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概述
胆囊切除术后发生的腹痛、消化不良等腹部症状的统称
有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
病因有胆道因素与非胆道因素
主要通过内镜治疗、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
定义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是指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出现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腹部症状的统称。又称胆囊摘除后遗症。
病因复杂,包括轻度非特异性的腹部症状,可能与胆道疾病无关,是一个非常笼统而模糊的概念,诊断并无特定标准。
具体表现有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
发病情况
国外学者报道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发生率为5.0%~40.8%,国内学者报道为11.5%~50.0%。
开腹手术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发病率略高于腹腔镜手术,术前评估胆囊功能较好的患者,术后更易出现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病因
致病原因
胆汁酸代谢改变
多因胆汁酸吸收不良有关。
研究表明,胆囊切除后无胆囊可引起迅速的肠肝循环,胆汁未经浓缩,肠道内酸碱度出现失衡,进食后胆汁分泌量减少,造成肠道功能紊乱致消化不良,引起一系列胃肠道症状,特别是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
Oddi 括约肌功能障碍
主要由Oddi括约肌狭窄或相对狭窄所致,括约肌呈痉挛状态,胆汁不易排出,胆总管扩张,管壁张力增高,可出现右上腹痛。
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内残留结石是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发生率高达10%~15%[1]。
多为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手术前漏诊,或术中胆囊小结石掉入胆总管所致,也可能是新发胆总管结石,可以出现绞痛、胆道梗阻、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
胆囊管残留过长
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管残留的长度建议为0.3~0.5cm,如胆囊管残留过长, 超过1.0cm,或残留“小胆囊”时,出现炎症、结石,即可引起疼痛等症状。
由于残余小胆囊内黏膜仍具有分泌功能,是继发感染及结石复发的基础。
其他
十二指肠乳头良性狭窄、胆道感染胆道肿瘤等。
诱因
精神焦虑、应激状态、饮酒、进油腻性食物等因素常诱发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高危因素
术前合并胃肠道功能性疾病和/或器质性疾病的人群,行胆囊切除术后容易出现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例如合并返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食道裂孔疝、贲门失弛缓症、肠道易激惹综合征等。
症状
主要症状
腹痛
以反复发作的上腹痛为主,疼痛多局限在中上腹或右上腹,呈隐痛或钝痛,通常与胆囊切除前相似。
疼痛发作次数不定,每年发作数次或几乎每天发作。
大多数患者在胆囊切除术后不立即发生症状,少数手术后尚未出院即出现,但亦有术后数月,甚至数年后才感到手术前的症状复发。
疼痛发作时可伴恶心、呕吐等。少数严重患者可出现寒战、高热黄疸等。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可伴有非特异性的消化系统症状,如消化不良、食欲缺乏、上腹胀、便秘、嗳气、腹泻等,症状多轻微,部分患者不经治疗也能缓解。
就医
就医科室
肝胆外科
当患者胆囊切除术后出现腹痛、腹泻、腹胀、恶心、呕吐,伴有发热、黄疸肝功能不全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去肝胆外科或普外科就诊治疗。
消化内科
胆囊切除术后出现腹痛、腹泻、腹胀、恶心、呕吐、肝功能不全等症状时,也可以去消化内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携带相关胆囊切除手术病历及检查结果,就医时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腹痛、腹泻、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是否有发热?体温是多少?
这些症状多久了?
什么情况下可以缓解或加重?
