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
概述
动脉血管内膜脂质聚集形成的黄色粥样斑块,是心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病理改变
症状与病变程度和发生部位有关,可有胸痛、腹痛、肢痛、头晕等,也可无症状
本病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不良生活和饮食习惯、肥胖、家族史等有关
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定义
动脉血管壁弹性减弱,逐渐变“硬”称为动脉硬化。
动脉血管壁内膜发生损伤,引起脂质积聚、炎性反应、血栓形成等病理改变,在局部形成斑块。斑块外观呈黄色的粥样,故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理改变,病变主要发生在冠状动脉、颈动脉、颅内动脉、肾动脉、下肢动脉、眼底动脉等部位。
分类
按照病变发生的血管部位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类型如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肾动脉粥样硬化。
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
发病情况
儿童期动脉可能已发生病理改变,中、老年后才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或症状。
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
男女比例约为2∶1。绝经期后女性发病率上升。
病因
危险因素
本病无明确病因,以下因素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风险。
年龄
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49岁后病情进展速度较快。
性别
男女比例约为2∶1。绝经期后女性发病率会上升。
血脂异常
是本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或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增高。这是主要的危险因素。
载脂蛋白B(apoB)增高。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
脂蛋白a降低或升高。
高血压
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与未患高血压的人相比,高血压患者患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风险高出3~4倍。
吸烟
本病吸烟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比不吸烟者高2~6倍。
每日吸烟数量越多,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
“二手烟”(被动吸烟)也会增加本病的发病和病死风险。
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
与未患糖尿病者相比,患糖尿病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高数倍。
超重或肥胖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或BMI(体重指数)大于24,发生本病的风险较高。
家族史
亲属患有动脉粥样硬化者,发生本病的风险较高。
遗传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有家族聚集倾向。
“A型性格”
性格急躁、固执,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的人,患病风险较高。
口服避孕药
长期口服避孕药发病风险较高。
饮食习惯不佳
长期高热量、高动物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饮食患病风险较高。
运动少
久坐、体力劳动少、不经常运动,患本病风险较高。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存在脂质浸润学说、内皮损伤-反应学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假说、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等学说或假说。
血脂异常等代谢功能异常、尼古丁等有害物质、高血压等血管异常状态等,使血管内皮发生损伤;胆固醇、炎性因子及细胞、血小板等物质在血管内皮的损伤处堆积,形成纤维粥样斑块,使血管弹性降低,从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症状
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可无明显症状。
随着病情进展,发生粥样硬化的动脉可出现狭窄或阻塞,发生缺血或坏死,产生多种症状。
发生的部位不同,症状也会不同。
主动脉粥样硬化症状
多为主动脉发生闭塞或狭窄时出现的症状。
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升高等。
可引起动脉瘤,动脉瘤破裂可引起大出血。多数立即死亡,少数轻者表现为皮肤湿冷、反应迟钝、皮肤苍白、意识不清或昏迷。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状
多是冠状动脉发生阻塞或狭窄,引起冠心病时可引起以下症状。
胸痛
多为胸口压榨性疼痛(感觉有重物压在胸口)。
有些胸痛可发生在活动后,休息后缓解;有些与活动无关。
可伴有左上臂、背部、下颌、上腹部疼痛,左上肢麻木。
胸闷。
心悸:表现为感到心跳过快、心跳节律不整齐、漏跳感等。
还可以引起心力衰竭等疾病,出现晕厥、昏迷等症状,可发生猝死。
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症状
头痛。
眩晕:感到自身或周围物体发生旋转,或感到站立不稳。
晕厥。
记忆力减退。
智力下降。
行为和性格异常。
偏瘫。
言语障碍。
昏迷。
肾动脉粥样硬化症状
多是肾动脉发生狭窄或阻塞,引起肾功能减退出现的症状。
血压升高。
夜尿增多。
少尿:尿量明显减少。
四肢动脉粥样硬化症状
多是肢体动脉发生狭窄或阻塞,引起外周动脉栓塞引时出现的症状。
间歇性跛行:行走过程中感到下肢疼痛,出现跛行(一瘸一拐),休息后疼痛可缓解或消失。再次行走时疼痛再次出现下肢疼痛和跛行。
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还可引起肌肉萎缩、肢体坏疽,出现肌肉力量下降、肌肉变小、四肢变细、皮肤破溃等症状。
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症状
腹痛:多发生在进食后10分钟左右,可逐渐加重,约1小时后缓解。
恶心。
腹胀。
腹泻。
便秘。
就医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248
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自测
就医科室
心血管内科
常规体检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或出现血压升高、头晕、头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突发剧烈胸痛、严重心悸等情况,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及心跳停止情况,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同时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抢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在体检中发现,发现后需及时就医,避免疾病发展。
未经医生许可,切勿滥用药物,以免药物影响相关检查,干扰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近期有头晕、头痛的感觉吗?
