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膨出
概述
椎间盘纤维环部分破裂,髓核向椎管内局限隆起
可无明显症状,也可表现为脊柱疼痛和酸胀
主要与姿势不良、椎间盘退变、损伤、发育异常有关
调整姿势,以休息、理疗等保守疗法为主
定义
椎间盘膨出是椎间盘突出较轻的一种类型,为影像学检查表现。好发于腰部。
椎间盘膨出为椎间盘纤维环部分破裂,但表层完整,椎间盘的髓核在压力的作用下向椎管内局限性隆起,表面光滑。
椎间盘膨出可能没有临床表现,也可表现为背部酸痛。
发生机制
椎间盘是脊柱缓冲震荡的主要结构,通过力的传导与自身变形可缓冲压力,起到保护脊髓及机体重要器官的作用。
椎间盘并无血液供应,损伤后无法修复,从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容易发生退变。20岁椎间盘即开始发生退变。退行性变过程中椎间盘含水量逐渐下降,弹性减弱,纤维环出现变性,失去原来的层次和力学性能,环中产生微裂痕。
在脊椎遭受弯曲和扭转暴力时,或者负荷量突然加大的时候,椎间盘纤维环突然承受较大的牵张力,变性的髓核沿着纤维环内裂隙,扩大纤维环损伤,最终形成了椎间盘膨出。
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三类:
颈椎间盘膨出
胸椎间盘膨出
腰椎间盘膨出
表现
椎间盘膨出可以无症状,也可以表现为脊柱酸痛不适。此外根据膨出的部位不同,还可能伴有相应位置的疼痛、感觉异常、活动不利。
症状特征
椎间盘周围的纤维环完整,没有完全撕裂,可以无症状,也可以表现为脊柱酸痛不适。
伴随症状
椎间盘膨出根据不同的部位,其伴随表现不同。可表现为疼痛、感觉异常、活动不利。
疼痛
颈肩酸痛:有临床症状者首要表现为颈肩部位的酸痛不适。
胸背部酸痛:胸椎间盘膨出可能刺激神经,引起胸背部疼痛、酸胀。
腰部酸痛:这是腰椎间盘膨出最主要的症状,大部分患者都会有腰酸痛出现。按压病变脊柱时出现疼痛。
感觉异常
上肢麻木:出现上肢麻木、感觉异常,可能为颈椎间盘膨出。
下肢麻木:出现腿部至足部放射性麻木、感觉异常,可能为胸、腰椎间盘膨出压迫神经。
活动不利
出现相应椎体活动困难,僵硬,会表现为自觉僵硬,向各个方向活动都不灵便,上下床以及卧起时都不灵便,活动受限。
肩颈僵硬可见于颈椎间盘膨出;胸椎活动不利,可见于胸椎间盘膨出;腰部僵硬活动不利,少数患者有腰部骶棘肌痉挛,可见于腰椎间盘膨出。
原因
椎间盘膨出不一定是发生了疾病。最常见于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此外,脊椎损伤、遗传、发育异常、怀孕及姿势不良也可引起椎间盘膨出。
医生在做这类判断时,通常需要结合椎间盘膨出的具体表现,如膨出程度、伴随症状来综合分析原因。
疾病因素
椎间盘膨出的发病,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损伤、怀孕、遗传以及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
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以腰椎间盘膨出最常见。
损伤
反复屈伸、扭转脊柱容易引起椎间盘损伤。
外力直接作用于脊柱,也容易导致脊柱受损、椎间盘膨出。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青少年腰椎间盘膨出者中约32%有阳性家族史。
脊柱畸形
骨关节肿瘤、结核等疾病,也可导致脊柱正常解剖结构改变。
非疾病因素
长期伏案工作、不良姿势、参与重体力劳动,容易诱发椎间盘膨出。
肥胖,体重过大者,会导致椎间盘的压力随之增大,可能诱发椎间盘膨出。
在女性怀孕期间,整个韧带系统松弛,而腹中有胎儿及其附属组织,使得腰骶部受力增大,从而增加椎间盘膨出的风险。
就医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通常建议就医:
影像学检查发现椎间盘膨出;
椎间盘膨出伴有酸痛、麻木、脊柱僵硬;
在活动或特定姿势时脊柱不适感加重。
以下情况必要时可直接寻求急诊帮助:
外伤导致脊柱疼痛、活动受限;
突然出现剧烈疼痛、感觉异常,肢体无法活动。
需特别注意的是,对有长期乏力、盗汗、体重减轻,或有肿瘤、结核病史者,应及时就医排查肿瘤及结核。
就诊科室
检查发现椎间盘膨出,通常建议首诊于骨科或脊柱外科。
当出现其他伴随症状,可能需要于相应科室就诊:
受到外伤,出现脊柱无法活动的情况,可就诊急诊科;
如伴发上、下肢体麻木,可就诊脊柱外科或者神经科;
如既往有结核病史,可就诊于感染内科;
如既往有肿瘤病史,可就诊于肿瘤内科。
由于导致椎间盘膨出的原因较多,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是否有背部疼痛、酸胀的症状?
是否有颈椎酸胀不适的症状?
这些症状持续多久了?
坐卧、起床时是否有背部僵硬,活动不便?
是否有明确原因导致?
病史清单
是否经常搬重物、抬东西?
以前脊柱是否受过伤?是否接受过治疗?
是否有颈椎病?
