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
概述
一种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
典型表现是骨痛、贫血、肾功能损害及高钙血症等
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辐射及化学因素等相关
无症状者暂不需要治疗,有症状者需接受药物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定义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
本病是血液系统第二常见的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占血液系统肿瘤的10%。
疾病类型
临床分型
多发性骨髓瘤按照有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和是否需要治疗分为:
有症状(活动性)骨髓瘤。
无症状(冒烟型)骨髓瘤。
M蛋白分型
根据免疫球蛋白分型,可以分为IgG型、IgA型、IgD型、IgM型、IgE型、轻链型、双克隆型以及不分泌型,进一步可根据M蛋白的轻链型别分为κ型和λ型,共计14种。
IgG型
最常见,占50%~60%,有4种亚型。
易感染,但高钙血症和淀粉样变较少见。
IgG3亚型易导致高黏滞综合征。
IgA型
约占20%,高钙血症明显。
发生淀粉样变,出现凝血异常及出血倾向机会较多,预后较差。
IgD型
少见,瘤细胞分化较差,易并发浆细胞性白血病
几乎100%发生肾损害,生存期短,预后差。
IgM型:国内少见,易发生高黏滞血症雷诺现象
轻链型
占20%,80%~100%有本周蛋白尿。病情进展快。
骨质破坏严重,易发生肾衰竭和淀粉样变性。预后很差。
IgE型:很罕见。
不分泌型
占1%以下,多见于年轻人。
血与尿中均无M蛋白,骨髓中幼稚浆细胞增多,有溶骨改变或弥漫性骨质疏松。
发病情况
发病率:我国尚缺乏确切的多发性骨髓瘤的流行病学数据,估计年发病率为(1.0~2.5)/10万,估计每年首诊确诊的患者达到2.7万例。
好发人群:多发性骨髓瘤主要见于老年人,诊断时半数患者年龄超过65岁,75%的患者诊断时超过55岁,40岁以下患者只占约2%。
病因
致病原因
多发性骨髓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辐射因素
有资料显示暴露于放射线可以导致多发性骨髓瘤。
经历20年的潜伏期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轰炸幸存者中,多发性骨髓瘤发生率较正常人群显著上升。
化学因素
苯等有机溶剂、除草剂和杀虫剂均可能与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相关。
其他因素
多发性骨髓瘤可能与病毒感染、慢性抗原刺激及遗传因素等众多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
多发性骨髓瘤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的研究集中在多发性骨髓瘤干细胞、骨髓微环境、两次打击模型、克隆演变等理论。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发病机制
骨髓中有大量的异常浆细胞(或称骨髓瘤细胞)克隆性增殖。
来自恶性浆细胞和骨髓微环境中其他细胞的刺激使得破骨细胞增殖,功能活跃,从而引起广泛溶骨性骨骼破坏、骨质疏松。
原发性溶骨部位,新骨形成减少或消失。
多发性骨髓瘤肾病的发病机制
血清中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和游离轻链。
游离轻链可由肾小球滤过,经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后对上皮细胞具有直接的毒性作用,促使细胞凋亡。
过多的游离轻链在肾小管内形成管型,导致肾小管扩张。
免疫球蛋白在肾小球沉积可导致肾病综合征