症状有加重吗?有明显诱因吗
有其他不舒服的症状吗?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相关病史?
近期有做过体检吗?体检结果如何?
饮食如何?是否存在油腻饮食、暴饮暴食的情况?
吸烟、喝酒吗?
是否有其他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
血生化
尿常规
肝肾功能检查
血脂检查
血管超声
CT检查
血管造影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
其他调脂药:普罗布考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
抗凝溶栓药:华法林、利伐沙班
缓解心绞痛药物:硝酸异山梨酯、美托洛尔
改善心脏重构药物:贝那普利、卡托普利、缬沙坦
诊断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248
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自测
诊断依据
病史
具有以下情况的人较为容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
有吸烟史或经常接触“二手烟”。
超重或肥胖。
亲属中有患本病的人。
性格急躁、固执,容易产生异常情绪。
女性经常口服避孕药。
长期高热量、高动物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饮食。
运动较少。
临床表现
多数人无明显表现,少数可以出现下列表现。
症状:有胸痛、胸闷、头晕、记忆力下降、肢体无力、少尿、腹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体征:全身检查可能因不同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而发现心率增快、下肢皮肤温度降低、下肢皮肤感觉减退、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腹部压痛、下肢水肿等体征。
实验室检查
血生化
可以明确危险因素及严重程度、排除其他疾病。
注意事项:检查前须保持空腹,即禁食6小时,禁水4小时;急诊检查不用禁食水。
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
可以了解凝血情况.
可以明确病因、排除其他疾病。
影像学检查
是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依据。
血管超声
根据临床表现检查颈动脉、下肢动脉、肾动脉等部位。
可明确动脉粥样硬化的部位、范围和病情严重程度。
注意事项:
检查前按照医生要求暴露检查部位。
检查时会在检查部位皮肤涂抹凝胶。一般情况下,凝胶对皮肤没有损伤。
检查时按照医生要求保持固定姿势,避免乱动。
检查后可将凝胶用纸巾擦除。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
检查冠状动脉。
可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
注意事项:检查前去除检查部位的饰品或金属物品,如项链等,脱去带金属材质的衣物。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即血管造影,可以显示血管情况,查看是否存在狭窄、动脉瘤,以及可明确病情的严重程度。
注意事项:
检查前须明确告知医生既往疾病、服用的药物,并按照医生要求停用某些药物。
检查时按照医生要求躺好,避免乱动。如有不适及时告知意思。
检查后按照医生要求活动,避免过度活动穿刺部位,如手腕、大腿根部等。
检查后穿刺部位如出现出血、疼痛不断加重,须及时告知医生。
超声心动图
可以明确心脏的功能和结构情况,特别是有无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注意事项:
检查前按照医生要求暴露胸部。
检查时会在检查部位皮肤涂抹凝胶。一般情况下,凝胶对皮肤没有损伤。
检查时按照医生要求保持固定姿势,避免乱动。
检查后可将凝胶用纸巾擦除。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像DSA血管造影一样,MRA也可以显示血管,发现血管的疾病,如动脉瘤、血管狭窄或闭塞、血管畸形等。
主要用于脑血管检查。
注意事项:
检查前应去除含有金属材质的物品,以及电子产品、磁卡等。
如体内装有钢板、植入式起搏器等医疗器械,应提前告知医生。
心电图
通过检查心脏电信号。
可以明确心律、是否存在缺血、梗死等情况。
注意事项:
检查前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去除身上的电子产品等。
检查时暴露前胸、双侧手腕和脚腕的皮肤,按照医生要求摆好体位,保持均匀呼吸,避免活动。
