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
概述
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是指嗜碱性粒细胞在白细胞中的占比
常用于辅助诊断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等
指标升高与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等有关
结果异常需就诊变态反应科、风湿免疫科等科室,必要时行过敏原筛查等检查
定义
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是血常规里的一项指标,指嗜碱性粒细胞在白细胞中的占比。
可用于辅助诊断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等。
嗜碱粒细胞是一种胞浆含嗜碱性颗粒的白细胞。一旦发生炎症或抗原刺激,它能迅速释放组胺、白三烯、 抗微生物肽、趋化因子及白细胞介素等。嗜碱性粒细胞具有免疫调节和参与免疫应答的作用。
参考范围
血细胞分析仪:0~1%
温馨提示
当外周血中嗜碱性细胞百分比超过参考范围,且嗜碱性细胞计数异常(高于0.15×109/L),需要到血液科、变态反应科等科室就诊,明确原因。
不同仪器参考范围可能不同,具体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结果解读
指标升高
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参考范围上限称为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高,血常规报告单常用“↑”标识。
一般升高是指成人血液中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1%(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原因
常见疾病: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食物、吸入物、药物过敏等;血液病,如急性髓系白血病慢性髓性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
其他情况:也可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恶性实体瘤、糖尿病、水痘、流感、结核等。
危害
由于嗜碱性粒细胞富含组胺,增多可致高组胺血症,出现腹痛、腹泻、皮肤红肿、瘙痒、鼻塞、打喷嚏等症状,引起发热、全身潮红、心动过速、哮喘、血压降低,甚至休克、出血等。
慢性髓性白血病、急性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等,会出现乏力、贫血等症状。
诊疗建议
体检发现或偶然发现,无其他症状,且仅有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一项轻度升高,可就诊血液科,定期复查血常规。
有腹痛、腹泻、皮肤红肿、瘙痒、鼻塞、打喷嚏等症状,怀疑过敏时,可就诊变态反应科、皮肤科、耳鼻喉科,医生会进行血清IgE测定、过敏原筛查,查找过敏物质,必要时给予抗组胺药物,缓解症状。
如果血常规有多项异常,怀疑有血液病时,需就诊血液科,会进一步做骨髓细胞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流式细胞学等检查。明确诊断后,使用化疗、靶向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
规范治疗有效时,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及绝对值会逐渐下降,恢复至正常;如果已经明确诊断,治疗后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及绝对值没有下降,提示治疗无效,需要更改治疗方案。
饮食不具有降低嗜碱性粒细胞的作用,可清淡、均衡、多样化饮食,如果有过敏食物,需要远离。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参考范围
结果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