溶骨破坏引起的高钙血症,化疗引起的高尿酸血症,骨髓瘤细胞肾脏浸润等均可导致肾损害。
多发性骨髓瘤贫血的发病机制
骨髓瘤细胞侵犯骨髓,红系生成受抑。
促红细胞生成素绝对及相对不足。
血液稀释等。
症状
常见症状
骨骼损害
骨痛:骨骼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且常为首发症状,以腰骶部最多见,其次为胸部和下肢。
病理性骨折:活动或扭伤后剧痛者,有病理性骨折的可能。
截瘫:约10%的患者因脊髓压迫而出现截瘫。
骨骼肿块:骨髓瘤细胞浸润骨骼,可在局部触及肿块。
贫血
绝大多数患者都会出现程度不一的贫血,常表现为头晕、乏力、耳鸣、注意力不集中等。
因贫血发生缓慢,贫血症状多不明显,一般早期贫血较轻,晚期较重。
高钙血症
我国患者高钙血症发生率较低,高钙血症往往提示疾病进展。
表现为食欲缺乏、呕吐、乏力、意识模糊、多尿或便秘等症状。
主要由广泛的溶骨性改变和肾功能不全所致。
肾功能损害
患者可能出现尿液表面漂浮着一层细小的泡沫、尿液呈红色等临床表现。
可出现慢性肾衰竭的表现,如乏力、腰酸、夜尿增多等轻度不适等。
肾衰竭是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
伴随症状
高黏滞综合征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形成多聚体,可使血液黏滞性过高,引起血流缓慢,微循环障碍,组织淤血和缺氧。
主要表现为头晕、眩晕、眼花、耳鸣、手指麻木、视力障碍、充血性心力衰竭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部分患者会出现雷诺现象
当受到寒冷或紧张刺激后,患者指(趾)皮肤依次出现苍白、青紫、潮红等颜色变化过程的临床现象。
可伴有短暂局部发冷、感觉异常和疼痛等。
凝血功能异常
鼻出血、牙龈出血和皮肤紫癜多见。严重者可见内脏及颅内出血。
血栓:以静脉系统血栓最常见,多发生在中小静脉,也可发生深静脉血栓。栓子脱落可造成肺梗死
淀粉样变性
免疫球蛋白轻链和多糖的复合物沉积于组织器官,造成相应脏器的症状和功能损害,发生率约10%。
常表现为舌体、腮腺肿大,皮肤表面纹理加深,触之如树皮样粗糙等。心肝脾肺肾各脏器均可受累,心肌淀粉样变性严重时可发生猝死。
部分可出现外周神经病变。
神经系统损害
周围神经病变:以进行性对称性远端感觉运动障碍为主,主要表现为肌肉无力、刺痛感、麻木感和痛觉迟钝等。
脊髓压迫:是较为严重的神经受损表现,主要表现为局限性运动障碍、沿神经根支配区分布的剧烈疼痛等。
浸润症状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可以在诊断时即合并髓外浆细胞瘤,也可以在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过程中,随着疾病的进展而出现,以肝、脾、淋巴结和肾脏多见。
肝脾:一般为轻度肿大。
淋巴结:肿大者较为少见。
口腔、呼吸道:瘤细胞可以侵犯口腔及呼吸道等软组织。
其他组织:如甲状腺、肾上腺、卵巢、睾丸、肺、皮肤、胸膜、心包、消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也可受累。
就医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
100343
多发性骨髓瘤风险自测
就医科室
血液科
如果出现头晕、眼花、面色苍白、骨痛、反复感染、乏力、食欲缺乏、腰酸、夜尿增多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
骨科
如果出现腰背部、胸部或下肢骨痛,建议及时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在未确诊的情况下,切勿滥用药物。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气短、乏力、口唇苍白、眼睑苍白等症状?加重或缓解的因素是什么?
什么时候开始骨痛的?具体部位在哪里?疼痛与体位、劳动有无关系?
近期有没有出现发热?
是否有夜尿增多、便秘等症状?
病史清单
近期是否发生病毒感染,如感冒等?
职业环境如何?是否有过电离辐射、化学毒物等接触史?
