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基特淋巴瘤
概述
一种可能来源于滤泡生发中心,呈高度恶性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累及部位不同,症状不同。可表现为颌、面骨肿大,腹部肿块,淋巴结肿大等
病因未完全明确,与染色体变异、EB病毒感染、免疫缺陷等有关
化学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还可联合靶向治疗等
定义
伯基特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由中等大小的肿瘤性B细胞构成,常见“星空”现象,可能来源于滤泡生发中心的成熟B细胞。
伯基特淋巴瘤起病急、进展快,呈高度恶性,侵袭性强。
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核心成分,把淋巴器官和其他器官的淋巴组织连接成为功能整体。
淋巴细胞包括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细胞)、骨髓依赖淋巴细胞(B细胞)和大颗粒淋巴细胞(多为NK细胞)。
B细胞是体内产生抗体的淋巴细胞,滤泡生发中心又称次级淋巴滤泡,是B细胞对特定抗原应答的重要场所。
分类
根据临床表现、形态学和生物学特点分类。
地方性伯基特淋巴瘤
又称流行性伯基特淋巴瘤。
主要发生于位于赤道附近的非洲地区,该地区的伯基特淋巴瘤绝大多数都与EB病毒感染有关。
通常会影响颌面、咽等部位,也可影响空肠、回肠、网膜、卵巢、肾、乳腺等器官。
散发性伯基特淋巴瘤
发生于流行区域外的伯基特淋巴瘤,可伴或不伴有EB病毒感染。
病变主要发生在回肠末端、腹腔脏器等,以腹部肿物为常见症状。
免疫缺陷相关性伯基特淋巴瘤
与免疫缺陷相关,最常影响的部位是淋巴结。
发病情况
伯基特淋巴瘤是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的类型。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分类为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成熟B细胞淋巴瘤、成熟T细胞及NK细胞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属于成熟B细胞淋巴瘤,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2%。
伯基特淋巴瘤好发生于年轻人。位于赤道附近的非洲地区是EB病毒的流行区,也是伯基特淋巴瘤的高发地区,发病以儿童为主,男性多于女性。
伯基特淋巴瘤在中国发病率相对较低,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年人。
病因
致病因素
基因突变
伯基特淋巴瘤中,90%以上都有C-MYC基因易位,即有t(8;14)(q24;q32)的易位。
伯基特淋巴瘤有一种变型,称为“伴染色体11q异常的Burkitt样淋巴瘤”,这种变型没有C-MYC基因表达,但有染色体11q异常,过度表达PAFAH1 B2。
EB病毒感染
绝大部分地方性伯基特淋巴瘤和部分散发性伯基特淋巴瘤与EB病毒感染有关。
免疫缺陷
免疫缺陷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先天性免疫缺陷有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症、X连锁淋巴增殖性疾病等。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包括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器官移植发生淋巴增殖性疾病等。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发生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风险增加100倍以上。
其他
染发剂、杀虫剂、有机溶剂、紫外线、吸烟、高脂饮食等,也与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有一定关系。
发病机制
伯基特淋巴瘤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完全明确,可能涉及以下过程。
C-MYC基因可以调控细胞增殖,发生易位后,细胞处于增殖状态,因此C-MYC基因的改变是发生淋巴瘤的重要步骤。
