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概述
大脑深部小动脉闭塞引起多个小面积梗死灶
可无症状,也可出现肢体无力、麻木、头痛、头晕等表现
多因脑部小动脉硬化所致
以药物治疗为主
定义
腔隙性脑梗死是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及脑干,因小穿支动脉、微小动脉闭塞或栓塞导致脑组织出现大小不一的梗死灶,可无症状,或引起神经功能损害。
这些梗死病灶面积较小,称为“腔隙”,一般判断标准为直径<1.5厘米,也有标准认为<2.0cm。常见于基底核、丘脑、内囊、脑桥的大脑皮质贯通动脉供血区。
梗死灶数量不一,可为单个,更多情况下为多个。临床上将梗死灶≥2个的腔隙性脑梗死称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发病情况
目前尚无针对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发病情况的权威数据。
腔隙性脑梗死的年发病率为13.4/10万人,占全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20%~30%。
多见于中老年人,55岁之后发病率明显增高。
男性多于女性。
病因
致病原因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多与小动脉脂质透明样变有关,与高血压、糖尿病关系密切。一般累及直径在200μm以下的远端穿支动脉由于,常常导致多发、小的、无症状的病灶和脑白质疏松。
长期高血压作用于小动脉,引起血管玻璃样变,动脉硬化性病变及纤维素样坏死,引起管腔闭塞,引发腔隙性脑梗死。舒张压增高是多发性腔隙脑梗死的常见原因。
高危因素
存在以下情况者发病风险较高,建议定期体检,注意预防疾病。
患有原发性高血压或患有可引起高血压的疾病,如肾小球肾炎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患有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代谢性疾病。
生活习惯:长期吸烟饮酒、精神压力大、熬夜、缺乏运动、高盐饮食。
家族史:家族中有人患有本病或其他脑血管疾病。
症状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因病灶的部位、数量有所不同。
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也可以表现为各种腔隙综合征。
主要症状
纯运动型轻偏瘫:仅出现一侧面部、手臂和腿无力。
纯感觉性卒中:仅出现一侧面部、手臂和腿减退、麻木。
感觉运动性卒中:身体一侧先出现感觉障碍,再出现轻度偏瘫。
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
说话含糊不清,发音不准,口吃,讲话变慢。
一侧手轻度无力,进行书写、绘画等精细动作时动作笨拙。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
走路不稳、说话含糊不清、吞咽困难、喝水容易呛咳等。
一侧肢体无力,且下肢重于上肢。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可有轻度头痛、头晕、呕吐、眼前发黑等症状。
并发症
反复多次发病者,除了上述症状累积并加重,还可出现明显的精神、认知、吞咽及运动障碍
血管性痴呆
多发性皮质下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的患者发展为血管性痴呆的概率是常人的5~25倍。
表现为智力衰退、记忆力下降、抑郁、淡漠、走路不稳、无法控制排尿等。
假性延髓麻痹
表现为吞咽、发音困难。
突然发生无法自控的大哭、大笑,与情绪无明显关系(强哭、强笑)。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表现为走路不稳、缓慢、起步困难等运动障碍。
就医
就医科室
神经内科
如出现一侧肢体无力、笨拙、感觉下降、头晕、饮水呛咳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若有每天记录血压、血糖的习惯,可以将记录提供给医生。
建议家属陪同就医,避免自行驾车或骑行就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一侧肢体无力、麻木?
是否有动作笨拙、发音含混、饮水呛咳?
有头晕、头痛的感觉吗?
症状有加重吗?有明显诱因吗?
有其他不舒服的症状吗?
病史清单
是否患有高血压、肾小球肾炎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疾病?
是否患有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疾病?
是否长期吸烟饮酒、精神压力大、熬夜、缺乏运动、高盐饮食?
