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阻性黄疸
概述
由于胆道阻塞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引起的黄疸
皮肤、黏膜呈深黄色,甚至黄绿色,并伴有大便白色,皮肤瘙痒等症状
炎症、寄生虫、药物、结石、肿瘤等均可引起梗阻性黄疸
包括对症治疗、对因治疗等
定义
梗阻性黄疸是胆道阻塞引起血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梗阻性黄疸可以由多种原发疾病导致,肝外胆管或肝内胆管阻塞均可引起。
分类
依据梗阻部位分类
肝外胆管梗阻性黄疸:胆总管结石、炎症、肿瘤、蛔虫等寄生虫阻塞肝外胆管,引起黄疸表现。
病因
致病原因
肝外胆管梗阻
肝外胆管阻塞
胆总管结石(最常见)。
胆管癌阻塞。
胆管因发炎或手术后造成狭窄。
先天性胆管闭锁。
肝外胆管受压
肿瘤转移到淋巴结(肝门部或胆总管周围肿大淋巴结)压迫肝外胆管。
肝内胆管阻塞
肝内胆管阻塞
肝内胆管泥沙样结石,阻塞胆管。
癌栓(多为肝癌)。
肝内胆汁淤积
药物性胆汁淤积(如:氯丙嗪、甲睾酮、避孕药等引起)。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
诱发因素
不良饮食习惯
如长期不规律饮食或进食油腻、高胆固醇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鸡蛋黄或饮酒等,体内容易形成结石,进而诱发梗阻性黄疸。
炎症或损伤
如胆囊、胰腺急慢性炎症,肝胆外伤、手术后胆管狭窄等。
发病机制
症状
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皮肤、黏膜和巩膜呈黄色,粪便颜色呈白陶土色,并伴有皮肤瘙痒。
主要症状
皮肤、黏膜和巩膜变黄
是梗阻性黄疸最主要的症状。
一般在血清总胆红素超过34.2μmol/L时出现症状。
早期症状轻微时,可见巩膜(眼白部分)黄染。
症状明显时,皮肤、粘膜呈暗黄色,严重者甚至呈深黄色、黄绿色。
大便白陶土色
胆道阻塞,胆汁不能进入肠道,粪便颜色变淡甚至呈白陶土色。
皮肤瘙痒
血胆红素和胆汁酸盐增多,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出现皮肤瘙痒。
皮肤多有搔抓痕迹。
尿黄
尿中胆红素增多,尿液颜色加深。
上腹痛
胆道蛔虫引起的梗阻性黄疸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钻顶样疼痛。
其他症状
脂肪泻
胆道堵塞导致肠道内缺乏胆汁,肠道对脂质、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大便内排出大量黄色脂肪,呈油花样,多伴有恶臭。
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凝血因子减少,皮肤黏膜下易出现出血斑。
脂类吸收不良,还会导致骨质疏松。
发热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硬化性胆管炎导致的梗阻性黄疸,还可出现发热,体温常在39℃以上。
体温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
硬化性胆管炎常持续低热数天不退。
消瘦、贫血、乏力
由肿瘤等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常伴有体重减轻、消瘦、贫血、乏力等表现。
并发症
感染
结石、蛔虫和肿瘤阻塞胆管,易并发细菌感染。
肝硬化、肝衰竭
长期的胆汁排泄障碍,会引起胆汁淤积性肝硬化,最终导致肝衰竭。
就医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当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等表现时,建议及时就医于消化内科,以查明具体病因。
普外科
妇产科
若妊娠期妇女出现瘙痒、黄疸、皮肤抓痕时,建议及时去妇产科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持续时间及之前肝胆疾病、妇产科疾病诊治的相关信息,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可拍照皮肤出现的异常症状,如皮肤颜色变化、抓痕等。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尿色深、巩膜黄、皮肤黄等表现?
是否有皮肤瘙痒?
是否有疲乏、纳差、腹痛?
有无出现油质过多、灰白色大便?
是否有发热?
这些症状出现的时间以及持续时间有多久?
病史清单
是否有胆结石、肝炎、肝硬化、癌症?
是否有肝胆手术史?
是否有药物使用史,具体用药名称、剂量和持续时间?
