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
概述
动脉血管内膜脂质聚集形成的黄色粥样斑块,是心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病理改变
症状与病变程度和发生部位有关,可有胸痛、腹痛、肢痛、头晕等,也可无症状
本病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不良生活和饮食习惯、肥胖、家族史等有关
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定义
动脉血管壁弹性减弱,逐渐变“硬”称为动脉硬化。
动脉血管壁内膜发生损伤,引起脂质积聚、炎性反应、血栓形成等病理改变,在局部形成斑块。斑块外观呈黄色的粥样,故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理改变,病变主要发生在冠状动脉、颈动脉、颅内动脉、肾动脉、下肢动脉、眼底动脉等部位。
分类
按照病变发生的血管部位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类型如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肾动脉粥样硬化。
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
发病情况
儿童期动脉可能已发生病理改变,中、老年后才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或症状。
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
男女比例约为2∶1。绝经期后女性发病率上升。
病因
危险因素
本病无明确病因,以下因素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风险。
年龄
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49岁后病情进展速度较快。
性别
男女比例约为2∶1。绝经期后女性发病率会上升。
血脂异常
是本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总胆固醇(TC)增高、甘油三酯(TG)增高。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或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增高。这是主要的危险因素。
载脂蛋白B(apoB)增高。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
脂蛋白a降低或升高。
高血压
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与未患高血压的人相比,高血压患者患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风险高出3~4倍。
吸烟
本病吸烟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比不吸烟者高2~6倍。
每日吸烟数量越多,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
“二手烟”(被动吸烟)也会增加本病的发病和病死风险。
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
与未患糖尿病者相比,患糖尿病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高数倍。
超重或肥胖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或BMI(体重指数)大于24,发生本病的风险较高。
家族史
亲属患有动脉粥样硬化者,发生本病的风险较高。
遗传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有家族聚集倾向。
“A型性格”
性格急躁、固执,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的人,患病风险较高。
口服避孕药
长期口服避孕药发病风险较高。
饮食习惯不佳
长期高热量、高动物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饮食患病风险较高。
运动少
久坐、体力劳动少、不经常运动,患本病风险较高。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存在脂质浸润学说、内皮损伤-反应学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假说、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等学说或假说。
血脂异常等代谢功能异常、尼古丁等有害物质、高血压等血管异常状态等,使血管内皮发生损伤;胆固醇、炎性因子及细胞、血小板等物质在血管内皮的损伤处堆积,形成纤维粥样斑块,使血管弹性降低,从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症状
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可无明显症状。
随着病情进展,发生粥样硬化的动脉可出现狭窄或阻塞,发生缺血或坏死,产生多种症状。
发生的部位不同,症状也会不同。
主动脉粥样硬化症状
多为主动脉发生闭塞或狭窄时出现的症状。
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升高等。
可引起动脉瘤,动脉瘤破裂可引起大出血。多数立即死亡,少数轻者表现为皮肤湿冷、反应迟钝、皮肤苍白、意识不清或昏迷。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状
多是冠状动脉发生阻塞或狭窄,引起冠心病时可引起以下症状。
胸痛
多为胸口压榨性疼痛(感觉有重物压在胸口)。
有些胸痛可发生在活动后,休息后缓解;有些与活动无关。
可伴有左上臂、背部、下颌、上腹部疼痛,左上肢麻木。
胸闷。
心悸:表现为感到心跳过快、心跳节律不整齐、漏跳感等。
还可以引起心力衰竭等疾病,出现晕厥、昏迷等症状,可发生猝死。
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症状
多是颈动脉或颅内动脉发生狭窄或阻塞,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卒中时出现的症状。
头痛。
眩晕:感到自身或周围物体发生旋转,或感到站立不稳。
晕厥。
记忆力减退。
智力下降。
行为和性格异常。
偏瘫。
昏迷。
肾动脉粥样硬化症状
多是肾动脉发生狭窄或阻塞,引起肾功能减退出现的症状。
血压升高。
少尿:尿量明显减少。
还可发生肾功能衰竭、顽固性高血压,出现尿量增多、尿量减少、血尿、尿蛋白、血压超过140/90mmHg,甚至更高等表现。
四肢动脉粥样硬化症状
多是肢体动脉发生狭窄或阻塞,引起外周动脉栓塞引时出现的症状。
间歇性跛行:行走过程中感到下肢疼痛,出现跛行(一瘸一拐),休息后疼痛可缓解或消失。再次行走时疼痛再次出现下肢疼痛和跛行。
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还可引起肌肉萎缩、肢体坏疽,出现肌肉力量下降、肌肉变小、四肢变细、皮肤破溃等症状。
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症状
腹痛:多发生在进食后10分钟左右,可逐渐加重,约1小时后缓解。
恶心。
腹胀。
腹泻。
便秘。
可以引起肠梗阻肠梗死等,出现无排气、无排便或血便、严重呕吐、剧烈腹痛等,可危及生命。
就医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248
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自测
就医科室
心血管内科
常规体检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或出现血压升高、头晕、头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突发剧烈胸痛、严重心悸等情况,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及心跳停止情况,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同时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抢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在体检中发现,发现后需及时就医,避免疾病发展。
未经医生许可,切勿滥用药物,以免药物影响相关检查,干扰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近期有头晕、头痛的感觉吗?
