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震颤
概述
一种不自主、有节律的、往返摆动的眼球运动
表现为眼球不受自主控制地摆动
由遗传因素,以及眼源性、前庭性、中枢神经源性等病变导致
通过光学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可以改善症状
定义
眼球震颤是指一侧或双侧眼球有节律的、不自主的、非正常的跳动或摆动。
眼球震颤可为独立的疾病,也可以是某一疾病的一种症状。
根据发生的时间,可分为先天性眼球震颤和后天性眼球震颤。
分类
根据眼球震颤的节律分类
冲动型眼球震颤:眼球往返摆动的速度不同,向一个方向运动的摆动速度慢,称为慢相;向另一方向运动的摆动速度快,称为快相。
钟摆型眼球震颤:眼球往返摆动似钟摆样,速度一致。
共轭性眼球震颤:双眼震颤的振幅、频率和方向协调一致。
分离性眼球震颤:眼球震颤可单眼发生或双眼发生。双眼性分离性眼球震颤慢相的振幅、频率和方向并不一致。
周期交替性眼球震颤:眼球震颤方向呈规律性的周期交替性变化。
根据眼球震颤的形式分类
水平性眼球震颤:眼球左右来回运动。
旋转性眼球震颤:眼球沿其前后轴作反复旋转运动。
垂直性眼球震颤:眼球上下来回运动。
混合性眼球震颤:眼球可左右、上下、旋转混合运动。
根据发生时间分类
先天性眼球震颤:出生后3~6个月内即发生的眼球震颤,终身表现为双眼水平性摆动性。
后天获得性眼球震颤:由后天疾病导致的眼球震颤。
根据发病原因分类
眼源性眼球震颤:各种原因所致的黄斑中心注视反射形成障碍引发的眼球震颤。
前庭性眼球震颤:因眼睛、内耳和大脑之间的信号通路中断而引发的不自主的眼球运动。
中枢性眼球震颤:多见于延髓病变、脑桥病变、中脑病变及小脑病变患者。
中毒性眼球震颤:因巴比妥类药物、木醇、乙醇等有毒物质而引起的眼球震颤。
根据病变部位分类
知觉性眼球震颤:此类型继发于视觉传入径路的缺陷,常合并眼前节、视网膜及视路神经疾病,导致固视反射发育异常,使正常维持目标于中心凹的矫正运动系统功能丧失,从而产生眼球震颤。
运动性眼球震颤:此类型可能由视觉传出机制缺陷导致,或者是眼外肌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不稳定导致,一般不合并眼部其他病变。
根据有无诱因分类
生理性眼球震颤:正常生理情况下发生的眼震,如注视点不断移动(行驶的火车、转动的雨伞等)所引起的眼震。
诱发性眼球震颤:某些刺激引发的眼震,如冷水、热水灌入耳部时引起的眼震。
自发性眼球震颤:无外界因素刺激即可出现的眼震。
其他分类
隐性眼球震颤:只有遮盖一只眼的时候才出现眼震。
显-隐性眼球震颤:双眼打开的时候单眼注视,眼震仍然出现,但其慢相的速度逐渐变小。
显性眼球震颤:无论是遮盖一只眼,还是双眼同时打开,均会出现眼震。
发病情况
先天性眼球震颤国外发病率为0.016%~0.14%,国内发病率曾经报道为0.025%,后天获得性眼球震颤尚缺乏统计资料。
病因
致病原因
先天性眼球震颤的确切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后天性眼球震颤常是某一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原发疾病有关,例如眼部疾病、耳部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
遗传因素
部分眼球震颤可由基因突变引起,具有家族遗传倾向。
遗传方式以X连锁隐性遗传最常见,部分患者可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眼部疾病
