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松弛
概述
因皮肤弹性下降而出现的形体改变
病因较多,其中以衰老、紫外线暴露最为常见
因外形改变影响社交生活或有显著泛发加重趋势或伴有其他明显不适者
预防大于治疗,必要时可行局部注射、激光、手术等治疗
定义
皮肤松弛指因各种因素导致皮肤弹性下降、抗重力能力减低而出现的形体改变。病因较多,其中以衰老、紫外线暴露最为常见。
皮肤松弛是皮肤科常见的就诊主诉而非特定疾病,多为慢性病程,累及面部、颈部等暴露部位可严重影响个人外貌。
皮肤弹性功能的维持主要涉及真皮、皮下脂肪组织及肌肉,替代或补充相应物质是理想的治疗手段。
发生机制
皮肤松弛是皮肤老化的特征之一,通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外界环境的刺激愈加明显。此外,一些罕见疾病也可表现出局部或全身的皮肤松弛而出现早老外观。
皮肤松弛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
正常的皮肤弹性功能可抵抗重力作用而维持健康的皮肤形态,各种内外因素可破坏或降低皮肤弹性功能而引起皮肤松弛。
皮肤老化的形态学标志包括真皮乳头层微纤维的减少,弹力纤维排列紊乱、断裂或其他细胞外基质纤维网络的减弱、破坏。结构紊乱、破坏的真皮网络不能够结合足够的透明质酸和水,从而导致皮肤松弛。
紫外线的过度暴露可促进皮肤氧化自由基的生成并诱导后续炎症过程,从而刺激真皮细胞外基质中多种蛋白水解酶的表达,最终导致纤维网络的变性、降解、结构破坏。
皮下脂肪组织、肌肉可支撑并维持皮肤外形饱满,各种因素导致其萎缩、破坏也可诱发皮肤松弛。
与疾病相关的皮肤松弛发生机制
累及皮肤的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
这一类的疾病如皮肤松弛症、弹性纤维假黄瘤、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Ehlers-Danos综合征)等。
发生的机制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的弹性纤维的破坏增加或合成减少,弹性蛋白的合成受损所致。涉及的基因主要包括编码细胞外基质结构性蛋白、修饰结构性蛋白的酶及其他对维持细胞外基质有作用蛋白的基因。
其他疾病
另外一些罕见情况下,炎症性疾病如弹力纤维溶解性巨细胞肉芽肿、光化性肉芽肿、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Sweet综合征)、马歇尔综合征(Marshall综合征),结缔组织疾病,甚至是肿瘤性疾病如肉芽肿性皮肤松弛可引起局部弹力纤维溶解、破坏而出现继发性皮肤松弛。
疾病的发生与弹性纤维的合成缺陷,针对弹性纤维的自身免疫,及炎症细胞或成纤维细胞通过释放弹性蛋白酶损伤弹力纤维、炎症过程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之间的不平衡等相关。
表现
不同原因导致的皮肤松弛累及部位及范围可能不同,同时可伴有一些其他症状体征,详细的病史询问及查体可为临床医生诊断提供线索,必要时需行组织活检以明确诊断。
症状特征
非疾病因素引起的皮肤松弛特点
通常因紫外线暴露所致光老化会表现为躯体曝光部位皮肤明显松弛、褶皱,与非曝光部位形成鲜明对比。
年龄相关皮肤松弛则累及全身,通常同时伴有光老化。
疾病引起的皮肤松弛特点
一些疾病引起的皮肤松弛可出现特征性临床表现。
斑状萎缩
表现为躯体出现1~2厘米大小白色或肤色隆起或者凹陷的斑片,局部常有囊样凸起,触摸可触及落空感或疝囊感。
皮肤松弛症(泛发性弹性组织溶解)
这是一组由弹性组织异常引起的异质性疾病。特点是皮肤的广泛松弛,在某些情况下,还涉及其他器官。表现为皮肤无弹性,下垂。婴儿出生时皮肤异常柔软和松弛。皮肤是过度伸展的,但拉伸后不会恢复或缓慢恢复其正常形状。
真皮中层弹性组织溶解
以弥漫性,细纹样的丘疹、斑块为特征,最常位于躯干,颈部和手臂。绝大多数病人是30至50岁的白人妇女。
Ⅰ型表现为对称、界限清楚或者弥漫的细纹状皮疹,Ⅱ型表现为散在分布的以凹陷的毛囊为中心的丘疹。更罕见的Ⅲ型表现为网状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也有轻中度红斑及罕见的荨麻疹样或者环状肉芽肿样表现的。
膨胀纹