持续EB病毒感染,可损伤免疫功能,激活癌基因,导致B淋巴细胞恶性增殖。
症状
主要症状
肿物
地方性伯基特淋巴瘤多先侵犯于颌面、咽等部位,可表现为颌骨肿物、颈部巨大包块,可伴有牙齿松动或过早萌出、眼眶受影响。
散发性伯基特淋巴瘤最常见症状是腹部肿物等。
肿物可迅速增长,体积增大。
压迫、浸润症状
肿大的淋巴结压迫周围结构,或肿瘤浸润相关器官等,均可引起相应症状,由于淋巴系统分布广泛,因此症状也不相同。
腹部症状可有腹痛、恶心、呕吐、大便习惯改变(腹泻或便秘)、腹围增大、腹部膨隆等。
鼻咽部症状可有鼻塞、打鼾、血性分泌物、吸气困难等。
神经系统症状可有头痛、呕吐、面瘫、不同程度的感觉丧失、眼球活动异常等。
骨髓受累表现有易感染、易出血(鼻出血、皮肤下出血点等)、乏力、面色苍白等。
胸部症状可有胸痛、刺激性咳嗽、呼吸急促、平卧困难、呼吸困难、发绀(口唇、指尖青紫)等症状。
影响睾丸时,可表现为一侧或双侧睾丸肿大,触摸感觉缺少弹性。
其他症状
可出现非特异性症状,如发热、盗汗(睡眠期间出汗)、体重减轻、皮肤瘙痒等。
就医
就医科室
血液病科
若出现颌骨肿大、颈部巨大包块、腹部肿物等情况需要及时就诊。
淋巴瘤诊疗中心
若确诊为伯基特淋巴瘤,也可前往肿瘤专科医院的淋巴瘤诊疗中心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伯基特淋巴瘤,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所以有淋巴瘤家族史者,应做好定期防癌体检。
伯基特淋巴瘤的病变可累及全身各器官组织,尤其是头颈、腹部、骨髓等是值得重点关注的地方。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颌骨肿物、颈部包块?
有无腹痛、恶心、呕吐、排便习惯改变?
是否有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热?
近期有无局部及全身皮肤瘙痒?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淋巴瘤等恶性肿瘤患者?
是否有过放射治疗史?
是否有EB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感染?
是否有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免疫系统疾病?
是否有器官移植史?
是否对药物或食物过敏?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专科检查:血涂片、骨髓象检查、淋巴结活检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检查
影像检查:超声检查、CT检查、磁共振(MRI)、PET-CT
诊断
诊断依据
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伯基特淋巴瘤,影像学检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疾病分期、明确治疗方案、监测治疗效果和评估疾病结局。
病史
可能有EB病毒感染、HIV感染等。
临床表现
症状
可有颌骨、颈部、腹部肿物,可伴有牙齿松动、腹痛等症状。
体征
不同部位的肿物,可通过视诊、触诊发现,如颌骨肿大、腹部肿物等。
位置浅表的淋巴结,通过触摸可了解质地、大小、与周围结构间关系、有无触摸或按压疼痛等,一般质地较韧,没有触摸痛。
肿大的淋巴结可以活动,也可互相粘连,融合成块。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可以了解有无血细胞减少等,如出现下降,则说明可能有骨髓浸润。
血生化检查
血生化检查中常需要关注的有血肌酐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等,可以了解肾、肝等功能情况。
肝功能、肾功能异常,提示可能有肿瘤浸润。
血清乳酸脱氢酶测定
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与肿瘤负荷(可简单理解为肿瘤在体内细胞量或广泛程度)水平正相关,即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高,说明肿瘤负荷高,反之亦然。
根据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可判断肿瘤负荷,可影响最终治疗方案的制定。
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与预后也有关系,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高者预后相对较差。
