污染尿杯。
应留取新鲜清洁中段尿(连续排尿不中断,此时截取中段排的尿液,患者可从排尿开始数三秒,然后立即接尿)。
检查后
须在第一时间内送到尿液标本采集窗口或护士站,不能超过2小时。
参考区间
显微镜检验法:偶见透明管型(0~2个/HP)
(数据来源:胡成进,公衍文.检验结果临床解读.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临床意义
透明管型
可见于正常人清晨浓缩尿、剧烈运动后等。
见于发热、心力衰竭、肾实质病变如肾小球肾炎等疾病。
服用使透明管型增多的药物,如头孢噻啶、利尿药等。
颗粒管型
常见于肾间质疾病、肾移植排斥反应肾盂肾炎、病毒感染、慢性铅中毒恶性高血压、淀粉样变及阻塞型黄疸等疾病。
卡那霉素两性霉素B、铋剂、降钙素吲哚美辛、先锋霉素Ⅱ可使颗粒管型增多。
红细胞管型
反映肾小管疾病和实质出血。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移植后急性排异反应等。
白细胞管型
反映肾化脓性炎症,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也可见于非感染性炎症如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
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
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炎、病毒感染、重金属中毒、乙烯乙醇和水杨酸盐中毒。肾移植术后3天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为急性免疫排斥反应的可靠指标。
肾衰竭管型
见于急性肾功能不全多尿早期或慢性肾功能不全,提示预后不良。
脂肪管型
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中毒性肾病及严重的骨创伤性疾病。
蜡样管型
提示局部肾单位有长期梗阻,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肾性肾衰竭、肾淀粉样变、急慢性肾移植排异反应等,出现蜡样管型反映了肾病的严重性。
混合管型
多见于肾移植排异反应、活动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适宜人群
标本采集
参考区间
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