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痛
概述
运动劳损、皮肤磨损、发育异常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足底痛
足底疼痛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诊
休息、少站立和运动、适当冷敷、服用非处方镇痛药等可缓解
可采取药物、理疗、矫形鞋垫等进行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
定义
足底痛,是指足底(也就是脚掌)部位出现的疼痛,疼痛可发生于前脚掌、后脚掌或者足心。
疼痛可能来源于足底的筋膜、骨质,或者足底部位的皮肤。尽管这种疼痛一般不会涉及严重病情,但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及运动。
发生机制
足底的筋膜、皮肤、骨质等受到刺激或发生病变,都可能引起足底的疼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机制:
疲劳性损伤
长期站立或过多运动,足底反复负重,承受较大应力,筋膜、肌腱等软组织多次的慢性轻伤,会伴随组织纤维反复断裂及修复过程,形成慢性劳损改变,刺激周围神经产生疼痛。 
炎性反应
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代谢类疾病如痛风等,以及细菌感染,都会引发局部的炎症反应,刺激神经,产生疼痛。
生理性退变
伴随年龄增长出现的退行性骨质疏松、骨质增生,对周围组织产生刺激,引发疼痛。
发育异常
先天或者后天的因素导致足弓的塌陷或者升高,会导致足底受力分布的异常,从而引起足底疼痛。
皮肤过度角化
足底皮肤经历反复摩擦挤压刺激,导致局部过度角化,出现鸡眼等,引发疼痛。
类型
根据病变部位分类
前足痛
中足痛
足跟痛
表现
足底痛的表现根据持续时间、剧烈程度、触发因素、疼痛部位等不同而多种多样:如负重时疼、按压时疼、持续疼痛等。还可伴有局部肿胀,皮肤温度升高,足踝关节无法自由活动,局部畸形等。
症状特征
触发疼痛的部位不同
足跟部痛:比较常见的跖筋膜炎,压痛点多局限于足跟部。
足底部痛,位置不固定:脂肪垫萎缩引起的疼痛,基本上集中在赤脚踩地时接触地面的部位。有时还可以触摸到皮下的脂肪纤维块。
足跟内侧痛:如果压痛点局限在足跟的内侧。
前脚掌疼痛:如足部鸡眼,通常局限于前脚掌部位。
疼痛发作的特点不同
晨起或休息后走路时疼:常表现为足底痛,稍后可以缓解,行走时间长时再出现疼痛。而且早晨迈出第一步时疼痛通常最明显,足底呈剧烈刺痛。这种情况最可能的是跖筋膜炎。
疼痛感模糊且定位困难:这种疼痛与麻木多发生于踝关节与底部内后方,但是疼痛会向足底放散,一般是跖管综合征的表现。
炽热的疼痛感:也就是火辣辣的疼痛感觉,并且会沿着外侧足底放散,这是巴克斯特神经卡压综合症的典型疼痛。
较长时间的间歇疼痛:跟骨骨刺、足底垫萎缩、底下脂肪垫炎、平足症等引发的慢性足底痛,疼痛多为间歇性,但时间通常会远超3周。
伴随症状
皮肤温度升高
部分情况下会伴有足底部皮肤温度升高,如跟骨滑囊炎、痛风、类风湿关节炎、细菌感染等。
外观变化
足部畸形,如平足症或高弓足等。
功能受限
影响负重及行走,如跖筋膜炎、跟骨骨质增生等。
影响运动能力,如平足症等。
全身症状
严重的感染,如足底蜂窝织炎会伴发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乏力、食欲下降、恶心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病症可出现体温轻度升高。
原因
足底痛的原因很多,可能仅仅是一种生理反应,也可能是某种疾病的表现。
通常需要结合足底痛的具体特征,如持续时间、具体部位、疼痛程度,以及伴随症状等,结合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和判断。
疾病因素
局部疾病
跖筋膜炎:当跖筋膜过度拉伸或过度磨损时,这种反复长期的作用力将诱发炎症,使跖筋膜退变、纤维化,导致跖筋膜炎。