血液细胞学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
骨髓细胞学检查主要是通过骨髓穿刺获得样本。
部分患者的骨髓涂片中可发现肿瘤细胞。
在肿瘤早期,可以帮助鉴别白血病等疾病。
如果并发淋巴瘤白血病,则可发现白血病样骨髓象。
病原体检测
伯基特淋巴瘤与EB病毒感染关系密切,可以检测肿瘤细胞内有无EB病毒基因等,帮助排查病因和明确诊断。
HIV抗体检测可帮助排查病因等。
影像学检查
CT检查
CT是目前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一般所有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在治疗前、中和治疗后,都需要做颈、胸、腹、盆腔等有关部位CT。
CT和增强CT能清楚显示淋巴结大小、密度,与周围血管、脏器关系,也能显示结外病变,因此对于伯基特淋巴瘤的分期、疗效评价和随诊都非常重要。
磁共振成像(MRI)
磁共振成像对软组织显示更加清晰,是评估中枢神经系统、骨髓和肌肉部位病变的首选检查。
如果不能接受增强CT,或者要进一步检查肝、脾、肾脏、子宫等实质器官病变,也需要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
PET-CT
PET-CT是分期、疗效评价和预后预测的最佳检查方法。
可以显示肿瘤的转移情况,评估肿瘤负荷。
治疗后进行PET-CT检查,可以帮助判断疗效。
能发现隐蔽的骨髓和神经系统侵犯,治疗前可以帮助准确分期,治疗后有无复发。
超声
可用于浅表淋巴结和浅表器官(如睾丸、甲状腺、乳腺等)病变的诊断和复查,但一般不用于淋巴瘤的分期诊断。
对于腹部、盆腔淋巴结检查可以选择性使用。
对于肝、脾、肾、子宫等腹盆腔实质性器官的评估,可以作为CT和MRI的补充,尤其是患者不能行增强CT扫描时。
在浅表淋巴结切除活检时,选取超声检测声像图异常的淋巴结,有助于提高活检的准确度。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也应用于深部淋巴结、肝脏、纵隔等部位的病变诊断。
同位素骨扫描
对原发骨淋巴瘤治疗后随诊观察和预后评估意义较大,优于CT。
胃肠道钡剂造影
胃肠道钡剂造影是诊断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常用的方法。
胃非霍奇金淋巴瘤:胃黏膜呈“鹅卵石样”的改变,病变主要位于黏膜下,病变广泛时胃蠕动仍存在是与胃癌鉴别的主要依据。
小肠非霍奇金淋巴瘤:小肠内见多发散在边缘光整充盈缺损,或肠腔狭窄与扩张并存。
结直肠非霍奇金淋巴瘤:以直肠和盲肠多见,表现为结节或肿块充盈缺损,肠壁狭窄增厚。
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是诊断淋巴瘤的主要手段。
检查原则
淋巴结病灶:医生会尽可能切除完整淋巴结。如果淋巴结病灶位于浅表,大多会选择颈部、锁骨上和腋窝淋巴结。
空芯针穿刺:无法有效、安全地获得切除或切取病变组织的患者可能会使用此方法。
初诊与复发:初次诊断时,多首选切除或切取病变组织;对于复发者,如果无法获得切除或切取的病变组织标本,可通过空芯针穿刺获取的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
诊断方法
形态学:在淋巴瘤病理诊断中非常重要,不同类型的淋巴瘤具有特征性和诊断性的形态学特点。
免疫组织化学(IHC):可用于鉴别淋巴瘤细胞的免疫表型,如B或T/NK细胞、肿瘤细胞的分化及成熟程度等。通过组合相关的IHC标记物,进行不同病理亚型的鉴别诊断。
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技术:可以发现特定的染色体断裂、易位或扩增等,对特定染色体异常相关淋巴瘤的辅助诊断有指导意义。
发现伯基特淋巴瘤相关的t(8;14)、11q扩增等基因改变,则有诊断意义。
淋巴细胞抗原受体基因重排检测技术:淋巴细胞受体基因单克隆性重排是淋巴瘤细胞的主要特征。可用于协助鉴别淋巴细胞增殖的单克隆性与多克隆性,以及无法通过IHC诊断的淋巴瘤,是对形态学和IHC检查的重要补充。
其他:包括原位杂交、二代测序(NGS)、流式细胞技术等,是常规病理学诊断方法的有益补充。
检查结果
典型的伯基特淋巴瘤在组织病理学光镜检查中,可发现弥漫浸润的高增殖率,以及高凋亡率的,较单一、中等大小的肿瘤性B细胞,常有“星空”现象,这是巨噬细胞吞噬凋亡的肿瘤细胞导致的。
肿瘤细胞可呈铺路石或镶嵌样排列,核圆形、染色质粗,副染色质相对清晰,有多个(通常是2~5个)嗜碱性核仁,中等大小,位于核中央。胞质深嗜碱性、常伴有脂质空泡,核分裂象多见。
