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疹伤寒
概述
由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可有发热、皮疹、头痛、头晕等表现
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辅以退热等对症处理
及时治疗后大多数人可以治愈,治疗不及时出现并发症可能危及生命
定义
斑疹伤寒是由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为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中的丙类传染病。
患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皮疹等。
多发生在寒冷地区,冬春季节发病较多。
分类
流行性斑疹伤寒
又称虱传斑疹伤寒。
由普氏立克次体感染引起,从感染到发病的时间一般为10~14天。
可分为典型,轻型及复发型三种类型。
地方性斑疹伤寒
又称鼠型斑疹伤寒。
由莫氏立克次体感染引起。从感染到发病的时间一般为1~2周。
发病情况
斑疹伤寒是常见的虫媒传染病之一,在贫穷、拥挤、卫生条件差的环境中尤其流行。
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已无本病大的流行,个别地方有散发病例及小的流行。
2021年我国共报告1310例斑疹伤寒病例,报告发病率约为1/100万。
病因
致病原因
斑疹伤寒是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导致流行的基本条件有以下三方面。
传染源
流行性斑疹伤寒传染源为本病患者。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染源主要为家鼠。此外,患者及牛、羊、猪、马、骡等也可能作为传染源。
自潜伏期末至热退后数天均有传染性,发病后第1周传染性最强,一般不超过3周。
传播途径
流行性斑疹伤寒
以人虱为传播媒介,主要为体虱,头虱次之,阴虱一般不传播。
当虱叮咬患者后,立克次体会随血进入虱子体内,繁殖生长,并导致虱子死亡,而这些虱子临死前叮咬人体后,立克次体会随着叮咬破损、或者由于瘙痒导致的抓痕等破损进入人体。
干燥虱粪内的立克次体可污染空气形成气溶胶,偶尔可通过呼吸道或眼结膜感染人体。
当患者发热或死亡,人虱将迁移至新宿主,以人-虱-人方式传播。
地方性斑疹伤寒
主要以鼠蚤为传播媒介。
吸食病鼠的鼠蚤叮咬人后,可将含有病原体的蚤粪等排出在皮肤上,或蚤被压碎后,其体内病原体通过抓痕进入人体,以鼠-蚤-人方式传播。
蚤干粪内的病原体偶可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和眼结膜感染人体。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强而持久的免疫力。
生活在贫穷、拥挤、卫生条件差的人群更易感。
发病机制
斑疹伤寒的发生主要与病原体所致的血管病变、毒素引起的毒血症及变态反应相关。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首先在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繁殖,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病变。
当细胞溶解破裂,大量立克次体进入血液形成毒血症,使机体多个脏器的内皮细胞受到感染。
大量立克次体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直接损伤和其释放的内毒素将引起全身微循环障碍,临床上则表现出组织器官受损的相应临床症状。
症状
主要症状
流行性斑疹伤寒
典型流行性斑疹伤寒
发热:起病急,体温多在39℃左右,可伴寒战,高热持续2~3周可逐渐恢复正常。
皮疹:初见于胸背部,可遍及全身,但手掌、足底及面部多无皮疹。开始为鲜红色皮疹,按压可以褪色,以后转为暗红色。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有头痛、头晕、失眠、耳鸣及听力减退,甚至出现反应迟钝、谵妄、狂躁等。
肝脾大:约90%患者有轻度脾大,少数患者有肝大。
其他:可伴有食欲差、恶心、呕吐、便秘、腹胀等消化道症状。
轻型流行性斑疹伤寒
我国散发病例多为此型。
和典型病例相比,其发热时间短,体温多在39℃以下,可有明显的头痛和全身疼痛,但很少出现意识障碍,且常无皮疹。
复发型流行性斑疹伤寒
多呈轻型表现,我国很少见。
既往有流行性斑疹伤寒病史,第一次感染或发病后,立克次体未被完全清除,而在人体内长期存在。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引起潜伏的普氏立克次体再度繁殖,导致疾病复发。
地方性斑疹伤寒
发热:体温多在39℃左右,可伴寒战,高热持续9~14天后可逐渐恢复正常。
皮疹:和流行性斑疹伤寒相比,其皮疹数量少,但足底和手掌有时可见,持续数日后皮疹可以消退,一般不留痕迹。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流行性斑疹伤寒相比,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等较轻。
肝脾大:约50%患者伴脾脏轻度肿大,肝大者较少。
其他:可伴有食欲差、恶心、呕吐、便秘、腹胀等消化道症状。
并发症
斑疹伤寒常见的并发症有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肺炎、中耳炎及腮腺炎等。
中毒性心肌炎
可出现心率增快、心慌、胸闷、气短、胸痛等表现。
支气管肺炎
合并支气管肺炎者,可出现咳嗽、咳痰、憋气等表现。
中耳炎
合并中耳炎者,可出现听力下降、耳痛、耳鸣、耳内闷胀感等。
腮腺炎
合并腮腺炎者,可感到脸部疼痛、按压痛、脸部肿大等。
就医
就医科室
感染内科
有被蚊虫叮咬后抓破皮肤等情况,或去过斑疹伤寒高发地区,之后出现皮疹、发热、头痛、头晕等症状,建议就诊于感染内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可能需要做全身体格检查,故应穿着宽松衣物,方便医生查看皮疹情况以及进行相关诊疗操作。
就医前如果有发热,可先进行物理降温,如温毛巾敷额头或擦拭腋下等。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皮疹、皮肤瘙痒等?
