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不适
概述
可表现为颈背部酸胀、疼痛,也可伴有头晕、上肢放射性疼痛等
多由颈部骨与软组织病变、神经压迫引起,也可由其他系统疾病引起
出现严重疼痛或休息无缓解,或伴头晕、上肢麻木时应及时就诊
休息、药物对症治疗可有效缓解不适,明确病因后需及时对因治疗
定义
各种原因引起的颈椎酸麻胀痛等不适的症状,多与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颈椎退行性变等有关。
发生机制
颈椎及周围病变
颈部位于头部和躯干之间,颈椎由7个椎体、6个椎间盘及其连接的韧带组成,从侧面看颈椎生理曲度整体呈轻度前凸的弧形。
颈椎生理曲度及颈椎功能稳定性的维持,主要依赖于包括椎间盘、韧带、椎体和椎体间小关节等内源性因素和颈部周围肌肉等外源性因素之间的平衡。
当由于外伤、不良习惯、颈椎退行性变、肿瘤等原因使这些因素发生变化、平衡失调,颈椎生理曲度及其稳定性发生改变,进而出现颈椎不适。
表现
颈椎不适表现为颈背部酸痛不适的症状,可伴有颈部疼痛、发热,颈部肿块,活动受限,在持续时间等方面可能不同。
症状特征
持续时间
急性颈椎不适
通常指酸痛不适的时间在4周以内。
常见于外伤、运动不当引起的局部软组织的急性损伤、颈椎骨折、脊髓损伤等。
慢性颈椎不适
通常指酸痛不适的时间在4周以上。
常见于姿势不当、长期劳作等引起的颈背肌筋膜炎、颈椎病,也可见于强直性脊柱炎肿瘤、结核等。
其他特征
晨起后出现全身多处关节僵硬不适,活动后可缓解,常伴有腰骶部酸痛、脊柱不适,常见于强直性脊柱炎。
长期伏案工作者、司机、“低头族”、“手机党”,可因颈背部肌肉慢性劳损,引起颈椎不适。
伴随症状
颈部疼痛
常见于颈椎病。表现为颈椎不适,伴有颈肩疼痛、肢体麻木、胀痛,并且放射至肩部及上肢。
发热
伴有颈肩疼痛、发热,多为低热。还可有局部的胀痛、红肿,压痛明显。
可见于骨结核,往往有明确的结核病史。
肿块
颈椎不适伴颈部肿块,活动度较差,可伴有局部皮温升高、浅表血管扩张,常见于局部骨与软组织肿瘤
颈部活动受限
出现颈部外伤,或强直性脊柱炎,可出现颈部活动受限。
原因
颈椎不适是临床上一个十分常见的症状,常见于长期伏案工作人群,与生活中的不良习惯相关,但也与外伤、肿瘤脊柱退变等疾病破坏颈椎稳定性有关。
通常需要结合颈椎不适的诱因,生活习惯以及同时伴有的临床症状,来综合分析颈椎不适的原因。
疾病因素
以下仅枚举出可能导致颈椎不适的部分疾病,不代表您一定患有某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向医生求助。
常见疾病
软组织病变:外伤或运动不当引起的急性软组织牵拉伤,以及长期低头、伏案工作等引起的肩背肌筋膜炎。
脊柱退行性病变:如颈椎病。
其他疾病
颈椎肿瘤、结核,椎管内肿瘤。
强直性脊柱炎:病变常从骶髂关节开始向上蔓延至脊柱,累及颈椎时可出现颈部不适。
颈椎骨刺。
非疾病因素
姿势不当如长期低头操作、颈前倾、颈后有富贵包,可能出现颈椎不适。
睡眠姿势不良,可能出现落枕,出现颈椎不适。
局部受凉如吹空调、洗冷水澡等引起的颈椎不适、颈部酸痛。
就医
由运动造成的轻度疲劳性损伤,而无任何其他症状,通常可在家通过休息、改变不良习惯等方式自行缓解。
如果出现颈椎疼痛不适反复、持续发作,或伴肢体麻木、疼痛,头晕等症状时,则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行针对性治疗。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通常建议就医:
颈椎不适反复发作,休息后无缓解,或逐渐加重;
颈椎不适持续2周以上时间;
颈椎不适伴有上肢放射痛、麻木、头晕等。
以下情况必要时可直接寻求急诊帮助:
明确由外伤引起的颈椎不适,可伴有颈部酸痛、头晕、四肢无力等症状;
伴有急性四肢不协调、行走不稳、尿潴留等症状;
颈椎不适伴有心前区疼痛、胸闷、大汗等。
需特别注意的是,对于伴有长期反复颈部不适、消瘦或有肿瘤、结核病史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排查肿瘤、骨结核
就诊科室
出现颈椎不适通常建议首诊就诊于骨科。
当出现其他伴随症状时,可能需要于相应科室就诊:
当出现晨僵、腰骶部疼痛、脊柱活动困难、脊柱呈“竹节样”改变时,可能还需要于风湿免疫科就诊。
小儿患者,尤其是斜颈或短颈患儿,建议就诊于儿科。
由于导致颈椎不适的原因较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颈椎不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有无伴有颈部疼痛?是休息时疼痛还是活动时疼痛?休息后有无缓解?
如伴有颈部疼痛,疼痛发生前是否受到外伤或进行过剧烈活动?
有无四肢麻木、感觉异常、无力以及放射性疼痛
晨起后有无全身关节感觉僵硬、腰骶部疼痛不适现象?
有无发热、消瘦、胸闷、胸痛等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有明确外伤史或长期运动损伤病史?
是否有局部手术病史?
