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黏度
概述
全血黏度(blood viscosity)是指包括血浆和所有血细胞在内的血液整体的黏度。全血黏度可作为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的敏感指标,全血黏度越大,血液流动性越小。该检查对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适宜人群
血栓与止血功能异常的患者。
标本采集
采集方法:静脉采血。
检查前
是否空腹:是。
检查前天宜清淡饮食,忌烟酒。晚上10点以后禁食,可适当饮水,次日早晨空腹检查。
检查后
采血后,需在针孔处进行局部按压3分钟直至不出血,注意不要揉,也不要让针眼沾水。
若出现晕针症状,如头晕、眼花、乏力等情况时,应立即平卧,并可饮少量糖水,待症状缓解后再进行其他检测。
参考区间
切变率为200s-1
男:3.84~5.30mPa.s
女:3.39~4.41mPa.s
切变率为50s-1
男:4.94~6.99mPa.s
女:4.16~5.62mPa.s
切变率为5s-1
男:8.80~16.05mPa.s
女:6.56~11.99mPa.s
(数据来源:尚红,王毓,申子瑜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临床意义
升高
心脑血管病:脑血栓、脑供血不足、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发病与血液黏度升高有关,增高的程度可反映心肌缺血的严重性。血液黏度测定对血栓性疾病的预防提供项前瞻性指标。
高血压及肺心病:主要与红细胞变形性降低、血细胞比容增加、纤维蛋白原增加有关。
恶性肿瘤:血液黏度升高会使肿瘤易于转移。
血液病:白血病细胞增多、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导致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均增高。
异常血红蛋白病:黏度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明显降低。
降低
病理性降低
出血性疾病,如出血性脑卒中、上消化道出血、鼻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非出血性低血黏症,如各种贫血症、尿毒症、肝硬化腹水症、急性肝炎等。
生理性降低
如妇女月经期及妊娠期。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适宜人群
标本采集
参考区间
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