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酸痛
概述
有或无特定病因引起的足部酸胀疼痛
原因复杂,主要以肌肉劳损,关节畸形和关节退行性病变为主
经局部减压及止痛,脚酸痛症状无缓解者,需及时就医
可通过休息、抬高患肢、局部按摩、热敷、选择合适鞋子等缓解疼痛
定义
脚酸痛是一种主观感受,表现为足部酸胀、疼痛不适,主要因肌肉劳损,关节畸形关节退行性病变引起。
发生机制
足部的基础结构包括骨骼、肌腱、肌肉、韧带、神经、血管。足跗骨与跖骨借韧带牢固相连,构成一个具有少许活动的凸向上方的弓形,称足弓。
足部承担着人体支撑站立、吸收着地时冲击力,蹬地时可屈杠杆等生理作用。
肌肉疲劳:长期的慢性劳损、负重可导致足部肌肉疲劳,产生乳酸,引起脚部酸痛。
骨骼、肌腱、肌肉、韧带、神经、血管等的病变,可导致炎症物质聚集,刺激分布在足部的神经末梢,引起足部肌肉酸胀无力,产生足部酸痛感。
类型
根据足部解剖部位可分为:
前足酸痛。
中足酸痛。
后足酸痛
表现
症状特征
部位
局限性:常常表现为固定于病变部位,如前足、中足、后足。
广泛性:可有多处疼痛,可延伸至后腰部、臀部。
性质
急性者常呈现为灼热感、锐痛。
慢性疼痛可表现为肌肉酸胀、疼痛,更多时候为钝痛、隐隐作痛。
部分患者疼痛剧烈,并出现放射痛、触碰疼痛,无法站立或下床,不同程度影响生活。
加重或缓解因素
在站立、行走、跑步、穿特定的鞋子时可能会加重疼痛,休息、足浴后可能会自行缓解。
可能反复发作。
伴随症状
感觉异常:如足部麻木、烧灼感等,提示可能存在神经损伤。
皮肤发红、肿胀:提示存在足部炎症,如痛风性关节炎等。
伴有周围软组织损伤、皮肤青紫等改变,提示外伤,可能有骨折。
关节畸形:如扁平足、𧿹趾外翻、小趾内翻、骨折、关节脱位等。
伴臀部、大腿及小腿后侧麻木:提示坐骨神经痛。
原因
导致脚酸痛有多种原因,需要仔细检查来明确诊断。
疾病因素
前足疼痛
𧿹外翻:俗称“大脚骨”病,最常见的前足疾病,前期除了影响外观,不会有太多不适症状。但是随着年龄增长,𧿹外翻畸形程度的加重,会导致𧿹囊炎,引起大脚趾内侧酸胀疼痛、红肿。
跖痛症:常表现为前脚掌疼痛,同时前脚掌中间位置会出现很厚的脚垫。可能与足部的不正常结构和不正常的跖趾活动有关。
Freiberg病:又被称为跖骨头骨软骨病或跖骨头缺血性坏死,主要影响跖趾关节功能。
Morton神经瘤:又称为跖间神经瘤,是跖总神经受刺激或压迫而引发,多表现为第3跖骨间隙(第3与第4跖骨远端之间)烧灼痛,且疼痛可能会放射至足趾。
其他足部异常:如𧿹趾僵直、𧿹趾受限、趾痛症、小趾囊炎、锤状趾、爪状趾等。
皮肤问题:如胼胝、鸡眼等。
骨折:如足趾骨折、关节扭伤、足趾脱位等。
痛风:多发生在足部关节,第一跖趾关节。严重者逐渐向上蔓延,足背、足跟、踝、膝、腕和肘等关节也经常发生。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甚至不能忍受。
类风湿关节炎可出现足趾疼痛、肿胀。
糖尿病可导致足部溃疡,可能引起足部疼痛。
中足疼痛
距舟关节炎、跖附关节损伤:表现为足背部的疼痛。
骰骨错位:表现为中足外侧痛,大多数患者在1~3次复位治疗后即可恢复。在复位之后的一周内,应当避免剧烈运动。
后足疼痛
足底筋膜炎:最常见的症状是脚跟和脚底深部的疼痛,早晨起床或静止一段时间后的第一步,可能出现脚疼痛加重。疼痛通常会随着活动量的逐渐增加而减轻,又随活动量的进一步增加而加重。
脂肪垫炎:脂肪垫是跟骨下方由纤维组织为间隔,以脂肪组织及弹力纤维形成的弹性衬垫。长期走路或者走路姿势不对,骨骼对脂肪垫长时间的磨损,使之发生无菌性炎症,即足底脂肪垫炎。
跟腱炎:表现为足跟部上方、内部的疼痛、酸痛、压痛、僵硬,活动后加剧。它可能发生在跟腱的任何一区域,痛感通常会在清晨或者剧烈运动后的休息期间发作。
跟骨高压症:症状以晨间下地负重时最明显,并有明显的静息痛或静息时跟骨酸胀感;跟骨压痛广泛,无固定压痛点;发病早期患肢抬高休息可使跟痛减轻或消失;患者多为中老年人。
非局限性脚酸痛
心理疾病相关的躯体化障碍:可表现为足底部和/或周身疼痛不适。
非疾病因素
过度的运动以后会出现脚酸痛,比如平时爱好运动者,周末去远足、爬山后下肢出现酸痛,与过度的运动有关。