家族中是否有肿瘤患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及血生化
X线片、CT、磁共振成像(MRI)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双膦酸盐:氯屈膦酸、帕米膦酸二钠、唑来膦酸
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泼尼松等
其他:铁剂、叶酸、维生素B12
诊断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
100343
多发性骨髓瘤风险自测
诊断依据
病史
病毒感染史。
肿瘤家族史。
临床表现
症状
常见症状有骨痛、面色苍白、食欲缺乏、乏力、腰酸、夜尿增多、截瘫等。
体征
髓外浆细胞瘤大约5%的初诊患者和5%的长期随访患者可于体表触及肿块,大小不等,直径可小于1厘米,也可超过10厘米。
骨骼畸形,局部骨骼触痛和皮肤紫癜(皮肤出现暗紫色斑块或斑点)。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判断有无骨质破坏、骨质疏松和骨折等。
X线检查:可以揭示溶骨性损害、骨质疏松和病理性骨折等改变。骨骼损害多见于椎骨、颅骨、胸廓、骨盆和四肢骨骼近端。
CT、MRI检查:较X线更为灵敏准确,可以发现X线不能显示的微小病变。
ECT检查:可以显示全身骨破坏的情况。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血象
75%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正常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
血小板计数多数正常,有时可减少。
血涂片:由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包被的红细胞容易发生聚集,从而在血涂片呈现典型的缗钱状改变。偶见幼红及幼粒细胞。亦可见异常浆细胞。
M蛋白鉴定
免疫球蛋白定量。
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定量检测。
轻链定量,轻链K/λ比值。
血清免疫固定电泳。
血清游离轻链定量及受累与非受累游离轻链的比值。
血液生化检查
血钙、磷、碱性磷酸酶测定:因骨质破坏,出现高钙血症。晚期肾功能不全时血磷可升高。本病主要为溶骨性改变,血清碱性磷酸酶正常或轻度增高。
血清β2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与全身骨髓瘤细胞总数有显著相关性,并且是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分期的关键指标。
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约95%患者血清总蛋白超过正常,球蛋白增多,白蛋白减少与预后密切相关。
C-反应蛋白(CRP):可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
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是多发性骨髓瘤的独立预后参数,与肿瘤细胞活动有关,反映肿瘤负荷。
肌酐(Cr)和尿素氮(BUN):伴肾功能减退时可以升高。
尿液检查
尿常规可出现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
24小时尿轻链、尿免疫固定电泳的检测。
约半数患者尿中出现本周蛋白。本周蛋白即从患者的肾脏排出的轻链,或为κ链,或为X链,分子量小,可在尿中大量排出。
骨髓检查
多发性骨髓瘤的骨髓检查包括骨髓涂片与骨髓活检,各自有优缺点。同时进行,更全面可靠。
骨髓涂片
骨髓瘤细胞的出现是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特征。可同时抽取骨髓血进行相应流式细胞学和基因学检查。
骨髓穿刺部位有髂骨、脊椎棘突、胸骨及胫骨等。一般多采用髂骨穿刺,其次为棘突穿刺,而当其他方法穿刺失败后方考虑胸骨穿刺。
骨髓活检
一般骨髓活检与骨髓穿刺同步进行,是普通骨髓穿刺涂片的补充。
可同时进行免疫组化检查,包括针对特定分子的抗体检查。
细胞遗传学
常规染色体显带技术:30%~50%的患者在诊断时能发现染色体异常。
荧光原位杂交(FISH)可发现90%以上MM患者存在细胞遗传学异常。
目前已明确一些与预后有关的染色体改变如t(4;14)、1q21扩增、del(17p)、t(14;16)、t(14;20)等提示预后差,而超二倍体和t(11;14)预后较好。
诊断标准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版)综合参考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及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的指南,有症状(活动性)骨髓瘤和无症状(冒烟型)骨髓瘤的诊断标准如下。
有症状(活动性)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标准
需满足第1条及第2条,加上第3条中任何1项。
第1条:浆细胞
骨髓单克隆浆细胞比例≥10%和/或组织活检证明有浆细胞瘤
第2条:M蛋白
血清和/或尿出现单克隆M蛋白(注释1)。
第3条:骨髓瘤引起的相关表现
靶器官损害表现(CRAB)(注释2)
