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体征
概述
评价生命活动及其质量的指标,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
评价生命活动存在与否及其质量,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全身各系统疾病,如感染、心脑血管及内分泌疾病等,均可出现指标异常
结果异常与多种疾病有关,需及时就诊
定义
生命体征是机体内在活动的一种客观反映,是衡量身心状况的可靠指标,为体格检查时必须检查的项目,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
生命体征是身体正常活动的支柱,缺一不可,无论哪项异常都会导致严重或致命的危险,同时某些疾病也可导致其变化或恶化。
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生命体征,可以获得生理状态的基本资料,了解机体重要脏器的功能活动情况,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为预防、诊断、治疗及护理提供依据。
在临床工作中,生命体征是用来判断病情轻重和危急程度的指征。
参考范围
体温:正常值依据不同的测量方法而有所不同。
口温正常值为36.3~37.2℃。
腋温正常值为36~37℃。
肛温正常值为36.5~37.7℃。
脉搏
正常成人脉率在安静、清醒的情况下为60~100次/分,平均约72次/分。
老年人脉搏偏慢,为55~60次/分。
儿童脉搏较快,<3岁的儿童多在100次/分以上。
脉搏受运动、情绪激动等影响明显,因此测量脉搏应在安静状态下进行,以保证结果的准确。
血压:包括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三项指标,正常范围指健康成人安静状态下测量的结果。
收缩压(高压):90~139mmHg。
舒张压(低压):60~89mmHg。
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30~40mmHg。
呼吸
正常成人静息状态下,呼吸为12~20次/分。
新生儿呼吸约44次/分。
呼吸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慢。
温馨提示
正确测量时,血压值高于140/90mmHg,或低于90/60mmHg时,常提示高血压或低血压。脉搏长期仍高于100次/分,或低于60次/分(老年人低于55次/分),提示存在心脏疾病。这两种情况都需及时到心血管内科就诊。
体温一般用腋下温度表现,高于37℃时,常提示发热,需要及时到全科医学科/急诊科就诊;如果伴有其他症状,需要到相应的科室就诊。
呼吸加快,超过20次/分,或者出现憋气、呼吸费力、嘴唇青紫等情况,可能出现了严重的心肺疾病,应立即到急诊科就诊。
结果解读
指标升高
一般而言,当腋下温度超过37℃或口腔温度超过37.3℃,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可称为发热。
成人脉率超过100次/分,称为心动过速。
高血压指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18岁以上成年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呼吸过速指呼吸频率超过20次/分。
原因
生命体征的指标升高,原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
生理性原因
正常情况下,体温会有一定的波动,下午略高;运动或进食后体温略高;月经期前或妊娠期妇女体温略高。儿童、青少年的体温高于成年人。
剧烈肌肉活动可使骨骼肌紧张并强烈收缩,产热增加,导致体温升高。
运动、兴奋、恐惧、愤怒、焦虑、进食,使用兴奋剂、浓茶或咖啡,均能使脉率增快
寒冷环境,由于末梢血管收缩,血压可略有升高。
站立时的血压高于静坐时的血压,又高于卧位的血压,这与重力引起的代偿机制有关。
运动时血压的变化与肌肉运动的方式有关,以等长收缩为主的运动,血压升高;以等张收缩为主的运动,在运动开始时血压有所升高。
激动、紧张、恐惧、兴奋等情绪,排泄、吸烟等活动都有可能使血压升高。
剧烈运动可使呼吸加深加快。
强烈的情绪变化,如紧张、恐惧、愤怒、悲伤、害怕等可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快。
环境温度升高,可使呼吸加深加快。
病理性原因
持续高热除见于各种感染性疾病外,也可见于一些非感染性疾病(如甲亢危象、中暑等),此外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累而致中枢性高热,多见于颅内病变和癫痫持续状态
心动过速常见于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力衰竭、血容量不足等。
呼吸过速见于发热、疼痛、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心力衰竭等。
呼吸频率增加可能是低通气或低氧血症的早期征象。呼吸频率突然增加表明发生突然的情况,如肺栓塞心功能不全张力性气胸、寒战、高热、痰液气道阻塞等。呼吸频率>30次/分,通常是发生了呼吸窘迫。
