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障碍
概述
意识清醒者出现无法自行调控运动
有多种表现,包括肌肉僵硬伴活动减少,肌肉过于松弛伴不自主运动
主要与脑内基底节病变有关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和手术治疗
定义
运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现,大多与脑内基底节病变有关。
主要表现为运动不能自控,包括运动速度过快、过慢,不自主运动,肌肉僵硬或过于松弛,步行不稳,姿势异常等。但肌力力量可不受影响。
运动障碍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不同疾病表现各具特点。如帕金森病患者常出现面无表情、行走困难、手抖;扭转痉挛患者常出现全身持续、缓慢的扭转;舞蹈症患者常表现为“手舞足蹈”。
发生机制
运动障碍主要与基底节病变相关。基底节是大脑内部的神经核团,由尾状核、豆状核(包括壳核和苍白球)、丘脑底核和黑质组成。
人体的运动信号是由大脑皮质发出的。基底节可看作调控运动信号的“变速器”。
基底节主要通过大脑皮质-基底节-丘脑-大脑皮质环路对运动功能进行调节。基底节出现病变会影响运动信号的速度、稳定性、流畅性,但一般不影响传达和强弱。
黑质-纹状体(尾状核与豆状核)病变导致基底节输出增加,大脑皮质发出的运动信号受到过度抑制,出现肌张力升高-运动减少,如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
尾状核-壳核病变导致基底节输出减少,大脑皮质运动功能抑制不足,出现肌张力减少-运动过多,如亨廷顿舞蹈症。
部分运动障碍性疾病,如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等,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类型
运动障碍通常可分为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肌张力增高-运动过多及肌张力异常
具体表现见下文“症状特征”部分。
表现
症状特征
运动障碍的表现众多,以下仅举例常见类型。
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
静止性震颤:多见于帕金森病患者,往往从一侧手部开始出现。表现为不自主的细微震颤,静止时明显,运动时减轻,拇指与食指可出现“搓丸样”动作。
肌强直:被动屈伸关节时阻力增高,类似弯曲铅管(铅管样强直);如果同时有肢体震颤,可出现类似扳动齿轮的顿挫感(齿轮样强直)。
运动迟缓:自主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患者可有多种特征性表现。如难以完成扣纽扣、系鞋带等精细动作;面容呆板、眨眼减少,酷似“面具”;因吞咽动作减少出现流口水(流涎);书写字体越写越小(小字征)。
姿势平衡障碍:如走路时上臂摆动幅度减少;起步过程中或行走中感到脚被黏在地面上,不能动弹(冻结步);以很小的步伐越走越快,不能及时止步(慌张步态)。
肌张力降低-运动增多
舞蹈样症状:是最典型的表现,表现为肢体不自主、不规则、不对称的快速摆动,像舞蹈一样。可以出现在全身的任何部位,表现出手指弹钢琴样动作或挤牛奶样动作,或挤眉弄眼、做鬼脸,或上下肢的翻转扭动等。
扭转痉挛:典型表现为躯干扭转或作螺旋,常引起脊柱前凸、侧凸和骨盆倾斜;面部受累时则表现挤眉弄眼、噘嘴歪唇、舌头时而伸出,时而缩回或时而在口内扭动等动作。
肌张力障碍
主要表现为不自主、持续性的肌肉收缩,引起的动作扭曲、重复、姿势异常,
有多种表现形式:
局灶型:即单一部位肌群受累,如频繁眨眼、颈部转向一侧。
节段型:相邻部位肌群受累,如频繁眨眼、噘嘴、面部抽搐的同时临近的颈部、躯干也出现紧张、痉挛表现。
多灶型:非相邻部位肌群受累,如面部和手部同时出现异常动作。
偏身型:一侧上下肢同时受累,如一侧上肢各关节交替伸屈,同时下肢屈髋、屈膝,类似做“投掷”动作。
全身型:躯干和全身多个部位受累,如躯干和四肢出现不自主痉挛和缓慢扭转。
此外肌张力障碍症状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出现明显波动,在详细内容可见肌张力障碍
伴随症状
运动障碍主要与脑部病变有关,可伴随多种广泛或局部脑功能障碍表现。
感觉障碍:嗅觉减退、肢体麻木、疼痛等。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便秘、排尿困难、多汗等。
构音、吞咽障碍:发音含糊、不自主发声、吞咽费力、饮水呛咳等。
精神、认知障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易激惹、躁狂、幻觉等。
睡眠障碍:如夜间失眠、白天睡觉、睡着后多次醒来;多梦,梦境生动,并在睡梦中出现大笑、击打或蹬腿等动作。
原因
疾病因素
以运动障碍为症状特点的疾病很多,以下仅举例部分典型疾病。
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常见于帕金森病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帕金综合征、僵人综合征等。
肌张力增高-运动过多,常见于亨廷顿舞蹈症、小舞蹈病、偏身投掷症、偏侧面肌痉挛等、肝豆状核变性
非疾病因素
寒冷刺激、精神紧张、运动疲劳、疼痛等,可能会引起短暂的肌张力增高或加重运动障碍症状。
就医
就医指征
