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
概述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
急性期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等为主,慢性期症状不典型
布鲁氏菌感染引起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对症支持治疗、抗菌治疗、康复治疗等
定义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性全身传染病,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也是法定职业病。
布鲁氏菌是本病的病原菌,以动物作为传染源,能引起动物和人类患病,分为6个生物种、19个生物型,其中可使人类患病的有羊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猪种布鲁氏菌、犬种布鲁氏菌4种。
布鲁氏菌在自然环境中可长期存活,对物理消毒方法和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加热至60℃或日光下暴晒10~20分钟,或者3%漂白粉澄清液数分钟,可杀死此菌。
分类
根据病原菌的类型,可分为羊种布鲁氏菌病、牛种布鲁氏菌病、猪种布鲁氏菌病、犬种布鲁氏菌病等,我国流行的主要是羊种布鲁氏菌病,其次为牛种布鲁氏菌病。
发病情况
流行情况
有文献报道,全世界每年新发病例数超过50万。
2004年至2010年,在中国大陆新发病例报告164752例。2015年报告59056例,发病率达4.34/10万。
地区分布
世界各地都可发病,主要发生于地中海沿岸国家、中东、印度、中亚及中南美洲。
我国多发生于内蒙古、东北和西北等牧区,北方农业区也有散发病例。
牧区发病多于农业区,农业区发病多于城市。
时间分布
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多发于家畜繁殖季节(春末、夏初)。
人群分布
常见于兽医、牧民、屠宰工人、肉类及皮毛加工厂工人等职业人群。
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
病因
致病原因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导致流行的基本条件有以下三方面。
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是患布鲁氏菌病的动物,包括羊、牛、猪、犬等。患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流产物及乳汁内含有大量布鲁氏菌,是人类最危险的传染源。
布鲁氏菌病患者的粪便、尿液、乳汁等中也含有布鲁氏菌,也具有传染性,但较少出现人传人。
传播途径
直接或间接接触:破损皮肤或眼结膜直接接触患布鲁氏菌病的动物或其分泌物、排泄物、流产物、皮毛、尸体等;间接接触被布鲁氏菌污染的环境及物品。
消化道传播:食用被布鲁氏菌污染的生乳及乳制品、未煮熟的肉类等。
呼吸道传播:吸入带有布鲁氏菌的气溶胶。
其他途径:也可经苍蝇、蜱等媒介传播本病,但极少见。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兽医、牧民、屠宰工人、肉类及皮毛加工厂工人。
易患因素
从事与家畜及其相关制品密切接触的工作。
在布鲁氏菌病流行地区从事养殖、放牧等活动。
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患者潜伏期可长至数月。
急性期
急性期指病程在6个月以内。
发热
主要表现为波状热(典型特征),即患者体温逐渐升高,经过2~3天后体温升至39℃以上,持续2~3周后又逐渐降至正常,体温正常3~5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
部分患者可表现为低热(多发生于午后及傍晚)和不规则热(体温高低不定、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
乏力
浑身软弱无力,易疲劳,萎靡不振,甚至卧床不起。
几乎所有患者都有此症状,因此本病俗称“懒汉病”。
多汗
严重出汗,可湿透衣裤、被褥。
肌肉和关节疼痛
可出现全身肌肉疼痛,受累关节疼痛,常见于腰椎、髋关节、膝关节等大关节。
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右侧肋骨下可触摸到肿大的肝。
右侧卧位、左下肢屈曲时,左侧肋骨下可触摸到肿大的脾,按压可有疼痛及压痛。
颈部、腋下、腹股沟(大腿根)可有淋巴结肿大,表现为质地较硬、无痛、可推动、不相互融合的肿块。
其他症状
可伴有腹胀、食欲减退等症状。
慢性期
慢性期指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可由急性期发展而来,也可直接表现为慢性发病。
慢性期也可出现与急性期相似的发热、多汗、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症状,但多不典型。
并发症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女性可发生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等,可有下腹痛、白带增多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不孕,孕妇还可能发生流产、早产、死产。
血液系统疾病
如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可有面色苍白、疲劳、乏力,皮肤、黏膜大小不一的暗紫色斑块等症状。
眼部病变
神经系统疾病
如脑膜炎、脑膜脑炎、脊髓炎、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等,可有剧烈头痛、呕吐、颈项僵直、肢体麻木无力、瘫痪等症状。
心血管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如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可有发热、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
心理方面
多见于慢性布鲁氏菌病患者,如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就医
就医科室
骨科
出现腰椎、髋关节、膝关节等大关节疼痛时建议积极就诊。确诊后需转至感染科进一步治疗。
感染科
出现高热,特别是典型的波状热,伴有关节疼痛、大汗淋漓,且身处牧区,或从事畜牧相关工作时,建议及时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避免自行服用退热药物或抗生素,以免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
发热患者,可优先采取物理降温,如冷敷额头,以及用温水擦拭手、足、腋窝等部位。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高热?最高多少度?是持续发热吗?
是否出现大汗淋漓?持续多长时间了?
有没有关节痛?具体是哪些关节?
有没有哪里有肿大包块?
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病史清单
是否到过牧区?
是否曾接触过患布鲁氏菌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流产物等?
