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淋巴结肿大
概述
发生在腮腺区的淋巴结肿大的症状
可能由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或肿瘤导致
主要针对导致淋巴结肿大的原发病进行药物、手术治疗、放化疗等
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恶性肿瘤患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定义
腮腺淋巴结肿大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指的是面颊部,颧弓下方靠近耳垂的腮腺区淋巴结体积增大,可伴有质地变硬、压痛等症状。
正常的淋巴结体积较小,直径多在0.2~0.5厘米之间,质地柔软,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无粘连,不易触及,亦无压痛。由于炎症、肿瘤等原因,淋巴结可出现肿大,可能会有压痛,同时出现发热等全身反应。
淋巴结肿大可能仅出现在某一区域,如仅出现腮腺区淋巴结肿大,也可能全身多个部位的淋巴结肿大,甚至出现肝脾肿大等,与引起淋巴结肿大的疾病有关。
发生机制
腮腺淋巴结
腮腺淋巴结可分为腮腺浅淋巴结和腮腺深淋巴结,收集来自不同区域的淋巴液,相关区域的病变,可引起相应的淋巴结肿大。
腮腺浅淋巴结收纳来自颞、额区,以及耳廓及外耳道、眼睑外侧、鼻根部的淋巴液,颊、上唇和颧部的淋巴也可流入此淋巴结。
腮腺深淋巴结收集腮腺与腮腺相应的面部皮肤、眼睑外侧的结合膜、外耳道、咽鼓管和鼓室黏膜的淋巴液。
炎症性淋巴结肿大
细菌、病毒、毒物、代谢的毒性产物、变性的组织成分及异物等,都可刺激淋巴组织发生反应性增生,致使淋巴结肿大,称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常见的腮腺淋巴结肿大通常是引流区域的急、慢性炎症引起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肿瘤性淋巴结肿大
腮腺原发肿瘤较常见,其中沃辛瘤的组织发生与淋巴结有关。在胚胎发育时期,腮腺的腺体组织进入到淋巴组织中,若发生肿瘤样变,称为沃辛瘤。其中的淋巴样间质发生炎症反应时,肿瘤体积增大,表现为腮腺淋巴结肿大,炎症消退后体积又会缩小。
如果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腮腺淋巴结,或淋巴组织发生恶变,淋巴结内的肿瘤细胞增殖,也可导致淋巴结体积增大。
类型
根据导致症状的病因不同,腮腺淋巴结肿大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非特异性淋巴结炎:由引流区域的急、慢性炎症引起,如流行性腮腺炎、腮腺导管结石导致的炎症等。
单纯性淋巴结炎:为淋巴结本身的急性炎症或者过敏性炎症。
特异性淋巴结炎: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淋巴结所致的腮腺淋巴结肿大。
肿瘤性疾病:如腮腺肿瘤、白血病、淋巴瘤等。
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如口腔癌、睑板腺癌)转移至腮腺淋巴结,导致淋巴结肿大。
感染性疾病:如病毒、细菌、螺旋体、寄生虫感染引起的淋巴结肿大。
表现
不同病因导致的腮腺淋巴结肿大的临床特征可有所不同,如淋巴结质地、活动度、是否与周围组织粘连、是否伴有压痛等,还可能有其他伴随症状。
症状特征
淋巴结质地不同
质地柔软:常见于急性腮腺炎及其他腮腺淋巴结引流区域的急性炎症引起的腮腺淋巴结肿大,表面光滑;腺淋巴瘤的患者肿块表面光滑,质地较软,有时有弹性感。
质地中等:当急性非特异性炎症转化为慢性炎症时,淋巴结质地可为中等或稍硬;单纯性淋巴结炎通常也呈中等质地。
质地较硬:淋巴结结核通常呈稍硬质地,若发生干酪样坏死,可触及波动感;淋巴瘤患者的病灶淋巴结通常为质地坚实有弹性的肿块;其他部位出现肿瘤的患者,若发现有质地坚硬的肿大淋巴结,应注意鉴别是否为恶性肿瘤转移。
淋巴结活动度不同
活动度好:多见于非特异性淋巴结炎、单纯性淋巴结炎、白血病、结节病、早期淋巴瘤等疾病引起的淋巴结肿大,通常边界清晰,与周围组织不粘连。
活动度差:多见于恶性肿瘤转移及淋巴结结核等引起的腮腺淋巴结肿大,另外,淋巴瘤后期可能出现淋巴结融合,并与皮肤及周围组织粘连,边界可不清晰。
是否伴有压痛
有压痛:多见于非特异性淋巴结炎、单纯性淋巴结炎等疾病。
无压痛:多见于淋巴结核、恶性肿瘤转移、白血病、淋巴瘤、结节病等引起的淋巴结肿大。
伴随症状
局部症状
如病毒或细菌性腮腺炎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可能伴有腮腺肿胀、腮腺导管口红肿溢脓、腮腺区疼痛。
若为腮腺导管结石引起的阻塞性腮腺炎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可伴有进食时的腮腺肿大、疼痛,进食后腺体肿胀可逐渐消退,若阻塞严重者可无法消退。