临床表现为通常是多发的,对称的,清晰的沿着分裂线的线性萎缩性病变,最初,表现为红色到紫色的隆起线(红纹)。随着时间的推移,颜色逐渐褪去,皮损萎缩,皮肤表面呈现出细白皱纹(白纹)。纹长几厘米,宽几毫米到几厘米。
Ehlers-Danlos 综合征 (EDS)
以不同程度的皮肤脆弱性和过度伸展性增加以及关节过度活动性为特征的一组遗传和临床异质性疾病。皮肤特征包括不同程度的皮肤脆弱性和过度伸展性。
经典型表现为柔软、光滑的皮肤,容易擦伤,伤口愈合为薄、萎缩、裂开的疤痕。皮肤外表现包括关节活动过度伴经常脱位,妊娠和分娩并发症,以及较少见的心血管表现,特别是主动脉根部扩张。
弹性纤维假黄瘤
表现为主要累及头颈部的肤色或淡黄色丘疹、斑块,部分可呈鹅卵石样外观,晚期皮损可出现皮肤松弛表现。
马歇尔综合征(Marsha综合征)
青年好发,通常皮肤松弛继发于荨麻疹样或中性粒细胞相关性皮肤疾病,特征性临床表现为从头部向下累及全身的皮肤松弛并出现早老外观。
伴随症状
色素异常
衰老相关皮肤松弛往往伴有局部色素改变,包括面部黄褐斑、曝光部位的日光性雀斑样痣、脂溢性角化等。
此外,樱桃状血管瘤也是常见皮肤衰老表现之一,为突出皮肤表面、圆顶、鲜红色至暗红色丘疹,易破溃出血。
荨麻疹样皮疹或中性粒细胞相关性皮肤疾病
以Marsha综合征为代表,本质上为炎症后弹力纤维溶解,继发皮肤弹性功能下降而出现松弛外观。
前驱疾病可表现为一过性的红斑、丘疹、斑块、风团样损害或持续不愈,随后原皮损部位出现皮肤松弛、褶皱。
其他系统受累表现
遗传相关皮肤松弛则常表现为早发(从小即发病)并往往伴有其他系统受累表现。
以原发性皮肤松弛症、弹性纤维假黄瘤为代表的一组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常伴有皮肤外其他器官系统受累表现。严重程度和器官受累程度各不相同。
遗传性和获得性皮肤松弛症均可累及内脏器官。心肺功能不全可能随时间发展,肺部受累表现为肺气肿,是获得性病例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动脉瘤伴破裂,胃肠道憩室和泌尿生殖道憩室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
弹性纤维假黄瘤。
累及眼部可出现视物变形、严重时出现永久性视力下降。
累及心血管系统主要造成中小动脉狭窄而出现外周动脉搏动减弱或不对称、间歇性跛行等。
累及胃肠系统则常表现为餐后急性痉挛性腹痛。
原因
导致皮肤松弛的病因较多。除衰老、紫外线暴露外,一些罕见疾病也可伴有局部或全身的皮肤松弛而出现早老外观。
非疾病因素
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真皮内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含量下降及皮下脂肪组织、肌肉萎缩,可引起皮肤松弛。
环境暴露
紫外线:紫外线暴露可加速皮肤衰老及诱导后续炎症过程,引起皮肤松弛。
其他环境刺激: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均可引起皮肤松弛,包括不恰当应用各种护肤、润肤、美妆产品等。
精神心理因素
熬夜、精神心理压力、睡眠障碍等也可加速皮肤老化,引起皮肤松弛。
疾病因素
代谢障碍
肥胖引起皮下脂肪组织过度堆积,当质量超出皮肤抗重力能力即可出现局部皮肤下垂。严重营养不良导致真皮、皮下脂肪及肌肉萎缩、蛋白分解增加也可引起皮肤松弛。
自身炎症性疾病
以固有免疫失衡为主的一组炎症性疾病,如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Sweet综合征)、中性粒细胞性荨麻疹等,可引起继发性皮肤松弛改变。
肿瘤性疾病
肉芽肿性皮肤松弛是蕈样肉芽肿的一种罕见临床变异亚型。好发于青年,临床进展缓慢,早期皮损不特异,表现为硬斑、结节或斑丘疹等,后期因弹性纤维破坏或消失表现为皮肤松弛,甚至呈垂悬状,常累及皮肤褶皱部位,具有特征性。
遗传性疾病
累及皮肤的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如皮肤松弛症、弹性纤维假黄瘤、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Ehlers-Danos综合征)等,可出现皮肤松弛表现。常早发并合并皮肤外系统受累其他表现。
其他疾病