伯基特淋巴瘤细胞表达膜IgM、单一轻链、B细胞相关抗原(如CD19、CD20、CD22)、CD10和Bcl-6,不表达Bcl-2、CD5、CD23和TdT。
核增殖指数非常高,呈Ki-67阳性细胞>95%。
存在免疫球蛋白重链、轻链重排,具有免疫球蛋白基因自体突变(与生发中心分化阶段的基因型一致)。
几乎所有病例都有MYC易位,其中,t(8;14)(q24;q32)占约80%,t(2;8)(p12;q24)和t(8;22)(q24;q11)占15%;其他遗传学改变包括p53缺失及突变。
其他
胃镜、肠镜:可疑胃肠道受侵的患者需要行胃镜、肠镜检查。
心脏检查: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有心血管基础疾病、高龄或拟应用蒽环类药物者选择性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肺功能检查:拟用博来霉素且有肺基础病变者,需要进行肺功能检查。
分期
Ann-Arbor分期
Ann-Arbor分期是目前通用的描述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分期系统。
分期
Ⅰ期:侵及一个淋巴结区(Ⅰ),或侵及一个单一的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ⅠE)。
Ⅱ期:在横膈的一侧,侵及两个或更多的淋巴结区(Ⅱ)或外加局限侵犯一个结外器官或部位(ⅡE)。
Ⅲ期:受侵犯的淋巴结区在横膈的两侧(Ⅲ)或外加局限侵犯一个结外器官或部位(ⅢE)或脾(ⅢS)或二者均有(ⅢES)。
Ⅳ期:弥漫性或播散性侵犯一个或更多的结外器官,同时伴有或不伴有淋巴结侵犯。
记录符号
累及的部位可采用下列记录符号:
E:结外,淋巴瘤累及淋巴结外器官。
单一结外部位受侵,病变侵犯到与淋巴结/淋巴组织直接相连的器官/组织时,不记录为Ⅳ期。
应在各期后记入“E”字母(如病变浸润至与左颈部淋巴结相联结的皮肤,记录为“IE”)。
X:大肿块,肿瘤直径>胸廓宽度的1/3或融合瘤块最大径>7.5厘米。
其他:M(骨髓)、S(脾)、H(肝)、O(骨骼)、D(皮肤)、P(胸膜)、L(肺)。
分组
每一期根据有无全身症状,又可以分为A组和B组。
A组:无全身症状。
B组:有全身症状,包括不明原因发热(>38℃,连续3天及以上)、盗汗(如睡眠时出现需要更换床单或被罩的大汗,连续7天及以上)或体重减轻(6个月内下降10%以上,并且无其他可解释的原因)。
St. Jude分期
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多影响淋巴结外组织,较早出现血行转移,常用St. Jude分期。
Ⅰ期:单个淋巴结区或结外区域,但纵隔及腹部肿块除外。
Ⅱ期:单个结外肿瘤伴局部淋巴结受累;膈肌同侧2个或2个以上淋巴结区受累;膈肌同侧2个单独的结外肿瘤,伴或不伴区域淋巴结受累;原发于胃肠道肿瘤,常在回盲部伴或不伴有肠系膜淋巴结受累。
ⅡR期:均被完全切除的腹腔内病变。
Ⅲ期:膈肌两侧有单独的结外肿瘤;膈肌两侧有2个或更多的淋巴结病变;所有原发于胸腔的肿瘤(纵隔、胸膜、胸腺);所有广泛原发于腹腔内的病变,未完全切除;所有脊柱旁或硬膜外的肿物,不论其他部位是否受累。
Ⅳ期:以上任何病变加中枢神经系统或骨髓浸润。
鉴别诊断
引起浅表淋巴结肿大的疾病
本组疾病一般都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的表现,这一点与部分淋巴瘤相似。当出现浅表淋巴结肿大时,不一定都是淋巴瘤,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是下列疾病。
急性淋巴结炎
一般局部淋巴结有红、肿、热、痛,皮肤可潮红,淋巴结质地软至中等硬度,有自发痛和压痛,表面光滑,无粘连,与原发感染灶有关。
淋巴瘤患者的浅表淋巴结肿大症状会进行性加重,且一般没有疼痛。
病理组织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慢性淋巴结炎
常见的是颈侧方或颌下区散在淋巴结肿大,约绿豆至蚕豆大小,扁平,质中偏软,表面光滑,可活动。可有轻压痛或无压痛。
如果一时难于明确诊断,可试用抗生素治疗,若肿块明显缩小,则淋巴结炎的可能性大。
必要时可做针吸细胞学检查,可见慢性炎症细胞,淋巴结炎可确诊。
淋巴结转移癌
当癌发生淋巴结转移时,也可导致淋巴结肿大。比如乳腺癌,常有同侧腋窝淋巴结的肿大。
但患者一般有原发肿瘤病灶的临床表现,淋巴结活检有助于鉴别。
其他结外淋巴瘤
其他非淋巴结的淋巴瘤,一般需要病理诊断才能确诊,如MALT淋巴瘤和DLBCL等。
治疗
治疗原则
伯基特淋巴瘤对化疗很敏感,治疗以化疗为主,可结合使用靶向药物治疗。特定情况下可使用手术、放疗等。
治疗方法
化学治疗
