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膜炎
概述
各种嗜神经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软脑膜急性炎症性病变
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等,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颈强直和凯尔尼格征阳性
为病毒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炎症反应,以肠道病毒多见
主要分为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及康复治疗
定义
病毒性脑膜炎是指各种嗜神经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软脑膜急性炎症性疾病。
本病大多呈良性过程,病程较短,并发症少。
发病情况
各个年龄均可患病,但以儿童多见,1岁以下的婴儿和免疫系统功能较弱的人群更易发病。
夏季高发,热带、亚热带终年可发病。
病因
致病原因
传染源
被肠道病毒感染的人。人是肠道病毒的唯一自然寄主。
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少数通过呼吸道传播。
易感人群
5岁以下的儿童。
营养不良、长期熬夜、居住环境恶劣的人。
服用免疫抑制药物或有免疫系统疾病,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
劳累、淋雨后导致免疫功能下降的人群。
发病机制
肠道病毒先经消化道侵入人体,在肠道局部淋巴结内进行复制,然后进入血液,产生病毒血症。
经脉络丛侵犯脑膜,导致脑膜炎症改变。
症状
主要症状
通常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少年常见。儿童发病通常持续超过1周,成人可持续2周或更长。一般会出现如下症状:
病毒感染的全身症状,包括发热、畏光、肌痛、食欲减退、腹泻、全身乏力等,体温一般不超过40℃。
部分患者会出现头痛,甚至是剧烈头痛,多在额部或眼眶部位,伴有恶心呕吐。
部分患者可出现颈强直,颈部肌肉发生痉挛性收缩和疼痛,颈部僵硬,活动受限。
伴随症状
临床表现可因年龄、身体免疫状态和病毒的种类及亚型的不同而异。
柯萨奇病毒(A6、10、16)、埃可病毒(6、30)、肠道病毒A71型脑膜炎常出现手-足-口综合征,手、足、口等部位出现散发性皮疹和疱疹。
如果病情严重出现脑实质受累时,即脑膜脑炎,可出现癫痫发作,甚至出现意识丧失、昏迷情况。
就医
就医科室
神经内科
出现发热、头痛、脖子发硬不易弯曲、畏光、困倦、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确诊后可能会转至感染科治疗。
急诊科
出现高热、惊厥、喷射性呕吐等紧急情况时,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儿科
儿童出现以上症状时,也可去儿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可能需要做神经系统体格检查、颅脑CT或MRI,建议穿着容易穿脱的衣服,避免穿着含金属材质的衣服,已怀孕或准备怀孕者须提前告知医生。
高热患者,可先进行物理降温,如冷敷额头,以及用温水擦拭手、足、腋窝等部位。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发热?最高多少度?
是否有脖子发硬不易弯曲的情况?
是否有头痛?什么情况下能减轻或加重?
是否出现喷射性呕吐?
有没有肢体抽搐?
食欲正常吗?精神状态如何?
症状什么时候出现的?
病史清单
发病期是否出现劳累、淋雨、着凉等?
