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概述
因缺血引起的短暂性脑功能障碍,病程一般不超过24小时
主要由于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微栓塞所致
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感觉减退、眼前发黑等
常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什么?
定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局部脑、脊髓、视网膜缺血导致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
“有无梗死病灶”是鉴别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的唯一依据。
分类
根据发作的血管和部位,可将TIA分为以下两类。
颈内动脉系统TIA,由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病变导致。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病变导致。
发病情况
2010年开展的全国性研究估算,我国有2390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
我国成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病率约为每100人中有2.27人患病。
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什么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局部脑、脊髓、视网膜缺血导致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
临床常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感觉减退、眼前发黑等,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脑核磁、CT等检查均无法找到相关脑部病灶。
反之,如果查到脑部明确病灶则不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定会发展成中风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不一定会发展为中风。
中风即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很高,但不一定会成为脑卒中。其中一部分人可以自动缓解,一部分可再次发作,也可能发展为脑卒中,此外还可能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
如果发作间隔时间缩短、持续时间延长、症状逐渐加重,强烈预示着即将发展为脑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什么症状?
本病由于缺血发作的血管和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有不同。
颈内动脉系统TIA可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感觉减退、说话不流利、眼前发黑等。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可表现为头晕、天旋地转、站立不稳、眼球运动异常、看东西重影、面部麻木、肢体无力及感觉减退,还可出现晕厥、跌倒和不能回忆刚刚发生的事情等特殊表现。
病因
致病原因
关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学说众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血流动力学改变
脑动脉粥样硬化或动脉严重狭窄的基础上,当发生血压的急剧波动和下降时,可导致病变血管的血流减少,出现一过性脑缺血症状。当血压回升,局部脑血流恢复正常,症状可消失。
供应脑部血流的动脉受压(如颈椎的椎动脉侧孔变小,若椎动脉发生硬化,在转颈时会使椎动脉受压)或受各种刺激发生痉挛,也可引起一过性脑缺血。
微栓塞
微栓子阻塞小动脉可导致其供血区域脑组织缺血,当栓子破碎移向远端或自发溶解时,血流恢复,症状缓解。
微栓子主要来源于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斑块或脱落的心脏附壁血栓等。
高危因素
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正常范围)等。
长期吸烟、嗜酒。
症状
主要症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常起病突然,短暂发作一段时间后(一般不超过24小时),症状完全消失,常反复发作。
人脑的血液供应由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包括椎动脉和基底动脉,以及它们的分支)组成。TIA由于缺血发作的血管和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有不同,具体如下。
颈内动脉系统TIA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
对侧肢体单瘫、轻偏瘫,面瘫和舌瘫。
可伴有偏身感觉障碍(对痛、温度、触、压、位置、振动等刺激无感知)、对侧同向偏盲、失语、空间定向障碍(对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不能正确辨认)。
大脑前动脉供血区缺血
可出现人格和情感障碍、对侧下肢无力等。
颈内动脉的眼支供血区缺血
多表现为眼前灰暗感、云雾状或视物模糊。
严重者可出现一过性黑矇(眼前发黑)。
颈内动脉主干供血区缺血
患侧单眼一过性黑矇、失明,伴或不伴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常见症状
患者很少出现孤立的症状,往往合并多种症状。
常表现为眩晕、平衡障碍、眼球震颤复视,可伴有面部、口周麻木、对侧肢体瘫痪、感觉障碍等。
特殊表现
突然出现下肢无力而跌倒,无意识丧失,常可很快自行站起,多出现在患者转头或仰头时。
短时间记忆丧失,一般症状持续数小时,然后完全好转。
双眼视力突然下降或完全丧失,可伴有视野缺损,数分钟到数小时可缓解。
并发症
缺血性脑卒中
大量研究显示,TIA早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很高。TIA发病7天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为4%~10%,发病90天内发生率为10%~20%。
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一侧肢体感觉障碍(无法感知疼痛、温度等)或突发性无力、视物模糊、饮水呛咳进食困难、说话吐字不清甚至失语。
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全身抽搐等。
就医
就医科室
神经内科
如反复短暂出现眩晕、恶心、一过性黑矇、记忆力减退、突发下肢无力、面部及口周麻木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如出现昏迷、全身抽搐、突发失明等紧急情况,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持续时间、发作频率等,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建议家属陪同就医,避免自行驾车或骑行就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经常出现眩晕吗?眩晕持续时间一般多久?
肢体活动有问题吗?走路腿有力气吗?
看东西清楚吗?有一过性黑矇的情况吗?
面部及口周有麻木的情况吗?
病史清单
是否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疾病?