症状有加重吗?有明显诱因吗
有其他不舒服的症状吗?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相关病史?
近期有做过体检吗?体检结果如何?
饮食如何?是否存在油腻饮食、暴饮暴食的情况?
吸烟、喝酒吗?
是否有其他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
血生化
尿常规
肝肾功能检查
血脂检查
血管超声
CT检查
血管造影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他汀类调脂药:洛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
其他调脂药:普罗布考
贝特类:非诺贝特苯扎贝特、吉非贝齐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
抗凝溶栓药:华法林、利伐沙班
缓解心绞痛药物:硝酸异山梨酯、美托洛尔
改善心脏重构药物:贝那普利、卡托普利、缬沙坦
诊断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248
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自测
诊断依据
病史
具有以下情况的人较为容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
高脂血症或有血脂异常、高血压、患糖尿病或有糖耐量异常。
有吸烟史或经常接触“二手烟”。
超重或肥胖。
亲属中有患本病的人。
性格急躁、固执,容易产生异常情绪。
女性经常口服避孕药。
长期高热量、高动物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饮食。
运动较少。
临床表现
多数人无明显表现,少数可以出现下列表现。
症状:有胸痛、胸闷、头晕、记忆力下降、肢体无力、少尿、腹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体征:全身检查可能因不同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而发现心率增快、下肢皮肤温度降低、下肢皮肤感觉减退、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腹部压痛、下肢水肿等体征。
实验室检查
血生化
可以明确危险因素及严重程度、排除其他疾病。
注意事项:检查前须保持空腹,即禁食6小时,禁水4小时;急诊检查不用禁食水。
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
可以了解凝血情况.
可以明确病因、排除其他疾病。
影像学检查
是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依据。
血管超声
根据临床表现检查颈动脉、下肢动脉、肾动脉等部位。
可明确动脉粥样硬化的部位、范围和病情严重程度。
注意事项:
检查前按照医生要求暴露检查部位。
检查时会在检查部位皮肤涂抹凝胶。一般情况下,凝胶对皮肤没有损伤。
检查时按照医生要求保持固定姿势,避免乱动。
检查后可将凝胶用纸巾擦除。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
检查冠状动脉。
可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
注意事项:检查前去除检查部位的饰品或金属物品,如项链等,脱去带金属材质的衣物。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即血管造影,可以显示血管情况,查看是否存在狭窄、动脉瘤,以及可明确病情的严重程度。
注意事项:
检查前须明确告知医生既往疾病、服用的药物,并按照医生要求停用某些药物。
检查时按照医生要求躺好,避免乱动。如有不适及时告知意思。
检查后按照医生要求活动,避免过度活动穿刺部位,如手腕、大腿根部等。
检查后穿刺部位如出现出血、疼痛不断加重,须及时告知医生。
超声心动图
可以明确心脏的功能和结构情况,特别是有无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注意事项:
检查前按照医生要求暴露胸部。
检查时会在检查部位皮肤涂抹凝胶。一般情况下,凝胶对皮肤没有损伤。
检查时按照医生要求保持固定姿势,避免乱动。
检查后可将凝胶用纸巾擦除。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像DSA血管造影一样,MRA也可以显示血管,发现血管的疾病,如动脉瘤、血管狭窄或闭塞、血管畸形等。
主要用于脑血管检查。
注意事项:
检查前应去除含有金属材质的物品,以及电子产品、磁卡等。
如体内装有钢板、植入式起搏器等医疗器械,应提前告知医生。
心电图
通过检查心脏电信号。
可以明确心律、是否存在缺血、梗死等情况。
注意事项:
检查前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去除身上的电子产品等。
检查时暴露前胸、双侧手腕和脚腕的皮肤,按照医生要求摆好体位,保持均匀呼吸,避免活动。
医生检查完毕后再起身。
负荷试验
通过测量在跑步台上行走、骑动感单车等运动过程中的心电图了解心脏的功能。
注意事项:检查时按照医生要求进行活动;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
鉴别诊断
