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下痒
概述
腋窝部位的皮肤受到刺激或因疾病而产生的瘙痒感觉
可由夏季多汗、局部卫生不良等引起,也可能与皮肤病、系统性疾病有关
局部瘙痒明显,持续难忍,或伴随皮损的发生,建议及时就医
一般明确病因后规范治疗,可缓解症状
定义
腋窝部位的皮肤在受到某些外界刺激或由于某些疾病而产生的瘙痒感,是一种可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快感觉。
不同原因所致的瘙痒,其瘙痒程度轻重不一,发作时间及持续时间也有差异。
腋窝部位的皮肤褶皱柔软,透气差,容易藏纳污垢、滋生细菌或真菌等微生物,导致腋下痒,甚至引发感染。
发生机制
瘙痒是皮肤一种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快感觉,其产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多种神经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神经肽等,可作用于表皮、表皮-真皮交界处和其他部位的感觉神经末梢而引发瘙痒。
腋下痒的发生可能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相同的致痒介质在不同疾病瘙痒的发生中发挥的作用可能不同;在同一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可能有不同的介质参与瘙痒的发生。
表现
症状特征
瘙痒的持续时间
阵发性或间断性瘙痒
因短期外界刺激或者一些常见皮肤疾病引起的瘙痒,持续时间短,给予止痒治疗后能很快缓解,但易反复发作。
外界刺激如被蚊虫叮咬、接触生物活性物质(如胺类、蛋白质/多肽类和脂类等)、接触刺激性物品、不良的生活方式或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
持续性瘙痒
常见于因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引起的皮肤瘙痒,因与系统代谢或全身疾病有关,瘙痒持续不退。
常规治疗效果通常不佳,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才能有效缓解。
瘙痒的程度
瘙痒的程度因人而异,与个人的敏感程度、疾病的性质、某些诱因等有关。瘙痒程度影响临床治疗决策。
饮酒、情绪波动、季节变化、温度变化、衣服被褥摩擦,甚至某些暗示等可引起瘙痒发作或加重。
瘙痒发作的时间也不固定。夜间瘙痒往往更明显,影响睡眠,患者常常陷入越挠越痒,越痒越挠的恶性循环,甚至可能彻夜难眠。
伴随症状
皮肤干燥引起的瘙痒,瘙痒处的皮肤外观可基本正常,有时可有细小脱屑。如果长时间反复搔抓皮肤,可能出现一些继发性的皮肤损害,比如抓痕、结痂、皮肤继发感染、皮肤增厚苔藓化等。
若皮疹边界清楚,且患者发病之前局部曾接触某些特殊物质,常见于急性接触性皮炎。
伴有红色丘疹、斑片,有渗出倾向,且多为双侧腋下对称性病变,常见于急性湿疹。
伴有暗红色,皮肤增厚、粗糙,苔藓样改变的皮损,常见于慢性湿疹。
若搔抓后出现米粒大小丘疹、风团,见于人工性荨麻疹。
若伴有红色的丘疹、斑片,一般呈环形或半环形外扩,边缘清晰,较皮损重,上有鳞屑,常见于体癣,腋下亦会出现。
若出现边界清楚,大小不一,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斑(常表现为褐色、浅褐色、淡红色、淡黄色或白色),表面有少量糠秕样鳞屑,可见于花斑癣。
原因
引发腋下痒的原因有很多,但腋下痒不都是由疾病引起,如有需要请及时就医。
疾病因素
以下仅列举几种引起腋下痒的常见疾病。由于诱因复杂,相似症状过多,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就医。
