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感染
概述
因病原体感染而引起的皮肤病变
临床表现多样,可为丘疹、斑块、水疱、脓疱、结节、赘生物等
病原体感染侵入皮肤、黏膜并引发其发生损害
当皮肤出现皮损,尤其伴有全身不适症状,及时就诊
定义
皮肤感染是指因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而引起的皮肤损害。可发生于全身各处皮肤。
根据病原体以及临床症状的不同,可选择药物、手术、物理方法等进行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有时疾病可能会复发。
发生机制
皮肤感染多由于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所导致,皮肤破损及免疫力低下是该病的促发因素。其发病机制大致可分为外源感染、内源感染及其他。以外源性感染居多。
外源性感染
大部分病原体(细菌、真菌、病毒)通过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呼吸道等侵入,造成病原体在局部增殖,引起局部皮肤发生病变,若控制不及时还可引起全身播散。还有一部分病原体,如虱、疥螨等寄生虫,可通过皮肤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皮肤后,引起皮肤病变。
内源性感染
部分病原体,如结核杆菌,可感染人体内部的器官或组织,这些已经存在感染病灶可通过血行、淋巴系统或直接扩散到皮肤并引起皮肤发病一系列病变。
其他
部分病原体,如梅毒螺旋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杜克雷嗜血杆菌等,可通过性接触感染,病原体在体内大量复制,引起皮肤等系统发生病变。
类型
表现
症状特征
常见的皮肤病毒感染
水疱型
新生物型
红斑发疹型
皮肤主要表现为周身遍布细点状淡红色斑疹、斑丘疹或丘疹,可融合成片,如麻疹、风疹等。
其他
传染性软疣,主要表现为灰色或珍珠色的半球形丘疹,表面有蜡样光泽,中央有脐凹,内含乳白色干酪样物质。
常见的皮肤细菌感染
毛囊炎
初起为红色毛囊性丘疹,数天内中央出现脓疱,周围有红晕,脓疱干涸或破溃后形成黄色痂,痂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
疖肿
初起为红色毛囊性丘疹,随后变为硬结,数天后中央变软,有波动感,顶部出现黄白色点状脓栓,脓栓脱落后可有脓血及坏死组织排除。
痈
皮损初起为弥漫性炎性硬结,表面紧张发亮,界限不清,随后可发生中央化脓、坏死,表面有多个脓栓,脓栓脱落后留下多个深在的溃疡,外观类似蜂窝状。
脓疱疮
皮肤主要表现为皮肤脓疱,可见半月形脓湖,可破裂,出现糜烂、结痂,痂脱落后有时可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
丹毒
皮肤主要表现为水肿性红斑、表面紧张发亮、皮温高,有压痛,边界较清,在红斑的基础上可发生水疱、大疱及脓疱,甚至坏疽。消退后可留有色素沉着及脱屑。
蜂窝织炎
皮肤主要表现为皮损初起为弥漫性、水肿性、浸润性红斑,损害中央红肿明显,局部皮温增高,严重者可形成深部化脓和组织坏死。
寻常狼疮
最常见的皮肤结核病。皮损初起为鲜红或红褐色粟粒大小的结节。结节可增大增多,并相互融合成大片红褐色浸润性损害,其表面可覆有鳞屑。
结节可自行吸收或破溃后形成萎缩性瘢痕,在瘢痕上又可出现新皮损,与陈旧皮损并存。
疣状皮肤结核
麻风
少菌型皮损为较大的红色斑块,可覆盖鳞屑;多菌型早期为浅色、浅黄色或淡红色斑,随着病情发展,皮损分布更广泛,浸润更明显,并可形成暗红色结节性损害。
还可伴眉毛、头发脱落,以及感觉异常、出汗障碍等神经病变表现。
常见的皮肤真菌感染
头癣
可分为白癣、黄癣、黑癣及脓癣。