是否有酗酒,饮酒量、持续时间如何?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化验单:尿常规、肝功能等。
检查报告:腹部B超、CT、MRCP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治疗瘙痒的药物:考来烯胺。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表现多为皮肤、黏膜和巩膜呈黄色,粪便颜色呈白陶土色,尿色深,并伴有皮肤瘙痒等。
体征
如为恶性肿瘤,腹部可触摸到肿大包块。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
血清总胆红素(STB)升高(>34.2μmol/L),结合胆红素(CB)显著升高,结合胆红素和总胆红素的比值(CB/STB)>50%。
血清总胆酸(TBA)升高。
谷氨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升高,反映胆管阻塞。
肿瘤标志物筛查
可略微升高,大于上限值3倍以上时,提示可能存在胆道恶性肿瘤。
尿常规
尿中尿胆红素强阳性,尿胆原减少或缺如。
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
安全、经济、无创,可发现是否存在胆管扩张,并对梗阻部位进行初步定位、定性。
但胆总管下段病变因受十二指肠气体干扰,其准确率可受影响。
腹部CT检查
上腹部CT检查对胆道梗阻,尤其是肝外梗阻的诊断具有较大意义。
梗阻部位的CT图像呈条状低密度的树枝样分布,扩张胆管的形态有枯枝状、残根状、软藤状,增强CT图像无强化。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
MRCP是一种利用水成像原理进行的无创胰胆管造影技术。
MRCP可以非介入性地显示肝内外胆管和胰管的形态,对明确梗阻部位和评估手术方式有重要意义。
MRCP可以作出更客观的诊断,特别适用于B超或CT初筛结果阳性,但又不能明确诊断的病人。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ERCP可通过内镜直接观察壶腹部及十二指肠乳头的病变,发现病变后可取材活检,可显示胆管和胰管有无异常病变。
ERCP还可辅助行切开取石手术,及置入支架引流等。
肝穿刺活检及腹腔镜检查
对疑难黄疸病例的诊断有重要帮助。
肝穿刺活检有导致凝血功能不良者出血的风险,故应慎重考虑。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
能清楚显示整个胆道系统,可区分肝外阻塞性黄疸和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
对胆道阻塞的部位、程度及范围进行了解。
内镜超声(EUS)
可避免开腹和肠腔气体的干扰,提高了超声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当超声扫查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或合并胰管扩张,但又找不到病灶时,可选择超声内镜检查。
鉴别诊断
溶血性黄疸
黄疸程度较梗阻性黄疸轻,多伴有皮肤苍白等贫血表现。
急性溶血时可有发热、寒战、 头痛、呕吐、腰痛,严重者可有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溶血多为先天性,除伴贫血外尚有脾肿大。
实验室检查血清铁含量增加,骨髓涂片骨髓红系统增生旺盛,肝功能正常。
影像学检查肝胆可无异常病变。
肝细胞性黄疸
多见于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损伤、肝硬化等,表现为黄疸、乏力、恶心、食欲下降、肝区痛或不适感、伴有或不伴有发热。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除胆红素升高外,血清转氨酶常也明显升高。
影像学检查可无梗阻表现。
治疗
治疗目的:及早解除梗阻,缓解胆管压力,使胆汁引流通畅,从而解除黄疸。
治疗原则:根据症状和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止痛
可用于减轻梗阻性黄疸的腹痛症状。
注意事项:活动性消化道溃疡、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围手术期、重度心力衰竭者禁用。
抗感染
抗生素:头孢哌酮钠、氨苄青霉素等。
适应于梗阻性黄疸伴有细菌感染者。
保肝
适用于肝细胞分泌胆汁受损导致的黄疸患者。
退黄
常用药物:熊去氧胆酸、茵栀黄等。
用于胆红素高的患者利胆和退黄治疗。
驱虫药
用于胆道蛔虫病、华支睾吸虫的治疗。
化疗药
可用于胰头癌、肝癌的治疗。根据恶性肿瘤病人的病理诊断、分期、肿瘤细胞分裂周期、患者身体状况、经济情况等综合选用。
治疗瘙痒药物
通过减少胆汁酸的吸收,减轻瘙痒症状。
手术治疗
梗阻性黄疸在病因明确后,根据病情可选用内镜或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性黄疸者可选用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等。对于高龄,已有转移、肿瘤已不能切除或合并明显心肺功能障碍不能耐受较大手术的病人,可选用经皮经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术(PTCD)、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等姑息性手术,以减轻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
寄生虫引起的梗阻性黄疸者可选用胆总管切开探查、T形管引流术等。
预后
治愈情况
结石、炎症、寄生虫等良性梗阻性黄疸一般经药物或内镜或手术治疗后可以痊愈。
肿瘤引起的梗阻性黄疸,未转移者经手术治疗也可被治愈;如出现转移者,经积极手术治疗或姑息性手术,生存质量也能得到改善。
梗阻性黄疸若不及时治疗,容易诱发梗阻部位出血、穿孔,以及肝衰竭等并发症,严重者可致死亡。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规律进食,饮食以低脂肪、高蛋白,清淡易消化为主。
减少高胆固醇食物摄入。
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
戒烟、戒酒。
生活管理
对于孕妇,适当休息,左侧卧位为主,以增加胎盘血流量。
保持瘙痒部位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伤和感染。
勤换内衣,增加舒适感,瘙痒部位可用温水清洗。
生活规律、忌熬夜。
注意休息,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前,不建议运动,术后恢复尚可的病人,可适当锻炼,逐步恢复到发病前的活动水平。
心理管理
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建议患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如听音乐、看书、看电视等分散精力,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减轻焦虑。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预防
日常生活中注意营养均衡,规律饮食,避免长期大量进食高胆固醇、油腻的食物,可一定程度上避免胆结石、胆囊炎的形成。
饭前便后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可一定程度上预防胆道蛔虫病等引起的梗阻性黄疸。
通过定期体检、及时治疗早期病变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