多数运动障碍无法自行缓解,需要积极就医,进行相应检查及治疗。
相关症状包括运动迟缓、不自主运动、肌张力异常、姿势步态障碍等。
如出现新发的运动障碍,需警惕存在继发性因素的可能,建议尽快就医,去除可能的病因。
就诊科室
通常建议首诊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儿科。
若涉及其他学科疾病(如感染科、内分泌科等),后续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对运动障碍表现进行准确描述,能让医生更高效地锁定病因,可以将典型发作过程录制为视频,辅助医生诊断。
症状清单
时间:发病年龄、发病速度、持续或间断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发生频率。
部位:肢体近端或远端,单侧还是双侧。
性质:肌张力增高还是降低,还是有模式化的扭曲重复动作。
诱因:是否有前驱感染、脑外伤、脊髓外伤等。
伴随症状:是否出现肌肉无力、萎缩、感觉障碍、走路姿势异常。
病史清单
相关病史:是否有代谢内分泌性疾病、脑卒中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病史。
治疗史:是否服用特殊药物或其他物质,既往诊治情况。
家族史:家里其他成员是否有类似疾病或表现。
相关检查
运动障碍的诊治,病史和神经系统检查是重要手段。许多运动障碍性疾病往往具有典型的运动行为症状。以此为基础,医生会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等方面进一步明确诊断,并探索可能的病因。
医生会从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等方面入手,首先判断病变发生的位置,再判断具体疾病种类。
身体检查
一般体格检查:有无发热、皮疹、关节痛等。
神经系统检查:肌肉是否无力、萎缩,反射及病理反射活跃程度,是否有不自主运动如震颤或舞蹈样动作,有无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走路姿势是否异常。
常规检查
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沉等:排查有无感染等全身系统性疾病。
抗核抗体、代谢筛查:排查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
其他检查
头颅磁共振(MRI)平扫及增强:检查是否存在颅内器质性病变、基底节病变的表现。
头颅CT平扫及增强:检查是否有颅内占位性病变,或者出血性病变。
弹性超声检查:进行肌肉功能的评估。
怀疑颅内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时,完善腰椎穿刺,行脑脊液检查。
基因检测:识别可能致病的基因变异。
缓解与治疗
多数患者运动障碍症状无法自行缓解,需要及时就医进行专业治疗。
部分运动障碍尤其是原发性运动障碍,现有治疗手段长期效果并不理想,配合日常管理和缓解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缓解措施
营养支持:部分患者出现进食困难,需要注意营养摄入,必要时静脉营养支持。
辅助设备:对于重度运动障碍患者,使用头盔、软垫躺椅、矮床和环境防撞保护垫可以有效防护患者跌倒磕碰损伤。
通过按摩、热敷有助于缓解肌肉痉挛、不自主运动、疼痛等症状。
避免大量进食或饮用刺激性的食物、饮料,如辣椒、洋葱、酒、茶、咖啡、功能性饮料等。
避免能影响神经兴奋性的事情,如寒冷、吸烟、饥饿、疲劳、情绪激动等。
专业治疗
对于继发性运动障碍,应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病。对于原发性运动障碍,可以采用各种方式对症治疗。
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
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可使用抗帕金森病症状的药物,如多巴丝肼、卡左双多巴、苯海索、金刚烷胺等药物。
肌张力降低-运动增多:可使用氯丙嗪氟哌啶醇利血平丁苯那嗪等药物。
肌张力障碍:可使用苯海索、地西泮、硝西泮、巴氯芬、替扎尼定、卡马西平等药物。对局部肌张力较高者首选局部注射A型肉毒素。
手术治疗
丘脑损毁术或脑深部电刺激术可用于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亨廷顿舞蹈症等疾病。
对严重痉挛性斜颈患者可行副神经和上颈段神经根切断术。
高选择性脊神经根切断、脊髓部分切断、肌腱切断或肌腱延长术可用于严重的肌张力增高患者。
康复治疗
对于各种运动障碍,康复治疗都是重要而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通常采用石膏或支具制动、运动控制训练、感觉训练、重复经颅磁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等康复方法。
对因治疗
针对引发运动障碍的原发病进行治疗。
脑血管病引起运动障碍根据卒中类型进行抗血小板聚集、降脂、降血压等治疗。
脑肿瘤引起的运动障碍,可通过手术或放、化疗治疗肿瘤。
药物引起的肌张力增高,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药、停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