眼球震颤可见于视神经发育不全、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先天性白内障、白化病、先天性静止性夜盲、全色盲、先天性无虹膜等眼部疾病。
内耳疾病
眼球震颤可见于内耳疾病,如梅尼埃综合征、中耳炎、迷路炎、急性前庭功能损伤等。
内耳疾病可影响内耳感受器,对内耳和大脑之间的信号通路产生影响,引发前庭性眼球震颤。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眼球震颤可见于脑炎、脑肿瘤、脑血管疾病、脑外伤共济失调多发性硬化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影响前庭神经核、小脑、大脑皮质的前庭中枢以及内侧纵束与小脑和大脑的联系纤维等部位,对延髓、桥脑、中脑、小脑以及大脑造成神经功能损害,引发眼球震颤。
酒精或药物
阿片类、巴比妥类、酒精、铅中毒等可影响大脑功能或损伤中枢神经,导致眼球震颤的发生。
高危因素
存在以下一项或多项危险因素者,发生眼球震颤的风险较高,需要引起注意:
有眼球震颤家族史。
出生时存在难产或早产。
从事某些特殊职业,工作环境光线较暗,眼睛长时间处于不断运动的紧张状态。例如,矿工或火车调度员等。
症状
主要症状
眼球不自主摆动
可发生于单侧眼球或双侧同时发生。
眼球可出现不受控制、节律性摆动。
眼球震颤可表现为左右、上下或旋转摆动或跳动。
视力减退、弱视
可发生于单侧眼球或双侧同时发生。
眼球震颤导致视网膜黄斑注视不良,造成视力下降。
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常合并双眼弱视。
复视
表现为看东西时出现重影。
前庭或其与小脑干的联系通路受影响时,多有震颤性复视,见于中枢性眼球震颤。
物体运动感
眼球震颤可导致患者自觉眼睛里很多东西都在不停地晃动,但其实所视物是静止状态的。
当视物时间过长时,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现象。
代偿头位
部分患者为了减轻眼震,提高视力,常采取异常头位。表现不自主地以偏头、歪头、侧面等姿势视物。
长期代偿头位可导致头向右肩/左肩歪、或下颌上抬/下收、面部发育不对称等。
斜视
眼的正常运动与调节受到损伤,双眼运动不平衡,导致眼球出现偏斜。
其他症状
部分眼源性眼球震颤可能伴发屈光不正、色觉异常等。
耳源性眼球震颤患者可能伴发眩晕、耳鸣、耳聋、耳痛等症状。
中枢性眼球震颤患者可有头痛、共济失调、恶心、呕吐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有畏光症状,对明亮的光敏感,在黑暗中视物较常人困难。
就医
就医科室
眼科
出现眼球不自主摆动、视物不清等症状,或视物出现重影或感觉其晃动,或出现不明原因的视力下降时,建议及时到眼科就医。
神经内科
出现眼球震颤,并同时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建议及时到神经内科就医。
急诊科
在服用某些药物或大量饮酒后突然出现眼球震颤,建议及时到急诊科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若患者有视物障碍,建议家属陪同就诊。
建议就诊时不佩戴隐形眼镜、不化眼妆,以免影响眼部检查。
切勿自行使用药物。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眼球是否出现不自主的跳动?出现多久了?此症状是否反复出现?
是否看东西有重影或感觉其在晃动?
是否感觉视力减退了?
是否感觉颈部肌肉酸痛?
是否存在歪头?
病史清单
近期是否发生眼部、头部、颈椎等外伤?
是否有白内障、先天性弱视、先天性视神经萎缩等眼部疾病?
是否有梅尼埃综合征、中耳炎、迷路炎等内耳疾病?
是否患有脑肿瘤、脑血管疾病等神经系统疾病?
