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概述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而导致的一系列神经症状
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眩晕、肢体无力、视物成双、步行不稳等
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心脏病、微栓子形成等
以药物治疗、介入治疗为主
定义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心脏病等原因所导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障碍,出现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表现。
椎-基底动脉系统包括椎动脉、基底动脉以及大脑后动脉,也称为后循环系统。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影响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的神经功能。
常表现为反复出现眩晕、呕吐、视物成双、视野缺损、发音不清晰、吞咽困难、肢体无力、行走不稳等表现。
发病情况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属于临床常见疾病,但尚无权威发病数据。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引起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每年每10万人中有18人新发。
病因
致病原因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相关。
微栓塞:微血栓或动脉粥样硬化脱落的微栓子可阻塞椎-基底动脉系统,引起短暂或持续的脑组织缺血、梗死。
诱发因素
以下因素可以诱发上述病因,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作或加重。
吸烟、饮酒
长期吸烟、饮酒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继而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及供血不足。
颈部活动或体位变化
突然、大范围地转动头部可加重椎动脉受压,诱发该病。
突然的体位变化,如由坐位或卧位站立时,可引起血压快速变化,诱发该病。
高危因素
具有下列任何危险因素者,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高危人群。
中老年人群。
家族中曾有人患有脑血管病。
长期吸烟、饮酒,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超重、肥胖。
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颈椎病等。
患有脑卒中、房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疾病。
症状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与血管的狭窄程度有关,还与侧支循环代偿情况有关。
当血管狭窄严重且侧支循环无法代偿时,可出现非特异性的后循环缺血症状。
主要症状
头晕、恶心
表现为头晕目眩、不能站稳。
头晕的发生常与体位变动(包括转颈、屈颈、伸颈等)有关。
同时常感觉上腹部不适,呕吐。
肢体无力
常表现为一侧的上、下肢力量减退,拿不动东西,无法站立。
感觉异常
面部、肢体的感觉减退,对疼痛或冷热刺激敏感度下降,还可以出现麻木感。
吞咽障碍
表现为吞咽东西时费力,难以咽下或咽下后又出现食物反流、呛咳等症状。
构音障碍
表现为说话费力,发音含糊不清楚、声音嘶哑。
共济失调
肢体活动不受控制,拿东西拿不准,或者走路走不了直线,站立和步态不稳。
视物障碍
看东西有重影(复视)。
视力下降,视物模糊。
其他
还可能出现枕部头痛、记忆力下降。
并发症
如进一步发生急性而严重的缺血,则表现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突发眩晕、恶心、呕吐、转头或仰头时跌倒、短时间记忆丧失等。
以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即自行缓解,不遗留后遗症,但可反复发作。
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持续进展,超过24小时,不能自行缓解。
就医
就医科室
神经内科
当患者出现反复发作的眩晕、肢体无力、步行不稳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
当患者体检发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建议及时就医。
除神经内科外,患者还可到神经外科、介入医学科、血管外科就诊。
急诊科
若患者出现昏迷、晕厥、幻觉、肢体瘫痪等症状时,要立即就诊急诊科或拨打120急救电话,寻求急救服务。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建议卧床休息,减少搬动及活动。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无头晕、恶心或呕吐?
有无肢体无力、麻木、行走不稳?
有无饮水呛咳、发音不清等?
有无记忆力下降?
症状最先出现的时间,每次大概持续多长时间?
有无加重或者缓解的因素?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人患有脑血管病?
是否存在长期吸烟、饮酒、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肥胖的情况?
是否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是否患有脑卒中、房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疾病?
