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门息肉
概述
一种凸出于贲门部胃粘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
大部分无明显症状,部分可有腹部不适、吞咽困难等症状
病因包括遗传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主要采取内镜切除治疗
定义
贲门息肉是一种凸出于贲门处粘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
贲门息肉多为良性病变,少数有恶变倾向。
贲门位于食管胃交界处,通常指食管胃交界处上下2cm。
分类
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临床上可根据形态学及组织学进行分类:
根据形态学分类
贲门息肉根据其形状,常以山田分型法分为4型:
Ⅰ型:呈丘状,隆起的起势部较平滑而无明确的境界。
Ⅱ型:呈半球状,隆起的起势部有明确的境界。
Ⅲ型:有亚蒂,隆起的起势部略小,形成亚蒂。
Ⅳ型:有蒂,隆起的起势部有明显的蒂部。
根据组织学分类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组织学将贲门息肉分为以下几类:
增生性息肉
是隐窝上皮细胞炎性反应性增生。
病理表现为腺体隐窝增生延长、扭曲或囊状扩张、排列紊乱、间质内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
周围胃黏膜表现为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并可观察到不同部位的肠化生或异型增生。
腺瘤性息肉
是一种肿瘤性息肉
病理表现为内衬着异型增生的上皮细胞,可能含有异型增生的杯状细胞、壁细胞和潘氏细胞。
胃底腺息肉
由扩张的胃底泌酸腺组成。
病理表现为内衬有组织紊乱的扁平壁、主细胞或颈黏液细胞,表面则内衬正常的胃凹上皮。
周围胃黏膜无萎缩性胃炎或肠上皮化生。
炎性息肉
息肉以梭形细胞、小血管和炎性细胞增生为特征。
错构瘤性息肉
由增生的腺体组成。
病理表现为腺壁上覆盖着腺泡状上皮,并被平滑肌分支状核分隔开来,并伴有深腺部的萎缩。
发病情况
胃息肉胃镜检查中的检出率约为2%~3%,贲门息肉在胃镜检查中的检出率约为0.34%。
病因
致病原因
贲门息肉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研究显示,贲门息肉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联,可能与p16、Ki67等的异常表达,癌基因 p53和抑癌基因Ras的突变,转导通路异常等有关。
幽门螺杆菌感染
研究显示,贲门息肉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一定关系。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导致胃粘膜长期处于炎症刺激下,引起胃上皮细胞过度再生导致该病的发生。
胃蛋白酶原(PG)
有研究显示,血清PG水平与贲门息肉存在明确关联。
贲门息肉伴有癌变时,血清PG Ⅰ及PG Ⅰ/PG Ⅱ会出现明显的降低。
PG降低水平与胃黏膜萎缩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血清G-17水平
研究显示,血清G-17水平与贲门息肉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血清G-17短期增加可导致贲门息肉的发生。
其它
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胆汁反流等疾病,不良生活习惯,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等因素也与贲门息肉的发生具有一定关系。
发病机制
贲门息肉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是黏膜组织损伤后的过度再生所致。
症状
主要症状
大部分无明显症状,大多数患者在胃镜检查、钡餐造影或其他原因手术时意外发现。
有症状的主要以腹部不适、反酸、烧心、上腹隐痛、腹胀、恶心、食欲不振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症状多与息肉无关。
较大的贲门息肉可阻塞贲门,出现吞咽困难。
并发症
上消化道出血
可因息肉表面糜烂、溃疡而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可出现呕吐咖啡色样物、呕血、黑便等症状。
恶性肿瘤
部分贲门息肉有恶变倾向,可导致癌变。
可出现消瘦、腹部包块、腹痛、呕血、黑便等表现。
就医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若出现腹部不适、恶心、纳差、吞咽困难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
若体检、胃镜检查时发现贲门息肉,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建议清淡饮食。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反酸、烧心、上腹隐痛、腹胀等腹部不适症状?
是否有恶心、呕吐症状?
呕吐的频率及数量是怎样的?
呕吐物是怎样的?
有无食欲不振、食量下降症状?
有无吞咽困难?
病史清单
父母、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有无胃息肉病史?
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胆汁反流等病史?
是否长期使用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
有无饮食不规律、嗜热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清PG检测、血清G-17水平检测等。
影像学检查:X线钡剂造影。
其它检查:胃镜、病理检查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好发于以下人群:
父母、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有胃息肉病史。
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胆汁反流等病史。
长期使用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
有饮食不规律、嗜热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临床表现
症状
大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人可出现以下症状:
可出现反酸、烧心、上腹隐痛、腹胀等腹部不适症状。
可出现恶心、呕吐胃内容物。
可出现食欲不振、食量下降。
息肉较大时可出现吞咽困难。
实验室检查
血清PG检测
目的:了解血清PG水平。
意义:降低水平与胃黏膜萎缩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伴有癌变时,血清PG Ⅰ及PG Ⅰ/PG Ⅱ会出现明显的降低。
血清G-17水平检测
目的:了解血清G-17水平。
意义:血清G-17可出现升高,检测血清G-17水平变化可评估贲门息肉的恶变趋势。
影像学检查
消化道钡剂造影
目的:可发现较大的息肉。
意义:贲门息肉时会显示充盈缺损。气钡双重低张造影可发现≥lcm的息肉。但对于较小的病变敏感性较差,且无法评判良恶性。
胃镜检查
目的:可直接观察息肉,并可获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
意义:可见凸出于贲门处粘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多数表面色泽暗红,可有蒂或无蒂。
病理检查
通过病理活检可明确病理类型。
鉴别诊断
贲门息肉需与隆起型癌,特别是与早癌相鉴别。癌为发生于黏膜上皮的恶性病变,活检送病理组织学检查可以确诊。
贲门息肉还需和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相鉴别,息肉表面色泽与周围黏膜组织不同,而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表面色泽同周围黏膜。
治疗
治疗目的:及时治疗,避免恶变。
治疗原则:通常采取内镜切除治疗。
内镜治疗
直径<2cm的息肉,可在胃镜下采用高频电凝、激光、氩气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
对于基底部宽、瘤体过大的息肉,可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等治疗。
手术治疗
对不能内镜下切除的息肉一般采取手术切除治疗。
预后
治愈情况
多为良性病变,大多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
部分有恶变倾向(尤其是腺瘤性息肉),若治疗不及时可发展成恶性肿瘤,预后不良。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饭前、便后洗手。
尽量吃经过高温加热的熟食,避免饮用生水,生吃瓜果蔬菜时洗净、去皮,避免不洁饮食。
宜予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如小米粥、面条、新鲜果蔬等。
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芥末等)、油腻食物(如动物内脏、动物油等)。
生活管理
规律作息。
戒烟戒酒。
随诊复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以便医生评估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复查时间通常为6~12个月,具体需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
复诊检查项目一般为胃镜检查
预防
聚餐时使用公筷、分餐制。
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
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胃溃疡、胆汁反流等疾病时要积极治疗,控制病情。
长期使用PPI会增加贲门息肉的发病率,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不必要的长期使用PPI药物。
有上述危险因素的人群要定期行胃镜筛查(通常建议每年1次),以便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