是否有发热?体温最高多少度?
是否有寒战、肌肉酸痛?
是否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
上述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病史清单
近期是否有皮肤创伤史?
是否有被鼠蚤叮咬情况?
近期是否到过斑疹伤寒高发区?
检查清单
近1个月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一般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等。
血清学检查:立克次体凝集反应、外斐反应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等。
核酸检测:立克次体核酸检测。
用药清单
近1周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退热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本病患者可能存在以下流行病病史。
有被鼠蚤或人虱叮咬后抓破皮肤情况。
去过斑疹伤寒高发地区。
临床表现
多表现为发热、皮疹、头痛、头晕,可伴有食欲差、恶心、呕吐等表现。
合并相关并发症时,可出现相应症状,如合并支气管肺炎,可有咳嗽、咳痰、憋气等。
一般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流行性斑疹伤寒白细胞计数多在正常范围内,中性粒细胞常升高,嗜酸性细胞减少或消失;血小板常减少。
地方性斑疹伤寒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多正常,少数于病程早期可出现血小板减少。
血生化
血清学检查
外斐反应试验
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外斐反应试验均可呈阳性,但地方性斑疹伤寒抗体效价较流行性斑疹伤寒低。
当化验抗体效价>1∶160或在病程中有4倍以上增高者,有助于疾病诊断。
立克次体凝集反应
以立克次体颗粒抗原与患者血清作凝集反应,可用于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鉴别。
补体结合试验
化验效价≥1∶32有诊断意义,流行性斑疹伤寒患者在病程第1周内阳性率为50%~70%,第2周可达90%以上,特异性强。
可用于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鉴别。
间接血凝试验
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及早期诊断,但不能区别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用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作抗原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查特异性IgM及IgG抗体,可与地方性斑疹伤寒相鉴别。
核酸检测
用DNA探针或PCR方法检测患者血中立克次体核酸,若结果为阳性,有助于早期诊断。
脑脊液检查
病原体分离
一般不用于临床诊断。
将发热期患者血液接种于雄性豚鼠腹腔内,观察阴囊肿胀情况,并取其脑、肾上腺、脾、睾丸鞘膜或腹膜,涂片或刮片染色镜检,观察有无立克次体。
鉴别诊断
斑疹伤寒可引起皮疹、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不具有特异性,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与类似症状的疾病鉴别。
同时,斑疹伤寒有两种类型,还需要在两种不同类型,即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之间鉴别。
类似症状疾病鉴别
斑疹伤寒引起的皮疹,需要与过敏性皮炎、荨麻疹、特应性皮炎等相鉴别。
斑疹伤寒引起的发热,需要与伤寒、回归热、肺炎等鉴别。
斑疹伤寒引起的恶心、呕吐,需要与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鉴别。
不同类型鉴别
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的鉴别,具体见下表。
流行性斑疹伤寒 | 地方性斑疹伤寒 | |
---|---|---|
病原体 | 普氏立克次体 | 莫氏立克次体 |
传播媒介 | 体虱 | 鼠蚤 |
病情 | 多较重 | 轻 |
皮疹 | 数量多,可遍及全身 | 数量稀少 |
神经系统症状 | 头痛、头晕明显 | 头痛、头晕相对较轻 |
血小板减少 | 常见 | 不常见 |
外斐试验 | 可呈强阳性,抗体效价可达1∶320~1∶5120 | 抗体效价相对较低,多在1∶160~1∶640 |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预防和减少并发症。
治疗原则:采用灭虱、灭鼠、灭蚤来切断传播途径,同时积极病原学治疗以及采取相应对症治疗。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供给足够的热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早期隔离,早期治疗,做好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病原治疗
病原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措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
对症治疗
有低血压表现,考虑低血容量者,可考虑补充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预后
治愈情况
预后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有无并发症以及有无进行及时有效治疗等。
老年人、孕妇及合并严重并发症者或治疗不及时者,多预后不良,甚至可以危及生命。
危害性
患者可能会合并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肺炎、中耳炎等并发症,治疗不及时者可危及生命。
日常
日常管理
均衡饮食,多进食富有蛋白质食物,如牛肉、猪肉,鱼肉、牛奶,多吃新鲜蔬果如菠菜、生菜、橘子、苹果等。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疾病治愈后可适当的进行一些体育锻炼,如散步、跑步、骑自行车等。
注意改善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洗衣服,防止体虱滋生。
改善居住环境卫生,注意防鼠、灭鼠、灭蚤。
预防
应采用灭虱、灭蚤、灭鼠为中心的综合措施,改善卫生条件、普及个人卫生知识。
管理传染源
及时发现、早期隔离患者,之后洗澡、更衣,还需要多次清洗毛发部位,如剃发,需将剃下的头发烧掉。
切断传染途径
需要进行灭虱、灭鼠、灭蚤工作,保持居住环境干净整洁。
勤洗澡、勤换衣,可通过加热、煮沸、环氧乙烷熏蒸等方法,杀灭存在于衣服、被褥中的虱。
保护易感人群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