淋巴结核引起的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发生干酪样坏死可形成脓肿,破溃后形成窦道、经久不愈。
恶性肿瘤转移的淋巴结肿大伴有其他部位的肿瘤样病变:
鼻咽癌、睑板腺癌、腮腺区域的皮肤癌及其他恶性肿瘤、口腔癌等。
如鼻咽癌患者可伴有​​​​鼻塞​、涕中带血、耳闷堵感、听力下降、复视及头痛等症状。
腺淋巴瘤可有反复的肿大、常为多发性,可发生在双侧腮腺。
结节病患者还可出现巨唇、牙齿松动、腮腺区肿胀、口干等口腔症状。
干燥综合征还伴有口干、眼干唾液腺肿大等症状。
全身症状
腮腺区急性炎症扩散时可出现全身重度症状,如脉搏、呼吸增快,体温升高等症状。
淋巴结核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可伴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
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可伴有发热、皮肤红斑、多关节疼痛、间歇性胸膜炎性疼痛等症状。
淋巴瘤除了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外,还可伴有周期性发热、盗汗、皮肤瘙痒、贫血等,淋巴瘤晚期还可侵犯骨髓、肝脏、皮肤甚至中枢神经系统,并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
白血病除了全身广泛性淋巴结肿大外,还可伴有发热、出血、贫血、肝脾肿大、牙龈出血不止等症状。
结节病可累及全身多个不同系统,引起全身淋巴结肿大、四肢皮下出现红斑结节,出现眼部红肿、畏光、流泪等不同部位的症状。
原因
腮腺淋巴结肿大可能是不同疾病的临床表现,医生在做这类判断时,通常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其他信息,如发病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家族史、服药史、伴随症状,以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病因。
疾病因素
多种疾病可以导致腮腺淋巴结肿大,以下仅枚举出可能的部分疾病,不代表你一定患有该疾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向医生求助。
口腔颌面部疾病:如急性或慢性腮腺炎、腮腺单纯性淋巴结炎腺淋巴瘤、口腔癌、睑板腺癌腮腺肿瘤等。
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
耳鼻咽喉部疾病:如鼻咽癌等。
非疾病因素
腮腺淋巴结肿大为淋巴结病理性变化,一般均为疾病因素导致,非疾病因素不会导致此症状。
就医
若发现腮腺区淋巴结肿大且无法自行消退,甚至逐渐增大,并伴有发热等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症状,通常建议就医:
腮腺区(颊部及耳垂附近)淋巴结肿大超过一周未自行消退。
肿大的淋巴结质地变硬,与周围组织粘连,或有不断变大趋势。
伴有发热、乏力或全身其他部位的异常或不适。
就诊科室
发现腮腺淋巴结肿大时建议首诊就诊于口腔颌面外科。
当出现其他伴随症状时,可能需要于相应科室就诊:
如伴有口干、眼干唾液腺肿大,或唇部肿胀、牙齿松动、腮腺区肿胀,或发热、皮肤红斑、多关节疼痛等症状时,建议于风湿免疫科就诊。
如伴有周期性发热、盗汗、皮肤瘙痒、贫血、牙龈出血不止、肝脾肿大等症状时,建议于肿瘤科及血液科就诊。
如伴有午后低热、盗汗、消瘦、咳嗽咳痰等,建议于呼吸内科或传染病科就诊。
如伴有鼻塞、涕中带血、耳闷堵感、听力下降、复视及头痛等症状,建议于耳鼻喉科就诊。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发现腮腺淋巴结肿大多久了?是否伴有疼痛?
腮腺淋巴结是否逐渐长大?是否有肿大、恢复正常、再肿大的现象?
是否伴有腮腺肿痛,口内是否偶尔有咸味分泌物流出?
出现腮腺肿痛的时间是否为进食后?停止进食后肿胀是否会逐渐消退?
是否伴有口干、眼干、唇部肿胀、牙齿松动、皮肤红斑、关节疼痛等症状?
是否伴有发热、盗汗、皮肤瘙痒、贫血、牙龈出血不止、咳嗽咳痰等症状?
口腔内或面部皮肤是否有菜花样或溃疡样、质地硬、逐渐增大的肿块?
是否伴有鼻塞、鼻涕带血、耳闷堵感、听力下降、复视及头痛等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有吸烟史?
近期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
是否曾患过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
以往是否曾接受过其他部位肿瘤性疾病的治疗?
