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通体病
概述
巴尔通体病由杆菌状巴尔通体所致的感染,一般称为人巴尔通体病。因1855年秘鲁Daniel Carrion首先报道了此病的症状和体征,故又称为卡里翁病。白蛉为其传播媒介,临床表现有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即以急性发热与溶血性贫血为主的奥罗亚热及以皮肤病变为主的秘鲁疣。
病因
巴尔通体是一类革兰染色阴性、营养条件苛刻的寄生杆菌。人类可能因为与寄生巴尔通体的猫狗等动物较为亲近的接触或偶然接触自然环境中的啮齿类等野生动物而感染巴尔通体或致病。巴尔通体感染可引发炎症及各种并发症。
症状
潜伏期约3周或更长些,起病前常有前驱症状,如低热、骨关节及肌肉酸痛等,此后疾病可发展成本病的两种类型中的某一型。
1.奥罗亚热
为急性血液疾病阶段,进行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突然出现寒战、高热、大汗、极度乏力、脸色苍白,并有严重肌肉、关节疼痛和头痛,严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及周围循环衰竭等表现。在此阶段极可成为该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此型未经治疗的病死率常超过50%,多发生于起病后10天至4周内,经过抗菌药物治疗者,发热消退,血液中细菌减少乃至消灭,体力逐渐获得恢复,有些较轻病例也可自行恢复,但比较缓慢,常数月至半年。
2.秘鲁疣
本型为皮肤损害阶段,其特点是贫血后或无前驱症状,皮肤出现许多疣状皮疹,可呈粟粒状,结节状或大块腐肉状,其大小从2~10毫米至3~4厘米,上述三种疣状皮损可在同一患者身上见到,以四肢两侧及颜面部较多,其次为生殖器,头皮和口、咽部黏膜,疣状皮疹色泽各异,由红色至紫色,可持续存在1个月至2年,病原体可从病灶中检出。
检查
1.血液化验
血液化验可见红细胞急速下降,常在4~5天内由正常值降至1.0×1012/L,为正常色素巨细胞型贫血,可见有核红细胞,豪焦小体(Howell-Jolly小体),卡波环(Cabot环)和嗜碱性点彩,白细胞计数可有轻度增加并伴核左移,血液中含有大量病原体,涂片染色可显示90%红细胞被侵犯。
2.病原体培养
带菌者应作血液培养才能明确。对秘鲁疣可取组织标本作吉姆萨染色,发现病原体即可诊断。
3.其他检查
近来采用血清免疫学检查,如荧光抗体、间接血凝及酶联免疫试验等对流行病学调查及诊断也有帮助。
诊断
流行区患者有白蛉叮咬史,出现典型临床表现,如发热、进行性溶血性贫血淋巴结肿大、疣状皮疹等就应疑及本病。血液涂片找到病原体或培养阳性就可确诊。
治疗
1.药物治疗
多种抗生素如氯霉素四环素、青霉素及链霉素等对杆菌状巴通体均有抗菌作用。对急性杆菌状巴通体感染,氯霉素为首选药物,因其对常见并发症沙门菌感染也有效。一般在服药2天后发热即可消退,病情也随着迅速好转。
虽然体外巴尔通体对很多抗菌药物,如多西环素、红霉素及其衍生物、氨基糖苷类、利福平环丙沙星等敏感或高敏感,但一般病例尚无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对重症病例如高热者、伴发脑炎者及免疫缺陷者宜采用多西环素、环丙沙星、利福平或红霉素与氨基糖甙类的联合治疗,疗程7天或更长。
2.手术疗法
淋巴结肿大1年以上未见缩小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摘除。淋巴结化脓时可穿刺吸脓以减轻症状,必要时2~3天后重复进行,不宜切开引流。
3.其他疗法
该病治疗以对症疗法为主。巴尔通体在体外对抗生素高度敏感,但仅氨基糖苷类对巴尔通体有杀灭作用。严重贫血者可输血。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