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抽筋
概述
过度疲劳、缺钙、颈椎病等疾病都可以引起手抽筋
一般无需就医,如持续抽筋、反复发作或伴有疼痛、麻木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轻症可通过按摩、理疗等方法缓解,重症需要药物及手术治疗
减少用力、避免受伤,注意休息、保暖等
定义
手抽筋是指因支配手的神经或者肌肉出现病变、损伤或激惹,导致手部内在肌、外在肌发生不自主的强直性收缩,使得手固定于痉挛位置,无法活动,并可同时伴有疼痛。
手抽筋中最常见的为手指抽筋。
发生机制
目前,手抽筋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但对于肌肉的抽搐疼痛目前存在一些假说:
肌力不均衡
手完成屈伸活动,通常需要激动肌和拮抗肌共同配合。
如果另一侧肌肉不能正常放松,就会抽筋;如果肌肉突然强烈收缩,但无法放松,也会抽筋。手抽筋也可由手和手腕的其他部位的肌肉痉挛引起。
平常自主活动时肌纤维收缩频率是10~15次/秒,但在抽筋时,单根肌纤维收缩频率高达300次/s,抽筋时肌肉短时间内快速收缩,引发疼痛。
神经受累起源机制
肌肉痉挛的病理生理学证据表明,肌肉痉挛是由运动神经的自发放电引起的。运动神经受到刺激,会导致异常放电增多,导致所支配区域的肌肉痉挛。
表现
症状特征
手抽筋是连接手的肌肉发生强直收缩,导致手固定于痉挛位置,活动功能不佳,活动范围受到限制。根据手部疼痛不适发作时间不同,分为几类:
手抽筋可能是偶发的,也可能反复发生。
可能是短暂的,也可能是持续性的。
可自行消失,有的需要治疗后才能消退。
可能发生于某个特定时段,例如夜晚,也可能随时发生。
伴随症状
手抽筋可能是局部表现,也可能是全身疾病的手部表现:
局部表现
手部姿势异常:手部肌肉在一个时间段内出现痉挛,会使手关节固定在非正常的位置,如爪形手,手腕屈曲或背伸。可能发生于单根手指,也可能累及所有手指及腕关节,部分患者双手发病。
手发麻:因为支配手指的神经组织受到了刺激和压迫,手部还会出现发麻的症状。
手指及手腕活动受限:手部肌肉的持续痉挛收缩,会出现关节活动范围变小。手指僵硬,固定在一处,影响手部关节活动。
全身其他表现
电解质紊乱:参与了高强度活动后,伴有出汗、口渴、脱水,则可能是运动相关的电解质紊乱。
伴有上肢无力或者肌力亢进,甚至出现病理反射等情况,需要考虑是颅内病变。
伴有上肢的皮肤麻木、刺痛感,需要考虑上肢神经压迫或神经病变,如颈椎病、腕管综合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伴有下肢腿抽筋,晚上发作频繁,结合患者的年龄,一般考虑与骨质疏松症有关。
药物的不良反应可以引起手抽筋,如长期服用氢氯噻嗪等利尿剂及他汀类药物后导致电解质紊乱,出现手抽筋。
原因
很多疾病都会引起手抽筋,但手抽筋未必一定是发生了某些疾病。就是说手抽筋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伴发症状,也可能是运动过度、寒冷刺激后出现的短暂反应。
目前大多数手抽筋的病因并不明确,但与自身的身体状况、服用的药物和所患其他疾病有关系,如剧烈运动、电解质紊乱、颈椎病、外周神经疾患、颅内血管性疾病等。
医生在做这类判断时,通常需要结合手抽筋的具体表现,如发作时间、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其他和手抽筋一起发生的症状,来综合分析抽筋的原因。
