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浆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概述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mll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是指与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胞浆成分发生反应的抗体。对血管炎的诊断、分类、疗效观察、病情活动、复发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间接免疫荧光法,可将ANCA分为胞浆型(cANCA)、核周型(pANCA)和不典型(xANCA)。其中,胞浆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的靶抗原主要为中性粒细胞胞浆颗粒中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与存在于中性粒细胞嗜天青颗粒中的丝氨酸蛋白酶-蛋白酶3(PR3)非常相似,所以能与PR3发生特异性反应。
原理
用中性粒细胞作为抗原片,待检血清中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与中性粒细胞胞浆结合,洗片后加入荧光素标记的抗人IgG,反应后洗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图像。
标本采集
1.患者准备
检查前一天晚上8点后避免进食和剧烈运动。患者采血前最好休息15分钟以上。
2.标本类型
常规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液4ml置于无抗凝剂的一次性真空采血管中备用。
3.标本运送
标本采集后应明确标识并由专人及时送检,并注意运送过程中的生物危害性。
4.标本处理
(1)标本置于37℃孵箱孵育待血液完全凝固后离心分离血清,并进行检测。
(2)分离血清,4℃可保存3天或-20℃冰冻保存较长时间。冰冻保存后不能反复冻融。
临床意义
主要见于肉芽肿性血管炎,是肉芽肿性血管炎的特异性抗体,其阳性率可达60%,活动期达80%,连续检测有助于检测韦格纳肉芽肿患者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也可见于显微镜下多动脉炎、Churg-Strauss综合征、结节性多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过敏性紫癜、白细胞破碎性皮肤性血管炎和贝赫切特综合征。
正常参考值范围
PR3<20RV/ml(酶联免疫吸附法)。
注意事项
1.标本进行荧光染色后,应立即用荧光显微镜读片,一般在1小时之内完成。
2.严重溶血、脂血标本,细菌污染标本可对检测结果造成干扰;不采用装有抗凝剂的采血管。
3.标本应及时检测。如有特殊情况,分离血清,并于4℃或-20℃保存,以免影响检测结果。标本中不能混入血细胞、纤维蛋白丝、尘埃和气泡,否则会影响其检测结果。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原理
标本采集
临床意义
正常参考值范围
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