不同部位动脉粥样硬化,需要鉴别的疾病各不相同。如胸段主要鉴别纵隔炎和主动脉炎,冠状动脉主要与心脏疾病鉴别,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需要与脑血管畸形颅内肿瘤等鉴别,肾动脉、肠系膜动脉、下肢动脉等也有各自需要进行鉴别的疾病。
主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瘤
相似点:为主动脉病变,可引起血流异常。
不同点:主动脉瘤可发生破裂,引起严重出血的情况。可通过心电图、血管超声、血管造影等鉴别。
纵隔肿瘤
相似点:主动脉形态改变。
不同点:纵隔肿瘤是纵隔内发生的肿瘤,可压迫主动脉、纵隔内的神经等。可通过心电图、胸部CT等检查鉴别。
梅毒性动脉炎
相似点:主动脉结构异常。
不同点:梅毒性动脉炎为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多发生在梅毒晚期。可通过血常规、C-反应蛋白、病毒学检查、心电图等检查鉴别。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炎
相似点:胸痛、胸闷、心悸。
不同点:冠状动脉炎为自身免疫因素引起的血管炎症,可出现发热等症状。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冠状动脉CT等检查鉴别。
冠状动脉栓塞
相似点:胸痛、胸闷、心悸。
不同点:冠状动脉栓塞是空气、脂肪、血栓等导致冠状动脉堵塞引起的疾病。可通过冠状动脉CT等检查鉴别。
心肌炎
相似点:胸痛、胸闷、心悸。
不同点:心肌炎是感染、自身免疫因素等引起的心肌细胞损伤的疾病,冠状动脉可能无明显病变。可通过血常规、C-反应蛋白、心电图等检查进行鉴别。
心肌病
相似点:胸痛、胸闷、心悸。
不同点:心肌病是先天性因素、自身免疫因素等导致的心肌细胞病变,冠状动脉可无异常。可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鉴别。
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脑血管畸形
相似点:眩晕。
不同点:脑血管畸形多因先天因素引起,可无明显症状,或出现类似脑卒中的症状。可通过血管超声、血管造影等检查鉴别。
颅内肿瘤
相似点:眩晕、头痛、偏瘫、言语不清等。
不同点:颅内肿瘤可由全身其他部位转移至颅内,或是颅内原发性肿瘤。肿瘤压迫脑组织、血管可以出现相应的症状。肿瘤切除后,症状可缓解。可通过头部CT、头部磁共振等检查进行鉴别。
颅内感染
相似点:眩晕、头痛、意识不清等。
不同点:颅内感染是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还会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血管多无明显病变。可通过血常规、脑脊液检查、头部CT等检查进行鉴别。
肾动脉粥样硬化
先天性肾动脉狭窄
相似点:血压升高。
不同点:先天性肾动脉狭窄是先天发育异常引起的疾病,大部分出生时已发生。可通过肾动脉超声、肾动脉造影等检查进行鉴别。
肾结石
相似点:腰痛、血尿。
不同点:肾结石是代谢异常引起的肾脏异常结晶,可出现腰部绞痛、尿中有碎石等表现。肾动脉多无明显病变。可通过肾超声等检查进行鉴别。
肾肿瘤
相似点:腰痛、血尿等。
不同点:肾肿瘤是肾脏发生的良性或恶性肿瘤。肾动脉多无明显病变。可通过肾超声、肾CT或增强CT等检查进行鉴别。
肾上腺疾病
相似点:腰痛、血压升高。
不同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肿瘤的肾上腺疾病可引起类似症状,但肾动脉多无明显病变。可通过血清激素检测、肾上腺超声等检查进行鉴别。
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多发性大动脉炎
相似点: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等。
不同点:多发性大动脉炎与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有关,常累及全身的大动脉。可通过C-反应蛋白、血管超声等检查进行鉴别。
下肢血栓性闭塞性动脉炎
相似点: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皮肤温度降低、足背动脉减弱。
不同点:下肢血栓性闭塞性动脉炎是血栓导致血管阻塞引起的疾病。血管壁可无明显异常。可通过C-反应蛋白、血管超声、血管造影等检查进行鉴别。
下肢静脉血栓
相似点: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
不同点:下肢静脉血栓是静脉发生阻塞导致血液回流障碍引起的疾病,还可出现下肢水肿、皮肤青紫等表现。下肢的动脉多无明显的病变。可通过血管超声、血管造影等检查进行鉴别。
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
肠系膜动脉栓塞
相似点:腹痛、腹胀、腹泻等。
不同点:肠系膜动脉栓塞是血栓等堵塞血管引起的疾病。血管壁可无明显异常。可通过腹部增强CT等检查进行鉴别。
机械性肠梗阻
相似点:腹痛、腹胀、呕吐、无排气、无排便。
不同点:粪便、异物等使肠道发生阻塞引起的肠梗阻,肠系膜动脉血管壁多无明显异常。可通过立位腹平片等检查进行鉴别。
消化性溃疡穿孔
相似点:腹痛、腹胀等。
不同点:消化性溃疡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并发症,腹痛可呈刀割样,肠系膜动脉无明显病变。可通过血常规、立位腹平片、腹部CT等检查进行鉴别。