是否长期吸烟、饮酒?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头颅CT、头颅磁共振成像(MRI)
颈部超声检查
超声心动图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抗凝药物:华法林、利伐沙班
脑血管舒张药:尼莫地平、盐酸氟桂利嗪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病史。
有长期吸烟、饮酒史。
临床表现
症状
常反复短暂出现眩晕、一侧肢体无力、一过性黑矇、下肢突然失去力量而跌倒等症状。
体征
在双侧颈三角及锁骨上方,部分可听到血管杂音。一般来说,音调高、时间长的杂音提示狭窄严重,但轻度狭窄和完全闭塞前可由于血流速度变慢而没有杂音。
部分患者眼底检查可发现眼底缺血。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凝血功能、同型半胱氨酸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氧饱和度等检查。
有利于及时发现危险因素,评估身体整体情况,帮助确定治疗方案。
治疗过程中,部分项目可能需要定期检查,以便监测身体情况,评估治疗效果。
影像学检查
绝大多数患者就诊时症状和体征已经消失,因此影像学检查对于疾病诊断至关重要。
头颅CT及MRI
可以排除小量脑出血及其他可能存在的脑部病变,是最重要的初始诊断性检查,同时有助于排除其他脑器质性疾病。
检查多正常,部分通过弥散加权MRI可以在发病早期显示一过性缺血灶。
颈部超声检查
包括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CDFI检查
可观察无名动脉、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等血管。
可见动脉狭窄、粥样硬化斑块等。
TCD检查
可用于评估颅内基底动脉环(Wills环)、颈外动脉、眼动脉等血管的血流速度、搏动指数,脑动脉硬化程度,检测脑动脉内微栓子等。
在狭窄血管处可检测到血流速度增高。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该检查可准确提示不同部位血管的狭窄长度、程度、形态、数目及狭窄远端脑实质供血情况;估计脑缺血程度、确诊有无夹层动脉瘤或并发其他血管性病变情况。
注意事项
检查的前6小时不要吃东西,也不要喝水或饮料。
检查前需要进行碘过敏试验。
保持检查部位皮肤清洁,不要过度紧张。
超声心动图
有助于判断有无心源性栓子。
可能发现心脏附壁血栓、房间隔的异常、二尖瓣赘生物以及主动脉弓粥样硬化等多栓子来源。
鉴别诊断
以下疾病均可出现类似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症状,一般医生会通过病史、头颅CT、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予以鉴别。
部分性癫痫
一般表现为局部肢体抽动,发作持续时间较TIA更短。
脑电图可有异常,头部CT和MRI可能发现病灶。
梅尼埃病
梅尼埃病症状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相似,但发作时间较长,一般超过24小时,可伴有耳鸣、耳阻塞感、反复发作后听力减退等症状。
良性位置性眩晕
又称耳石症,以阵发性眩晕和眼球震颤为主要表现,眩晕症状与头位变换有关,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多小于1分钟。
体格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治疗
一般治疗
积极治疗已有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
戒酒戒烟,同时避免被动吸烟,远离吸烟场所。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抗血小板药物
可预防心内新血栓形成,防止血管内血栓增殖、扩展,避免症状加重。
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
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出血、腹痛、腹泻、便秘等。
抗凝治疗
合并高凝状态、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风险者,需要用预防剂量的抗凝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等。
脑血管舒张药
能防止血管痉挛,增加血流量,改善循环。
常用药物包括尼莫地平盐酸氟桂利嗪等。
降纤药物
适用于纤维蛋白原明显增高者。
常用药物包括降纤酶、巴曲酶等。
手术治疗
常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颈动脉支架治疗。
适用于近期发生TIA合并同侧颈动脉颅外段严重狭窄或中度狭窄>70%的患者,或椎动脉狭窄70%以上,CT血管成像未见侧枝循环建立,CT灌注成像发现后循环灌注差的患者,且预计围手术期死亡和脑卒中复发<6%者。
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50%时,不推荐进行该治疗。
对于符合手术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患者,应在2周内进行手术。
预后
治愈情况
缺血性脑缺血发作一般通过积极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出现缺血性脑卒中者,预后不佳,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危害性
患者可出现一过性黑矇、肢体无力等症状,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如摔伤、烫伤、交通事故等。
如果引起缺血性脑卒中,易增加病死率或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平衡膳食,选择多种食物,达到营养合理,以保证充足的营养和适宜的体重。
应采取低脂饮食,减少肥肉、油炸食品的摄入。
多用蒸、煮、拌、水溜、煨等少盐少油烹调方式。
控制高糖食物的摄入,如含糖饮料、甜品等。
不宜吃含盐高的菜品或腌制品,如咸肉、咸菜、熏酱食物等。
避免饮酒。
运动管理
可在医生建议下选择合适的锻炼形式,如散步、太极拳、健身操、慢跑等。
锻炼时需要有家人陪伴,防止跌倒、坠床等意外发生。
保证锻炼环境安全,锻炼时要移开周围尖锐物品,不让杂物阻碍路线。
选择合适的锻炼时间,空腹以及饭后饱腹时不宜立即训练。
锻炼时如果出现身体不适,要立即停止训练,适时放松休息。
保证训练强度适宜,循序渐进增加训练频率。
生活管理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如发生眩晕,应立即坐下或躺下,避免摔倒。
如有偏瘫、下肢无力等,应选择拐杖、助行器等进行活动,或由家人搀扶、轮椅推行。
戒烟,避免被动吸烟。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心理健康,及时释放压力,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家属要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要耐心倾听,和患者进行交流互动。
病情监测
如治疗过程中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须及时就诊。
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天监测并记录血压、血糖。
预防
积极治疗已患有的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遵医嘱规律用药。
戒酒戒烟,避免被动吸烟。
定期体检,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并进行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