长期穿着高跟鞋,长期的站立及行走,脚也会出现酸胀。
孕妇可能由于体重增加、周围韧带松弛以及姿势和脚踏压力点的改变导致足痛,往往呈自限性。
就医
明确由过度运动、鞋子不合适导致的足酸痛,可更换鞋子、暂时休息后观察。病因不明或由于创伤、炎症、畸形、代谢等原因引起的足酸痛,需要及时就诊,经医生专业评估后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以免延误病情。
就医指征
严重创伤。
足部酸痛伴感觉异常。
足部酸痛伴皮肤发红、肿胀。
有足部畸形。
任何长期不明原因的足部酸痛,无法缓解,影响生活。
就诊科室
出现脚酸痛通常建议首先就诊于骨科或全科医学科。
但出现足部感觉异常,特别是双侧深浅感觉不对称时,建议就诊于神经内科。
当骨科评估脚酸痛无明确器质性改变时,可考虑就诊于康复医学科。
由于脚酸痛原因众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脚酸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突然出现还是逐渐出现?是持续的还是间断的?
全脚酸痛还是足部某个部位疼痛?
是双脚酸痛还是单脚酸痛?
是否有皮肤的改变,如发红、肿胀等?
是否有感觉改变,如足部发麻、感觉异常等?
是否存在放射痛?
脚酸痛是否与特定的体位有关?什么姿势下可以好转?
病史清单
出现脚酸痛之前是否有外伤?
平素是否喜欢穿高跟鞋?经常穿的鞋子是否合脚?
疼痛发生前是否更换鞋子?
是否存在糖尿病、痛风等慢性疾病?
是否有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是否经常运动?
是否从事长期站立的工作?
是否长期跳舞?
既往有无类似发作?家庭成员是否有类似病史?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病史后,会进行体格检查,并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辅助检查。
身体检查
一般状况(体温、呼吸、血压、心率)、身高、体重、腰围等。
视诊是否有平足、局部软组织是否有红肿、青紫、软组织损伤的表现。
触诊局部是否有压痛、触痛,评估关节活动度等。
横向挤压跖骨诱发疼痛(Tinel征)来评估是否有神经瘤。
常规检查
血常规:通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判断是否存在感染。
血生化:评估肝肾功能、血尿酸水平、电解质等。
炎症因子: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判断炎症程度。
双足X线片:可以评估是否有骨折、脱位、关节畸形、骨质侵蚀等。
其他检查
超声或MRI:可以评估局部软组织损伤情况。
缓解与治疗
根据病因,大多数脚酸痛与平足、站立或行走姿势不良、穿鞋不当等相关,经过休息、更换鞋子,或镇痛、热敷、冷敷、按摩、针灸等干预后缓解。有明确病因的患者,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缓解措施
您可以通过改善身体状况,学习和练习适当的健身操来避免脚酸痛或防止其复发。
休息,避免久站。
保持站姿、行走、跑步等姿势正确。
抬高下肢。
局部按摩、热敷、足浴。
选择合适的鞋子或鞋底加垫,如鞋头宽松的鞋子、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的鞋垫。
减重。
适当拉伸训练。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可帮助缓解疼痛症状。
局部注射治疗:有效成分包含糖皮质激素、局部麻醉药,可阻滞神经传导,消炎止痛。
物理治疗:通过局部按摩、热敷、理疗等方式缓解疼痛。
对因治疗
痛风患者在抗炎镇痛后可考虑予以降尿酸治疗。
骨折需要骨科予以固定甚至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可选择保守或手术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