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巴肠病
概述
由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性疾病
可有果酱样黏液脓血便、腹痛、发热等症状
由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所致
治疗主要是以病原治疗为主,辅以一般及对症治疗
定义
阿米巴肠病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寄生于结肠引起的疾病,主要病变部位在近端结肠和回盲部。
在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生活周期中有滋养体和包囊两种形态,其中滋养体是其致病形态,包囊是其感染形态。
阿米巴肠病又称肠阿米巴病或阿米巴痢疾。
主要病变部位为回盲部和近端结肠,易复发,易转为慢性。
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以下几型。
无症状型(包囊携带者)
多无症状,多次粪检可发现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
急性阿米巴痢疾
轻型
症状较轻,粪便中可找到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和包囊。
普通型
多为缓慢起病,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可在发病数日至数周后自行缓解,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时易复发或转为慢性。
重型
极少见,多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若抢救不及时,可在1~2周内因毒性症或并发症导致死亡。
慢性阿米巴痢疾
若急性患者临床症状持续存在2月以上,称慢性阿米巴痢疾。
发病情况
全球均见本病流行,以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发病较多,其中有部分地方性流行区。
社会经济状况不良、公共卫生设施差、粪便无害化处理未全面落实、公用水体被粪便污染以及个人卫生习惯不佳等欠发达地区发病通常比发达地区多。
夏秋季发病者较多,多呈散发性。
流动人群发病率较高,旅游者易患病。
病因
致病原因
传染源
无症状包囊携带者、慢性感染者及恢复期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急性期患者主要排出的是对外界抵抗力弱的滋养体,不是重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口传播,主要是通过进食被包囊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
污染的人手、苍蝇等可携带原虫。
滋养体直接侵入皮肤、黏膜传播本病者非常罕见。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婴儿与儿童发病机会相对较少。
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及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发病机会较多,病情较重。
人群感染后特异性抗体滴度虽高,但不具保护作用,故可重复感染。
发病机制
经口摄入被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污染的食物和水后,其经过胃部,未被胃液杀死的包囊会进入小肠下段,在胰蛋白酶的作用下脱囊而逸出4个滋养体,未成熟滋养体边摄食边发育,逐步下移至回盲部、近端结肠等部位寄生。
一旦侵犯肠壁组织后即可大量繁殖致病。
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主要通变形、活动、黏附、酶溶解、细胞毒和吞噬等接触性杀伤机制对宿主造成损伤,使靶细胞迅速死亡,同时分泌具有肠毒素样活性的物质,引起肠蠕动增快、肠痉挛,进而导致腹痛、腹泻。
症状
主要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3周,但也可短至数日或长达年余,各型症状分别如下。
无症状型(包囊携带者)
通常不出现临床症状。
多次粪检可发现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
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转为急性型。
急性阿米巴痢疾
轻型
临床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腹痛及腹泻。
肠道病变轻微,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出现痢疾症状。
普通型
多为缓慢起病,全身症状较轻,无发热或有低热、腹部不适、腹泻。
典型表现为黏液血便,呈果酱样,每日3~10余次,伴有腥臭味,可有腹胀或轻中度腹痛。
病变部位累及直肠时可有里急后重感。
重型
极少见,多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营养不良、体质虚弱、孕妇、重症感染、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等人群。
起病急骤、中毒症状重,可有高热、剧烈的肠绞痛,随之排出黏液血性或血水样大便,每日十余次,伴有里急后重,粪便量多。
可有恶心呕吐,可因脱水而致循环障碍和意识障碍
慢性阿米巴痢疾
可表现为食欲缺乏、乏力、贫血、腹胀。可有肠鸣音亢进,右下腹轻压痛。