医生检查完毕后再起身。
负荷试验
通过测量在跑步台上行走、骑动感单车等运动过程中的心电图了解心脏的功能。
注意事项:检查时按照医生要求进行活动;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
鉴别诊断
不同部位动脉粥样硬化,需要鉴别的疾病各不相同。如胸段主要鉴别纵隔炎和主动脉炎,冠状动脉主要与心脏疾病鉴别,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需要与脑血管畸形、颅内肿瘤等鉴别,肾动脉、肠系膜动脉、下肢动脉等也有各自需要进行鉴别的疾病。
主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瘤
相似点:为主动脉病变,可引起血流异常。
不同点:主动脉瘤可发生破裂,引起严重出血的情况。可通过心电图、血管超声、血管造影等鉴别。
纵隔肿瘤
相似点:主动脉形态改变。
不同点:纵隔肿瘤是纵隔内发生的肿瘤,可压迫主动脉、纵隔内的神经等。可通过心电图、胸部CT等检查鉴别。
梅毒性动脉炎
相似点:主动脉结构异常。
不同点:梅毒性动脉炎为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多发生在梅毒晚期。可通过血常规、C-反应蛋白、病毒学检查、心电图等检查鉴别。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炎
相似点:胸痛、胸闷、心悸。
不同点:冠状动脉炎为自身免疫因素引起的血管炎症,可出现发热等症状。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冠状动脉CT等检查鉴别。
冠状动脉栓塞
相似点:胸痛、胸闷、心悸。
不同点:冠状动脉栓塞是空气、脂肪、血栓等导致冠状动脉堵塞引起的疾病。可通过冠状动脉CT等检查鉴别。
心肌炎
相似点:胸痛、胸闷、心悸。
不同点:心肌炎是感染、自身免疫因素等引起的心肌细胞损伤的疾病,冠状动脉可能无明显病变。可通过血常规、C-反应蛋白、心电图等检查进行鉴别。
心肌病
相似点:胸痛、胸闷、心悸。
不同点:心肌病是先天性因素、自身免疫因素等导致的心肌细胞病变,冠状动脉可无异常。可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鉴别。
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脑血管畸形
相似点:眩晕。
不同点:脑血管畸形多因先天因素引起,可无明显症状,或出现类似脑卒中的症状。可通过血管超声、血管造影等检查鉴别。
颅内肿瘤
相似点:眩晕、头痛、偏瘫、言语不清等。
不同点:颅内肿瘤可由全身其他部位转移至颅内,或是颅内原发性肿瘤。肿瘤压迫脑组织、血管可以出现相应的症状。肿瘤切除后,症状可缓解。可通过头部CT、头部磁共振等检查进行鉴别。
颅内感染
相似点:眩晕、头痛、意识不清等。
肾动脉粥样硬化
先天性肾动脉狭窄
相似点:血压升高。
不同点:先天性肾动脉狭窄是先天发育异常引起的疾病,大部分出生时已发生。可通过肾动脉超声、肾动脉造影等检查进行鉴别。
肾结石
相似点:腰痛、血尿。
不同点:肾结石是代谢异常引起的肾脏异常结晶,可出现腰部绞痛、尿中有碎石等表现。肾动脉多无明显病变。可通过肾超声等检查进行鉴别。
肾肿瘤
相似点:腰痛、血尿等。
不同点:肾肿瘤是肾脏发生的良性或恶性肿瘤。肾动脉多无明显病变。可通过肾超声、肾CT或增强CT等检查进行鉴别。
肾上腺疾病
相似点:腰痛、血压升高。
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多发性大动脉炎
相似点: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等。
不同点:多发性大动脉炎与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有关,常累及全身的大动脉。可通过C-反应蛋白、血管超声等检查进行鉴别。
下肢血栓性闭塞性动脉炎
相似点: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皮肤温度降低、足背动脉减弱。
不同点:下肢血栓性闭塞性动脉炎是血栓导致血管阻塞引起的疾病。血管壁可无明显异常。可通过C-反应蛋白、血管超声、血管造影等检查进行鉴别。
下肢静脉血栓
相似点: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
不同点:下肢静脉血栓是静脉发生阻塞导致血液回流障碍引起的疾病,还可出现下肢水肿、皮肤青紫等表现。下肢的动脉多无明显的病变。可通过血管超声、血管造影等检查进行鉴别。
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
肠系膜动脉栓塞
相似点:腹痛、腹胀、腹泻等。
不同点:肠系膜动脉栓塞是血栓等堵塞血管引起的疾病。血管壁可无明显异常。可通过腹部增强CT等检查进行鉴别。
机械性肠梗阻
相似点:腹痛、腹胀、呕吐、无排气、无排便。
