瘘管
概述
两个器官或器官与体表皮肤的异常连接
少部分瘘管属于先天发育异常,或由持久不愈合的感染、肿瘤、手术等所致
常见症状包括瘘口流脓、疼痛、皮肤红肿、瘙痒等
先天性瘘管可能无需治疗,后天出现的瘘管通常需要外科处理
定义
瘘管是体内两个器官之间或由体内器官通到体表面的不正常通道,一般有两个甚至多个开口。
发生机制
先天性瘘管的形成多与胚胎时期的发育异常相关。
后天形成的瘘管通常由脓肿演化而成,脓液一方面侵蚀组织形成深坑,一方面阻止伤口愈合,直至穿破出皮肤或身体中另一腔隙内。
类型
根据瘘管形成原因
可分为先天性瘘管和后天性瘘管。
先天性瘘管
胚胎时期由于某些发育异常而形成。
后天性瘘管
出生后,由于外伤、疾病等非正常因素形成,多见于感染。
根据是否与外界相通
可分为内瘘和外瘘。
内瘘
指连接体内两个器官之间的瘘管,两个口一般不与外界相通,如直肠膀胱瘘、胃结肠瘘等。
外瘘
指连接体表与脏器之间的瘘管,一个口位于体表,又称为外口,一个口位于体内,又称为内口,如肠瘘肛瘘等。
外瘘症状较容易被感知,也是比较常见的瘘管类型。
按解剖位置分
这也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分类方法,如肾造瘘管、舌甲瘘管、甲状舌瘘管、肛门瘘管、先天性耳前瘘管、口腔颌面颈部瘘管等。
表现
症状特征
根据瘘管所在的器官位置所不同,症状各不相同。
可以没有明显症状,也可以表现出相应位置的感染性疾病的症状,如气管-食管瘘可表现为咳嗽、咳脓痰咯血、进食呛咳等;肠道内瘘管可能表现为腹部包块、腹痛、脓血便等。
外瘘经常被感知的症状是流脓、局部皮肤瘙痒和疼痛,有时可出现发热。
脓液多少与瘘管长短、多少有关。新生瘘管流脓较多,分泌物刺激皮肤而瘙痒不适。
当外口阻塞或假性愈合,脓液积存于瘘管内,局部肿胀疼痛,甚至发热,逐渐增大的压力可导致封闭的瘘口破溃。
但由于引流不畅,仍然可以重复出现上述症状,导致脓肿反复发作,甚至溃破出现多个外口。
伴随症状
伴随发热、腹痛、频繁腹泻、疲劳等,需警惕肠内瘘,多见于炎症性肠病
同时出现肛周皮下肿物、疼痛、流血,提示存在肛瘘
发热、咳嗽、咳脓痰、咯血、进食呛咳等,需考虑气管-食管瘘可能。
原因
除先天性瘘管外,绝大多数瘘管都是由长期不愈合的感染或炎性疾病所致,也有部分瘘管是由于肿瘤或手术外伤引起。
疾病因素
脓肿
包含有脓液且长期未能治愈的脓肿可能产生瘘管,常见为细菌性感染。
特异性炎症
主要见于肠道,如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瘘管可通向其他节段的肠道、皮肤或腹腔。
肿瘤
食管癌、生殖系统肿瘤都可能在邻近结构间产生瘘管,如气管-食管瘘、膀胱-直肠瘘或膀胱-阴道瘘等。
难产
产伤是生殖器官瘘发生的主要原因,常见阴道膀胱瘘或直肠阴道瘘等。
非疾病因素
先天性瘘管
由于先天发育异常形成的瘘管,大部分没有任何不适,但少部分会引起局部感染。
如甲状舌骨瘘、直肠阴道瘘、膀胱阴道瘘、先天性耳前瘘、鼻瘘、动静脉瘘等。
手术
部分手术切口因感染或其他因素愈合困难可能形成瘘管,如胃瘘肠瘘膀胱瘘肛瘘等。
吞食异物
吞食尖锐的异物(如鱼刺、枣核等)划伤食管可能形成食管气管瘘。
其他
特殊情况下,出于治疗、缓解症状的需要进行人工瘘管。
如肾衰竭患者需要透析治疗时,通常需要在手臂上人为制造一个动静脉瘘。
为了缓解肠梗阻症状,可能需要临时进行人工造瘘术,形成肠瘘。
就医
对于先天性的瘘管,在无任何异常的情况下通常不需要处理。对于疾病导致的瘘管,通常需要外科治疗。
就医指征
急诊就诊
如果您已经发现了瘘管并伴随以下症状,请急诊就诊:
高热、畏寒、寒战、嗜睡。
剧烈的腹痛、恶心、呕吐。
疲劳、口唇苍白、便中带脓或血。
门诊就诊
如果您有以下情况,请安排就医:
发现了任何近期新出现的瘘管。
从前无症状的瘘管周围红肿热痛,或排出脓臭分泌物。
小便时排出空气或从阴道中流出尿液。
就诊科室
瘘管通常不易识别,多为医生诊疗过程中发现。对于各种原因产生的瘘管,除了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外,大都需要外科手术进行处理。
为明确病因,您在就诊过程中可能需要转诊至多个科室:
如伴有发热,需就诊于感染内科治疗感染。
如伴体重下降、贫血、发热、脓血便,可能需就诊于消化内科以除外炎性肠病。
如伴呛咳咯血咳脓痰等,需就诊于胸外科或呼吸内科。
如伴肛周皮下肿物,或出现小便时排出空气,通常首先就诊普通外科。
如出现阴道中流出尿液,应首先前往妇科就诊。
如无任何症状,但认为瘘管影响美观,需要就诊于整形美容科。
小儿患者建议前往儿科进行首诊。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发现瘘管开口有多久了?