皮炎、湿疹及过敏性皮肤病
湿疹、接触性皮炎等均可在腋下部位发病,出现腋下痒的症状。
服用可疑过敏的食物、药物,导致产生过敏反应,也会产生腋下痒。
湿疹
由多种内因(慢性感染、内分泌及代谢改变、血液循环障碍、神经精神因素及遗传因素等)、外因(食物、药物、生活环境、化学物质等)共同作用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出现腋下痒的情况。
接触性皮炎
腋下部位的皮肤比较娇嫩,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后,局部可发生边界清楚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不同时期皮损表现不同,但都有明显瘙痒不适。
感染性皮肤疾病
体癣
由于患处易受衣物摩擦等,局部可出现明显瘙痒。
花斑癣
俗称汗斑,是真菌侵犯皮肤角质层所引起的表浅感染,好发于青壮年男性,以腋窝等皮脂腺丰富部位多发。
皮损初为边界清楚的点状斑疹,可为褐色、淡褐色、淡红色、淡黄色或白色,表面覆以鳞屑,偶有轻度瘙痒。
动物性皮肤疾病
腋下部位的皮肤被昆虫叮咬后,被叮咬部位皮肤会出现过敏反应,发生虫咬皮炎,出现红色丘疹、丘疱疹、风团,伴有明显的瘙痒。
其他原因
老年性瘙痒症
发病于老年人,由于年纪较大,导致皮肤的皮脂腺分泌功能减退,皮肤退行性萎缩和皮肤干燥等引起,躯干多见,也可发生于腋下。
系统性疾病
寄生虫病幻想病(皮肤病恐惧)
患者的一种顽固性意念,认为自己皮肤中有寄生虫感染,瘙痒是主要症状,或有一种被叮咬、虫爬的感觉。
非疾病因素
环境因素
冬季天气干燥,若洗澡时水温过高,腋下处皮肤反复烫洗、使用碱性洗涤用品后会因过度干燥而引起皮肤瘙痒。
生活因素
个人卫生不良,不能定期沐浴,无法保证腋下部位皮肤的清洁。
贴身衣物清洗不彻底、更换不及时,或者布料对皮肤有刺激,也可以诱发腋下痒。
药物因素
若腋下部位的皮肤用药不当,如腋臭患者使用敛汗剂,喷香水等,可能会导致局部皮肤瘙痒。
体质因素
部分人腋下皮肤异常多汗,加之腋窝处透气性差、湿度大,容易出现腋下痒,夏季尤为突出。
精神心理因素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对痒觉有一定影响,如精神舒缓或转移注意力可使痒觉减轻,而烦躁、焦虑或过度关注时可加重瘙痒感。
就医
因环境因素、精神因素引起的轻微瘙痒,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缓解精神压力,瘙痒一般会自然缓解。若是瘙痒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学习,或者出现皮损改变,需要及时就医。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及时就医。
腋下瘙痒明显,频繁发作或持续时间较长。
腋下瘙痒难忍,已影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腋下瘙痒逐渐加重并出现皮疹。
就诊科室
出现腋下瘙痒后通常首诊于皮肤科或普内科。
合并系统性疾病时,需要就诊于各个专科,如内分泌科。
由于腋下瘙痒的原因众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腋下瘙痒持续多久了?
有没有出现红色斑块、丘疹等皮疹?如有,皮疹和瘙痒哪个先出现?皮疹是否可以自行消退?
瘙痒每次持续多长时间?有没有什么缓解或加重的因素?白天严重还是晚上严重?是否影响睡眠?
还有其它什么感觉,比如烧灼感、刺痛感等?
瘙痒的发生是否受季节影响?
病史清单
既往有没有其他慢性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等?
近期有没有到访蚊虫比较多的环境等?是否受到叮咬?
腋下有没有涂抹过什么药物?是否使用腋臭药物或者腋下喷香水?
瘙痒的发生是否受季节影响?
