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与止血试验
概述
在正常生理状态,止血、凝血、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中,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既不会出血,也不会凝固形成血栓。血栓与止血试验常用于术前过筛检查、监测抗凝及溶栓治疗、血栓形成预测、急性血管内凝血诊断、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各种疾病所致凝血异常等。
实验室检查
1.血管壁与内皮细胞的检查
出血时间测定、毛细血管脆性试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检测、6-酮-前列腺素F1α测定以及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活性检测。
2.血小板的功能和抗体检查
3.凝血系统检测
4.抗凝系统检测
5.纤溶活性的检测
参考范围
1.血管壁与内皮细胞的检查
(1)毛细血管脆性:出血点在10个以下为正常,超过10个为试验阳性。
(2)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107.5%±29.6%。
(3)6-酮-前列腺素F1α:(17.9±7.2)mg/L。
(4)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活性:94%±26%。
(5)出血时间:(6.9±2.1)分钟。
2.血小板的功能和抗体检查
(1)血小板黏附试验:玻珠柱法为62.5%±8.6%;玻球法男性为34.9%±6.0%,女性为39.4%±5.2%。
(2)血小板聚集试验:各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
(3)P-选择素测定:9.4~20.8ng/mL。
(4)血小板抗体检测:正常人血浆中不含血小板抗体,抗体检测阴性。
3.凝血系统检测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男性:37 s±3.3s;女性:37.5 s±2.8s。
(2)凝血酶原时间(PT):男性11~13.7s;女性11~14.3s。待检者的PT值较正常对照值延长超过3s以上才有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比值为0.82~1.15。
(3)纤维蛋白原:2~4g/L。
4.抗凝系统检测
(1)血浆凝血酶时间:正常为16~18s,超过对照3s以上为异常。
(2)血浆抗凝血酶活性:108.5%±5.3%。
(3)血浆蛋白C活性:100.24%±13.18%。
5.纤溶活性的检测
(1)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正常溶解时间>120分钟;<70分钟为异常。
(2)血浆D-二聚体定量检测:正常值为0~0.256mg/L。
(3)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正常人为阴性。
(4)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5mg/L。
临床意义
1.血管壁与内皮细胞的检查
(4)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活性: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活性水平增高反映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增强,可见于血栓病。
(5)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数量或质量异常、某些凝血因子缺乏(如血管性血友病和DIC),还可见于血管疾病(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和单纯性紫癜)。出血时间缩短见于某些严重的血栓性疾病,但不敏感。
2.血小板的功能和抗体检查
(4)血小板抗体检测:指示红细胞平铺在反应孔底部表面,为阳性,表明标本中含有血小
板抗体;指示红细胞在反应孔底部中央形成红细胞聚集,为阴性,表明标本中不含血小板抗体。
3.凝血系统检测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时间延长表示内源性凝血系统活性减低,可见于肝脏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低凝期及纤溶亢进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抗Ⅷ因子抗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狼疮抗凝物、类肝素类物质增多等;时间缩见于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
(2)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表示外源性凝血系统活性减低,可见于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或吸收障碍、VII缺乏及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凝血酶原时间缩短,可见于口服避孕药、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等。
4.抗凝系统检测
(1)血浆凝血酶时间检测:凝血酶时间延长,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纤维蛋白原消耗为多见,也可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样抗凝物质增多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2)血浆抗凝血酶(AT)活性测定:增高可见于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出血性疾病以及心脏瓣膜病伴心力衰竭和肝大,口服抗凝药及应用黄体酮类药物。减低常见于肝脏疾病、血栓性疾病、DIC、应用肝素治疗等及先天性AT缺陷。
(3)血浆蛋白C(PC)活性检测:血浆蛋白C活性减低可见于先天性PC缺陷或获得性PC减少。
5.纤溶活性的检测
(1)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时间降低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亢进,后者常见于手术、应激状态、创伤、休克、变态反应、前置胎盘、羊水栓塞等。时间延长表明纤溶活性减低,可见于血栓前状态、血栓病或应用抗纤溶药等。
(4)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正常人均为阴性结果,也可见于原发性纤溶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晚期;阳性可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中期,在创伤、恶性肿瘤、败血症、肾小球疾病、人工流产等情况下可出现假阳性的结果。
(5)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升高见于原/继发性纤溶亢进症。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实验室检查
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