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糜烂性反流病
概述
非糜烂性反流病的准确表述是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指胃(包括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反流、烧心等,但无食管黏膜破损或巴雷特食管表现的疾病。多数学者认为食管收缩功能异常、食管敏感性增加、精神因素等与本病的发生有关。非糜烂性反流病目前多以药物治疗为主。
非糜烂性反流病是什么
非糜烂性反流病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是指胃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但胃镜下并没有食管黏膜的糜烂及溃疡。
1.病因及机制:是胃酸、胃蛋白酶及胆汁等反流物,由于抗反流机制,如食管下括约肌结构受损,食管的清除作用降低、食管黏膜的屏障功能降低等因素,刺激食管黏膜,引起相应的症状。
2.临床表现:典型症状是烧心和反流,其次是胸痛、吞咽困难、胸骨后异物感,以及食管外症状,如咽喉炎、慢性咳嗽、哮喘等。
3.检查:胃镜是诊断非糜烂性反流病最准确的方法,此外,还有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X线钡餐、食管测压等。
4.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如促进胃动力药物,多潘立酮、依托必利;抑酸药,如奥美拉唑、雷尼替丁等;手术治疗,抗反流手术,适用于反流引起严重呼吸道疾病的患者,瘢痕切除术,适用于引起严重食管狭窄的患者;患者教育,如避免肥胖、高脂肪饮食等。
因此,非糜烂性反流病的患者应该积极就诊,早日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病因
1.食管敏感性增加及精神因素
内脏高敏感性可能是非糜烂性反流病引起胸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心理精神因素在非糜烂性反流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2.食管收缩功能异常与反流
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是非糜烂性反流病发病最重要原因之一。
3.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障碍
食管黏膜上皮细胞间隙增宽,反流物通过增宽的细胞间隙作用于黏膜神经末梢。
症状
检查
1.内镜检查及食管黏膜活检
(1)内镜检查的主要目的是排除糜烂性食管炎及溃疡等情况,远端食管黏膜活检可发现一些反流的典型组织学改变,如上皮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基底细胞增生及乳头肌延长等。但在内镜下观察食管黏膜未见损伤。
(2)黏膜活检最敏感的指标是细胞间隙增宽,此外还有乳头增生、基底细胞层增厚和细胞浸润。
2.食管24小时pH监测
24小时食管pH监测是诊断非糜烂性反流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诊断
1.非糜烂性反流病主要是依靠症状学的诊断。其最主要的症状是胃灼热,可合并或不合并反流。
2.内镜检查未见食管黏膜病变,食管黏膜活检可见细胞间隙增宽,再结合pH监测可以诊断。
治疗
非糜烂性反流病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呼吸道并发症等。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治疗的基本措施。抬高床头15~20厘米是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这样可在睡眠时利用重力作用加强酸清除能力,减少夜间反流。宜适当限制脂肪、巧克力、茶、咖啡等食物的摄入。胃食管反流患者应戒烟戒酒。避免睡前3小时饱食,同样可以减少夜间反流。部分患者经改变上述生活习惯后症状可改善。
2.药物治疗
对非糜烂性反流病目前多以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包括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和促动力剂治疗。
预防
1.过度肥胖者会增大腹压而促成反流,所以应避免摄入促进反流的高脂肪食物,减轻体重。2.避免在生活中长久增加腹压的各种动作和姿势,包括穿紧身衣及束紧腰带,有助于防止反流。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治疗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