不同点:粪便、异物等使肠道发生阻塞引起的肠梗阻,肠系膜动脉血管壁多无明显异常。可通过立位腹平片等检查进行鉴别。
消化性溃疡穿孔
相似点:腹痛、腹胀等。
肠炎
相似点:腹痛、腹胀、恶心、腹泻等。
不同点:肠炎是感染、自身免疫等引起的肠道炎症,肠系膜动脉多无明显异常。可通过血常规、C-反应蛋白、粪便常规、粪便培养等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
及时控制病情、延缓病情进展、保护器官、降低严重情况发生的风险。
一般治疗
改善饮食
低脂饮食,烹调用油可采用植物油,并且每日不超过25克;尽量少吃含有大量胆固醇的动物内脏,减少肥肉、动物油等动物脂肪等饱和脂肪摄入。
如果缺乏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应在医生指导下单独合理补充膳食补充剂。
适当增加蛋白质、不饱和脂肪(如深海鱼、少量坚果等)、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水分的摄入。
避免油炸、烧烤等烹饪方式。
如果有其他合并症,饮食应注意以下情况:
合并高血压,应严格低钠饮食,食盐每日不超过3克(折合酱油约15毫升)。
合并脂代谢紊乱,建议低脂饮食。
改善生活习惯
戒烟,远离“二手烟”。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规律作息,保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
适量运动
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或按照医生要求选择运动项目。
避免久坐。
控制体重
通过改善饮食、改善生活习惯、适量运动等方式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体重指数控制在18.5~23.9。
舒缓压力
避免紧张、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
治疗疾病
积极治疗已患有的疾病,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调节血脂
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损伤、横纹肌溶解、胃肠不适等。
用药前和治疗期间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抗血小板治疗
可以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不良反应有胃肠不适和消化道出血等。
抗凝和溶栓治疗
可以防治血栓、溶解血栓。
用于动脉内已有血栓形成,出现管腔狭窄或阻塞的情况。
不良反应包括易出血等。
缓解心绞痛
通过扩张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绞痛的症状或预防发作。
注意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改善心脏重构和预后
可以改善心肌的修复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延缓病情进展。
常用的药物类型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
不良反应包括刺激性干咳、味觉异常和过敏等。
中成药
以活血化瘀为主,可以改善症状。
具体药物应按照医生要求使用,避免自行使用导致病情加重。
介入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粥样斑块激光旋切术、支架植入术。
可以治疗的部位包括心脏的冠状动脉、肾动脉、颈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等。
通过手腕或大腿根部的血管将治疗的球囊、支架输送到病变血管,撑开血管,维持血管的血流,保证组织供血。
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可以用于急性期溶栓、滤器置入、支架植入等,也可以用于病情稳定时。
手术治疗
适应证
病情严重且不能通过其他治疗手段改善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又称搭桥术)、颈动脉内膜剥离术等。
旁路移植术是从身体健康部位提取一段血管,从大血管直接接到病变部位下段的正常血管,绕开病变部位,保证组织供血,维持器官正常的功能。
手术后注意事项
饮食管理
旁路移植术后
应增加蛋白质、不饱和脂肪、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素。
应按照医生要求选择流食、半流食、可选择高营养、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应低脂低胆固醇饮食,避免食用肥肉、奶油、动物内脏、蛋黄、软体类(鱿鱼、墨鱼)等食物。