白癣初起为白色鳞屑性局限斑片,其上头发变为灰暗,渐扩大后,周围可以出现卫星样小鳞屑斑片,可融合成片,但界限清楚。病发根部有一白套样菌鞘,病发长出头皮0.5cm左右就容易折断。
黑癣皮损主要表现为白色鳞屑斑片,酷似白癣,但其病发无明显菌鞘,毛发沿皮面折断而呈黑色小点,毛囊可被破坏形成瘢痕。
黄癣典型皮损为盘状黄豆大小的黄癣痂,中心有毛发贯穿,除去黄痂,其下为鲜红湿润糜烂面或浅溃疡。愈后形成萎缩性瘢痕,遗留永久性秃发。黄痂较厚处,常易继发细菌感染,有特殊臭味,自觉剧痒。病发常呈干枯、弯曲状。
体癣
皮损开始为丘疹、水疱或丘疱疹,皮损和周围正常皮肤之间界限清楚,由中心逐渐向周围扩展蔓延,形成环形或多环形红斑并伴有脱屑,边缘微微隆起,炎症明显,而中央炎症较轻或看似正常,伴不同程度瘙痒。
手足癣
水疱鳞屑型表现为多发的深在性水疱,壁厚不易破,可融合成多房水疱,水疱干涸后呈领圈状脱屑;角化过渡型变现为掌跖部、足跟等部位干燥、角质明显增厚,表面粗糙脱屑,纹理加重,冬季可出现皲裂出血。
甲癣
根据真菌侵犯的部分和程度不同,可表现为甲板浅层点状或不规则片状的白色浑浊及甲板无光泽;甲远端增厚、灰黄浑浊,甲板表面凹凸不平或破损;甲半月和甲根部粗糙肥厚、凹凸不平或破损;甚至是整个甲板变为灰黄、增厚脱屑,甲板部分或全部脱落。
花斑糠疹
又称花斑癣、汗斑,是马拉色菌感染引起。皮肤主要表现为毛孔为中心的境界清楚的圆形、类圆形斑疹、斑片,可呈褐色、淡红色、白色,表面附有糠秕状鳞屑。
马拉色菌毛囊炎
又称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皮肤主要表现为炎性毛囊性丘疹、丘疱疹或小脓疱,周边有红晕。瘙痒明显。
念珠菌性间擦疹
又名擦烂红斑,是最为常见的皮肤念珠菌病。皮损表现为界限淸晰的皮肤红斑及糜烂,周围散在丘疹、水疱和脓疱,呈卫星状分布。自觉瘙痒。多见于皮肤皱褶处(间擦部位),如腋窝、腹股沟、乳房下、会阴部、肛门周围等。
着色芽生菌病
皮损初为炎性丘疹,可逐渐扩大形成暗红色结节或斑块,表面呈疣状、菜花状或覆盖污褐色痂。痂上有散在的针帽大小黑褐色小点,痂下常有脓液溢出。揭开痂后可见颗粒状或乳头状肉芽,肉芽之间常有脓栓。
孢子丝菌病
皮肤可表现为丘疹、脓疱、疣状结节、浸润性斑块、脓肿、溃疡、肉芽肿、脓皮病样或呈坏疽样改变。可单个分布,或沿淋巴管排列成串。
常见的皮肤寄生虫感染
疥疮
表现为皮肤薄嫩出现丘疹、丘疱疹及隧道。在阴囊、阴茎、龟头等处还可见暗红色结节。夜间瘙痒剧烈。
虱病
表现为毛发及附近皮肤上可发现虱的虫体及虫卵,皮肤可有虱叮咬引起的丘疹、红斑,及患者因搔抓引起的抓痕及血痂。
伴随症状
局部不适症状
全身不适症状
原因
疾病因素
常见疾病原因
病毒性皮肤病
细菌性皮肤病
真菌性皮肤病
寄生虫感染
其他原因
结核、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糖尿病、器官移植后、长期服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慢性病或近期进行过大型手术等,容易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诱发皮肤感染的发生。
非疾病因素
环境因素
环境潮湿、脏乱,致病菌滋生,增加皮肤感染的概率。
生活习惯
不注意个人卫生,不注意皮肤护理。节食或偏食,引起营养不良等。
使用过的药物
长期服用化疗药、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如泼尼松、甲氨蝶呤等。
就医
就医指征
当皮肤出现丘疹、水疱、结节、斑块、赘生物等皮损,和/或伴有局部的瘙痒或疼痛症状,尤其出现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就诊科室
出现皮肤症状后通常建议首诊于皮肤科或普外科。
当出现高热、寒战、头晕、头疼,甚至晕厥等紧急情况时,可需求急诊帮助,避免威胁生命。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什么时候发现皮疹的?