[C]校正血清钙:>2.75 mmol/L(注释3)。
[R]肾功能损害:肌酐清除率<40 ml/min或血清肌酐>177 μmol/L。
[A]贫血:血红蛋白低于正常下限20g/L或<100g/L。
[B]溶骨性破坏:通过影像学检查(X线片、CT或PET-CT)显示1处或多处溶骨性病变。
无靶器官损害表现,但出现以下1项或多项指标异常(SLiM)
[S]骨髓单克隆浆细胞:比例>60%(注释4)。
[Li]受累/非受累血清游离轻链比:≥100(注释5)。
[M]MRI检查出现>1处5 mm以上局灶性骨质破坏。
无症状(冒烟型)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标准
需满足第3条+第1条/第2条。
第1条:血清单克隆M蛋白≥30g/L,24小时尿轻链≥0.5g。
第2条:骨髓单克隆浆细胞比例10%~59%。
第3条:无相关器官及组织的损害,即无SLiM-CRAB等终末器官损害表现。
注:SLiM-CRAB表现具体参见"有症状(活动性)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标准"部分。
延展阅读
注释1:无血、尿M蛋白量的限制,如未检测出M蛋白(诊断不分泌型MM),则需骨髓瘤单克隆浆细胞≥30%或活检为浆细胞瘤。
注释2:其他类型的终末器官损害也偶有发生,若证实这些脏器的损害与骨髓瘤相关,可进一步支持诊断和分类。
注释3:校正血清钙可用下面两种方式计算。
校正血清钙(mmol/L)=血清总钙(mmol/L)-0.025×血清白蛋白浓度(g/L)+1.0(mmol/L)。
校正血清钙(mg/dl)=血清总钙(mg/dl)-血清白蛋白浓度(g/L)+4.0(mg/dl)。
注释4
浆细胞单克隆性可通过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的方法鉴定其轻链κ/λ限制性表达。
判断骨髓浆细胞比例应采用骨髓细胞涂片和骨髓活检方法而不是流式细胞术进行计数。
在穿刺和活检比例不一致时,选用浆细胞比例高的数值。
注释5:需要受累轻链数值至少≥100mg/L。
肿瘤分期
按照传统的Durie-Salmon(DS)分期体系和及修订的国际分期体系(R-ISS)进行分期。
多发性骨髓瘤DS分期体系
Ⅰ期
满足以下所有条件:
血红蛋白>100g/L。
血清钙≤2.65mmol/L(11.5mg/dl)。
骨骼X线片:骨骼结构正常或骨孤立性浆细胞瘤。
血清或尿骨髓瘤蛋白产生率低
IgG<50g/L。
IgA<30g/L。
本周蛋白<4g/24h。
Ⅱ期
不符合Ⅰ和Ⅲ期的所有患者。
Ⅲ期
满足以下1个或多个条件:
血红蛋白<85g/L。
血清钙>2.65mmo/L(11.5mg/dl)。
骨骼检查中溶骨病变大于3处。
血清或尿骨髓瘤蛋白产生率高
IgG>70g/L。
IgA>50g/L。
本周蛋白>12g/24h。
亚型
A亚型:肾功能正常,即肌酐清除率>40ml/min或血清肌酐水平<177μmol/L(2.0mg/dl)。
B亚型:肾功能不全,即肌酐清除率≤40ml/min或血清肌酐水平≥177μmol/L(2.0mg/dl)。
修订的国际分期体系(R-ISS)
Ⅰ期
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者:
β2微球蛋白<3.5mg/L和白蛋白≥35g/L。
非细胞遗传学高危患者,同时乳酸脱氢酶(LDH)正常水平。
Ⅱ期
不符合R-ISSⅠ期和Ⅲ期的所有患者。
Ⅲ期
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者:
β2微球蛋白≥5.5mg/L。
细胞遗传学高危患者或者LDH高于正常水平。
细胞遗传学高危是指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检出del(17p)、(t4;14)、t(14;16)。
鉴别诊断
多发性骨髓瘤的鉴别诊断比较复杂,需要专业医师根据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综合分析。
常与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MGUS)、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及AL型淀粉样变性等疾病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
有症状者应进行系统治疗,无症状者可暂不治疗,但无症状或无进展的患者应进行定期观察。
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
诱导治疗
患者的年龄(原则上≤65岁)、体能及共存疾病状况决定其是否适合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
移植候选患者诱导治疗不宜长于4~6个疗程,以免损伤造血干细胞并影响其动员采集。
适于移植患者的诱导治疗方案
硼替佐米/地塞米松(BD)。
来那度胺/地塞米松(RD)。
来那度胺/硼替佐米/地塞米松(RVD)。
硼替佐米/多柔比星/地塞米松(PAD)。
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BCD)。
硼替佐米/沙利度胺/地塞米松(BTD)。
沙利度胺/多柔比星/地塞米松(TAD)。
沙利度胺/地塞米松(TD)。
沙利度胺/环磷酰胺/地塞米松(TCD)。
不适合移植患者的初始诱导方案
除以上方案外尚可选用以下方案:
马法兰/泼尼松/硼替佐米(VMP)。
马法兰/泼尼松/沙利度胺(MPT)。