鸡眼或部分老茧:足底的局部皮肤长期受到摩擦和挤压,而试图自我保护,生成厚而硬的皮肤角质层。如果增生的角质层嵌入皮内,尖顶部位可能压迫神经末梢,所以局部一旦受压或受挤就会引起明显的疼痛。
足跟垫萎缩:足跟垫为跟骨下方富含脂肪的一块组织。本病好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由于水分、胶原以及弹性的丢失,造成足跟垫的萎缩。
跟骨高压症:好发于高体重和长期穿硬底鞋从事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跟骨高压症会引起整个足踝部疼痛,从后脚掌向上挤压时会引起明显的疼痛。
跟骨滑囊炎:足跟骨结构异常突出的部位,由于长期、反复、集中和力量稍大的摩擦和压迫,可引起跟骨滑囊炎。比如长期穿尖而窄的硬底皮鞋。
平足症:是指足弓平坦,导致足部力线异常,站立或行走时出现疲乏或疼痛症状。
软组织感染:细菌侵入足底皮下或更深部位引发炎症,常见菌为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部分厌氧菌,较为严重的感染为足底蜂窝织炎
系统性疾病
痛风: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跟骨周围,造成局部重度疼痛、肿胀、发红,好发于夜间,常反复发作。
类风湿关节炎:好发于足趾等小关节,呈双侧对称性,少数也可出现在足底部。
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时,由于神经和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组织破坏,出现足底部皮肤破溃或发黑。
非疾病因素
部分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引起足底疼痛,如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鞋子不合脚、走路姿势不当等。
就医
因为偶尔过量运动、鞋子不合脚等导致的脚底疼痛,通常休息及更换鞋子后即可缓解,无需特殊处理。
如果没有明显诱因的出现脚底疼痛,并且休息后不能缓解,或者间断疼痛持续时间较长的,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如伴其他症状或既往有糖尿病、痛风等病史时,则需要就医进行处置。
就医指征
如果有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
足底重度疼痛和肿胀。
不能向下压脚、不能踮脚站立或不能正常行走。
足底痛并伴有全身不适如发热、无力等。
损伤后立即出现重度足底疼痛。
伴有皮肤破溃,流血或有分必物渗出的足底疼痛。
如果有以下情况,建议安排就医:
不行走或不站立时持续存在足底痛。
即使尝试过休息、冰敷和制动,足底痛仍未缓解,且超过数周。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既往有痛风或高尿酸血症、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排查系统性疾病所致的足底疼痛。
就诊科室
出现脚底疼痛,通常建议首诊于骨科、全科医学科、风湿免疫科。
当伴随其他病史,或特殊年龄人群,可能需要就诊于相应科室:
如有糖尿病病史,近期出现足底部疼痛,可能需就诊于内分泌科。
小儿患者建议就诊于儿科或小儿骨科。
由于导致脚底疼痛的原因众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足底疼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持续的还是间断的?
疼痛有什么特点,是钝痛、锐痛、烧灼痛还是其他类型?除了足底部,是否有其他部位的疼痛?
有无夜间痛、非负重痛,还是只在负重时出现疼痛?
是否伴有麻木、感觉异常等症状?
病史清单
既往是否有足踝部病变,如跖筋膜炎、跟骨骨刺、足部骨折,或平足症?
近期是否有脚踝部的受伤经历?
是否从事体育运动、重体力劳动或者长期穿硬底鞋活动?
体重是否在过去的1年里有明显增加?
是否存在糖尿病、痛风、类风湿关节炎等慢性疾病?