家族中是否有人患有本病或其他脑血管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检查、血脂检查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检查、头颅核磁共振检查。
其他检查:血管超声、血管造影。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降血压药: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卡托普利等。
其它常用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二甲双胍、胰岛素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有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疾病。
长期吸烟饮酒、精神压力大、熬夜、缺乏运动、高盐饮食。
家族中有人患有本病或其他脑血管疾病。
临床表现
症状
出现一侧肢体无力、麻木、动作笨拙、发音含混、饮水呛咳、头晕、头痛等症状。
体征
医生会进行肌肉力量、肌张力、神经反射、认知及吞咽功能等方面的检查。
肌肉力量检查:通过患者抬手、坐起、站立、行走等动作,判断肌肉情况。
腱反射检查:医生利用叩诊锤敲击患者肘关节、膝关节的肌腱,观察其上臂、大腿肌肉收缩情况。
病理反射检查:医生利用钝头竹签轻划患者足底、足背等相应部位,查看脚趾屈伸反应是否异常。
认知功能检查:可通过常识问答、计算、图片辨认等评估智力水平。
吞咽功能检查:观察喝水时有无呛咳来评估是否存在吞咽问题以及障碍程度。
构音障碍检查:通过让患者说完整句子,观察是否存在音量、音调、气息方面的异常。
实验室检查
一般会进行常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生化全项、凝血常规、动脉血气分析等,以便了解全身各系统状态。
生化全项检查前需保持空腹,即禁食6小时,禁饮4小时。
颅脑磁共振成像(MRI)/头颅CT检查
可以检查脑部结构,明确是否存在病变,排除是否脑出血或肿瘤
MRI检出率明显优于CT,尤其对脑干及小脑内的腔梗病灶。
常规MRI可早期显示脑内多发病灶,呈圆形、椭圆形或裂隙状,直径<1.5~2.0cm。
CT平扫在急性期多难以检出,可随着病灶坏死和水肿发展逐渐显示圆形、卵圆形或小条状。
注意事项
有假牙、体内有金属植入者,如心脏支架等,需告知放射科医生,根据具体磁共振机器决定是否能行MRI检查。
CT检查简便、快捷,尤其可迅速鉴别脑出血,但检查有一定辐射量,孕妇禁忌。
认知功能评估
最常用的评估量表为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
可出现注意/执行功能、记忆、语言、视空间功能方面的能力下降。
注意事项
测试结果需考虑被测试者的受教育程度。
认知评估量表的使用和解读需要由专业人员完成,不建议自测。
鉴别诊断
脑出血
相似点:均可出现肢体无力、麻木、头痛,多有高血压病史。
不同点
脑出血多在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起病,病情进展快,头痛、恶心、呕吐多见,常出现意识障碍
头颅CT可快速发现颅内出血,有助于明确诊断。
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点:均可出现肢体无力、头痛、呕吐。
不同点
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在活动状态下急性起病,头痛剧烈,可有颈部僵硬、有意识障碍。
头颅CT可快速发现颅内出血,有助于明确诊断。
多发性硬化
相似点:均可出现肢体无力、麻木、面瘫等。
不同点
多发性硬化多见于中年女性为主,症状可反复发作-缓解。
头颅MRI检查病灶以脑白质病变为主,还可伴有视神经及脊髓病变。脑脊液中可发现特殊抗体、免疫复合物。
颅内占位性病变
相似点:均可出现头晕、一侧肢体无力等症状。
不同点
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肿瘤脑脓肿脑囊肿最为常见,虽可急性发作,但多为慢性渐进性病情发展。
头颅CT扫描、MRI等可见颅内占位,有助于疾病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改善脑供血,纠正或缓解脑缺血的症状,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避免复发。
治疗原则:以药物治疗为主。
支持治疗
卧床休息,密切监测意识、瞳孔、脉搏、呼吸和血压变化。
吞咽障碍时可经鼻饲管或静脉输液途径进行营养支持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降压药物
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压药物,常用降压药物如下。
β受体阻滞剂:如比索洛尔美托洛尔等。
钙通道拮抗剂:如硝苯地平、维拉帕米等。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如氯沙坦厄贝沙坦等。
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呋塞米等。
用药从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用药。
抗血小板药物
可以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常用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
不良反应:可出现胃肠不适和消化道出血等。