马法兰/泼尼松/来那度胺(MPR)。
来那度胺/低剂量地塞米松(Rd)。
马法兰/泼尼松(MP)。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
造血干细胞移植泛指在患者接受超剂量化(放)疗后,将各种来源的正常造血干细胞通过静脉移植入受体内,以替代原有的病理性造血干细胞,从而使患者正常的造血及免疫功能得以重建。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分类
按照供者遗传学分类,造血干细胞移植可分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
适用情况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中,主要方法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
适合移植患者的标准治疗,一般≤65岁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有条件应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肾功能不全及老年并非移植禁忌证。
诱导后主张早期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中高危的患者,早期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意义更为重要。相比于晚期移植,早期移植者无事件生存期更长。
对于高危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可考虑在第1次移植后6个月内行第2次移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高危、复发难治的年轻患者可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治疗效果
自体干细胞移植可提高缓解率,改善患者总生存期和无事件生存率,是适合移植患者的标准治疗。化疗诱导缓解后移植,效果较好。
疗效与年龄、性别无关,与常规化疗敏感性、肿瘤负荷大小和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有关。
年轻高危患者,复发难治患者可考虑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但移植相关死亡率较高。
巩固治疗
移植后是否需巩固治疗尚存争议,建议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进行再分层,对于高危患者可以使用巩固治疗,巩固治疗一般采用先前有效的方案,2~4个疗程,随后进入维持治疗。
不适合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如诱导方案有效,建议继续使用有效方案至最大疗效,随后进入维持阶段治疗。
维持治疗
维持治疗可选择来那度胺、硼替佐米、伊沙佐米、沙利度胺等。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主张用含蛋白酶体抑制剂的方案进行维持治疗2年或以上。
高危患者建议两药联用,不可单独使用沙利度胺。
复发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
首次复发
治疗目标是获得最大限度的缓解,延长无进展生存(PFS)期。
在患者可以耐受的情况下,选用含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或达雷妥尤单抗的3~4药联合化疗。
有条件者,可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治疗方案应该考虑患者复发的时间,如6个月以内复发,应尽量换用与复发前不同作用机制药物组成的方案。
多线复发
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主要治疗目标,在此基础上尽可能获得最大程度缓解。
一般可考虑使用含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达雷妥尤单抗以及核输出蛋白抑制剂、细胞毒药物等的2~4药联合化疗。
侵袭/症状性复发与生化复发
侵袭性复发及症状性复发的患者应该启动化疗。
对于仅有生化复发的患者,不需要立即开始治疗,这些患者如果出现单克隆球蛋白增速加快(如3个月内增加1倍)时,才应该开始治疗。
受累球蛋白上升速度缓慢,仅需观察,建议3个月随诊1次。
支持治疗
骨病的治疗
口服或静脉使用双膦酸盐,包括氯屈膦酸、帕米膦酸二钠唑来膦酸,适用于所有症状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即将发生或已有长骨病理性骨折、脊柱骨折压迫脊髓或脊柱不稳者可行外科手术治疗。
低剂量放疗可以作为姑息治疗,用于缓解药物不能控制的疼痛,预防即将发生的病理性骨折或脊髓压迫。
高钙血症
积极治疗原发病。
双膦酸盐可抑制骨吸收,有降低血钙的作用。
其他措施:水化、碱化、利尿等。
肾功能不全
水化、碱化、利尿,减少尿酸形成和促进尿酸排泄,以避免肾功能不全。
有肾衰竭者,应积极透析。
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和静脉造影剂等影响肾功能药物。
长期使用双膦酸盐需监测肾功能。
贫血
