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尿酸
概述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血清尿酸水平可反映肾小管排泌功能
用于肾脏疾病、痛风等的诊断、鉴别诊断,并用于监测治疗效果
指标升高见于痛风、肾脏疾病等;指标降低见于恶性贫血、使用某些药物后
检查异常应就诊肾内科、风湿免疫科、血液科等,需要进一步做肾功能、CT等检查
定义
尿酸是人体嘌呤的代谢产物,它在人体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体内各种细胞核物质的代谢产物, 属于内源性,约占人体内尿酸的80%;一种是食物中核苷酸分解而来的,属于外源性,约占人体内尿酸的20%。人体生成的尿酸约2/3由肾脏排出,1/3由消化道排出。
正常人每天产生和排泄的尿酸量维持在平衡状态,所以血中的尿酸水平保持稳定。
血清尿酸是临床常用的生化检查指标,用于辅助诊断痛风、肾脏疾病、恶性贫血等,并用于监测治疗效果。
参考范围
酶法:男性150~416 μmol/L,女性89~357 μmol/L。
温馨提示
血清尿酸浓度男性>420 μmol/L,女性>360 μmol/L,应及时就诊风湿免疫科、消化内科,明确原因。
不同测定方法参考范围可能不同,具体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结果解读
指标升高
血清尿酸高于参考范围上限称为高尿酸血症,报告单常用“↑”标识。
不在同一天两次测血清尿酸浓度均高于420μmol/L,即为高尿酸血症。
原因
生理性原因
进食富含嘌呤食物,如海鲜等,血清尿酸可一过性增高。
病理性原因
常见疾病:痛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等。
其他情况:核酸代谢增高时,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恶性肿瘤等,血清尿酸增高。遗传性酶缺陷,如葡萄糖-6-磷酸酯酶缺乏,服用利尿药、抗痨药,阿司匹林等也会导致血清尿酸升高。
危害
血清尿酸升高,尿酸会形成钠盐,沉积于关节、软组织、肾脏、血管,引起关节软骨、骨质、肾脏以及血管内膜急慢性损伤,出现痛风、痛风性肾病、尿酸性肾结石、眼部病变等。
诊疗建议
生理性波动
因进食富含嘌呤食物导致的血清尿酸升高,需要禁食三天富含嘌呤的食物,再重新抽血检测。
病理状态
如果体检发现血清尿酸升高,可就诊于肾内科、风湿免疫科等科室,需要结合血常规、肾功能、肿瘤标志物、肾脏或关节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
因指趾关节红肿疼痛等症状就诊骨科者,如果检查发现血清尿酸升高,可能需要进行关节超声、血清生化等检查,明确诊断。明确痛风者,需要使用别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等进行降尿酸治疗。
如果有贫血、感染、发热等症状,伴有血常规异常,可能需要进行骨髓穿刺、细胞遗传学等检查。明确诊断后,部分需要进行化疗、靶向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
伴有肿瘤标志物异常者,应明确是否患有恶性肿瘤,可能需要做CT、MRI检查。明确诊断后,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化疗、放疗等。
规范治疗有效时,血清尿酸会下降,恢复至正常;如果已经明确诊断,治疗后血清尿酸没有下降,提示治疗无效,需要更改治疗方案。
饮食是控制高尿酸血症的方法之一,需要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如鱼类、贝类、动物内脏、肉汤等,多摄入低嘌呤的蔬菜。同时要避免饮酒。坚持运动,控制体重。
指标降低
血清尿酸低于参考范围下限称为尿酸降低,报告单常用“↓”标识。
一般指男性血清尿酸浓度低于150 μmol/L,女性血清尿酸低于89μmol/L(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原因
病理性原因
常见疾病:遗传性黄嘌呤尿症,肝豆状核变性,使用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或重组尿酸酶治疗高尿酸血症时,尿酸的合成受抑制,导致低血清尿酸合并尿酸排泄分数(FEUA)下降。
其他情况:肾小管,特别是近端肾小管损伤,如各种原因引起的Fanconi综合征;或者尿酸转运子出现基因突变,尿酸的重吸收减少,如遗传性的肾性低尿酸血症,因肾脏丢失尿酸引起低尿酸血症合并FEUA升高时。
危害
血清尿酸降低的危害主要来自导致尿酸降低的疾病。
肝豆核变性、Fanconi综合征,常以失钾、渗透性利尿、脱水及CPAH减少为突出表现。肾外的表现有眼色素性视网膜炎,角膜、结合膜、虹膜及晶体有胱氨酸结晶沉积;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肝脾大;脑水肿肌病。部分可危及生命。
诊疗建议
病理状态
低尿酸血症仅是一个临床诊断,需要进一步检查尿酸排泄分数分析病因。
如果诊断为Fanconi综合征,主要是对症治疗,大致与肾小管性酸中毒治疗相同,低血磷可服磷酸盐,同时服用维生素D。
肝豆状核变性引起者,需要低铜饮食,使用锌剂、D青霉胺等药物进行治疗。
规范治疗有效时,血清尿酸会逐渐上升,恢复至正常。
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者,要低铜饮食:尽量避免食用含铜多的食物,如坚果类、巧克力、豌豆、蚕豆、玉米、香菇、贝壳类、螺类和蜜糖、各种动物肝和血等。可食用高氨基酸、高蛋白饮食促进尿铜的排泄。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参考范围
结果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