病史清单
是否有胆囊切除手术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肿瘤标志物检查等。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腹部CT等。
内镜检查:消化道钡剂造影、ERCP(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等。
其他检查:同位素99Tc-HDA肝胆扫描、SOM(Oddi括约肌压力测定)、吗啡-新斯的明激发试验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有胆囊切除手术史。
临床表现
症状
患者有腹痛、腹泻、腹胀、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
可能会伴有发热、黄疸等症状。
体征
部分患者可有皮肤、巩膜黄染
部分患者上腹部、右上腹部可有压痛。
实验室检查
⾎常规
进⾏⾎常规检查是为了判断有无感染。
胆道感染时一般提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高
生化检查
进⾏生化检查是为了判断肝功能、是否合并胆道梗阻
如果结果显示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数值升高,提示患者肝功异常、胆道可能梗阻等情况。
肿瘤标志物
进⾏肿瘤标志物检查是为了排除肿瘤性疾病。
如果结果显示甲胎蛋白(AFP)、CA199明显升高,怀疑可能存在肿瘤病变,可与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进行鉴别。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
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胆管结石、胆管扩张、残余胆囊等。
如果结果显示胆管内有强回声光团,胆总管扩张≥1cm,胆囊有显影,可提示胆管结石、残余胆囊。
腹部CT
判断患者是否有胆管结石、胆管扩张等。
如果结果显示胆管内呈现高密度影或混杂密度影者,有近端胆管扩张,可提示胆管结石、胆管扩张。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
可帮助显示胆道系统病变,相当于间接的胆道造影,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显示3级胆管。
内镜检查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
判断胆胰管是否有结石、占位等病变,并可以取病理,并同时给予治疗。
如果显示胆总管远端结石及壶腹部、残留结石,胆管下端肿块,可辅助诊断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其他
同位素99Tc-HDA肝胆扫描、Oddi括约肌测压(SOM)、吗啡-新斯的明激发试验,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有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临床现在已经很少应用。
鉴别诊断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与消化性溃疡、肝癌等疾病鉴别:
消化性溃疡
相似点:二者均可以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不同点:
消化性溃疡多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无胆囊切除病史,胃镜检查可以发现溃疡灶。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多是因胆囊切除后出现胆道扩张、胆管结石、括约肌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检测幽门螺杆菌多为阴性。
肝癌
相似点:二者均可以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不同点:
肝癌的肿瘤标志物AFP数值升高。B超可显示肝脏占位性病变。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肿瘤标志物AFP数值一般正常。B超可能显示胆管结石。
治疗
治疗目的:消除病因、解除狭窄、通畅胆管引流、控制感染。
治疗原则:根据不同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以及手术治疗。对于暂时找不到确切原因者,可先予药物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解痉药
常见药物有山莨菪碱匹维溴铵等。
不良反应有口干、面红、心率增快、轻度扩瞳、视近物模糊等。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患者禁用。
利胆药物
可以促进胆汁分泌等。
常见药物有熊去氧胆酸消炎利胆片等。
不良反应主要是恶心、呕吐、便秘等胃肠道功能紊乱,过敏、头痛、头晕等。
抗生素
主要作用杀死细菌。
常见药物有左氧氟沙星甲硝唑头孢他啶等。
不良反应有腹部不适或疼痛、腹泻、恶心或呕吐等。
助消化药物
主要作用是促进胃肠道的蠕动。
常见药物有多酶片、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等。
内镜治疗
ERCP
适用于胆总管结石、残留或复发结石、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患者。
手术方式有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等。
手术治疗
其他方法取石失败的胆管结石,或残余胆囊、胆囊管残端过长的患者,可以通过开腹或腹腔镜手术将胆管结石取出,或将残余胆囊切除。
胆总管下端不通畅、狭窄或闭塞,胆道术后复发结石或残余结石,胆囊管残留,Oddi括约肌狭窄或高压,术后脓肿,胆总管损伤后修复有困难者,可以行胆总管空肠吻合术
对憩室炎者可行憩室切除术、憩室内翻或旷置术。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在肝胆脾胃,病理性质有虚有实,以实证多见,西药治疗同时可配合中药进行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常用的中成药有胆舒胶囊胆宁片大黄利胆胶囊等,可帮助改善食欲缺乏、腹胀、嗳气反酸等症状。
治疗需辨证论治或经验方加减,如舒肝理气汤、疏肝健脾汤、柴胡疏肝利胆汤等,在辨证论治基础上,还可结合协定处方、针灸外治等综合疗法,以改善症状,减轻疼痛,防止括约肌功能进一步失调。
其他治疗
患者产生精神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时,可以进行适当心理疏导和治疗,必要时如紧张焦虑明显,加用镇静安眠药艾司唑仑、阿普唑仑等,有抑郁表现时给予阿米替林、度洛西汀等抗抑郁药治疗,可有效缓解腹痛症状。
预后
治愈情况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早期确诊、早期治疗,预后较好。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是术后的一种症状群,患者会因手术后仍有术前的症状而出现烦躁、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低脂饮食,少吃动物蛋白、胆固醇和鸡蛋,多吃蔬菜。
多饮水。
生活管理
戒烟戒酒。
日常生活中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少熬夜。
建议日常生活中加强户外体育锻炼,如散步、快走等,保持身体健康。
要注意腹部保暖。
心理支持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可能会出现手术前的症状,同时病程较长,患者会出现烦躁、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建议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
病情监测
应告知治疗后的患者,自我观察腹痛、腹泻变化情况,如哪个部位的疼痛、疼痛性质,腹泻次数、量等。
随诊复查
患有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患者,可以在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一次,之后每年复查一次。
主要复查内容包括查体、腹部彩超、肝功能等。
预防
保持愉悦心情。
建议患者清淡饮食,禁忌油腻食物、暴饮暴食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