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坠胀感
概述
直肠病损刺激局部引起的症状
主要由肛肠疾病、泌尿系疾病、妇科疾病、心理因素等原因导致
若有持续不缓解的严重坠胀感或外伤后逐渐加重的肛门坠胀感,应及时就医
主要对引起肛门坠胀感的病因进行治疗,辅以对症治疗
定义
肛门坠胀感是发生于直肠肛门区、会阴区的一种不适症状,患者有肛门区下坠、胀痛、便意频繁且不尽的感觉。
严重者里急后重(即肛门坠胀,便意频繁但排便不畅),患者会频频如厕,便后重坠依然,严重影响生活。
肛门坠胀感多由器质性病变原因导致,应对因治疗,多数需手术治疗,少数无手术指征的患者(如心理因素、肠炎等)可通过理疗、药物治疗缓解。
发生机制
肛周会阴组织内的血管神经较丰富,对于外伤和炎症的刺激较敏感,即使是很小的损伤和很局限的炎症病变,也可以引起严重甚至剧烈的不适。
齿状线以上的结直肠及盆腔脏器病变是由内脏神经支配为主,锐性疼痛不明显而坠胀感明显,并且定位不清晰。
肛门直肠及周围器官或组织的病变均有可能刺激直肠部位的神经纤维,从而导致肛提肌紧张痉挛,出现骶尾部、肛门直肠胀痛不适,从而引起肛门坠胀感。
类型
根据导致肛门坠胀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类。
器质性病变
肛肠疾病、泌尿系疾病、妇科疾病等器质性病变原因刺激直肠部位神经导致的肛门坠胀感。
精神因素
长期的精神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臆病等导致的肛门部不适或坠胀感。
多愁善感、恐癌心态有关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也可导致肛门坠胀感。
手术因素
肛门直肠及周围病变的手术因素所造成的肛门坠胀感。
药物因素
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乳果糖等药物,常用于长期便秘患者。
若使用过量或个人反应强烈者,可加重直肠黏膜松弛,使肛门坠胀感加重。
表现
不同程度、性质以及不同伴随症状的肛门坠胀,可反映出不同的疾病特点。
症状特征
患者一般表现为肛门有异物感、肛门疼痛,伴有里急后重感。
患者排便时,肛门出口处还可表现有梗阻不适感。排便后,便意依旧不能有效缓解,肛门部位依旧有坠物感。
伴随症状
不同疾病导致的肛门坠胀感还会有原发疾病所导致的相应症状。
血便或黏液血便
常见于痔疮、肛管直肠恶性肿瘤等疾病。
黏液血便为其主要症状,而肛门坠胀感为伴发症状。
泌尿系统症状
常见于慢性盆腔炎等妇科疾病,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膀胱炎等泌尿或生殖系统疾病。
可出现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不尽等泌尿系统症状。
发热
感染性疾病如肛周脓肿直肠炎等,可有发热症状。
精神症状
由于频频如厕,便后却无明显缓解,可严重扰乱患者休息、工作及生活,多可导致出现精神症状或引起原有的精神心理异常表现加重。
精神症状包括烦躁、多虑、焦躁等。
原因
凡可刺激直肠部位神经各类疾病,如肛肠疾病、泌尿系疾病、妇科疾病等器质性病变,或精神因素等,均可导致肛门坠胀感。
疾病因素
常见疾病
肛肠疾病
肛周脓肿肛瘘肛窦炎肛乳头炎直肠炎肛管炎等肛肠的感染性疾病。
直肠肛管异物、进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粪石嵌顿等直肠异物及不良刺激。
耻骨直肠肌痉挛、盆底失弛缓综合征、会阴下降综合征等肛肠功能性疾病。