非疾病因素
大多数手抽筋属于特发性的,除一过性的症状外,并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无需惊慌。
偶发性手抽筋:健康人群可偶尔出现,无明确原因。
劳累导致:长时间保持某种姿势,过度使用手工作(如乐器演奏、打字员、甚至长时间参加手机游戏)。
高龄:随着年龄增长,手抽筋发生率会增高。
寒冷刺激也可引起手抽筋。
疾病因素
骨质疏松
电解质失衡(如镁、钙和钠)。
体内维生素(E和D)下降或缺乏导致神经传导异常。
神经卡压
以下疾病可能导致神经卡压:
颈椎病。
血管疾病
颅内血管性疾病。
外周静脉血栓栓塞。
其他
相关疾病或者其他因素也可能引起手抽筋,具体如下:
肾脏疾病:急性肾衰竭、艾迪生病(肾上腺功能不全)、慢性肾病等;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等;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外周动脉疾病等;
其他如贫血、肝硬化等;
精神因素如惊恐障碍、焦虑障碍等。
就医
多数情况下,手抽筋是偶发、短暂的,可自行消失,观察即可。但少数情况可能提示潜在疾病,若出现下列情况,建议尽早咨询专业医生。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通常建议就医:
手抽筋疼痛难以忍受、频繁发生或持续很长时间。
伴发身体其他部位的抽筋。
手部出现肿胀或麻木感。
短时间内手部皮肤发生显著颜色变化或温度明显下降。
手抽筋严重影响睡眠和生活质量。
手部无力控制能力下降,导致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严重影响。
就诊科室
出现手抽筋后通常建议首诊于手外科、骨科。
如有手麻木刺痛、无力、肌肉萎缩,可能需就诊于神经内科,并进行肌电图和神经传导功能检查。
若抽筋持续超过10分钟,或触摸有毒或传染性的物质(如接触汞、铅或其他有毒物质),或者皮肤接触污垢,或者有开放性伤口,需要尽快就诊急诊科。
如果手抽筋超过10分钟,或者过于频繁,并有下列疾病,需要就诊相应科室:
肾透析或急性肾衰竭出现手抽筋,需要就诊肾内科。
既往有甲状腺疾病或糖尿病,需要就诊内分泌科。
既往有冠心病、冠脉狭窄者,需要就诊心血管内科。
由于导致手指关节肿痛的原因众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一般什么时候会出现抽筋?手抽筋会持续多久?
手抽筋多久发生一次?是否有加重、缓解的情况?
是否出现爪形手、肌肉颤动、手指麻木等其他症状?
是否出现其他部位的抽筋?
病史清单
是否从事手工艺,乐器演奏,打字,重体力劳动等频繁使用手的工作?
近期是否有剧烈呕吐、腹泻等情况?
近期是否有剧烈运动及其他可能导致脱水和代谢紊乱的行为?
是否存在骨质疏松、骨关节炎或者风湿性疾病
是否有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肝硬化、肾脏病等其他病史?
是否服用特殊药物,如利尿剂、避孕药、降血压药物及降胆固醇药物?
是否酗酒?
是否有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
是否有神经系统疾患?