家族中是否有其他人有相似病症?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还需要进行哪些辅助检查。
身体检查
口腔颌面部检查
检查腮腺区肿大淋巴结的大小、质地、边界、活动度及压痛。
检查颌面部皮肤是否存在感染、肿块、红斑等病变,查看两侧腮腺是否对称,检查腮腺是否肿胀,以及肿胀的质地、边界、导管口分泌物等。
检查腮腺导管内是否存在硬块。
检查口唇是否有黏膜增厚、肿胀,口内是否有牙齿松动、牙龈出血不止等症状。
检查口内是否存在化脓感染性病灶,以及腭扁桃体是否有红肿或化脓性病变。
检查口内是否有菜花或溃疡状质硬、浸润性生长的肿块。
检查口腔黏膜是否干燥无光泽,或伴有沟纹舌及念珠菌感染。
全身检查
检查其他部位淋巴结情况,如颈部淋巴结、腋下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是否出现肿大。
检查是否存在肝脾肿大,全身是否有出血点或瘀斑
常见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骨髓穿刺检查:用于辅助诊断白血病等疾病。
抗核抗体及其他免疫指标:用于辅助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疾病
抗酸染色:若肿大淋巴结内脓肿已破溃,可取吸出物做抗酸染色,查看是否存在结核分枝杆菌。
影像学检查
淋巴结B超:用于检查肿大淋巴结的大小、边界、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腮腺造影:一般用于辅助诊断慢性腮腺炎,腮腺炎急性期不宜行造影检查。
颌面部CT、腮腺B超:怀疑腮腺炎症为结石阻塞引起的患者,可做B超或CT明确是否有腮腺导管结石。
胸部CT:对于怀疑伴有肺结核的可行CT检查肺部情况。
组织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腺淋巴瘤、淋巴瘤、口腔癌、鼻咽癌等肿瘤性疾病的确诊需要采用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方法。
唇腺活检:用于辅助诊断干燥综合征
缓解与治疗
腮腺淋巴结肿大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导致淋巴结肿大的原发疾病的治疗。
若在出现腮腺淋巴结肿大前曾有口腔颌面部或其他邻近部位的感染病史,就医行抗感染治疗后自行消退,则无需对肿大淋巴结做其他处理。
若出现腮腺淋巴结肿大后无法自行消退,甚至逐渐长大,或伴有其他局部及全身异常或不适,建议及时向医生求助,获取专业建议,勿自行口服药物,以免延误疾病的诊治。
缓解措施
生活习惯
戒除烟酒槟榔,日常适当锻炼身体,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增强体质。
保持口腔及颌面部皮肤清洁,饭后漱口,按时刷牙、科学刷牙,平时可用淡盐水漱口。
当受到外伤表皮或黏膜破损时,应及时清洁伤口,预防感染。
尽量避免反复挤压或揉捏肿大淋巴结,减少对淋巴结的刺激。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外出时应注意防护,减少日光照射。
饮食习惯
清淡饮食,减少食用辛辣刺激性、过烫、过硬食物,减少食物对黏膜的刺激及损伤。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多摄入优质蛋白,主食适量搭配粗粮,均衡饮食,提高免疫力。
慢性复发性腮腺炎的患者,可适量咀嚼无糖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
专业治疗
特别提醒:请勿自行购买并服用处方药物,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治疗原发疾病。
腮腺炎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应采取全身支持治疗,选用有效抗菌药物及其他保守治疗。当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已发展至化脓及出现脓腔时,必须手术切开引流。
慢性复发性腮腺炎具有自愈性,应以增强抵抗力、防止继发感染、减少发作为原则,复发频繁者,可肌内注射胸腺肽等调节免疫功能。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应先去除阻塞因素,如结石等,可考虑腮腺导管冲洗及扩张,并向导管内注射药物,如碘化油、抗生素等抗菌治疗,病变严重且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切除腮腺组织。
沃辛瘤
高度怀疑为沃辛瘤的肿块应首选手术治疗,由于肿瘤常位于腮腺后下极,可作连同肿瘤以及周围0.5厘米以上正常腮腺切除的部分腮腺切除术
术中需切除腮腺后下部及其周围淋巴结,以免出现新的肿瘤。
口腔癌
口腔癌发生在不同部位,可有不同术式,主要为以外科为主的综合序列治疗。
对于局部原发病变应行手术扩大切除,高度怀疑淋巴结转移的,应将可疑淋巴结一并清扫干净,视情况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若原发部位切除后缺损较大,可能还需进行组织瓣修复术。
部分口腔癌患者可能还需结合放疗或放化疗。
鼻咽癌
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对于较高分化癌,病程较晚以及放疗后复发的病例,需要考虑手术切除和化学药物治疗手段。
淋巴结结核
常用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等。
对于局限的、可移动的结核性淋巴结,涉及多个淋巴结但经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者,可予以手术摘除。
已化脓的淋巴结结核或小型潜在的冷脓肿,皮肤未破溃者可以施行穿刺抽脓,同时注入异烟肼。
系统性红斑狼疮
唇红部非糜烂性损害可涂抹5%二氧化钛软膏、5%对氨基苯甲酸酊、氧化锌糊剂等起遮光作用。
局部和全身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
结节病
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羟氯喹、沙利度胺等免疫抑制剂。
可使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拮抗剂等生物制剂。
干燥综合征
使用人工唾液、人工泪液缓解口干、眼干症状,使用催唾剂(如茴三硫)刺激唾液分泌。
使用免疫调节剂(如胸腺肽)调节细胞免疫功能,使其与体液免疫相平衡。
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羟氯喹、泼尼松龙等药物。
白血病/淋巴瘤
建议就诊于血液科及肿瘤科后确定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