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浓度
概述
血红蛋白浓度是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
用于诊断贫血,辅助诊断红细胞相关疾病、评估身体状况、监测疗效
指标升高多见于红细胞增多症,指标降低见于各种贫血、白血病、大量失血等
检查发现异常需要就诊血液科,必要时进一步行骨髓细胞学、CT等检查
定义
血红蛋白浓度(Hb)是血常规里的一项指标,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血红蛋白量。
可反映身体生成红细胞的能力,用于诊断贫血,辅助诊断红细胞相关疾病,评估身体状况、监测疗效等。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一种蛋白质,它可与血液中的氧、二氧化碳结合,为身体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参考范围
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10~150g/L
儿童:120~140g/L
婴儿:110~120g/L
新生儿:170~200g/L
温馨提示
成年男性Hb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 g/L时,称为贫血,可就诊血液科,明确原因。
当Hb低于95g/L,必须及时就诊,明确贫血原因。
当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高于180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浓度高于170g/L时,需就诊血液科,明确原因。
不同仪器不同地区参考范围可能不同,具体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结果解读
指标升高
血红蛋白浓度高于参考值上限称为血红蛋白浓度高,血常规报告单常用“↑”标识。
一般成年男性高于160g/L,成年女性高于150g/L,儿童高于140 g/L。婴儿高于120g/L,新生儿高于200g/L(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原因
血红蛋白浓度高的原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
生理性原因
新生儿血红蛋白浓度较高,一般在170~200g/L。
高原居民、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情绪激动均可使血红蛋白浓度升高。
病理性原因
常见疾病:频繁呕吐、腹泻等大量脱水后;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也可引起。
其他情况:也可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肾癌、多囊肾、卵巢癌等疾病。
危害
轻度的血红蛋白升高一般对机体没有影响。
如果血红蛋白升高较多,且合并有红细胞升高时,可导致全身发红瘙痒、血栓形成、出血,并发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疾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诊疗建议
生理性波动
随着年龄增长,血红蛋白浓度会逐渐接近成人水平,不需要过度关注。
高原居民的血红蛋白升高为适应性改变,回到平原生活一段时间后,基本可以恢复正常。
建议检查前尽量平稳情绪,避免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减少对血红蛋白浓度的干扰。
病理状态
如果体检发现或偶然发现,无其他症状,建议就诊血液科,医生可能会进一步做骨髓细胞学检查、胸部CT、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
怀疑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医生会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明确诊断后,一般使用干扰素羟基脲阿司匹林等药物进行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者可通过手术治疗。
频繁呕吐、腹泻等大量脱水后引起血红蛋白升高在补充液体后可恢复正常。
规范治疗有效时,血红蛋白浓度会逐渐下降,恢复至正常;如果已经明确诊断,治疗后血红蛋白浓度没有下降,提示治疗无效,需要更改治疗方案。
饮食不具有降低血红蛋白浓度的作用。可清淡、均衡、多样化饮食,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
指标降低
血红蛋白浓度低于参考值下限称为血红蛋白浓度低,血常规报告单常用“↓”标识。
一般成年男性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儿童低于120 g/L,婴儿低于110g/L,新生儿低于170g/L(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原因
血红蛋白浓度低的原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
生理性原因
孕妇在妊娠中后期因血容量明显增加,引起血液稀释,血红蛋白浓度会降低。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造血功能下降,血红蛋白浓度会比成年人低。
病理性原因
常见疾病:各种贫血、白血病、大量失血,通常会伴有发热、乏力、头晕、皮肤黏膜苍白等症状。
其他情况:也可见于骨髓瘤、骨髓纤维化等血液疾病,消化道溃疡、肝病、寄生虫感染等。
危害
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可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严重时可并发心力衰竭
引起贫血的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可出现出血、感染等症状,巨幼细胞贫血可引起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诊疗建议
生理性波动
孕妇在生产后血红蛋白浓度通常会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按时监测即可。
老年人如果没有其他不适症状,可定期复查血红蛋白,不需要治疗。但血红蛋白下降迅速,需要就诊血液科,排除肿瘤
建议检查前尽量平稳情绪,避免剧烈运动,减少对血红蛋白浓度的干扰。对于监测疗效、定期复查的人群,建议固定时间抽血检查。
病理状态
如果体检发现或偶然发现,无其他症状,应就诊血液科,明确病因,医生可能建议进一步做贫血三项、骨髓细胞学检查明确诊断。
缺铁性贫血需要补铁剂;巨幼细胞贫血需要补充叶酸、维生素B12溶血性贫血则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来治疗。
明确白血病者,可通过化疗、靶向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进行治疗。
严重贫血者,需要输注红细胞悬液快速提高血红蛋白量。
规范治疗有效时,血红蛋白浓度会逐渐升高,恢复至正常;如果已经明确诊断,治疗后血红蛋白浓度没有升高,提示治疗无效,需要更改治疗方案。
缺铁性贫血者,多吃红肉、鱼类、红枣、海带等富含铁类的食物。避免饮用咖啡、浓茶。
巨幼细胞贫血者,需要补充瘦肉、猪肝、绿叶蔬菜、水果等富含叶酸及维生素B12的食物。
其他原因引起贫血者,饮食不具有治疗作用。可均衡、多样化饮食,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参考范围
结果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