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梗死
概述
概述
出血性脑梗死是指在缺血性脑梗死的基础上,由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梗死区内出现的继发性出血。
是否医保
是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别名
梗死后脑出血
临床症状
危害
常合并多种并发症,重症患者可引发脑疝,危及生命。
并发症
肺部感染、褥疮、抑郁症等。
检查
头部CT。
诊断
在缺血性脑梗死疾病基础上,再度出现原有病情加重或出现新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可诊断。
治疗原则
降低颅内压、调控血压、防治并发症、治疗原发病,出血量较大者手术治疗。
治愈性
积极治疗可缓解症状。
饮食建议
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忌烟、限酒。
病因
病因
流行病学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症状与诊断
典型症状
按临床症状演变进程可分为轻、中、重三型。脑梗死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不完全或完全性失语、头痛、眩晕、呕吐、偏盲、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运动性共济失调、大小便失禁等。1.轻型多在原缺血性脑梗死7~8日后发生,一般无明显表现,甚至病情可逐渐好转。2.中型多在原缺血性脑梗死4~7日内发生,表现为原神经系统表现不缓解或病情加重,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肢体瘫痪加重,一般无意识障碍。3.重型多在原缺血性脑梗死3日内发生,表现为原神经系统表现突然明显加重,持续不缓解,出现意识障碍、瞳孔改变、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脑疝等。
诊断依据
在缺血性脑梗死疾病基础上,再度出现意识障碍、失语、头痛、呕吐、眩晕、偏盲、偏瘫等表现。CT检查显示高密度出血灶,或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梗死灶背景下有出血信号。
治疗
治疗方针
降低颅内压、调控血压、防治并发症、治疗原发病,出血量较大者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立即停用抗凝、扩容、溶栓、扩血管等药物。应用止血药,如氨基乙酸、卡巴克洛、酚磺乙胺、氨甲环酸等。脱水、降低颅内压,常用药物有甘露醇、呋塞米、地塞米松等。4. 应用抗高血压药物,如利血平等。5. 应用神经细胞保护剂,如脑活素、胞磷胆碱等。
手术治疗
出血量较大者应尽早行血肿引流术、血肿清除术或去骨瓣减压术。
其他治疗
可适当辅以头部降温、冬眠疗法、康复治疗等,同时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原发病。
预后情况
年龄大、重症患者预后不佳,病死率高。
护理
日常护理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劳逸结合,合理休息,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精神刺激。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坚持康复训练。控制血压,定期门诊复诊,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饮食调理
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忌烟、限酒。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与诊断
治疗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