是否患有颈椎病?发病前是否有突然转动头部、体位变化等情况?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核磁共振检查、脑血管造影检查。
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颈动脉超声检查等。
实验室检查:血糖、血脂、凝血功能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中老年人群。
存在长期吸烟、饮酒、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肥胖等情况。
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房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颈椎病等疾病。
发病前有转动头部、突然的体位变化等情况。
家族中有人患有脑血管病。
临床表现
症状
体征
医生通过体检了解肌肉力量、皮肤感觉、脑神经功能、神经反射以及共济运动等情况。
肌肉力量检查:观察是否能完成抬手、坐起、站立、行走等动作,是否需要辅助。
皮肤感觉检查:用棉签在患者皮肤上滑动,或用钝针轻扎皮肤,根据对感觉的敏感性,评估感觉障碍的程度。
脑神经功能检查:配合医生完成眼球运动、睁闭眼、鼓腮、吞咽等一系列动作和测试,判断脑神经功能是否受损。
吞咽功能检查:观察喝水时有无呛咳来评估吞咽功能。
神经反射检查:观察敲击肘部、膝部的肌腱时前臂、大腿肌肉收缩情况,评估神经反射是否异常。
共济运动检查:观察患者完成特定动作的准确性和速度情况,评估其是否存在共济失调。如患者用示指指向医生的指尖和自己的鼻尖,或仰卧位用一侧足跟从膝部沿着小腿前方滑向足部。
实验室检查
主要项目: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凝血等。
检查目的:检测是否存在高危因素,评估身体整体情况,帮助确定治疗方案。
常见结果:可发现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凝血异常等。
注意事项:需要定期检查,以便监测身体情况,评估治疗效果。
影像学检查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可观察血管腔、管壁和血流速度等参数,是本病的首选筛查方法。
椎动脉较为细小且多段分布,超声对于椎动脉横突孔段的狭窄检查较为容易,横突孔段以上的狭窄显示相对困难,需要联合其他检查方法。
超声检查经济、方便、无创且可反复检查,但检查结果与操作医师的经验水平高度相关。
头颅磁共振及血管成像检查(MRI、MRA)
MRI可发现椎-基底动脉供血区的缺血、梗死病灶,尤其是发生急性脑梗死时。
MRA可显示动脉管腔,动态显示血流情况,对侧支循环的显示更直观。
注意事项:
MRA检查结果可能会放大动脉的狭窄程度,并且无法判断支架再狭窄情况。
有假牙、体内有心脏支架等金属植入者,需告知放射科医生,根据具体磁共振机器决定是否能行MRI检查。
颈部CT或磁共振检查
发现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以及椎间孔处的病变。
注意事项:CT具体一定辐射性,孕妇禁忌;MRI检查与头颅脑MRI类似。
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
CTA可以显示血管腔大小、形态、血流、管壁等特征,并可以多方位与角度观察血管狭窄部位与程度。
CTA还可以清晰地观察血管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注意事项:CTA检查具有一定放射性,对严重钙化狭窄的判断准确性欠佳,需要使用造影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DSA是目前诊断血管狭窄的金标准。
可以观察血管狭窄程度、部位、形态与范围等,并且能动态观察椎-基底动脉内血流情况。
注意事项:
DSA对于管壁病变的观察如斑块成分、附壁血栓等无法准确显示,并且属于有创检查。
一般在考虑同期行经皮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同时进行。
诊断标准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如下。
发病较急且易反复眩晕,主要表现为视物有旋转、晃动或不稳感。
伴有枕部头痛、恶心呕吐、走路不稳等1种或多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
出现跌倒、共济失调等轻度一过性缺血症状。
经颅多普勒(TCD)检查证实存在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
鉴别诊断
癫痫
相似点:二者均可出现意识障碍及短暂性遗忘。
不同点:
癫痫常伴有肢体抽搐,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后自动缓解。
发作时可有脑电图异常,继发性癫痫头颅CT/MRI检查可能会发现局灶性病变。
梅尼埃病
相似点:二者均可出现眩晕、呕吐等症状。
不同点:
TCD检查无动脉粥样硬化表现,MRI、CTA等检查无脑部、脑血管病变。
阿-斯综合征
相似点:二者均可出现头晕、晕倒和意识丧失等症状。
不同点:
阿-斯综合征患者通常无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和体征。
动态心电图监测、超声心动图检查常有异常发现。TCD、MRA、CTA等检查无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异常。