症状可持续存在或有间歇,间歇期内可无任何症状,间歇期长短不一。
并发症
阿米巴肠病的并发症可大致分为肠内并发症和肠外并发症。
肠内并发症
肠出血
溶组织内阿米巴寄生肠壁后可引起肠黏膜溃疡,当溃疡深达肌层并侵及血管后,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肠出血
浅表溃疡可出现渗血,引起肠道小量出血,可导致血便。
当溃疡达黏膜下层侵及大血管或肉芽肿破坏时可引起肠道大量出血,导致排暗红色或鲜红色稀便,严重的可引起失血性休克。
肠穿孔
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威胁生命,多见于暴发型及有深溃疡者,穿孔部位多见于盲肠、阑尾和升结肠。
可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可出现腹部剧烈疼痛,出现腹膜刺激征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反跳痛)。
亦可导致慢性穿孔,先形成粘连,后形成局部脓肿或穿入邻近器官形成内瘘,一般腹痛症状不明显,但可出现进行性腹胀,可出现肠鸣音消失、局部腹膜刺激征等体征。
阿米巴性阑尾炎
溶组织内阿米巴寄生于盲肠部位时易蔓延至阑尾,引起阿米巴性阑尾炎。
可出现转移性右下腹痛,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压痛、反跳痛等,与一般阑尾炎有相似的临床表现,但比一般阑尾炎易发生穿孔。
结肠病变
溶组织内阿米巴寄生于结肠后可导致结肠出现阿米巴瘤、肉芽肿及纤维性狭窄等增生性病变,病变多位于盲肠、乙状结肠及直肠等处。
部分可发生完全性肠梗阻肠套叠,导致腹胀、便秘、肛门停止排便及排气、恶心、呕吐等症状。
瘘管
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可自直肠侵入周围组织、器官,形成直肠-肛周瘘管或直肠-阴道瘘管。
管口常有粪臭味的脓液流出。
肠外并发症
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寄生肠道后可通过肠壁静脉、淋巴管迁移或直接蔓延,播散至肝、腹腔、肺、胸膜、纵隔、心包、脑、泌尿生殖系统或邻近皮肤等身体其它部位。
可引起相应部位的炎症、脓肿或溃疡,如阿米巴肝脓肿、阿米巴肺脓肿、阿米巴脑脓肿、阿米巴胸膜炎等,其中以阿米巴肝脓肿最为常见。
就医
就医科室
感染内科
出现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血便、血水样便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出现剧烈腹痛、大量黏液血性或血水样便,全身无力、大汗、烦躁、晕厥等症状时,建议立即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可以记录腹泻的次数、时间、性质,供医生参考。
记录体温变化情况,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腹痛?腹痛的部位是哪里?是胀痛、隐痛还是绞痛?
腹痛发作的时间、频率及持续的时间是怎样的?
是否有腹泻?每天解几次大便?每次的量大约有多少?
大便是否带血、有黏液?
是否有发热?最高体温是多少?
是否有食欲缺乏、乏力等?
病史清单
发病前是否有在外旅游史、有进食生冷食物史?
发病前是否有与慢性腹泻患者接触?
是否有免疫性疾病、接受激素治疗、有营养不良、严重感染等?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便常规、血常规
影像学检查:X线钡剂灌肠检查
其他:结肠镜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病原治疗药物: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发病前可有旅游史或有进食生冷食物史或与慢性腹泻患者的接触史。
临床表现
起病大多较缓慢,常无发热或仅有低热,可有腹痛、腹泻(排暗红色果酱样粪便,每日可达3~10次,每次粪质较多,可有腥臭味),常无里急后重感。
可有右下腹明显压痛、肠鸣音亢进
实验室检查
便常规
加生理盐水涂片后镜检,可见大量成团的红细胞、少量的白细胞等。
镜下见有活动的、吞噬红细胞的滋养体,鉴定为溶组织内阿米巴,则具有确诊价值。
血清学检查
病程1周以上的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者即可检出抗体,检测方法包括用对流免疫电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若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阳性有助于诊断本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或现症感染,阴性者不能排除本病。
免疫学检查
可采用DNA探针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患者粪便、脓液或血液中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DNA,若为阳性可作为本病的诊断依据。
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下可见大小不等的散在潜形溃疡,边缘略隆起、红晕、溃疡间黏膜大多正常。
可在结肠镜下自溃疡面刮取标本镜检,发现病原体机会较多。
X线钡剂灌肠检查
可对肠道内病变形态进行显影。
对引起肠道狭窄、阿米巴瘤等结肠病变的具有一定价值。
鉴别诊断
细菌性痢疾
相似点:均可引起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