肛管直肠癌、直肠良恶性肿瘤(平滑肌瘤脂肪瘤、间质瘤等)等肛肠肿瘤。
痔(血栓性外痔、嵌顿性痔、炎性外痔等)、肛裂直肠脱垂(内脱垂、外脱垂)、直肠前突、巨直肠等其他肛肠良性疾病。
妇科疾病
慢性盆腔炎、盆腔粘连等妇科炎症性疾病。
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瘀血综合征、子宫脱垂等可引起妇科疼痛的疾病。
子宫肌瘤、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妇科肿瘤。
泌尿系统疾病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尿道感染等泌尿系统炎症性疾病。
腹股沟疝精索静脉曲张、女性尿道综合征等、前列腺增生、急慢性尿潴留等泌尿系统良性疾病。
前列腺、睾丸及阴茎的恶性肿瘤。
其他疾病
骶尾椎裂、骨折、骨质增生、骨肿瘤骨结核等骨骼病变。
坐骨神经痛、骶尾神经痛等神经肌肉病变。
肛门直肠及周围病变的手术,造成局部炎性渗出、肛门水肿、创口暴露等,可导致肛门坠胀感。
腹部外伤造成直肠破裂、子宫破裂等,可导致肛门坠胀感。
非疾病因素
焦虑、抑郁、癔病等精神心理因素也可导致肛门坠胀感。
就医
痔疮、肠炎等诊断明确的且偶发的肛门坠胀患者可能无需特殊治疗。若症状严重且持续,已经严重影响生活,通常建议就医进行处置。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建议时,通常建议就医进行处置。
持续的肛门下坠、肿胀、疼痛等症状。
症状持续,并且出现肛门流血、黑便、鲜血便、黏液血便等异常情况。
出现直肠脱垂(直肠黏膜自肛门脱出)、肛周脓肿(肛周红肿、发热、疼痛等)等。
伴有阴道出血、排尿异常排尿困难等)等泌尿生殖系统异常。
以下情况必要时可直接寻求急诊帮助:外伤后出现的肛门坠胀感需要前往医院急诊科就诊,防止因腹部脏器破裂出血而导致盆腔积血,引起肛门坠胀感。
就诊科室
若患者有肛门坠胀症状,其他症状没有或难以形容时,意图明确诊断诊断,建议到肛肠科、普外科就诊。
若患者合并便血或腹痛等症状,建议到普外科或肛肠科就诊。
若患者为女性,出现肛门坠胀感,并伴有阴道出血、阴道分泌物异常等情况,建议到妇科就诊。
患者合并有子宫肌瘤、宫颈癌等妇科疾病时,也应到妇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出现肛门坠胀感,并有尿频、尿急、尿不尽等排尿异常时,建议到泌尿外科就诊。
若患者为急性外伤后出现肛门坠胀,应及时到急诊就诊。
若经检查后未发现器质性异常,建议前往精神心理科就诊。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是否有肛门异物或坠物感、肛门疼痛?持续时间有多久了?
是不是总想排便,但排便后便意并不缓解?持续时间有多久了?一天大概上厕所多少次?
是否存在排大便困难?排便时是否有剧烈疼痛感?
排大便的形状如何,是成形大便还是稀便,甚至带较多黏液样便?
大便是否带血?若带血的话,是大便表面带血,还是血与大便混合一起?
是否有发热症状?若发热的话,体温最高是多少度?能否自行退热?退热后,是否还会再次发热?
是否有尿路刺激性症状,如尿频、尿急、尿不尽等?
是否有阴道出血,阴道分泌物增加等妇科症状?
除了以上症状外,还有什么其他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是第一次出现肛门坠胀感?若不是第一次,上一次该症状出现是什么时候?大概出现过多少次了?
是否患有肛肠疾病、泌尿系疾病、妇科疾病等?
是否曾做过会阴部位的手术,如肛肠直肠手术、妇科手术、泌尿系统手术等?
在肛门坠胀感出现之前,是否遭受过腹部或会阴部的外伤?