危害
生命体征偏高提示可能患有发热、心动过速、高血压等疾病,这些疾病对身体可造成严重危害,但单纯的体温、脉搏轻度升高不会对身体造成直接危害。
长期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心功能损害等有关。
呼吸过快,如癔症发作时的过度呼气,可能导致呼吸性碱中毒
诊疗建议
生理性波动
体温、脉搏、血压和呼吸均可在生理状态下出现升高,一般不需过度关注或就诊。
环境温度过高引起的体温升高,尤其是在高温潮湿环境工作时体温升高,应予重视,并及时采取降温措施,避免中暑。
测量方法不正确有可能导致指标异常。如运动状态下测量,饮酒、咖啡、浓茶或情绪波动,或者血压计、体温计不准确等。应改进测量方法、校准测量仪器。
病理状态
发热(体温升高)
常见于感染性疾病,建议到全科医学科或急诊科就诊,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进行确诊。其他多种疾病,如风湿免疫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中暑等也会出现,需要进行相应的检查及针对性治疗。
体温超过37℃,选用局部冷疗,可采用冷毛巾、冰袋、化学致冷袋,进行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8.5℃,可使用解热镇痛药物进行药物降温。
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保证营养。
高血压(血压升高)
体检发现或偶然发现,无其他症状,建议就诊心血管内科。
确诊高血压后,要严格遵医嘱使用降压药物,定期复诊,维持正常血压水平。
日常生活中注意低盐、低脂饮食,适当参加有氧运动。
心动过速(心率加快)
出现心率过快,排除生理性原因之外,可能存在心脏疾病、甲亢等,应及时就诊心血管内科,以明确原因。
确诊为心动过速后,根据病情使用药物治疗,必要时接受心脏介入治疗。
呼吸急促(呼吸加快)
排除生理原因之外,呼吸仍超过20次/分,一般会伴有憋气、呼吸费力等,可能伴有肺部疾病或心功能异常,建议及时到呼吸科就诊。
明确心、肺疾病之后,遵医嘱接受规范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改善生活方式,如平衡膳食、适当参加有氧运动等。
生命体征的各项指标可能与严重的疾病关联,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出现异常立即就诊,避免发生严重问题。
指标降低
当腋下温度低于36℃为体温过低。
成人脉率低于60次/分,称为心动过缓。
血压低于90/60mmHg时称低血压。
呼吸过缓指呼吸频率低于12次/分。
原因
生理性原因
生理情况下,体温会有一定的波动。清晨体温略低;老年人体温略低。
脉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低,身材细高者常比矮壮者的脉率慢。体表面积越大,脉搏越慢。
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使机体散热过多、过快;在寒冷环境中大量饮酒,使血管过度扩张热量散失而体温降低。
禁食、使用镇静剂、洋地黄类药物能使脉率减慢。
高温环境,由于皮肤血管扩张,血压可略下降。
对于长期卧床或使用某些降压药物的病人,若由卧位改为立位时,可出现头晕、心慌、站立不稳甚至晕厥等体位性低血压的表现。
血压大幅度变动时,可以反射性地影响呼吸,血压升高,呼吸减慢减弱。
病理性原因
体温过低见于休克、严重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减退低血糖昏迷脓毒症等情况。
体温过低且不升多见于中毒、代谢性疾病所致的昏迷。
心动过缓(脉率低)常因迷走神经兴奋引起,常见于颅内压增高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减退、阻塞性黄疸等。
呼吸过缓指呼吸频率低于12次/分。呼吸浅慢见于麻醉剂或镇静剂过量和颅内压增高等。
危害
生命体征指标偏低主要见于低温症、甲状腺功能减退、心律失常、休克等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诊疗建议
生理性波动
由生理性因素导致的血压降低、呼吸减缓和脉率降低,一般不会造成危害。
环境过冷造成的体温降低应及时采取取暖措施,防止低温症发生。
病理状态
低血压(血压降低):需要及时到心血管内科就诊,查明原因后进行相应的治疗。
低体温
低温症应立即采取保暖措施并送医急救。
严重感染性疾病、休克等导致的低体温属于紧急情况,需要住院治疗。
心动过缓(脉率过低):需要到心血管内科就诊,明确原因后进行药物治疗,必要时置入心脏起搏器。
生命体征的各项指标可能与严重的疾病关联,在各类危重病患者,均会进行生命体征和其他重要指标(如心电图)的监测。这种情况下,各项指标与患者的病情紧密相关,患者及家属应积极配合医生。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参考范围
结果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