是否有肿瘤、肺结核、心脏病、自身免疫性疾病
是否长期从事伏案工作,或者重体力劳动?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要进行辅助检查。
身体检查
医生了解病史后对患者的查体,主要包括观察颈背局部有无红肿、包块、双肩不等高等畸形,局部有无压痛,有无肩关节活动受限,有无肢体麻木等。
如果患者伴有肢体麻木、放射痛等症状,可能还需进行神经系统查体、压颈试验、脊神经根牵拉试验针对性身体检查。
如果患者伴有胸闷、胸痛、心前区疼痛等症状,可能还需对心、肺等进行针对性身体检查。
常规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颈椎不适的首选方法,对初步评估颈椎生理曲度变化、骨质增生、颈椎稳定性、肿瘤等均有一定的提示意义。常用的X线包括颈椎正位片、侧位片、斜位片、过伸位和过屈位片。
CT检查:对骨结构的显示优于X线,尤其是对颈椎骨质增生程度,有无椎管狭窄、隐匿性骨折、骨质破坏等情况,具有很好的提示作用。
MRI检查:能够清晰反映椎管内及其周围局部软组织损伤范围及程度,可以很好地显示脊髓受压情况。
其他检查
血常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对感染具有较好的提示作用,是临床常用的炎症指标。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检测:HLA-B27与有中轴关节受累的脊柱关节密切关联。HLA-B27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的阳性率为90%,亦可见于反应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等脊柱关节病变。
结核菌素试验:作为一种皮肤试验,通过皮内注射结核菌素并观察局部皮肤反应情况,从而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
心电图:对于考虑心脏疾病引起的颈椎不适,应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能够较好地反映心脏情况。
缓解与治疗
如果仅是运动或姿势不当引起的轻微的、短时间的颈椎不适,通过彻底休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即可,无需特殊治疗,颈椎不适即可明显好转。
如果颈椎不适反复或持续发作,休息后无缓解,或伴有胸闷、胸痛、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需要及时向医生求助,获取专业建议。
在不明确病因的情况下,自行使用镇痛药物缓解症状,可能会掩盖症状、贻误病情、耽误治疗。因此,如果期望根治颈椎不适,尤其是长期、反复发作,或伴有其他系统症状,务必及时就医明确导致颈椎不适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对因治疗,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缓解措施
改变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如“葛优躺”、“手机党”等,平时避免长时间低头玩麻将、打扑克,长时间看电视,尤其是习惯躺在床上高枕而卧的不良习惯。
避免局部受凉,避免长时间久坐、低头,避免睡觉枕头过高,鼓励进行全身协调性活动,如瑜伽、健美操、游泳、羽毛球等。
平日里加强头颈部活动,可以经常做头颈操,比如用头写“凤”、“米”等字。
运动循序渐进,避免突然进行大量的剧烈运动。
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后及时、有效地放松肌肉。
运动时尽量规避加重颈椎负荷的运动,如倒立、用头部顶球等。
如果是局部软组织损伤,建议72小时内间断冰敷,一次不超过15分钟;72小时后局部予以热敷,3周内以休息为主。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可行针灸、推拿、按摩等中医治疗,针灸可选择颈部夹脊、肩井、天宗、曲池、手三里、足三里等穴位,中医治疗可以调节气血通畅、松弛局部肌肉紧张。
可局部行微波、冲击波、红外等理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解除肌肉、血管痉挛,减轻局部软组织水肿、粘连等。
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等非甾体抗炎药(NSAID)减轻疼痛;也可以局部外用双氯芬酸钠云南白药红花油及膏药等。
对于伴有颈部僵硬、肌肉痉挛的患者,可以通过口服肌肉松弛药物,如氯唑沙宗盐酸乙哌立松等,有效缓解肌肉痉挛。
对因治疗
针对颈椎不适,不同的疾病,医生给予的治疗方案会有较大差异,以下列疾病为例:
颈椎病
保守治疗
保持良好的睡眠姿势,可以使全身肌肉松弛,容易缓解疲劳和调整关节生理状态,建议采用侧卧或仰卧,不可俯卧,枕头也不宜过高。
枕头推荐使用圆枕,直径一般10~12cm,长度40~50cm,以感觉舒服为宜。
伴有上肢麻木时,可适当口服甲钴胺等营养神经药物。
伴有疼痛麻木不适,可佩戴颈托,遵医嘱行颈椎牵引治疗(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者禁用)。必要时可配合按摩、推拿、理疗等治疗。
口服或外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减轻疼痛。
手术治疗
对于明确神经压迫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有神经压迫症状者(如上肢放射痛或行走不稳),持续症状超过3个月并且保守治疗效果差的,建议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是为了解除脊髓及神经的压迫,恢复颈椎的稳定性,维持椎间隙高度,获得正常生理曲度,恢复与脊髓相适应的椎管容量和形态,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手术方式包括开放性手术和脊柱微创手术治疗,具体手术方式视病情而定。
强直性脊柱炎
保守治疗
禁止弯腰搬重物,睡觉选用低枕、硬板床,避免床垫过软。
避免过度负重和剧烈运动,适度、规律锻炼。
必要时使用抗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拮抗剂(如依那西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抑制炎症反应。
手术治疗
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晚期出现关节融合,疼痛剧烈或严重影响工作生活,可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包括人工关节置换术和脊柱矫形术,具体手术方式需结合病情决定。
颈部肿瘤
给予用阶梯镇痛对症治疗;
根据肿瘤的类型及敏感性,给予相应的化疗、放疗;
必要时可行生物治疗免疫治疗及中医药治疗;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快行手术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