伯基特淋巴瘤是一种高度恶性、侵袭性强的淋巴瘤,需要使用高剂量、短疗程的化疗方案,这也是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最常用的治疗方案有Hyper-CVAD/MA、CODOX-M/IVAC、EPOCH方案等。
注意事项
化疗方案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确定。通常而言,伯基特淋巴瘤的化疗方案剂量大、疗程短,但每个疗程之间都衔接较为紧密。
药物治疗,尤其是化疗为细胞毒性药物治疗,具体用法请参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的诊疗规范、NCCN指南、中华医学会或中国医师协会制定的指南、药物百科等,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方案并进行个体化治疗。
不良反应及其治疗
肿瘤溶解综合征
伯基特淋巴瘤对化疗敏感,如果肿瘤高负荷,进行初始治疗后,会有大量肿瘤细胞溶解坏死,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
主要通过别嘌呤醇、尿酸氧化酶,以及水化治疗等进行防治。
肝损害
甲氨蝶呤等化疗药物有肝脏毒性,可出现转氨酶或胆红素升高。
如果发现肝损害,则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延迟给药。
不推荐预防性使用各类保肝药。
心脏损害
阿霉素属于蒽环类药物,这类药物有心脏毒性,可导致急性心肌损伤或慢性心功能损害。
可出现心慌、胸闷、气短等症状。
如果发现心脏损害,医生会在评估后决定暂时停用蒽环类药物或使用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神经毒性
长春新碱:造成神经损害时,可表现为下颌疼痛、便秘、腹部绞痛、手足麻木等。医生可能会调整药物。
阿糖胞苷:有明显症状时,医生会调整药物剂量。
肾毒性
合并有HIV感染者,常需使用阿昔洛韦等药物,这类药物有肾毒性,可导致肾功能异常。
如果同时需要使用甲氨蝶呤,需要按照医生要求延迟服药。
血液毒性
化疗药物可能会造成血小板、白细胞等数量下降。
白细胞数量下降者,可能需要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血小板减少者可能需要输血。
化疗护理
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时,会更容易发生感染,化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暖和休息,避免着凉,减少与人群的密切接触,降低感染风险。
厌食、恶心呕吐:少食多餐,吃易消化、清淡的食物。必要时,可咨询医生是否需要服用止吐的药物。
发热:低于38℃的发热,可不用退热药物,多饮温开水,注意休息;如体温超过38℃,并有明显头痛或全身不适,应及时去医院复诊。
全身乏力:大多与贫血有关,需要充足的休息并且加强营养,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能帮助缓解不适。必要时,可以向医生咨询是否需要服用一些药物来纠正贫血。
靶向治疗
对于CD20阳性的伯基特淋巴瘤,都可使用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
肿瘤负荷较大者,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危险性升高。
不良反应可能有发热、寒战、面部潮红、恶心、疲乏、头痛、瘙痒等;血液不良反应较少且程度较轻,包括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等。
手术治疗
手术可用于巨大的肿物切除和取材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降低肿瘤负荷,提升化疗、靶向治疗的效果。
急腹症、有脾切除指征的脾功能亢进者,都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部分患者可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
放射治疗
伯基特淋巴瘤一般不做放疗,鼻咽部等特殊部位的肿瘤可能可接受放疗。
免疫治疗
伯基特淋巴瘤可能接受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
预后
治愈情况
生存率
伯基特淋巴瘤为B细胞淋巴瘤的一种,B细胞淋巴瘤在儿童中,根据不同危险程度进行不同强度治疗后,预后较好。