开口是否流脓、流血?
开口周围是否红肿热痛?
有无体重下降、腹泻、脓血便?
有无腹痛、恶心、呕吐、排气排便停止?
有无发热、畏寒、寒战?
病史清单
既往有没有炎性肠病、结核病、肿瘤等疾病病史?
既往有无外伤史或误食异物史?
是否有过难产或者产程延长?
相关检查
外瘘一般通过体格检查就能确诊,但是仍需进行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其连通部位及周围受累的情况。
内瘘一般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及其他检查确认。
体格检查
主要是观察外口情况,如有无红肿、有无渗出液等、有无阻塞等。
有时可能还需要用手触诊,以了解瘘管及其周围部位的软硬程度、初步判断范围等。
影像学检查
常见的包括CT、磁共振(MRI)、超声、内镜、透视等。
CT
可以发现瘘管的位置与大致的起止部位,及其周边有无脓肿或肿瘤组织等。
MRI
作用与CT类似,但是对软组织分辨能力强,能够更清晰显示瘘管与周围解剖组织的关系。
超声
具有经济、方便、无创等优点,但是分辨能力不如CT/MRI。
内镜
用来检查瘘管连通情况,并取组织活检以明确部分瘘管的病因。
透视
简单易行,可对瘘管本身进行动态造影观察,但结果不是很准确,目前临床应用逐渐减少。
其他检查
如探针检查等,目的在于明确瘘管的行径、长短、深浅等,但痛苦相对较大,一般不作为首选。
缓解与治疗
大多数肛瘘经过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通常预后较好,多数患者可痊愈。
但部分患者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可能会出现反复发作,严重时可能造成癌变,如肛瘘反复发作可能会诱发肛周癌。
缓解措施
大多数瘘管如无症状,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有症状,需要手术治疗。
但是对于肾衰竭需要透析的患者,手臂上有人工形成的动静脉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除去透析当天,每天清洗局部,保持清洁。
血液透析时有计划更换穿刺点。
有内瘘的一侧肢体尽量穿袖口宽松内衣,不要佩戴过紧饰物,睡觉时不要压迫该侧肢体。
避免低血压。
内瘘侧肢体避免量血压、抽血、提重物等。
专业治疗
明确存在的瘘管大多难以自行愈合,对于大多数瘘管来说,无感染或无任何症状者,通常不需要治疗。有感染症状者通常需要抗感染治疗,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对于伴有感染的瘘管通常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抗感染药物需要根据病原体选用,常用药物如甲硝唑环丙沙星等。
对于部分原发疾病也需要使用药物治疗,如肠结核需要用利福平异烟肼等进行抗结核治疗等。
手术治疗
如出现局部瘙痒,有分泌物溢出者,宜行手术切除。
对反复发生感染的瘘管,或因感染引起皮肤溃烂者,应手术切除,但需先控制急性炎症。
局部有脓肿者应切开引流,待炎症控制后再手术。
根据不同病情,可采取瘘管切开术、瘘管切除术、挂线、瘘管结扎、修补、激光闭合等多种手术方式,具体可参见各疾病词条。
其他
如肛瘘还可选择肛瘘栓、纤维蛋白胶等治疗方法。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