肠炎
相似点:腹痛、腹胀、恶心、腹泻等。
不同点:肠炎是感染、自身免疫等引起的肠道炎症,肠系膜动脉多无明显异常。可通过血常规、C-反应蛋白、粪便常规、粪便培养等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
及时控制病情、延缓病情进展、保护器官、降低严重情况发生的风险。
一般治疗
改善饮食
低脂饮食,烹调用油可采用植物油,并且每日不超过25克;尽量少吃含有大量胆固醇的动物内脏,减少肥肉、动物油等动物脂肪等饱和脂肪摄入。
如果缺乏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应在医生指导下单独合理补充膳食补充剂。
适当增加蛋白质、不饱和脂肪(如深海鱼、少量坚果等)、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水分的摄入。
避免油炸、烧烤等烹饪方式。
如果有其他合并症,饮食应注意以下情况:
合并高血压,应严格低钠饮食,食盐每日不超过3克(折合酱油约15毫升)。
合并脂代谢紊乱,建议低脂饮食。
改善生活习惯
戒烟,远离“二手烟”。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规律作息,保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
适量运动
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或按照医生要求选择运动项目。
避免久坐。
控制体重
通过改善饮食、改善生活习惯、适量运动等方式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体重指数控制在18.5~23.9。
舒缓压力
避免紧张、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
治疗疾病
积极治疗已患有的疾病,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调节血脂
通过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调节血脂,延缓病情进展。
常用的药物包括他汀类(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贝特类(如非诺贝特)、依折麦布、PCSK9抑制剂(如依洛尤单抗)等。
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损伤、横纹肌溶解、胃肠不适等。
用药前和治疗期间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抗血小板治疗
可以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
不良反应有胃肠不适和消化道出血等。
抗凝和溶栓治疗
可以防治血栓、溶解血栓。
用于动脉内已有血栓形成,出现管腔狭窄或阻塞的情况。
抗凝药有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
溶栓药有链激酶尿激酶、阿替普酶等。
不良反应包括易出血等。
缓解心绞痛
通过扩张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绞痛的症状或预防发作。
常用的药物有血管扩张剂(如硝酸异山梨酯)、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
注意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改善心脏重构和预后
可以改善心肌的修复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延缓病情进展。
常用的药物类型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
常用的ACEI药物有贝那普利、福辛普利卡托普利等;常用的ARB药物有氯沙坦缬沙坦等。
不良反应包括刺激性干咳、味觉异常和过敏等。
中成药
以活血化瘀为主,可以改善症状。
具体药物应按照医生要求使用,避免自行使用导致病情加重。
介入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粥样斑块激光旋切术、支架植入术。
可以治疗的部位包括心脏的冠状动脉、肾动脉、颈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等。
通过手腕或大腿根部的血管将治疗的球囊、支架输送到病变血管,撑开血管,维持血管的血流,保证组织供血。
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可以用于急性期溶栓、滤器置入、支架植入等,也可以用于病情稳定时。
手术治疗
适应证
病情严重且不能通过其他治疗手段改善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又称搭桥术)、颈动脉内膜剥离术等。
旁路移植术是从身体健康部位提取一段血管,从大血管直接接到病变部位下段的正常血管,绕开病变部位,保证组织供血,维持器官正常的功能。
手术后注意事项
饮食管理
旁路移植术后
应增加蛋白质、不饱和脂肪、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素。
