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斑
概述
渗出的血液在皮下积聚而成的一种表现
肉眼可观察到皮下出血性斑片状病变,通常颜色较深且暗淡
外伤、感染、药物副作用、免疫系统疾病、凝血功能异常、癌症等因素可引起
难以止血或异常部位的出血,应及时就医诊疗
定义
瘀斑是皮下出血的一种,指血液外渗到血管周围,导致血液在皮肤下聚集。直径大于10mm(也有主张大于5mm)。一般认为出现5个或以上的瘀斑即具有意义。
所处阶段相同的瘀斑代表着单次创伤性事件,而瘀斑处于不同时期符合持续性出血。
发生机制
发生创伤,或是凝血过程中任何步骤存在问题及缺陷时,都可能会出现瘀斑。
血管的物理性损伤,可触发强烈的生理反应。
内皮组织受损时,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辅助下引起循环中的血小板活化和黏附,导致损伤部位迅速形成血小板栓子。
在凝血级联反应的激活作用下,纤维蛋白沉积,促进血小板栓子稳定化。
类型
根据病因的不同分类,可分为血管及周围组织异常、血小板异常和凝血功能障碍。
根据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分类及部位,可分为正常瘀斑与易发瘀斑。
表现
瘀斑的颜色可能提示创伤性损害是多久以前发生的,瘀斑发生1~2日内可能呈棕红色。数日内,由于血红蛋白转化为胆绿素,瘀斑可变为绿色,随后由于胆绿素分解代谢为胆红素,瘀斑可变为黄色。压之不退色,患处皮肤通常不会凸起。
症状特征
瘀斑发生的频率
正常瘀斑一般是在遭受中至重度创伤后出现的,若在无创伤史,或者在过去不会导致瘀斑的轻微创伤出现不相称的严重瘀斑时,应考虑易发瘀斑。
全身泛发瘀斑和/或大而频发的瘀斑更可能是真正的出血性疾病所致。当出现≥5个、直径>10毫米的瘀斑时,则可认为是有意义的易发瘀斑。
瘀斑发生的部位和严重程度
四肢远端的瘀斑一般是正常瘀斑,很可能由活动时察觉到或未察觉到的创伤造成,如跌倒、运动或碰撞到家具。相反,易发瘀斑通常发生在身体多个部位(包括不易碰撞的部位)。
瘀斑仅见于患者可触及的部位(手臂、大腿、胸部)提示自残;瘀斑位于患者无法触及的部位时,应根据部位和形状考虑是他人或跌倒所致、或易发瘀斑情况。
所有瘀斑都处于相同阶段提示单次创伤,而新旧不一的瘀斑提示慢性持续性损害。
瘀斑发生的年龄
1~3岁儿童的瘀斑常见于胫骨前侧和膝部。
年龄较大患者主要是由于容易摔倒和组织弹性不佳,辅助其步行后会出现上肢瘀斑。
躯体、背部、面部或四肢屈侧出现瘀斑时,应怀疑基础性出血疾病和/或儿童和老年人可能遭受躯体虐待。
伴随症状
出血
若有伴发瘀斑的明显出血史,应警惕潜在的出血性疾病。
其他伴发的特殊的非皮肤病性表现
关节过度活动或皮肤弹性过度可见于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该综合征患者的瘀斑可能由受损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支持减少所致。
原因
根据解剖学/生理学上的出血防御机制可大致划分瘀斑的病因,主要分为血管及周围组织异常情况、血小板异常、凝血功能障碍。
疾病因素
以下仅枚举出可能导致瘀斑的部分疾病,不代表您一定患有某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向相关专科医生求助。
血小板和血管疾病
通常为黏膜出血(如口腔、鼻腔、泌尿道、消化道)以及出血激发事件后立即出血。
凝血功能障碍
一般是肌肉和关节出血,以及出血激发事件后延迟出血,如凝血因子缺乏、肝脏疾病和维生素K缺乏等。
家族遗传性疾病
家族中如果有任何易发瘀斑或容易出血的成员提示家族遗传性疾病可能性。
如果家族中只有男性患病,则提示为X连锁疾病,如因子Ⅷ或因子Ⅸ缺乏。而如果家族中男女患病情况相同,则提示为常染色体遗传病,如血管性血友病。
其他情况
月经过多(月经量在超过3日后仍未逐渐减少)和子宫不规则出血(两次月经期间出血),常见于有出血性疾病的女性患者。
非疾病因素
创伤
存在某些特定形状的瘀斑时,应考虑外伤或躯体虐待。
药物
药物相关性瘀斑最常涉及以下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和糖皮质激素。
营养
就医
瘀斑主要分布在下肢远端、没有其他出血证据且无重大出血的个人史和家族史的情况可能无需特殊处理,但持续出现或伴发其他症状,则常常需要就医进行处置。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通常建议就医:
在无任何已知创伤的情况下出现持续、明显的瘀斑(5个或更多,直径>1厘米)。
具有异常出血的个人史或家族史,尤其是损伤后。
相关的其他部位出血(如反复鼻出血、牙龈出血、关节积血)。
曾有提示出血性倾向的异常实验室检查结果。
就诊科室
发生瘀斑后通常建议首诊就诊于皮肤科。
符合以下任一条件应转诊至血液科。
需要使用止血药物的活动性出血或反复出现的易发瘀斑情况。
难以明确解释的初始检查结果异常(例如存在抗凝物)和/或重复检查时仍存在异常。
检查结果符合特定血液疾病。
基于个人或家族史怀疑出血性疾病,但初始检查结果正常。
考虑有出血性疾病,并拟行手术。
不能肯定轻度出血性疾病患者能否使用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
有出血性疾病家族史,且即将手术、分娩或希望进行产前咨询。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瘀斑何时出现的,有没有伤口,有无出血?