是否为妊娠期或者刚生完孩子?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要进行辅助检查。
身体检查
医生会对就诊者的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精神状态)先进行检查判断。
观察:医生会观察脊柱是否有弯曲,两肩是否等高。
触诊:医生还可能会用手触诊背部脊柱的部位,主要查看是否有异常凸起及侧弯。各椎间是否有压痛。
此外还会检查脊柱的活动度,四肢有无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等。
常规检查
X线平片
检查目的:检查脊椎间隙是否正常,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椎间盘膨出。
检查意义:如果在正位片上见脊柱侧弯,在侧位片上见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椎间隙狭窄等,有助于诊断该病。
CT
检查目的:更清晰地观察腰椎的骨质结构。
检查意义:在CT上表现有椎间盘后缘变形突出。CT还能观察椎间小关节和黄韧带的情况。
MRI(磁共振)
检查目的:可以清楚地观察各椎间盘退变情况,以了解髓核突出的程度和位置,并观察椎管内其他占位性病变。
检查意义:如果MRI检查显示,椎间盘纤维环有断裂现象,但表层完整,髓核膨出,呈现圆滑外观,可有助于诊断椎间盘膨出。
检查时注意事项:避免佩戴任何金属物品。
其他检查
造影检查
检查目的:通过脊髓造影、硬膜外造影、椎间盘造影等方法,间接观察患者有无椎间盘膨出及程度。
检查意义:如果看到脊柱某一节段出现脊髓受压、椎间盘膨出等现象,可有助于诊断该病。
检查时注意事项:造影检查属于有创检查,部分人会对造影剂过敏,还有些人会因为造影剂而引发肾功能异常,因此要谨慎遵医嘱选用。
肌电图检查
检查目的:了解是否有神经受损。
检查意义:如果出现肌电传导延迟等现象,有助于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并可以推断神经受损的节段。
缓解与治疗
椎间盘膨出无症状可通过生活习惯调整,如减少久坐,避免过度负重,适当活动脊柱等。
如果伴随症状,或突发不适,则应引起注意。特别是老人、孩子、孕妇等人群,应更为谨慎,及时向医生求助,获取专业帮助。
在不明确原因的情况下,自行使用非处方药治疗,需特别注意,止痛、营养神经药物可有效缓解症状,但是滥用可能会掩盖真实病情。因此,如果期望延缓病情发展,务必及时就医明确导致椎间盘膨出的原因,进行对因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
缓解措施
出现脊柱疼痛不适,建议卧床,避免久站、久坐。疼痛缓解后可适当佩戴护具下地活动,如腰椎间盘膨出伴有腰痛,缓解期可穿戴护腰。
避免睡软床,可以选择中等硬度的床垫,以平卧为主,膝盖下垫一软枕。
如果没有明显症状,日常生活中要适当锻炼,改变长期弯腰、坐着工作等习惯。重体力劳动者搬抬物品时,要蹲下,而不是弯腰用力,避免过度弯腰。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分为两种情况:直接缓解症状的对症治疗,充分分析病因后的对因治疗。
药物治疗
出现不适症状,可遵医嘱服用下列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
常用药物:如布洛芬、塞来昔布、美洛昔康等。
药物作用: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阻断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疼痛。
用药注意事项:可能会引发消化性溃疡等,过敏人群禁用。
脱水剂
常用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等。
药物作用:可以缓解椎间盘膨出导致的神经根水肿,从而改善症状,治疗疾病。
用药注意事项:可能会引发肝肾功能异常等,要注意做好肾功能监测等。
神经营养剂
常用药物:甲钴胺等。
药物作用:改善神经营养,促进神经保护,激活下行疼痛抑制通路等,缓解脊髓受压症状。
用药注意事项:过敏人群禁用。
肌肉松弛剂
药物作用:可以缓解椎间盘膨出导致的背部痉挛性疼痛。
用药注意:对药物过敏者禁用,替扎尼定不可与氟伏沙明、环丙沙星等药物同时使用,否则会导致毒副作用增加。
理疗
按摩、热敷、冲击波、干扰电疗法、体外冲击波疗法等,可减轻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短期内缓解中等程度疼痛。
功能锻炼
急性疼痛期需要卧床休息,不可进行功能锻炼。必要时可佩戴腰围保护。可以在床上进行背肌和腹肌收缩练习(如平板支撑),平卧在床上进行直腿抬高和俯卧四点支撑练习。
恢复期以强化核心肌肉力量为主,稳定脊椎,改善脊椎活动度。可进行空中自行车练习、飞燕练习、坐位转体练习等。
对因治疗
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可适当通过牵引、电刺激。
急性疼痛期需要卧床休息,不可进行功能锻炼。必要时可佩戴腰围保护。可以在床上进行背肌和腹肌收缩练习(如平板支撑),平卧在床上进行直腿抬高和俯卧四点支撑练习。
恢复期以强化核心肌肉力量为主,稳定脊椎,改善脊椎活动度。可进行空中自行车练习、飞燕练习、坐位转体练习等。
脊椎损伤
避免过度活动脊椎,应以绝对卧床休息为主,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配以理疗缓解疼痛。
如果创伤严重,需根据病情选择手术治疗,如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以及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
发育异常
如果是脊柱发育异常导致畸形,影响体态和生活质量,可进行支具治疗,严重或持续进展可手术矫正,如脊柱前路或后路矫形术。
结核
可穿戴躯干支具,限制脊柱活动。还可进行冷脓肿穿刺引流。
脊柱肿瘤
诊断为脊柱肿瘤,需要进行镇痛及放疗治疗。
对于椎体塌陷、神经受压的情况,可行椎管减压和脊柱稳定性重建手术,术后6~8周开始放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