应按照医生要求选择流食、半流食、可选择高营养、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应低脂低胆固醇饮食,避免食用肥肉、奶油、动物内脏、蛋黄、软体类(鱿鱼、墨鱼)等食物。
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
运动管理
按照医生要求活动,避免活动过度或卧床时间过长。
活动时避免牵拉手术创口。
手术创口管理
进食、翻身、活动时注意保护手术创口。
避免过度用力、突然用力导致创口裂开。
按照医生要求定期换药。
创口如出现出血、剧烈疼痛、红肿等情况,需要及时就诊。
中医治疗
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辨证论治)。可能会用到的方法主要为汤药。
应在正规医院进行中医治疗,避免相信土方、秘方、偏方等未经确定的治疗方法。
可能会用到的汤药包括导痰汤加减、血府逐瘀汤加减、六味地黄丸加减等。
预后
治愈情况
本病不能治愈。
通过及时的治疗可以延缓病情进展,降低严重情况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病情较重时可通过长期治疗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危害性
主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主动脉瘤等并发症,主动脉瘤破裂后可以引起出血,可危及生命。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引起心绞痛,影响日常生活,使生活质量降低;还可以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危及生命。
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引起记忆力减退、智力减退等,影响生活质量;可以引起脑卒中,出现偏瘫、言语不清,影响生活质量,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肾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引起肾衰竭、顽固性高血压,出现水肿、血压升高、头晕、头痛等症状,使生活质量降低;肾衰竭严重时需要进行透析治疗,活动范围受到限制;肾衰竭严重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发生死亡,甚至猝死。
四肢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出现间歇性跛行,影响活动,降低生活质量。
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出现腹痛、腹泻等,影响饮食;还可以引起肠梗阻肠梗死,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避免暴饮暴食,适当减重,维持健康体重。
应采取低脂饮食,减少肥肉、油炸食品、零食的摄入。
增加蛋白质、不饱和脂肪、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可选择鱼肉、豆制品、脱脂奶类、蛋清、新鲜水果(含糖量低的水果为宜)、新鲜蔬菜、坚果类。
减少精米、精面,可选择玉米、小米、白薯、山药等替代主食。
避免高糖食物,如含糖饮料、点心、过甜的水果等。
控制高胆固醇食物摄入。
生活习惯管理
规律作息,保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
避免过度劳累。
戒烟,避免被动吸烟。
坚持适量运动,每天运动至少30分钟,可选择快走、慢跑、骑车、游泳、打太极拳等。或按照医生要求选择运动时间和运动项目。
运动时注意安全,避免过度运动。
运动过程中如有不适,须立即停止运动。
情绪管理
避免紧张、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
可通过听轻音乐、与亲友聊天、读书、看剧情舒缓的影视剧等方式缓解压力。
严重时可到正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咨询和治疗。
安全管理
如发生眩晕,应立即坐下或躺下,避免摔倒。
如有偏瘫、下肢无力等,应选择拐杖、助行器等进行活动,或由家人搀扶、轮椅推行。
定期复查
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查。
可在家自测血压、血糖等。
及时就诊
如症状没有减轻或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应及时就诊。
预防
调整饮食,保证营养均衡,维持适宜体重,避免高盐、高脂、高糖饮食,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新鲜蔬果等。
规律运动,避免久坐。
戒烟,避免被动吸烟。
戒酒或适量饮酒,避免酗酒。
保持积极心态,避免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
积极治疗身体上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
定期体检,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并进行治疗。
合理使用口服避孕药等药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