无症状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者多数不需要使用,但需要结合其他病史等综合分析。
抗凝药物
抗凝药物又称抗凝剂,是防止或减少血液凝固、延长凝血时间的药物。
常用药物: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
适用于合并有心房颤动等心脏疾病患者。
可出现胃肠不适、消化道出血等不适。
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无症状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者多数不需要使用,但需要结合其他病史等综合分析。
其他药物
调节血脂药物: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依折麦布、普罗布考等。
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格列本脲瑞格列奈以及胰岛素等。
改善微循环药物:丁苯酞尼莫地平、氟桂利嗪、银杏叶提取物等。
改善认知功能:美金刚、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加兰他敏等。
控制精神症状:如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等。
康复治疗
对于遗留认知、吞咽、构音及运动障碍的患者可开展康复训练。
认知功能训练
在治疗师或计算机辅助下进行个体化思维、记忆、计算和定向力能力训练,改善患者情感、行为及认知等方面的状况。
通过记数字、算数学题、做推理题等方式进行记忆力、计算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吞咽功能训练
通过无食物和少量食物的吞咽训练改善吞咽肌肉的力量。
做唇、舌、咽、上下颌的运动,以增强吞咽的协调性及吞咽力量。
言语、构音功能训练
患者模仿治疗师进行听、说练习,从而改善言语能力。
训练面部、咽喉部位肌肉的运动能力,提高发音清晰度、流畅度。
运动功能训练
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翻身、起床、保持坐位、站立、步行训练等。
通过站立时左右扭转躯干、两脚前后站立、原地转身、单足站立等动作,增加患者躯干的稳定性,提高平衡能力。
预后
治愈情况
腔隙性脑梗死总体比其他类型脑梗死预后好,死亡率和致残率较低。
发病后1年内,70%~80%患者可完全恢复或基本恢复正常。少部分患者可能遗留轻度的运动或感觉障碍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较单发腔隙性脑梗死复发率高,预后较差。
预后因素
梗死灶主要分布在脑干、丘脑等重要部位,梗死灶数量较多者预后不良。
原发疾病未能良好控制者预后不良。
危害性
仅遗留轻度的运动或感觉障碍者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小。
但本病复发率高,多次复发引起血管性痴呆假性延髓性麻痹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时,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因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导致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下降。
出现大小便失禁、昼夜颠倒、躁动,加重照顾者负担。
患者可能会发生走失、跌倒、烧伤、烫伤、煤气中毒、药物中毒等意外。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每天饮食种类均衡多样,食盐摄入量小于6克,每天食用水果、蔬菜各400克。
保证优质蛋白质,如鸡蛋、鱼、牛奶等的补充。
减少脂肪尤其是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如人造奶油、油炸食品、植脂末。
少吃糖,额外添加或补充的糖<25克/天。
出现吞咽困难、无法主动进食时可将食物搅碎成糊状或通过鼻饲管进食。
生活管理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不抽烟、不饮酒。
超重或肥胖者将体重控制在标准范围内。
对于出现认知障碍者,可通过日记本、日历等方法帮助记忆,把日常用品固定放在家里的同一个地方。
家属应多鼓励、安慰患者,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并为其营造平和舒适的环境,减轻不良情绪影响。
病情监测
监测血压、血糖、体重等,控制好基础病。
关注并记录肢体运动、感觉、吞咽、认知功能变化。
随诊复查
随诊时间:通常建议1~2个月复查一次,病情稳定后3~6个月复查一次。
复查项目:头颅磁共振、实验室检查,认知功能评价量表。
预防
主要通过控制基础病和生活方式干预,预防复发和进展。
积极控制基础病
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者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低密度脂蛋白降至1.8mmol/L以下。
空腹血糖低于6.1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
根据医生要求使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等药物预防。
生活方式干预
不抽烟、不饮酒。
低盐低脂低糖饮食。
按照医生建议的方案坚持完成康复及运动训练。
将体重控制在标准范围内。
规律作息,保持心态乐观。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