相关检查
身体检查
医生首先会对痉挛的肌肉进行局部检查,然后查找可能的病因,并对全身进行检查,主要包括:
一般体格检查:触诊脉搏、测量四肢血压、检查甲状腺、皮肤的情况,身体有无水肿等。
神经系统检查:肌力、肌张力、腱反射、病理征、感觉神经系统检查等。
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
抽血检查血常规,主要看是否有血细胞计数及形态方面的异常。
如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增高提示细菌感染;嗜酸性粒细胞数增高提示过敏。红细胞计数下降可能是贫血及血液疾病。
血糖检测
主要是为了排查糖尿病引起的外周神经异常、糖尿病肾病等疾病,以及排查低血糖引起的糖代谢异常和继发的运动及感觉异常。
甲状腺功能检测
检查项目常包括TSH(促甲状腺激素)、FT4(血清游离甲状腺激素)、F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TT4(血清总甲状腺素)。
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导致机体代谢旺盛,肌肉震颤;当甲状腺功能减低时,可导致机体代谢降低。代谢异常,可引起手部肌肉痉挛
肾功、电解质、肌酸激酶检查
尿素和肌酐代谢异常,常提示肾功能损伤,机体内环境紊乱。血清中钾、镁、钙浓度的降低是导致肌肉痉挛的诱发因素。
肌酸激酶:肌酸激酶主要存在于骨骼、心肌、脑组织和平滑肌中,剧烈运动后导致手抽筋,常可发现肌酸激酶浓度升高。
其他检查
医生在详细了解病史、症状和体征后,会针对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用影像学(如磁共振成像MRI)、电生理(肌电图)等检查。
磁共振检查(MRI)检查:MRI并不是手抽筋诊疗的常规检查,当出现四肢运动及感觉功能异常,并怀疑抽筋与颈椎病、中枢及外周神经压迫等相关时,可行对应部位的MRI检查。
肌电图检查:肌电图检查不是手抽筋诊疗的常规检查,当需要与肌肉强直、肌纤维颤搐和肌张力亢进等鉴别时,或病因怀疑神经源性机制时,可行相应部位的肌电图检查。
缓解与治疗
由于没有特效药物及治疗指南推荐,因此治疗手抽筋时首先采用物理治疗或者自我康复训练,在一般治疗无效时再使用药物或其它治疗方式。针对手抽筋的药物治疗和预防效果均不佳,药物治疗须在医生评估及指导下用药。
缓解措施
手抽筋急性发作时
目前没有药物可以立即缓解手抽筋,可尝试以下措施以缓解症状,因个人对以下措施的反应并不一致,可根据个人经验和使用感受进行针对性调整。
舒展手部:尝试伸直手指、拉伸手腕,对抗并拉伸痉挛的肌肉。如果是手背侧抽筋,将手向掌侧靠拢,伸展手背侧肌肉;如果是手掌侧抽筋,根据抽筋部位进行反向的肌肉拉伸,向背侧拉伸。
热敷:使用加热垫热敷,或者温水泡手。
按摩:用手或滚轮按摩腿部肌肉。
止痛药:服用布洛芬或塞来昔布等来帮助缓解疼痛。
手抽筋缓解期的措施
需合理膳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对于缺钙引起的手指抽筋,多食用牛奶、虾皮、豆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多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蘑菇、鸡蛋、牛肉等,以促进钙的吸收。
对于长期使用氢氯噻嗪等利尿剂,注意及时补充钾离子,可多食用富含钾离子的食物,如香蕉等。
避免长时间使用鼠标、打字,避免手指肌肉过度疲劳。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物理治疗
可通过反方向拉伸、按摩、热敷抽筋的手指及手掌,以放松抽筋的肌肉。如果抽筋结束后肌肉较为疼痛,还可通过冷敷来缓解疼痛。
药物治疗
对于电解质紊乱导致的手抽筋,可补充电解质如口服补液盐等。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塞来昔布),用于消炎止痛,疼痛难以忍受时可适当使用。
维生素:维生素B12复合物对于缓解手抽筋有一定效果。
对于反复发作,症状较为严重的手抽筋,需要使用肌松药以松弛肌肉,如巴氯芬等。
对因治疗
对于因颈椎病引起的手抽筋,可根据病情进行牵引、理疗缓解症状,必要时可手术治疗。
如果是因透析或者其他内脏疾病引起的抽筋,需要针对具体病因治疗。
肾脏疾病需要限量补充优质白蛋白,进行利尿、调节酸碱度的治疗,必要时进行肾透析。
甲状腺疾病需要积极治疗,服用左甲状腺素等药物,定期监测。
电解质紊乱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补充电解质,注意饮食摄入。
脑梗死患者,需进行溶栓抗血小板等治疗。还需要积极康复治疗,如电刺激疗法、红外线,精细运动能力训练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