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检测
概述
适于患有泌尿系统疾病人群,健康体检人群
可通过24小时尿液、随机尿液、晨尿进行检测
反映肾功能,可用于辅助制订治疗计划、判断药物疗效、监测疾病进展和判断预后
检查前无须准备
定义
尿蛋白检查是用蛋白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检测尿中蛋白质含量。
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最常用的定量方法,是通过收集24小时的全部尿液,测定其中的蛋白质浓度,进而计算出24小时内的尿蛋白总量。当尿蛋白大于150 mg/24h,称为蛋白尿
检查目的
用于肾脏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疗效监测。
用于其他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
适合检查的人群
考虑继发性肾小球损害,如继发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的肾损害。
考虑肾小管损伤性疾病,如肾小管酸中毒等。
考虑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如膀胱炎尿道炎等。
标本采集
采集方法:24小时尿液、随机尿、晨尿。
尿液采集容器:容量最好大于2升,洁净、无化学污染,预先加入合适的防腐剂。
具体操作:标本采集当天(如早晨8点),检测者排尿并弃去尿液,从此时间开始计时并开始留取尿液,在结束留取标本的次日(如第二日早晨8点)将24小时的尿液全部收集到容器内,测量总量并记录在申请单上。混匀取5~10毫升送检,避免污染,其余的尿可丢弃。
随机尿、晨尿:取清洁中段尿,指排尿弃去前段尿,留取中段尿约10毫升。(连续排尿不中断,此时截取中段排的尿液,患者可从排尿开始数三秒,然后立即接尿)。
疼痛程度:尿液采集无疼痛。
等待时间:报告当天可取,具体等待时间以医生告知时间为准。
参考区间
定性:阴性(-)。
定量:≤150 mg/24h。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医院因仪器、试剂、检测方法不同,参考区间有所差异,具体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结果解读
升高/阳性
定义
检测结果阳性或尿定量结果超过150 mg/24h,即为蛋白尿(报告中出现“+”或“↑”)。
原因
生理性蛋白尿
是指源于人体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引起反应性尿蛋白增多。一般尿蛋白定性试验不超过“+”,定量<0.5 g/24h。
功能性蛋白尿,见于人体剧烈运动后,发热、寒冷刺激、过度兴奋等状态下,引起暂时性、轻度蛋白尿,称为功能性蛋白尿。
体位性蛋白尿,见于青春发育期少年,如站立时间过长,可能原因是直立体位时,前突的脊柱压迫肾静脉,或因直立过久肾脏下移,肾静脉扭曲造成肾静脉淤血,淋巴、血流循环受阻等因素。
偶然性蛋白尿,见于尿中混入了白带、月经血、精液、前列腺液等。
摄入性蛋白尿,见于输注成分血浆、白蛋白及其他蛋白制剂、摄入过多蛋白食品后。
妊娠性蛋白尿,见于妊娠期妇女,与人体处于妊娠状态有关,分娩后可消失。
病理性蛋白尿
肾小球性蛋白尿,如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红斑狼疮性肾病、遗传性肾病等。
肾小管性蛋白尿,如各种原因引起的间质性肾炎、遗传性肾小管病、肾毒性药物引起肾小管损伤等。
混合性蛋白尿,全身性疾病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
组织性蛋白尿,肾小管代谢产生的、组织破坏分解的、泌尿系统分泌的蛋白质进入尿液形成的蛋白尿,主要是T-H糖蛋白
溢出性蛋白尿,如多发性骨髓瘤重链病等。
小荷提示
注意事项
24小时尿蛋白定量结果的准确性与标本收集关系很大,如尿液收集不完全,未充分混匀等因素都可导致结果误差。
需要注意的是,单一指标无法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检查结果必须由临床专业医师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判断。
异常结果引发的症状
生理性蛋白尿,是指肾实质无器质性损害,在发热、高温、寒冷、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剧烈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诱因去除后,蛋白尿即可消失。
病理性蛋白尿一般多为持续性蛋白尿,根据尿蛋白量的多少,症状各不相同。
单纯性蛋白尿,尿蛋白量少,可以无任何临床症状或体征。随着尿蛋白增多,患者可以伴有乏力、尿中泡沫增多的表现。
大量蛋白尿者,可以出现水肿(颜面、四肢甚至全身),部分会出现浆膜腔积液(胸腔积液、腹水等)。另外,症状还跟导致肾病的原发病相关。
日常生活
发现蛋白尿时,先排除生理性蛋白尿。怀疑为不常见病因的,需进一步检测自身抗体、炎症指标、补体等,以明确诊断。
尿蛋白高者饮食应限制蛋白质摄入量,优先考虑人体利用率高的动物性蛋白质 (如蛋白、瘦肉和牛奶等)。
预防寒冷和疲劳,避免过度剧烈的运动。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则应积极控制血糖及血压。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参考区间
结果解读
小荷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