整体无事件生存率(EFS)约为90%;Ⅳ期或发生白血病者,EFS也高于70%。
无事件生存率是指特定时间范围内未发生以下事件的患者在所有患者中的比例,事件包括疾病进展、改换化疗方案、发生不能耐受治疗、死亡等。
复发与转移
伯基特淋巴瘤侵袭性强,容易发生血行转移。
治疗后,伯基特淋巴瘤仍有复发风险。
预后因素
预后因素是指对患者的总生存期及生存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
伯基特淋巴瘤的预后因素可能有:治疗前的巨大瘤灶及高肿瘤负荷、LDH>1000U/L、进展期患儿伴中枢神经系统(CNS)侵犯、早期治疗反应差、3~4个疗程后未达完全缓解等。
病情发展迅速、诊断时分期为Ⅳ期、中期评估有残瘤者预后也可能不佳。
危害性
伯基特淋巴瘤肿物、浸润等症状可影响正常生活。
伯基特淋巴瘤预后可能较差,影响寿命。
日常
日常管理
心理支持
良好的情绪和心态是药物所不能替代的。
确诊后患者可能会产生恐惧感,会害怕疼痛、被遗弃和死亡等。
家人要注意倾听患者的心声,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缓解焦虑症状。
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支持,让患者以良好心态积极面对化学治疗。
在治疗间期和治疗结束后,建议家属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与家务,重新融入社会角色。
生活管理
居住环境保持清洁,充分换气,阳光充足,温度适宜。
定期房间消毒,避免感染。
保持良好的卫生清洁,每日饭后、睡前用生理盐水液漱口,并用软毛牙刷。
注意安全,易出血者避免活动过度及外伤。
饮食管理
膳食结构均衡,食物种类多样化,营养丰富。应避免吃腌制、油煎、油炸食物。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如西蓝花、西红柿、芹菜、莴笋、猕猴桃、苹果、香蕉等。
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鱼肉等。
建议不吃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如过甜、辛辣的食物。
活动管理
注意休息,避免熬夜或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减轻体力消耗,促进恢复。
病情改善后,可先从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开始,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随诊复查
注意监测病情,定期复诊,若出现乏力、发热、盗汗、消瘦、淋巴结肿大及时就诊。
随诊可参照2014年Lugano会议的推荐标准,具体请遵医嘱。
随诊内容
病史、体格检查、常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
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及随诊时间考虑进行胸片、B超、CT或MRI等检查。
通常不推荐PET-CT作为随诊检查手段。
随诊频率
一般情况下,治疗结束后的前2年,每3个月复查1次。
以后每6个月复查1次至5年。
此后每年复查1次维持终身。
预防
目前还没有淋巴瘤(包括伯基特淋巴瘤)的标准预防方案,但注意以下事项,可能有助于减少淋巴瘤(包括伯基特淋巴瘤)的发生。
加强儿童保健
按时为婴幼儿接种疫苗。
从小养成运动的习惯,强健体魄。
饭前便后洗手;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避免聚集,佩戴口罩;防止各种病毒细菌的入侵。
增强免疫系统抵抗力
饮食营养均衡,三餐定时规律,防止营养不良。
合理用药,避免抗生素滥用,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增强体育锻炼,戒烟酒,避免熬夜。
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少食油炸肥腻食品。
注意保暖及个人卫生情况,避免病毒感染。
改善生活方式
净化生活环境,远离辐射和污染,辐射和污染容易使淋巴细胞发生变性,因此房屋的装修强调使用环保材料。
避免接触电离辐射。
早发现、早治疗
有家族遗传倾向者,需定期体检,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对身体的某些慢性疾病及时治疗,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