是否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ESR)等
影像学检查:骨关节X线、磁共振(MRI)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解热镇痛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发病前与患布鲁氏菌病的动物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流产物及乳汁等有过密切接触。
在布鲁氏菌病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
临床表现
有发热(多为典型波状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及红细胞沉降率
可了解有无贫血、急性感染等。
血红蛋白(Hb)降低,提示存在贫血。
红细胞沉降率(ESR)加快,提示可能存在急性感染。
免疫学检查
血清凝集试验
平板凝集试验:主要用于初步筛查。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提示可能感染。
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或病程1年以上滴度1∶50(++)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及以上为阳性,提示近期感染。可能会出现假阳性。
补体结合试验(CFT)
是广泛应用的诊断手段,但不适合大面积筛查。
滴度1∶10(++)及以上为阳性。
抗球蛋白试验(Coomb’s test)
操作复杂,只适用于凝集试验阴性的可疑患者。
滴度1∶400(++)及以上为阳性。
病原学检查
取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作为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观察细菌生长和菌落特点并进行鉴定。
细菌分离培养获得布鲁氏菌为阳性,有诊断价值。
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诊断标准
有流行病学接触史,符合布鲁氏菌病临床症状和体征,同时血清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抗球蛋白试验任一项阳性者,或血培养布鲁氏菌阳性者,即可确诊为布鲁氏菌病。
疑似诊断
同时符合以下两项,即为疑似诊断。
病史:发病前与患布鲁氏菌病的动物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流产物及乳汁等有过密切接触,或者在布鲁氏菌病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
临床表现:有发热(多为典型波状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临床诊断
疑似诊断,且平板凝集试验阳性。
确诊
符合以下任意一种情况,即可确诊。
疑似诊断或临床诊断,且试管凝集试验(SAT)、补体结合试验(CFT)、抗球蛋白试验中任意一项及以上阳性(注:以上试验结果需专业人员解读)。
疑似诊断或临床诊断,且病原学检查获得布鲁氏菌。
隐性感染
有上述病史,符合确诊的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查标准,但无临床表现。
鉴别诊断
伤寒和副伤寒
相似点:都可有发热、肝脾大等表现。
不同点:伤寒和副伤寒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表情淡漠、皮肤玫瑰疹,不符合布鲁氏菌病的典型波状热,也无肌肉、关节疼痛、多汗等表现。根据病史和实验室检查可鉴别。
风湿热
相似点:都可有发热、游走性关节疼痛表现。
不同点:风湿热还可出现风湿性结节及红斑,少有肝脾大等表现。根据病史和实验室检查可鉴别。
风湿性关节炎
相似点:都可有关节疼痛表现。
不同点:风湿性关节炎多有风湿热病史,且常合并心脏损害。根据实验室检查可鉴别。
其他
布鲁氏菌病急性期还应与结核病、败血症等鉴别,慢性期还应与其他关节损害疾病、神经症等鉴别,根据病史和实验室检查可鉴别。
治疗
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促进疾病康复。脾大者更应该减少活动,防止发生脾破裂。
合理饮食:多饮水,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退热:高热者可采用物理方法降温,持续高热不退者可应用退热药物治疗。
镇痛:有关节等剧烈疼痛者,可应用镇痛药。
抗菌治疗
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用药,必要时延长疗程,以防止复发及由急性期转为慢性期。
用药方案因人而异,医生会根据患者年龄、临床分期、是否妊娠、有无并发症等综合制订。
常用药物为四环素类(如多西环素)、利福霉素类(如利福平)药物,也可使用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磺胺类(如磺胺甲噁唑与甲氧苄啶复方制剂)、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妥布霉素)及三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噻肟)药物。
中医治疗
布鲁氏菌病属于中医湿热痹,可采取内治法和外治法,或者内外兼治。
内治法:先辨证,然后应用中药方剂加减治疗。
外治法:包括针灸、熏蒸、热奄包及溻渍等,可缓解局部疼痛症状。
特别提醒:所有药物都需遵医嘱应用,避免自行用药或更改剂量。
预后
治愈情况
一般预后良好,急性期患者经规范治疗多可治愈,部分未及时或规范治疗可转为慢性期。
本病有自愈倾向。但未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病死率为2%~3%。
本病可复发,接受抗菌治疗后,约10%患者出现复发,复发往往发生在初次治疗结束后3~6个月。
女性治愈后对生育的影响不大。
危害性
可出现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等症状,影响正常工作、生活。
可引起血液、神经、心血管、泌尿生殖、呼吸等多个系统的并发症,严重时危及生命。
孕妇患病后,若不及时抗菌治疗,可能会发生流产、早产、死产。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多饮水。
宜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忌食油腻、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肥肉、生鱼片、辣椒、葱、姜、蒜等。
多吃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瓜果等。
禁止饮酒。
生活管理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
戒烟。
心理支持
关注心理健康,及时释放压力,避免焦虑、抑郁、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
患者及家属应正确了解布鲁氏菌病,改变对疾病的错误认知,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
预防
应采取以家畜预防接种为中心的综合措施进行预防。
控制传染源
布鲁氏菌病患者的排泄物(主要为尿液),需要严格消毒。
患病动物的流产物、病死动物的尸体等,都应深埋或火化处理。
来自布鲁氏菌病流行地区的动物,需要隔离并进行检疫。
做好健康动物的预防接种,以免动物之间相互传染。
切断传播途径
在布鲁氏菌病流行地区,应保护好自己,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患病动物。
乳类及乳制品采用巴斯德消毒(简称巴氏消毒)或煮沸。
肉类应做熟后再食用。
患病动物的流产物、病死动物及其皮毛污染的场所、水源等,都应严格消毒。
避免频繁去人流和动物密集的地方,屠宰厂需要有兽医监督。
保护高危人群
布鲁氏菌病流行地区的人群应加强防护,接触患病动物时穿戴防护装备,工作后使用消毒水或肥皂水洗手。
兽医、畜牧者、屠宰工人、皮毛加工厂工人等高危人群应预防接种,接种后有效期为1年,因此应每年加强。
布鲁氏菌病流行地区的人群应在产羔羊前2~4个月接种。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