家族中是否有人患有眼球震颤?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
眼科常规检查:视力检查、眼底检查
其他检查:眼震图、电测听、听觉诱发电位、前庭功能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惊厥药:苯巴比妥、加巴喷丁
其他药物:肉毒素、4-氨基吡啶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眼球震颤家族史。
有高度近视、视神经炎、弱视等眼部疾病史。
有梅尼埃综合征、中耳炎、迷路炎等内耳疾病史。
脑炎、脑肿瘤、脑血管疾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史。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眼球不自主、节律性摆动,伴有眩晕、耳鸣、视力障碍等表现。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或MRI检查
目的是为了解是否伴有神经系统疾病,可以协助明确眼球震颤的病因。
其他检查
视力和屈光状态检查
可了解患者的屈光状态以及视力损害情况。
裂隙灯和眼底检查
可用于检查患者是否存在眼前节、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和视神经疾病。
有助于明确眼球震颤的病因。
眼震图
眼震图可用于检查前庭系统功能。
通过检查结果提供的振幅、频率及慢相角速度,有助于明确病因,以及明确导致发病的损伤部位、损伤程度等。
眼位检查和眼球运动检查
可用于检查患者是否存在斜视,并明确眼球震颤的特点和类型。
鉴别诊断
眼球震颤的鉴别诊断包括周围性眩晕与眼睑痉挛。
周围性眩晕
一种常见的前庭系统性眩晕,指内耳前庭至前庭神经颅外段之间的病变导致的眩晕。
周围性眩晕与眼球震颤均会有水平性或水平加旋转性眼震。
周围性眩晕患者若改变头位或体位改变,可加重眩晕症状,且无脑功能损害,通常无垂直性眼震。眼球震颤的摆动方向不仅可表现为左右方向或旋转性,还可表现为上下垂直眼震,一般伴随视力减退。
眼睑痉挛
眼睑痉挛是眼轮匝肌的痉挛性收缩,引起不随意、不断重复的肌肉痉挛抽搐。表现为眼睑跳动,双眼可同时或分别出现。
眼球震颤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眼球同时发生不自主、往复的运动,主要为控制眼球运动的肌肉神经受累导致。
治疗
治疗目的:减轻眼震、提高视力、改善异常头位。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原则:后天性眼球震颤应先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如果治疗后仍然存在眼球震颤,可选择光学、药物和手术手段治疗。
光学治疗
三棱镜
适用于先天性运动性眼球震颤患者。
通过双眼配戴基底向外的三棱镜,刺激调节性集合,可调节视力、改善患侧眼球不自主运动症状。
对于有代偿头位的患者,可以双眼前放置同方向、基底和中间带或慢相方向相反的三棱镜,可通过移动中间带,以矫正头位。
屈光矫正
适用于存在屈光不正的患者。
验光配镜是矫正屈光不正的主要手段。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目前尚无明确的安全有效的药物供临床使用。建议根据医生的建议,谨慎选择。
肉毒素
药物的作用:可通过眼外肌注射肉毒素,减轻眼球震颤。
用药注意事项:效果短暂,部分患者可出现复视上睑下垂、流泪、畏光等不良反应。对药物过敏、局部发生感染以及重症肌无力者禁用。
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重复注射。
4-氨基吡啶
药物的作用:4-氨基吡啶可用于治疗下跳性眼球震颤。
用药注意事项:对药物过敏者禁用。部分患者可出现失眠、头晕、头痛、恶心等不良反应。
抗惊厥药
药物的作用:加巴喷丁、苯巴比妥可一定程度上缓解旋转性眼球震颤,还能抑制部分获得性眼球震颤。
用药注意事项:对药物过敏者禁用。部分患者可出现嗜睡、眩晕、恶心等不良反应。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可减轻患者的眼震幅度,纠正其代偿头位,从而达到改善患者视力及视功能的目的。
中间带移位术
适用于合并代偿头位偏斜≥15°~20°的先天性眼球震颤
将眼球震颤的“中间带”或“慢相”移到第一眼位的位置。
合并斜视的眼球震颤患者可以同时联合斜视矫正术。
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或破坏术
适用于不合并代偿头位的眼球震颤患者。
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或破坏可以改善眼球震颤的速度与幅度。
眼内植入物治疗
有报道,除上述经典治疗方式外,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获得性眼球震颤,还可以采用眼内植入物的方法。
其原理是抑制肌肉、神经的异常放电,但不干扰正常的眼球运动。
目前已有一些眼内植入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随访证实可以改善症状和眼部测量值。
预后
治愈情况
眼球震颤不能自愈,也无法根治。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症状可得到缓解,一般预后良好。
危害性
先天性眼球震颤可导致患者发生视力减退,对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带来较大阻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若患者长期斜视、代偿头位,可对脊柱发育与视物姿势产生较大影响。
日常
日常管理
缓解眼疲劳
应避免用眼时间过长或经常熬夜,可适当增加间歇次数与时间,按摩眼部,缓解眼疲劳。
充足睡眠
应保证充足的睡眠与休息,避免发生视功能紊乱或衰退,造成眼球震颤症状加重。
心理支持
患者发生眼球震颤,可能会产生敏感、自卑、抑郁情绪,给患者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家属或朋友可多与患者沟通,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正视疾病。
预防
先天性眼球震颤无法预防。若有眼球震颤家族史,建议在生育前进行遗传咨询。
患有眼部疾病、内耳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建议从事需要长时间注视工作的人群,定期进行眼科检查。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