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酶时间
概述
凝血酶时间是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时间,指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后血液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用于评估凝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辅助诊断出血性疾病
时间延长与肝素治疗、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有关;指标缩短无临床意义
结果异常需及时就诊血液科,必要时行纤维蛋白原活性测定等检查
定义
凝血酶时间是指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后,血浆纤维蛋白原转化成纤维蛋白所需的时间。
凝血酶时间是凝血功能筛查的基本指标之一,主要用于评估凝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辅助诊断出血性疾病等。
凝血酶是血液中的一种酶,它作用于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帮助血液凝结。凝血酶时间可以间接反映纤维蛋白原功能以及其它影响凝血的因素。
参考范围
16~18秒
温馨提示
当凝血酶时间超过正常对照值3秒时,才有临床意义,需要到血液科就诊,明确原因。凝血酶时间缩短一般没有临床意义。
不同仪器参考范围可能不同,具体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结果解读
指标升高
凝血酶时间超过正常对照值3秒以上称为凝血酶时间延长。
一般来说,超过参考范围上限就会标识“↑”,但只有超过3秒以上才有临床意义(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原因
生理性原因
新生儿的TT较正常人偏长。
病理性原因
常见疾病:见于循环血液肝素增多或有其他抗凝血酶类物质,如肝素治疗、肝脏疾病、肝硬化、肾脏疾病、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其他情况: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F(g)DP增多如DIC、原发性纤溶,用水蛭素和其他直接凝血酶抑制物进行治疗等也会出现凝血酶时间延长。
危害
凝血酶时间延长,说明机体可能有凝血功能异常,容易出血,会发生皮肤和黏膜出血以及器官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胃肠道出血、脑出血等。且发生损伤后,止血较难。
诊疗建议
生理性变化
不能用正常成人的凝血酶时间参考区间来观察新生儿的凝血酶时间。
病理情况
如果体检发现或偶然发现,无其他症状,且没有进行肝素治疗,可就诊血液科,明确原因。
如果发现皮肤黏膜出血、流鼻血、便血,需要立即就医,前往急诊科,进行止血治疗。怀疑有出血性疾病时,医生可能进一步做纤维蛋白原活性、纤维蛋白原抗原和肝功能等检查。明确诊断后,主要采取病因治疗和止血治疗。
肝素治疗时,凝血酶时间可延长,但一般使用APTT等作为监测指标。
饮食不具有缩短凝血酶时间的作用,可清淡、均衡、多样化饮食,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
凝血酶时间异常者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外伤。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参考范围
结果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