可考虑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酌情补充铁剂、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
感染
反复发生感染或出现威胁生命的感染,可考虑静脉使用免疫球蛋白。
使用大剂量地塞米松方案,应预防卡氏肺孢子虫病和真菌感染
使用蛋白酶体抑制剂、达雷妥尤单抗的患者可使用阿昔洛韦或伐昔洛韦进行带状疱疹病毒的预防。
对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呈阳性的患者,应预防性使用抑制病毒复制的药物,并注意监测病毒载量。
凝血/血栓
对接受以沙利度胺或来那度胺等免疫调节剂为基础的方案的患者,应进行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评估,并根据发生血栓的风险给予预防性抗凝或抗血栓治疗。
高黏滞血症
有症状者可行血浆置换
前沿治疗
临床试验,有可能在现有标准治疗基础上,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结果。鉴于目前标准治疗的疗效仍存在不少局限,患者可在自愿的前提下参加与其病情相符的临床试验,以期获得更好的生存。
CAR-T疗法
现状
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作为一种新的细胞免疫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已成功地用于治疗多种血液系统肿瘤,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等。
治疗效果
CAR-T细胞在治疗复发/难治MM中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疗效,其中以B细胞成熟抗原(BCMA)为靶点的CAR-T细胞相关临床研究报道尤其让人鼓舞,有效率均在80%以上,无进展生存(PFS)达到10~14个月。
单克隆抗体治疗
单克隆抗体通过与MM细胞表面相应靶抗原结合,诱发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吞噬作用(ADCP)、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CDC)等,最终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
主要药物
Isatuximab(SAR650984,SAR):另一种抗CD38单克隆抗体,作为单药治疗难治/复发MM患者时就已经显示出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埃罗妥珠单抗:是SLAMF7的特异性人源化抗体,它通过直接激活NK细胞和触发诱发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两条途径诱发骨髓瘤细胞死亡。
局限性
相关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的数据尚不充分,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治疗相关护理
患者及家属了解治疗相关护理,有助于理解及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也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
活动障碍护理
骨质破坏明显的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应用硬板床,忌用弹性床垫,以防止骨折发生。
帮助患者在可以活动的范围内进行活动,注意安全,防止摔伤骨折,活动后注意休息。
鼓励患者咳嗽和深呼吸。协助患者洗漱、进食、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每天用温水擦洗全身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瘫痪患者每1~2小时协助变换体位,保持床位干燥、平整、清洁,防止发生褥疮。定时按摩肢体,防止下肢萎缩。
出血部位护理
部分患者可有出血倾向,需要密切注意护理。
鼻出血:身体前倾,捏住鼻翼,多可止血。若出血不止,应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牙龈出血:保持口腔卫生,饭后漱口或口腔护理。局部出血可用棉球压迫止血。
消化道出血:记录呕血、便血或黑便量,注意患者出现头晕、心悸、脉细速、出冷汗、血压下降等失血表现,及时告知医生抢救,给予止血和补充血容量。
若患者出现眼眶周围瘀斑、呼吸频率改变、抽搐、嗜睡、昏迷等,多提示眼底出血及颅内出血,应严格静卧,避免活动,及时告知医生进行治疗。
饮食护理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用低蛋白饮食,多尿的患者不能限制钠盐摄入,如尿少水肿者用少盐饮食(盐摄入量控制在2~3克/天)。
鼓励患者多饮水,以避免高尿酸血症高钙血症导致的脱水和肾功能损坏。
化疗护理
少食多餐,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避免进食刺激、油腻食物,减少恶心、反胃的发生。
部分化疗药物可致口腔炎,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且餐后一定要漱口。
适量运动,放松心情,多与家人交流,保持心情舒畅。