是否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
最近是否前往过脑膜炎流行地区,或接触过脑膜炎患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解热镇痛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抗病毒药:阿昔洛韦、更昔洛韦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近期可能接触过肠道病毒感染患者或发生过感染。
临床表现
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肌肉酸痛、全身不适等症状。
查体病毒性脑膜炎会出现轻度颈项强直、凯尔尼格征阳性,一般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延伸阅读:凯尔尼格征的检查方法,患者需要去枕仰卧在检查床上,一侧的髋关节和膝关节呈90°弯曲,医生将患者小腿向上伸直,正常人可达到135°,如果伸直受到阻力或出现疼痛,则为阳性。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检查
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可有升高,分类多无明显变化。
腮腺炎病毒感染时可出现淀粉酶增高。
脑脊液检查
一般患者均需要进行腰椎穿刺取出脑脊液进行分析。
脑脊液压力正常或轻至中度增高,外观无色透明,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早期以多形核细胞为主,8~48小时后以淋巴细胞为主。
蛋白质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
病原学检测
可取血、尿、便、咽拭子、脑脊液等进行病原学检查。
核酸检测: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病毒核酸,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耗时短,用于临床诊断意义较大。
病毒抗体检测:能够明确感染的病毒种类,IgG抗体恢复期比急性期血清抗体效价有4倍升高即可诊断为近期感染,IgM抗体阳性可作为病原诊断参考。
脑脊液病毒培养:可确诊该病,但培养耗时较长,需3.7~8.2天。
影像学检查
病毒性脑膜炎的影像学检查一般使用颅脑CT和MRI。
多数无特异性改变。
部分患者头部MRI增强扫描可见软脑膜细线样强化。
颅脑MRI检查分辨率更高,较CT更能准确显示病变的部位、性质和程度,如脑水肿、脑出血、脑软化及脱髓鞘病变等。
CT注意事项:检查前去除金属发卡或耳环等金属饰品 ,检查时保持静止,不要移动头部。
MRI注意事项:带有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金属瓣膜,体内有金属或磁性物植入史及早期妊娠的受检者,不能进行检查,以免发生意外。
鉴别诊断
化脓性脑膜炎
不同点:化脓性脑膜炎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脑脊液检查外观混浊或呈脓性,白细胞明显增高,影像学可见幕上沟、回表面软脑膜及蛛网膜弥漫性线状或条索状明显强化。病毒性脑膜炎多无前述变化。通过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进行鉴别。
结核性脑膜炎
相似点:有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呈阳性。
不同点:结核性脑膜炎病程长,常延续数月,可有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可伴有脑神经损害(外展、动眼、面神经最易受累),可出现脑梗死及相应表现。典型者影像学可见颅底脑膜及侧裂池呈点状或团块状明显强化。通过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进行鉴别。
隐球菌性脑膜炎
相似点:起病较急,出现发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不同点:隐球菌性脑膜炎表现为间歇性剧烈头痛,脑神经多受累,颅内压显著增高,脑脊液细胞数中度增高,墨汁染色见到新型隐球菌可确诊,影像学可见明显脑膜强化。病毒性脑膜炎无明显高颅压及脑神经受累表现,脑脊液细胞数多为轻度升高。通过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准确鉴别。
治疗
病毒性脑膜炎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临床表现严重的患者需进行抗病毒及康复治疗。
一般治疗
一般需卧床休息,多饮水。
有明显颅内压增高征象时用20%甘露醇、复方甘油及利尿剂等脱水以减轻症状。
高热或病情较重时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疗效尚未能肯定,仅在一定应用范围内取得满意效果。
肠道病毒感染临床上或试验性使用的药物有血清免疫球蛋白和抗微小核糖核酸病毒药物普来可那立,但两者的有效性证据有限,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支持。
康复治疗
对于重症患儿,波及脑实质,可能留有后遗症者,应进行康复治疗。
可给予功能训练、针灸、按摩、高压氧等康复措施,以促进各种功能的恢复。
康复治疗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请勿自行治疗。
特别提醒
药物治疗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预后
治愈情况
病毒性脑膜炎属于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病程短、预后良好。
病后数日内病情开始恢复,多数于1~2周内完全恢复。
一般不留有任何后遗症。
危害性
病毒性脑膜炎可能引起头痛、畏光等表现,对生活和工作产生一定影响。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一般无特殊饮食要求,保证摄入充分的营养即可。
如果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可以进食一些易于消化的食物。
多食用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肉、蛋、奶制品、大豆制品等,多摄入蔬菜水果,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禁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禁烟酒。
生活管理
适当运动,注意休息,保证足够的睡眠。
保持良好的心情,促进机体尽快恢复。
预防
接种疫苗。
饭前便后洗手,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经常接触的物品表面或区域要定期消毒。
疾病流行季节避免到人员密集场所。
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家中有患者时需要采取隔离措施。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