是否在最近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乳果糖等药物?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该进行何种辅助检查,而后明确导致肛门坠胀感的具体病因。
身体检查
肛门视诊
观察肛门周围有无血渍及脓性分泌物。
肛门及其周围皮肤有无充血、水肿、瘘管口、裂口等。
有无外痔及赘生物等。
肛门指诊
首先可检查肛门及括约肌的紧张度,而后检查肛管及直肠内壁。
触摸直肠,了解直肠有无肿块、溃疡、狭窄、触痛等,感受直肠周围是否存在波动感。
手指退出后,还可观察手套是否有血迹或分泌物。
常规检查
肛门镜或直肠镜检查
能查看直肠内黏膜颜色,帮助诊断直肠溃疡、息肉直肠癌及直肠异物等。
还可以观察齿状线处附近组织,帮助诊断内痔肛瘘肛窦炎肛乳头肥大肛管癌等。
影像学检查
CT检查:可协助明确肛管直肠及其周围组织结构是否存在异常,对于明确原发疾病是肛管直肠疾病、妇科疾病还是泌尿系疾病有重要意义。
磁共振检查:检查意义基本同CT检查,但对于明确软组织病变的鉴别能力高于CT检查。
排粪造影:通过向直肠内注入造影剂,对排便时肛管直肠部位进行动、静态结合观察,从而明确局部有无病变。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常规可帮助了解血细胞、血红蛋白情况,判断身体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情况。
C反应蛋白:反映机体炎症反应或组织损伤的程度。
降钙素原:可判断有无严重感染。
红细胞沉降率:可帮助判断机体是否发生感染性疾病、变态反应或风湿免疫性疾病。
其他常见检查
分泌物培养及药敏实验:若考虑为细菌感染导致,对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可了解是哪种细菌感染,药敏实验能判断该细菌对哪种药物敏感。
缓解与治疗
在肛门坠胀感未能明确病因的情况下,应积极就诊;明确疾病原因后,应采取相关治疗,以防因延误病情引起更严重的伤害。
缓解措施
生活习惯
生活中应避免久坐、久站,每次排便的时间不要过长,经常做提肛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胃肠活动。
避免排大便时过于用力,并养成定时排便和规律作息的习惯。
平时保持肛周清洁卫生、避免着凉,可用温水进行坐浴,每天坐浴三次,每次坐浴5~10分钟。
饮食方面
均衡膳食,不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
少食多餐,清淡饮食,切勿暴饮暴食。
多吃水果、蔬菜、粗粮等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
每天水的摄入也应达到居民健康标准(1500毫升)。
心理护理
保持良好的心情,注意避免较大的情绪波动。
持续不缓解的肛门坠胀感可导致患者出现烦躁、多虑、焦躁等精神症状,应充分了解该症状通过积极治疗后可有效缓解,若造成较大困扰,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药物应用
目前并无专门缓解肛门坠胀感的药物。针对于病因治疗后,肛门坠胀感自然便会缓解。
有用药需求的患者不可自行停药或改变药物剂量。
可采用高锰酸钾坐浴清洁肛门和肛周,以预防继发感染。
专业治疗
导致的肛门坠胀感的病因不同,治疗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对症治疗
目前并无专门缓解肛门坠胀感的药物。针对于病因治疗后,肛门坠胀感自然便会缓解。
对因治疗
肛周脓肿、肛痿、肛窦炎肛乳头炎直肠炎肛管炎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尿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肛门坠胀感,一般可通过抗感染治疗,辅以其他药物、物理治疗等方式缓解。
肛周脓肿等感染性疾病保守治疗无法缓解的,应行切开引流术。
内痔、直肠内脱垂引起,一般以物理治疗、减轻腹压、注射硬化剂等方式进行治疗。
直肠肛管异物、粪石嵌顿导致的,一般取出异物后,均能很快缓解。
肛管直肠肿瘤、妇科肿瘤、泌尿系统肿瘤患者,凡符合手术指征,均应行手术治疗,术后根据病理结果,辅以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
外伤导致的肛门坠胀感,应尽早行剖腹探查术,防止因脏器破裂或穿孔导致的出血或内容物渗出引起更严重情况。
焦虑、抑郁、臆病等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应积极前往精神心理科就诊。
进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后导致的,应避免进食此类食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