不同点:
细菌性痢疾起病大多较急,每次排便量较少,多为黏液脓血样便,粪质少,以左下腹压痛常见,里急后重,大便常规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并有脓细胞,培养可有痢疾杆菌生长。
阿米巴肠病大多缓慢起病,每次排便量较多,多为果酱样便,粪质多,以右下腹压痛常见,大便常规可见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
细菌性食物中毒
相似点:发病前均可有不洁饮食史,均可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
不同点:
细菌性食物中毒起病急,潜伏期短,多为数小时,每次排便量较少,同食者常同时或先后发病,脐周压痛,每次排便量较多,中毒症状较重,剩余食物、呕吐物或排泄物培养可有致病菌生长。
阿米巴肠病大多缓慢起病,潜伏期一般为3周,但也可短至数日或长达年余,多为果酱样便,粪质多,以右下腹压痛常见,大便常规可见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
血吸虫病
相似点:均可引起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
不同点:
血吸虫病有疫水接触史,除上述症状外还有尾蚴皮炎、肝大等症状,每天排便10次以下,多为黏液血性便,粪便稀薄,以左下腹压痛常见,大便常规可检出血吸虫虫卵或孵出毛蚴,血吸虫循环抗原或抗体阳性。
阿米巴肠病每次排便量较多,多为果酱样便,粪质多,大便常规可见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血阿米巴抗体阳性。
其他
还需与肠结核直肠癌结肠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进行鉴别,多可通过结肠镜检查等协助诊断。
治疗
治疗目的:消除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预防和减少并发症。
治疗原则:多采取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及病原治疗。
一般治疗
急性患者应卧床休息,可进食流质或少渣饮食。
慢性患者应加强营养,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等。
肠道隔离需要至临床症状消失且粪检连续3次(隔日1次)找不到滋养体和包囊。
对症治疗
严重腹泻、呕吐或持续发热时可适当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病原治疗
目前常用的抗溶组织内阿米巴药物有以下几类:
硝基咪唑类
为首选药物,对阿米巴滋养体有强大杀灭作用。
常用的药物有甲硝唑替硝唑等。
可有一过性白细胞减少和头晕、眩晕、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障碍。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有血液病史和神经系统疾病者禁用。
抗菌药物
对于重型阿米巴痢疾患者,尤其合并细菌感染时,在应用抗阿米巴药物基础上,还需使用抗菌药物。
常用的药物有巴龙霉素或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抗菌药物。
预后
治愈情况
无并发症且及时得到有效抗病原治疗的患者预后良好。
未及时彻底治疗、重型、引起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预后差。
预后因素
阿米巴肠病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以下因素常导致预后不良。
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治疗不充分。
重型阿米巴肠病。
并发肠外阿米巴病,又未能得到正确诊断与治疗。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急性者可进食流质或少渣饮食,如粥、面条等。
慢性者应加强营养,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等。
餐具生熟分开,防止食物被污染,饮水应煮沸,不吃生冷食物。
生活管理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
平时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
及时更换被污染的床单,保持床单干燥、整洁。
病情监测
腹泻者注意观察并记录腹泻的次数、有无黏液血便,肛周是否有粪臭味液体流出。
呕吐者注意观察有无呕血,呕吐次数等。
发热者可学习正确的体温测量方法,监测并记录体温变化。
预防
管理传染源
早期发现和治疗无症状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携带者和阿米巴病患者。
若有从事餐饮业工作的,在治疗期间应调离岗位。
切断传播途径
消灭苍蝇和蟑螂的孳生地,注意食品卫生,生食的蔬菜最好先用沸水浸烫。
加强水源的管理,对粪便、垃圾、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
加强对群众卫生宣教,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保护易感人群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不偏食,不熬夜。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