相关检查
医师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要进行辅助检查,或者需要进行哪些检查。
查体
医生会重点查看腋下皮肤是否有皮肤损害,如红斑、丘疹、皮肤破溃等,以及皮损的分布情况、外观等。
如果怀疑合并系统性疾病,可能会进行相应系统检查。
常见辅助检查
医生在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后,会安排一系列相关检查。
血常规检查
若存在白细胞增高,提示可能存在感染。
若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提示患者存在过敏情况。
免疫球蛋白E(IgE)
若IgE升高,提示患者存在过敏情况。
病原学检查
如果怀疑合并细菌感染,需要进行细菌学检查,包括镜检和细菌培养,还可以做细菌药敏试验,帮助判断敏感的抗生素。
斑贴试验
主要用于诊断变态反应性(过敏性)皮炎湿疹类疾病,如接触性皮炎。
将可疑过敏或导致脱皮的物质做成试剂,贴在背部正常皮肤处,一般在48小时后观察结果,视情况在72小时或96小时后再次观察结果,以判断受试者是否对其产生过敏反应。
其他辅助检查
多数情况下医生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常规辅助检查等可以做出疾病的诊断,如果诊断有困难,且皮损长期不消退,也会考虑采取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缓解与治疗
缓解措施
饮食管理
规律均衡饮食,多吃优质蛋白质和新鲜蔬菜水果,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烟酒、槟榔、辛辣刺激及过敏性食物的摄入。
生活习惯
注意清洁卫生,不与他人共用浴巾等生活用品,减少病原的传播。
贴身穿纯棉透气的衣物,勤换洗,天气炎热潮湿时注意保持腋窝干燥,天气寒冷干燥时保持皮肤温暖湿润。
避免过度搔抓、烫洗皮肤,避免长期使用肥皂等碱性强的洗剂清洗腋下皮肤,沐浴后注意涂抹身体保湿乳。
家里饲养宠物一定要注意宠物的清洁卫生。
家庭常用非处方药
普通的皮炎湿疹(湿疹、接触性皮炎、虫咬皮炎等)引起的腋下痒可以外涂激素类软膏如地奈德乳膏、糠酸莫米松软膏、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软膏、小分子药物克立鹏罗软膏等,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可以口服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等。
药物的使用建议在明确病因后选择,按照说明书或医生建议规范使用药物。针对婴幼儿、孕妇、哺乳期女性或特殊体质人群,在药物选择上可能与其他人群不同,建议咨询医生后用药。
心理调节
保持心情良好舒畅,保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焦虑烦躁。可通过多种方式调节心理状态,如倾诉、听舒缓音乐、冥想、运动等。
专业治疗
经医生诊断后,专业治疗可分两种情况,直接缓解症状的对症治疗,充分分析病因后的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
经医生诊断后,通常可能会开具抗过敏止痒的药物缓解瘙痒症状。
局部外用药
外用药物根据皮损类型选择不同剂型,如霜剂、油剂、乳剂、糊剂等。
有渗出的话可以外用3%硼酸洗液湿敷。轻度糜烂渗出使用糊剂,无渗出的皮损,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等止痒药物。激素类软膏如地奈德乳膏、糠酸莫米松软膏、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软膏、小分子药物克立硼罗软膏等。
体癣及花斑癣可外用抗真菌药物。
系统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不佳,常选用抗过敏药物如口服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等抗组胺药物治疗。
视病情严重性和患者具体情况,还可能会开具其他处方药物。
对因治疗
针对不同的腋下痒,医生给予的治疗方案会有较大差异,以下列疾病为例,最终请以医生实际诊疗方案为准。
湿疹:局部治疗是主要手段,应根据皮损分期选择合适的药物,常用药物有: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乳膏、3%硼酸溶液等;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小分子药物克立硼罗软膏,内服药物常用抗组胺药、钙剂、维生素C,严重者可考虑生物制剂等。
接触性皮炎:以抗炎、止痒等对症处理为主,视病情轻重予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有继发感染者,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局部用药需要根据皮损形态、性质选择不同剂型和作用的外用药物,如: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乳膏等。
体癣:局部治疗常选用抗真菌制剂、抗真菌药物复方制剂,如:唑类和丙烯胺类药物,复方硝酸益康唑乳膏等。对外用药治疗效果不佳,可选用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如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