皮疹发生的部位有哪些,比如头皮、手足、躯干、四肢、会阴部等?
皮疹表现?比如丘疹、水疱、脓疱、结节、斑块、红斑等?
是否有自觉症状,如瘙痒、疼痛、发热、乏力等?
皮疹持续多长时间了?有没有什么变化?
能不能自行缓解?
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症状?
病史清单
近期是否接触过类似症状的患者?
是否经常熬夜、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是否经常饮酒?
是否有糖尿病、结核病、肿瘤等慢性病?
近期是否做过手术,如肾移植手术等?
是否患有艾滋病等?
是否有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过敏史?
是否长期服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情况?
是否输过血?是否有不洁性接触史?
相关检查
医生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必要的查体及辅助检查
查体
视诊
首先会观察患者的一般状态,了解面容、意识、精神状态等有无异常;之后会观察皮肤损害的形态、大小、颜色、数目、分布及发病部位等情况,同时注意有无皮肤破损、鳞屑、溃疡、出血、糜烂等异常表现。
触诊
检查皮损的质地、活动度,以及有无皮温异常、局部触痛、淋巴结肿大等情况。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可通过观察外周血细胞变化情况,初步推断感染的情况。对病情的评估和疾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病原学检查
直接涂片检查:在皮损部位取部分脓液或分泌物等进行涂片后,放置到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可明确有无感染,并可帮助判断感染病原体的类型。
病原体培养和分离:取部分皮损组织或疱液进行培养,之后再对培养出的病原体进行分离、鉴别,有助于明确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对疾病的诊断有意义。
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试验(PPD):对怀疑有结核杆菌的患者,检查结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药敏试验:在病原体培养的同时,还会进行药敏试验,以评估病原菌对何种药物敏感,对指导治疗有一定的价值。
其他
有时还会进行尿常规、血沉检查、肝肾功能、血清学检查、血糖测定、胸部CT或者X线等,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机体情况,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病理检查
将皮损部位切取部分组织制成标本后,进行病理检查,可了解组织病理变化情况,对疾病种类的诊断和鉴别有意义。
其他检查
皮肤镜检查
该检查能将皮肤放大数倍,显示裸眼无法观察到的皮损表面和皮下结构特征。对辅助皮肤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皮肤共聚焦显微镜检查
可提供比皮肤镜更深的探查范围,以协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伍德灯(Wood灯)检查
对部分真菌感染的患者可进行此检查,有助于疾病的确诊和分型。
缓解与治疗
缓解措施
饮食
避免节食、偏食,合理膳食,加强营养。
生活习惯
注意皮肤保护、避免搔抓、避免皮肤破损。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注意维持生活工作环境卫生,定期清洗、消毒衣物等。
专业治疗
对因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原体种类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型进行医治。
细菌性皮肤病
常见的细菌感染后可根据病原体及症状的轻重,必要时根据患者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类药物进行系统治疗或局部治疗,常用的系统用药如青霉素、红霉素、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头孢类药物、甲硝唑,外用药常用莫匹罗星、夫西地酸、多粘菌素等。
病毒性皮肤病
真菌性皮肤病
寄生虫性皮肤病
对症治疗
手术治疗
当局部有脓肿形成,可通过手术进行切开引流。
若皮肤出现的新生物体积较大,可通过手术切除。
物理治疗
必要时还可酌情采用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冷冻等方法进行治疗。
近几年光动力被证实除了对HPV感染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以外,对于治疗细菌性及真菌性皮肤感染也有较好的疗效。
其他外用药物治疗
其他治疗
部分患者可在中医师辨证后选择中医中药的治疗方法改善症状。但需要到正规的中医医疗机构,由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