相关检查
身体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在全身检查基础上,重点检查足部有无肿胀、皮肤温度变化、颜色改变、畸形、感觉异常,并观察患者行走的步态。
常规检查
X线:足正、侧位X线检查可提示是否存在骨折、平足、骨质增生,也可辅助类风湿关节炎、痛风钙盐沉积的诊断。
血尿酸(UA)浓度检查:可提示是否患痛风。
血糖检查:可提示是否患糖尿病。
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可提示是否患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他检查
CT检查:对于X线检查难以确诊的细微足部骨折具有诊断价值。
MRI检查:对很多足底痛相关疾病具有明确诊断价值,用于跖筋膜炎、足底垫萎缩、跟骨滑囊炎等疾病的进一步诊断。
缓解与治疗
如果仅是轻微、短时间的脚底疼痛,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只需注意加强休息、减少站立行走时间、避免过量运动、选择舒适的鞋袜等。
如脚底疼痛持续时间长,或逐渐加重,则应引起注意,特别是既往痛风或高尿酸血症、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病史的人群,需要及时向医生求助获取专业建议。
如果期望根治脚底疼痛,尤其是慢性、长期的疼痛,务必及时就医明确导致疼痛的原因,进行对因治疗,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缓解措施
出现足底疼痛可尝试做以下处置:
穿着宽松、厚且软底的低跟鞋,鞋子最好有可调整的系带,避免穿硬底鞋、高跟鞋,可以缓解脚底疼痛。
剧烈或过量运动导致的脚底疼痛,需要充分休息,减少脚部负重,尽量减少站立、行走的时间,避免跑步及其它加重疼痛的活动。
非缺血性因素如脉管炎、糖尿病足等导致的脚底疼痛,可以冷敷,用毛巾包裹冰块敷于足底,每天3~4次,每次15~20分钟。
专业治疗
通过就诊明确病因,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保守治疗,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冲击波治疗、器具矫形等。必要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疾病导致的足底痛,治疗原则和手段可能是不同的。
对症治疗
一般治疗
可采用局部红外线理疗、短波或超短波治疗等。必要时还可能需要卧床静养,抬高患肢,佩戴支具进行足踝部制动等。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
目的:有效缓解疼痛的同时,控制无菌性炎症反应。
适应证:无菌性炎症引起的足底痛,如跖筋膜炎、跟骨滑囊炎、跟骨高压症等。
常用药物:布洛芬、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
注意事项:不能替代抗生素用于细菌感染性病症。
类固醇激素
目的:有效抑制无菌性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疼痛。
适应证:部分以无菌性炎症反应为主要疼痛根源的足底痛,如足底跖筋膜炎、踝管综合征等引起的足底痛。
常用药物:主要为糖皮质激素类,包括泼尼松、倍他米松地塞米松等。
注意事项: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有股骨头坏死风险,局部注射可能加重局部组织变性,不适于跟腱炎等病局部注射使用。不能用于足底缺血性疼痛病症,如脉管炎、糖尿病足等引起的足底痛。不能用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足底痛。
对因治疗
足底筋膜炎
使用矫形器具如特殊足垫,支持足中弓,分散患足底压力,可有效降低足底筋膜所受的拉力,进而减少反复牵拉对足底筋膜的伤害。
体外冲击波治疗,可定向作用于足底疼痛区域,以刺激局部循环,加速炎症吸收从而缓解疼痛。
超声组织微创修复技术,利用超声成像引导细针样探头进入受损的跖筋膜组织中,探头尖端快速震动,击碎受损的炎性组织,然后将其吸出。
对于保守治疗半年以上无效的,可考虑手术,以关节镜微创治疗为主,比如跖筋膜松解术等。
鸡眼或老茧
可局部外用药物,如水杨酸贴剂或者水杨酸凝胶。
可用液氮冷冻治疗。
如果有潜在的脚部畸形,还可使用定制的带衬垫鞋垫,以预防复发。
如果上述各种方法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切除。
足跟垫萎缩
定制的矫正鞋和矫正鞋垫为最佳,同时需要减少足部的挤压及受力。
超重者适当减重,穿鞋底有弹性的鞋子。
跟骨滑囊炎
跟骨滑囊炎的恢复关键在于休养,必要时关节镜微创手术。
跟骨高压症
经非手术疗法无效者,宜行手术治疗,其目的是降低跟骨内压力,骨钻孔减压最常用。
平足症
治疗以定制矫形鞋、足弓垫为主。
必要时行跟骨截骨手术。
足底蜂窝织炎
早期可以用一定浓度的硫酸镁湿敷,或者贴敷金黄散、鱼石脂膏等。出现脓肿可及时切开引流,伤口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
静脉给予足量足疗程敏感抗生素,如头孢他啶等。必要时需联合用药。
经保守治疗尚不能控制其扩散者,需做手术切开引流。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