适量多饮水,且要少量多次,促进化疗药物排泄。
按照医生要求按期进行化疗,避免自行增加或减少。
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预后
生存率
中位生存期
如不进行治疗,进展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6个月。
常规化疗的治疗有效率为40%~60%,中位生存期不超过3年。
10年存活率
目前报道的不同新药联合化疗的有效率为80%~95%。对于50岁以下患者,新药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其10年存活率可超过40%。
目前新药层出不穷,对于最佳新药方案或组合的探索,将进一步改善多发性骨髓瘤的自然病程。
【特别提醒】
中位生存期是同一种疾病患者生存期按时间排列,位于总人数中位(如99位患者中的第50位)的生存时间。
中位生存期与10年存活率等统计学数据,仅用于科学研究,不代表患者自己的生存期,个人生存期由多种因素决定,建议详细咨询就诊医师。
预后因素
影响预后的因素归为患者自身因素、肿瘤特征、治疗方式及对治疗的反应三个大类,单一因素常并不足以决定预后。
患者自身因素:年龄、体能状态和老年人身心健康评估(GA)评分可用于评估预后。
肿瘤因素:多发性骨髓瘤DurieSalmon分期主要反映肿瘤负荷与临床进程;RISS主要用于预后判断。
治疗方式和治疗反应:治疗反应的深度和微小残留病水平对多发性骨髓瘤预后有明显影响。
复发
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后容易复发,至今仍被认为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
日常
生活管理
心态与情绪调整
良好的情绪和心态是药物所不能替代的。
确诊后患者可能会产生恐惧感,会害怕疼痛、被遗弃和死亡等。家人要注意倾听患者的心声,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缓解焦虑症状。
在治疗间期和治疗结束后,建议家属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与家务,重新融入社会角色。
生活起居
居住环境保持清洁,经常通风换气,阳光充足,温湿度适宜。
定期房间消毒,避免感染。
保持良好的卫生清洁,防止身体意外损伤。
每日饭后、睡前用生理盐水液漱口,并用软毛牙刷。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减少紧张焦虑情绪,易出血者避免活动过度及外伤。
如果病变在下肢尽量不要下床活动,避免骨折。
饮食调节
膳食结构均衡,食物种类多样化,营养丰富。
应避免吃腌制、油煎、油炸食物。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如西兰花、西红柿、芹菜、莴笋、猕猴桃、苹果、香蕉等。
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鱼肉等。
建议不吃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如过甜、辛辣的食物。
休息与运动
注意休息,避免熬夜或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减轻体力消耗,促进恢复。
病情改善后,可先从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开始,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复查随访
无症状骨髓瘤
复查频率
一般建议每3个月复查相关指标。但每位患者的情况不同,复查频率及相关检查项目应严格遵医嘱。
检查项目
血液:血肌酐白蛋白乳酸脱氢酶、血清钙、β2微球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血清蛋白电泳血免疫固定电泳、血清游离轻链(FLC)等。
骨骼检查:每年进行1次或在有临床症状时进行。
孤立性浆细胞瘤
孤立性浆细胞瘤分为骨型及骨外型,需排除多发性骨髓瘤。
随访和监测开始时每4周进行1次。
浆细胞瘤治疗后M蛋白完全消失,则每3~6个月进行1次,或在有临床症状时进行相关检查。
若M蛋白持续存在,则继续每4周1次的监测。每6~12个月进行1次影像学检查。
有症状骨髓瘤
诱导治疗期间每2~3个疗程进行1次疗效评估。
巩固及维持治疗期间每3个月进行1次疗效评估。
不分泌型骨髓瘤的疗效评估需进行骨髓检查。
血清FLC有助于疗效评估,尤其是不分泌型骨髓瘤的疗效评估。
骨骼检查每6个月进行1次,或根据临床症状进行。
预防
本病尚无标准预防措施,以下建议可能减少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
避免接触过多的X射线及其他有害的放射线。
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需做好个人防护。
避免接触各种致癌物质,如砷、杀虫剂、石油化学产品等毒物。
防寒保暖,避免感冒。
适当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和抵抗力。
日常饮食方面,注意均衡营养,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摄入。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