治疗
治疗目的:延缓病情进展,改善脑部供血,避免或减少TIA和脑梗死发生。
治疗原则:药物治疗为主,配合溶栓、介入治疗,少数患者可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保持乐观,保证睡眠,房间要安静。
鼻饲:如果不能进食,可经鼻饲管给予营养补充。
呼吸道管理:
如果出现昏迷或有缺氧表现,可给予吸氧,辅助通气治疗。
定时翻身、拍背、吸痰,防止肺部感染。
对于低血压、低灌注的患者可适当补液、扩容,维持循环稳定。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抗血小板药物
可预防血栓形成。
常用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不良反应:可出现胃肠道出血、腹痛、腹泻、便秘等。
降脂药物
可降低血脂,稳定粥样硬化斑块,减少斑块脱落风险。
不良反应:可出现肝功能损伤、肌溶解等。
降压药物
适用于有高血压的患者,可控制患者血压。
不良反应:可出现低血压、电解质紊乱、头痛等。
降糖药物
适用于有糖尿病的患者,可控制患者血糖。
不良反应:可出现低血糖、恶心、呕吐等。
抗眩晕药物
可缓解患者眩晕、头晕的症状。
常用药物:倍他司汀、氟桂利嗪等。
不良反应:可出现嗜睡、幻觉、精神错乱等。
溶栓治疗
适用人群:发生急性后循环脑梗死,且在溶栓时间窗内的患者。
常用药物:阿替普酶、尿激酶等。
时间窗:发病4.5小时内静脉注射阿替普酶,4.5~6小时内可能会用尿激酶。
注意事项:存在出血或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慎用。
血管内治疗(介入治疗)
适应证:椎-基底动脉系统严重狭窄,且无法通过其他动脉系统代偿供血。
手术目的:通过血管内放置支架,撑开血管,恢复血流。
手术方式:以椎动脉支架置入术为主。
禁忌证: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有严重基础病不能耐受手术、麻醉的患者。
外科手术
椎动脉型颈椎病
常用方法:颈前路侧前方减压术。
治疗作用:是去除突出的部分,解除其对颈部神经和血管的压迫,重新建立颈椎的稳定性。
可能的并发症:损伤喉返神经引起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甚至窒息。
椎动脉狭窄
椎动脉位置较深,外科手术方式创伤较大且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仅作为介入治疗后失败的备选方案。
常用方法:椎动脉内膜剥脱术、椎动脉移位术、椎动脉搭桥术等。
可能的并发症:Horner综合征、淋巴瘘、喉返神经损伤及切口感染等。
预后
治愈情况
预后主要取决于危险因素控制、血管狭窄程度及脑供血情况。
病情较轻者经积极规范治疗后预后尚可。
如引起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则预后欠佳,病死率、致残率较高。
危害性
可因眩晕、视物模糊、肢体无力等症状,导致意外伤害发生,如摔伤、烫伤、交通事故等。
本病不仅容易发展成为脑梗死,还可能合并出现心肌梗死、猝死,这些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平衡膳食,选择多种食物,达到营养合理,以保证充足的营养和适宜的体重。
多用少盐、少油的烹调方式,如蒸、煮、拌、水溜、煨等,易于消化和吸收。
多进食蔬菜、水果及全谷类。
避免食用含盐多的食物,如咸肉、咸菜等食物。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咖啡、浓茶等。
吞咽困难者,可食用泥状或糊状食物。
戒烟戒酒。
生活管理
病情稳定后可在医师指导下适当运动。
应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各项指标达到理想范围内。
避免劳累,注意休息。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因情绪波动过大导致血压波动。
病情监测
监测头痛、眩晕、肌肉无力、感觉减退等症状的变化。
日常监测血压、血糖。
随诊复查
非介入手术治疗者遵医嘱定期复查,一般1~3个月需要复查一次,以便调整治疗方案。复查项目有血脂、血糖等、经颅多普勒超声、核磁共振等。
介入手术后再狭窄主要发生术后1年内。建议患者术后1、3、6和12个月进行随访,随后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随访,评估有无再狭窄发生。
预防
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及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重要措施。
低盐低脂饮食,戒烟、戒酒。
生活规律,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规律运动。
保持正常体重,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
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糖、血脂、血管超声检查等。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安全,避免头颈部突然、大力的活动,避免引起意识丧失、眩晕,引起跌倒产生危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