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后淋巴结肿大
概述
是指位于耳后的淋巴结异常增大(直径>1cm)
单个区域淋巴结肿大最常见的原因是邻近部位的感染或炎症,少部分可能为肿瘤
感染或炎症相关的耳后淋巴结肿大可自行消退,但若淋巴结肿大时间过长(超过1个月)、淋巴结进行性增大、淋巴结质地坚硬不可移动时,应及时求助专业医生
需根据专业医生综合评估,确定具体病因后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
定义
正常淋巴结直径通常<1cm。耳后淋巴结肿大是指耳后区域的淋巴结异常增大,直径>1cm。可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耳后淋巴结肿大。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无意间发现耳后肿大包块,伴或不伴疼痛,或者体检发现耳后淋巴结肿大,就医证实为耳后淋巴结肿大。
发生机制
耳后淋巴结主要引流颞顶部头皮区域的淋巴液,因此,耳后淋巴结肿大是由于相应引流区的感染和炎症所致。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少部分原因可能由恶性肿瘤转移所致。
类型
部分特征可帮助我们对耳后淋巴结肿大进一步分类,而该分类可协助判断耳后淋巴结肿大的原因:
根据耳后淋巴结的解剖位置分类:可分为单侧耳后淋巴结肿大、双侧耳后淋巴结肿大。
根据淋巴结肿大的时程分类:可分为急性(经几日形成)、亚急性(经数周形成)、慢性(经数月形成)。
根据耳后淋巴结肿大的性质分类:可分为良性耳后淋巴结肿大、恶性耳后淋巴结肿大。
表现
淋巴结肿大的症状通常分为局部和全身症状,大部分患者无明显全身症状。耳后淋巴结肿大的表现也因人而异。
症状特征
耳后淋巴结局部肿大,常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
大多数时候,该组淋巴结增大见于顶部-颞部头皮细菌或真菌感染,中耳(乳突)炎。
伴随症状
耳后淋巴结肿大可伴随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以及各种各样可能提示疾病部位的症状,比如皮疹肝脾肿大等等。
肝脾肿大:耳后淋巴结肿大伴有肝脾肿大,多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风疹、猫抓病钩端螺旋体病等。
皮疹:耳后淋巴结肿大伴皮疹,多见于麻疹水痘、带状疱疹、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低热、盗汗、消瘦:耳后淋巴结肿大伴低热、盗汗、消瘦,提示为淋巴结结核恶性淋巴瘤或其他恶性肿瘤。
淋巴结肿大伴后鼻孔流血、鼻塞、头痛、听力减退提示鼻咽癌等。
淋巴结肿大伴耳痛、耳后压痛、耳溢液,多见于中耳乳突炎。
原因
导致耳后淋巴结肿大的原因众多,需要结合肿大淋巴结的位置、质地、有无压痛、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其他与淋巴结肿大一起发生的症状,结合辅助检查来综合分析淋巴结肿大的原因。
疾病因素
以下仅简单枚举出可能导致耳后淋巴结肿大的部分疾病,并不能涵盖所有的病因,也不代表您一定患有某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向医生求助。
耳后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可能与麻疹、水痘、风疹、头面部皮肤感染、外伤等多种因素有关。
特殊感染,如结核、梅毒等,或与自身免疫病、肿瘤等相关。
中耳乳突炎:为最常见的耳部感染性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急剧发作的耳痛,多为跳痛,外耳道有分泌物流出。长期耳流脓、听力减退、可伴有耳鸣、眩晕,耳后淋巴结肿大等。
就医
如您偶然发现耳后淋巴结肿大,无其他伴随不适可能无需特殊处理。但其症状持续几周或伴发其他症状,以及单个淋巴结进行性增大,质地坚硬,位置固定不能移动等,则常常需要就医进行处置。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通常建议就医:
耳后淋巴结肿大持续时间长(>2周),伴或不伴皮疹、发热、盗汗等不适。
全身除了耳后淋巴结,其他淋巴结肿大部位数量增多。
耳后淋巴结逐渐增大,或短时间内快速增大。
耳后淋巴结肿大伴有耳痛、耳溢液、听力下降等。
就医科室
出现耳后淋巴结肿大后通常建议首诊就诊于血液内科或全科医学科。
当出现其他伴随症状时,可能需要于相应科室就诊:
如伴发发热、皮疹,可能需就诊于感染内科。
如伴发全身淋巴结肿大,可能需就诊于血液内科。
耳后淋巴结肿大伴有耳痛、耳溢液、听力下降等,科就诊与耳鼻喉科。
小儿患者建议就诊于儿科。
由于导致耳后淋巴结肿大的原因众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耳后淋巴结肿大什么时候发现的? 还发现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吗?
耳后淋巴结肿大持续多久了?伴有疼痛吗?
短时间内耳后淋巴结有增大或缩小吗?
是否伴有发热、皮疹等情况?
是否出现耳痛、耳溢脓、听力下降等?
病史清单
可能导致感染的因素,如近期是否接触过水痘、麻疹、风疹等患者?近期有无头面部疖、痈病史?