膨胀纹:也称萎缩纹,是结缔组织断裂导致皮肤萎缩的结果。许多因素,包括激素(特别是皮质类固醇)、机械应激和遗传倾向,似乎都起了作用。该病非常常见,发生于5岁至50岁,女性是男性的两倍,青春期的总发病率是25%至35%,怀孕期间发病率高达90%。
继发性脂肪萎缩如艾滋病也会表现为皮肤松弛。
就医
若因外貌改变影响社交生活或有显著泛发加重趋势或伴有其他明显不适者,需要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通常建议就医。
因皮肤松弛影响正常社交生活。
伴随其他症状,如视力下降、双侧血压不对称、荨麻疹样皮损等。
皮肤松弛持续加重,且进展迅速。
就诊科室
建议首诊于皮肤科或皮肤性病科,以及整形外科。
若伴有皮肤外其他器官系统受累者,需前往相应科室就诊。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皮肤松弛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最开始累及部位是哪里?
短时间内皮肤松弛的症状有变化吗?面积是否逐渐扩大?
皮肤松弛发生前是否有明确诱因?如体重急剧变化、暴晒、接触特殊物质等
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皮疹、瘙痒?
是否有皮肤外其他部位的不适,如视力改变、腹痛、头晕等?
家族中有类似疾病患者吗?
是否伴有其他基础疾病?
病史清单
是否接受过治疗或就诊,曾诊断疾病名称是什么?采取的治疗方式是什么?疗效如何?
既往是否出现过类似情况?
是否患有其他疾病?包括发现但未治疗的疾病,如慢性荨麻疹、乙肝、潜伏肺结核等。
是否处于妊娠期?
既往有无药物、食物、接触过敏史?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重点查看身体皮肤,并判断是否要进行辅助检查,以及确定必要的检查项目。
查体
主要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精神状态等)。
检查皮肤松弛发生部位的情况,以及全身其他部位是否存在其他异常情况。
此外,若患者合并皮肤外其他系统如眼、胃肠道受累症状,需完善其他系统查体。
常规辅助检查
医生在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后,可能会安排一系列相关检查。
血常规、输血前四项、血生化、炎症指标等检查以协助诊断及完善活检或用药前安全性筛查。
组织活检:为明确某些罕见疾病,需行局部组织活检。
其他辅助检查
以下检查有可能会涉及,如: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应由医生决定和安排。
缓解与治疗
一旦明确病因,即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缓解措施
防晒
有效的日光防护包括以下方面:避免正午日晒(10:00-16:00);穿着防护衣物,例如长袖长裤、宽檐帽;在汽车和房屋的窗户贴上可阻挡UVR的贴膜;使用广谱防晒剂(同时防护UVA和UVB)。
皮肤护理
使用温和产品清洁皮肤,保持皮肤卫生。
洗浴时避免水过热,洗澡时间控制在5~10分钟,冬季洗澡不宜过勤,洗浴后及时涂抹润肤剂,缓解皮肤干燥。
饮食管理
规律、健康饮食,多饮水,营养均衡,建议可适量少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维持健康体重。
心理调节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学会释放压力,缓解情绪,若存在睡眠障碍可适当服用促眠药物。
此外,皮肤松弛可能增加患者紧张焦虑、烦躁不安的情绪,如造成相关困扰,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专业治疗
经医生明确诊断后,主要根据病因进行治疗选择。若存在基础疾病导致继发性皮肤松弛,以基础疾病治疗为主。待疾病控制后可再行后续美容治疗,可选的治疗方案如下。
补充治疗:如胶原蛋白、玻尿酸等皮损内注射。
光电声技术,如光子嫩肤、射频修复、微聚焦超声等。
手术治疗,如除皱术、埋线悬吊及塑形术等。
肉毒素,可通过减弱面部降肌向下的拉力使提肌收缩从而重建中面部肌群间的平衡,并对皮肤产生代偿性的提升。
脂肪移植,通过血管基质组分局部注射促进真皮、皮下脂肪组织增生填充以改善松弛。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