瘀斑持续多久了?全身有多少处瘀斑?是否同时出现?
有无发热、全身不适?
有无其他部位的出血?
病史清单
近期有无外伤/创伤史,有无遭遇暴力伤害?
近期是否有创伤性操作或手术既往史?有无输血史?
有无血液疾病,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女性患者是否处于月经期?有无月经过多和子宫不规则出血?
是否有非甾体类抗炎药、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及有活血作用的中药制剂服用史?
家里其他成员有没有出现类似症状?
相关检查
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要进行辅助检查。
查体
观察瘀斑的分布,观察瘀斑的颜色来推测创伤性损害是多久以前发生的。此外还要检查患者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精神状态等),淋巴结有无肿大,肝脾有无肿大等。
常规检查
全血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
如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贫血可能提示存在基础全身性疾病(如恶性肿瘤、感染)或骨髓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等。
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PT用于评估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途径中的凝血因子。APTT用于评估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途径的完整性。
APTT纠正试验
血友病患者活动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可被正常人混合血浆纠正。
正常钡吸附血浆可纠正血友病A延长的APTT,但不能纠正血友病B延长的APTT,也不能纠正血浆中存在Ⅷ抗体的血友病A的APTT。
正常人血清能纠正血友病B患者的APTT,但不能纠正血友病A的APTT。此组检查可区分血友病A和B,但不敏感,勿漏诊及误诊。
因子Ⅷ和因子Ⅸ活性测定
这是诊断血友病的可靠依据,正常人血浆因子Ⅷ和Ⅸ波动范围大(50%~l50%),血友病患者因子活性低于50%
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EDP)测定
正常血液中FDP浓度小于5mg/L。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恶性肿瘤等。
血浆D-二聚体测定
继发性纤溶症为阳性或增高,而原发性纤溶为阴性或不升高,是两者鉴别的重要指标。
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
PAgT是辅助诊断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PAgT增高常见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肌梗死血栓、静脉血栓、人工瓣膜、口服避孕药、雌激素治疗、吸烟、应激状态等。
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其他检查
外周血涂片检查:如果检测到血小板减少,还应行外周血涂片检查,以帮助排除假性血小板减少,并寻找是否有提示血小板功能障碍的血小板大小或形态异常。
骨髓穿刺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是通过观察骨髓涂片中细胞的形态以及细胞间的比例关系来检查骨髓细胞量和质的变化,是诊断造血系统疾病最常用的基本方法。
基因检测:用于先天性疾病或家族史的筛查。
缓解与治疗
可分为直接缓解症状的对症治疗与充分分析病因后的对因治疗两部分。
缓解措施
对于瘀斑主要分布在下肢远端、没有其他出血证据且无重大出血的个人史和家族史的患者,通常不需要采取特殊治疗措施,避免二次磕碰,随着时间的流逝,瘀斑会吸收消散。
若近期暴露于已知可导致瘀斑或出血的药物,应停用致病药物。
专业治疗
防治基础疾病
如控制感染,积极治疗肝、胆疾病、肾病,抑制异常免疫反应等。
避免接触和使用可加重出血的物质及药物
活动性出血治疗
应进行纤维蛋白原活性水平及其他适合临床情况的检查,严重出血时医生可能会在诊断性评估期间给予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或止血药物。
针对不同的疾病原因,相应专科医生会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
止血治疗
在紧急情况下,输入新鲜血浆或新鲜冷冻血浆是一种可靠的补充或替代疗法,因其含有除组织因子(TF)、Ca2+以外的全部凝血因子。此外,如血小板悬液、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冷沉淀物、因子Ⅷ等,亦可根据病情予以补充。
其他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