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
运动管理
按照医生要求活动,避免活动过度或卧床时间过长。
活动时避免牵拉手术创口。
手术创口管理
进食、翻身、活动时注意保护手术创口。
避免过度用力、突然用力导致创口裂开。
按照医生要求定期换药。
创口如出现出血、剧烈疼痛、红肿等情况,需要及时就诊。
中医治疗
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辨证论治)。可能会用到的方法主要为汤药。
应在正规医院进行中医治疗,避免相信土方、秘方、偏方等未经确定的治疗方法。
可能会用到的汤药包括导痰汤加减、血府逐瘀汤加减、六味地黄丸加减等。
预后
治愈情况
本病不能治愈。
通过及时的治疗可以延缓病情进展,降低严重情况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病情较重时可通过长期治疗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危害性
主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主动脉瘤等并发症,主动脉瘤破裂后可以引起出血,可危及生命。
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引起记忆力减退、智力减退等,影响生活质量;可以引起脑卒中,出现偏瘫、言语不清,影响生活质量,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肾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引起肾衰竭、顽固性高血压,出现水肿、血压升高、头晕、头痛等症状,使生活质量降低;肾衰竭严重时需要进行透析治疗,活动范围受到限制;肾衰竭严重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发生死亡,甚至猝死。
四肢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出现间歇性跛行,影响活动,降低生活质量。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避免暴饮暴食,适当减重,维持健康体重。
应采取低脂饮食,减少肥肉、油炸食品、零食的摄入。
增加蛋白质、不饱和脂肪、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可选择鱼肉、豆制品、脱脂奶类、蛋清、新鲜水果(含糖量低的水果为宜)、新鲜蔬菜、坚果类。
减少精米、精面,可选择玉米、小米、白薯、山药等替代主食。
避免高糖食物,如含糖饮料、点心、过甜的水果等。
控制高胆固醇食物摄入。
生活习惯管理
规律作息,保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
避免过度劳累。
戒烟,避免被动吸烟。
坚持适量运动,每天运动至少30分钟,可选择快走、慢跑、骑车、游泳、打太极拳等。或按照医生要求选择运动时间和运动项目。
运动时注意安全,避免过度运动。
运动过程中如有不适,须立即停止运动。
情绪管理
避免紧张、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
可通过听轻音乐、与亲友聊天、读书、看剧情舒缓的影视剧等方式缓解压力。
严重时可到正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咨询和治疗。
安全管理
如发生眩晕,应立即坐下或躺下,避免摔倒。
如有偏瘫、下肢无力等,应选择拐杖、助行器等进行活动,或由家人搀扶、轮椅推行。
定期复查
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查。
可在家自测血压、血糖等。
及时就诊
如症状没有减轻或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应及时就诊。
预防
调整饮食,保证营养均衡,维持适宜体重,避免高盐、高脂、高糖饮食,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新鲜蔬果等。
规律运动,避免久坐。
戒烟,避免被动吸烟。
戒酒或适量饮酒,避免酗酒。
保持积极心态,避免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
积极治疗身体上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
定期体检,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并进行治疗。
合理使用口服避孕药等药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