是否有过结核病等传染病史?
是否外出旅行(出国)或到过疫区?
家里其他成员有没有肿瘤相关病史?
是否患有中耳乳突炎?
相关检查
对于采集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后仍未找出明显病因的耳后淋巴结肿大,医生可能很难进行诊断。此时,医生会根据情况判断并选择后续诊断性检查。
查体
主要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如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精神状态等等。
检查耳后淋巴结肿大的大小、形状、质地、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无压痛、活动度等。
检查头面部有无疖、痈等皮肤感染灶。
检查口腔黏膜、咽部有无疱疹等。
检查全身皮肤有无丘疹、水疱样皮疹等。
注意检查全身其他浅表淋巴结是否有异常肿大等。
是否有肝脾肿大
常规检查
实验室检查可能有助于评估或确认基于病史和体格检查怀疑的诊断。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检查、炎症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等评估。
其中血常规对我们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
淋巴结肿大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而淋巴细胞增多应考虑病毒感染;
如果周围血中有异常淋巴细胞时,提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淋巴结肿大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提示寄生虫感染或嗜酸性细胞肉芽肿;
淋巴结肿大伴外周血原始及幼稚细胞出现,提示白血病。
进一步检查可能包括含EBV、CMV等病毒筛查、HIV血清学、梅毒试验、血培养结核菌素试验等细菌筛查、肿瘤相关筛查等。还可能涉及血涂片、骨髓相关检查等等,应由医生决定和安排。
其他检查
影像学检查:放射学检查相比体格检查能更可靠地显示结节的大小和分布。如B超、CT检查可帮助评估增大的淋巴结及周围组织情况,可协助明确原发病灶的部位及性质。颞骨CT扫描可见乳突气房内含气量明显减少,房隔破坏,可见液平面。
淋巴结穿刺及活体组织检查:临床检查只能提供淋巴结肿大病因学方面的可能性诊断,确诊有赖于淋巴结的病理学诊断。淋巴结穿刺针吸涂片操作简单、快捷,涂片上细胞形态清晰。但其弊端是对身体有一定创伤,所以是否需要活检取决于医生的专业评估。
缓解与治疗
对于单独的耳后淋巴结肿大,如近期有局部皮肤感染、中耳乳突炎等病史,可能与炎症相关,需注意休息,根据医生建议治疗并控制感染,密切关注肿大淋巴结的变化。
但对于耳后淋巴结肿大持续时间长、其淋巴结逐渐增大,或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伴全身其他不适,则应引起注意,特别是对老人、孩子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应更为谨慎,可首先就诊于初级保健机构(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初级保健医生初步评估处理。
对于经初级保健机构评估处理后,仍诊断不明、治疗无效、可疑恶性病因者,根据初级保健医生的建议,及时就诊于上级医疗机构相关专科。
如表现为耳后淋巴结明显肿大、质地坚硬,伴或不伴压痛,则应警惕恶性肿瘤的可能,应积极求助血液科医生专业建议。
缓解措施
生活习惯、心理护理方面
保持生活作息规律,保持充足睡眠,保证营养,保持积极乐观心态,注意避免情绪较大波动。
耳后淋巴结肿大可能会增加患者紧张焦虑、烦躁不安的情绪,如造成相关困扰,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药物应用
对于由头面部皮肤感染(疖、痈)、中耳乳突炎所致的淋巴结肿大者,主要外用或口服抗生素药物治疗,局部可适当消毒处理,保持局部皮肤干燥清洁。
具体抗生素药物选择需听取专业医生的建议,因为抗生素等药物具有耐药、影响肝肾功能等不良反应,故不推荐患者自行使用。
如使用药物后症状仍未缓解,甚至加重,不宜继续滥用药物,应及时就医治疗。
针对小儿患者、孕妇,在药物使用上可能与其他人群不同,通常建议咨询医生。
专业治疗
耳后淋巴结肿大,需积极寻找其病因,主要根据病因进行对因治疗,适当根据病情给予相应对症治疗。
对因治疗
针对不同的疾病原因,医生给予的治疗方案会有较大差异,以下列疾病为例:
风疹: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在儿童中多为自限性。其尚无特效的抗病毒疗法,主要是支持治疗,包括退热、补液以及控制皮疹和关节痛/关节炎症状。此外,风疹患者可采取下列措施预防传播:如皮疹出现后7日内居家隔离、常洗手,或使用含酒精搓手液。预防接种风疹疫苗非常有效。
中耳乳突炎:如诊断细菌感染相关,通常予以经验性抗生素药物,如阿莫西林、头孢呋辛等。需积极求助耳鼻喉科医生专业建议。此外注意休息、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等支持治疗。
对症治疗
经医生诊断后,可能会根据患者伴随的某些症状给予相应对症的药物改善症状。
水痘所致耳后淋巴结肿大患者,其伴发全身丘疹疱疹并出现瘙痒,可予口服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治疗,同时外用炉甘石洗剂收敛皮疹促进皮肤愈合治疗。
对于耳后淋巴结伴发全身症状如发热,可与非甾体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洛索洛芬等对症退热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