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便秘
概述
非器质性因素导致的便秘
常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排便硬或干
常因不良排便、饮食习惯,缺乏锻炼,精神因素及生活规律的改变导致
治疗以改善生活、饮食习惯为主,多锻炼,药物治疗辅助
定义
便秘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排便困难。
其中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困难指排便时感到费力、时间过长、有排便不尽感、肛门堵塞感。
便秘分为功能性便秘、器质性便秘和药物相关性便秘,慢性便秘多为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属于功能性肠病的一种,指胃肠道结构无异常,由胃肠道蠕动减弱及肠道不协调运动引起的便秘,且不符合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分型
根据功能性便秘的病理生理变化,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正常传输型
较为常见,指自身的结肠传输功能检测正常,但存在便秘症状。
慢传输型
一般指全结肠或结肠各段存在传输延迟,主要由于结肠推进力不足、结肠动力降低、结肠推进性蠕动收缩活动减少,而导致粪便通过结肠的时间延长,表现为排便次数少、排便费力、粪便干结等严重症状,但不存在排便协调障碍。
排便障碍型
主要由于盆底肌群矛盾收缩、松弛不全,或肛门静息压力增高,导致排便障碍。
混合型
具备以上几个类型的多种表现。
发病情况
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功能性便秘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我国成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为4.0%~10.0%。
慢性便秘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目前国内有关功能性便秘发病率的报道患病率存在差异,除与地域有关外,抽样方法和所应用诊断标准的不统一亦有影响。
病因
致病原因
功能性便秘的病因并不是很明确,在日常生活中常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分为以下两大类。
不良生活习惯
不良饮食习惯
如果食量过少、纤维类(蔬菜水果)食物摄入少、食物热量过高,饮水少,加上饮食不规律,会导致对胃肠道的刺激不足,易引起便秘。
缺乏体育锻炼
如果有运动少、久坐、卧床等不良习惯,容易导致胃肠动力减弱,易引起便秘。
不良排便习惯
如果平时不规律的排便、频繁抑制正常的便意、不恰当的排便姿势等都易引发便秘的发生。
如果经常反复抑制自己的便意,会导致大便通过肠道的时间延长,感觉功能减退等。
社会心理因素
精神因素
当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家庭不和睦、心情因各种事情长期处于压抑、精神紧张状态,都可能导致身体神经功能异常,引起肠道蠕动异常,容易发生功能性便秘。
生活规律的改变
如生病住院、旅游、加班工作或是其它突发事件的影响,都可导致排便规律的改变。
易患因素
根据目前的研究和流行病学资料,具有以下特点的人群易患功能性便秘:
老年人
随着年龄增长,胃肠黏膜腺体萎缩,导致分泌液的减少,同时排便相关部位的肌肉运动能力降低,最终导致粪便容易干燥且引起排便困难。
女性
尤其在怀孕期间或产后,女性精神状态容易发生变化,易导致功能性便秘。
精神心理异常
学习工作压力大、容易出现精神紧张的人群容易发生便秘,而且功能性便秘的人群也会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症状
主要症状
排便次数减少
指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
排便困难
主要特点为排便费力且时间长、排便时感到肛门堵塞感,需要借助手法辅助排便,如用手按压腹部,并用手指将粪便从直肠清除。
部分表现为缺乏便意、想排便但排不出、排便量少等。
排便不尽感
排便后仍然有粪便未排尽的感觉。
其他症状
部分可能会出现下腹痛、腹胀、食欲下降、疲乏无力、头晕、焦虑、失眠等症状。
有时可在左下腹摸到条索状粪块。
少数人因用力排坚硬粪便,可能会引起肛门疼痛、便血。
并发症
痔疮
如果粪便非常粗硬,需要用力将其从肛门排出,可能会增加肛门周围静脉的压力,进而导致肛门及周围的静脉肿胀,产生痔疮。
可出现肛门部出血、瘙痒或疼痛等,这些症状可能偶尔发生,也可能反复出现。
肛裂
当粪便干硬,用力从肛门排出时,可能会导致肛门黏膜被撕裂。
最常出现肛门疼痛,往往在排便后加重。肛裂可伴有便血或卫生纸擦拭沾血。
直肠脱垂
当非常干硬的粪便从肛门排出,部分直肠黏膜下移,甚至从肛门处突出。
可出现直肠脱出、黏液便、便秘、里急后重、肛门部胀痛、大便失禁等一系列症状。
憩室病
当用力想排出干硬的粪便时,可能会导致肠壁受损,从而导致部分肠壁向外突起,呈现囊状,当多个囊状出现时,称为憩室病,偶尔会引起出血。
就医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如果出现排便费力、排便次数变化,或者伴有腹痛、腹胀、便血等症状时,应前往医院就诊。
肛肠外科
如果出现便后出血、排便后肛周疼痛或胀痛加重、直肠脱出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
精神心理科
如由于明确的精神原因造成排便次数减少、费力等情况,在消化内科、肛肠外科就医的同时建议至精神心理科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最好不要饮酒,吃过于辛辣、油腻的食物。
就医前最好避免进行高度紧张的工作。
就医前应避免剧烈运动。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排便困难吗?粪便干硬吗?
一周排便几次?一次排便多长时间?
症状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是持续的还是偶尔发生?
是否出现腹痛、呕吐?
在大便中厕纸上是否看到有血液?
是否使用过药物治疗?效果如何?
病史清单
是否很少吃蔬菜水果、饮水过少、运动过少?
有长期精神紧张,或处于压抑状态吗?
是否吃什么药物?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粪便检查。
影像学检查:胃肠钡餐造影检查、结肠传输试验、排粪造影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泻药类药物:乳果糖、山梨醇或聚乙二醇等。
促胃肠动力药物:伊托必利、莫沙必利等。
肠道微生物制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既往有不良生活习惯,很少吃蔬菜水果、饮水过少、运动过少、不良的排便习惯等。
长期精神紧张,或处于压抑状态。
临床表现
症状
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及排便不尽感。
可能有腹部胀痛,食欲减退,疲乏无力,头晕、烦躁、焦虑、失眠等症状。
少数因用力排坚硬粪便可能会引起肛门疼痛、便血。
体征
便秘严重时有时可能会在左下腹摸到条索状粪块。
实验室检查
以下检查的目的是与器质性便秘相鉴别,以此来诊断功能性便秘。
血常规
主要用于检测是否有感染、贫血等。
有助于排除因结肠、直肠和肛门器质性疾病引起的便秘。
粪便检查
主要用于检测是否存在感染、便血等。
影像学检查
胃肠钡餐造影检查
此检查对了解胃肠运动功能有参考价值。
此检查能发现结肠扩张、肠腔狭窄等病变,有助于对便秘病因的诊断。
结肠传输试验
有助于评估便秘属于慢传输型还是排便障碍型。
具体方法:利用不透X线的标志物,口服后定时拍摄腹部平片,追踪观察标志物在结肠内运行的时间、部位,判断标志物在肠道中运行的速度及受阻部位。
排粪造影
有助于排便障碍型便秘的诊断。
具体方法:将钡剂灌入直肠中,模拟排便过程,在X线下动态观察肛门、直肠、盆底在排便时的变化。
其他检查
内镜检查
通过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结肠、直肠黏膜是否存在病变,特别是有便血症状或贫血、体重下降者应做该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可能。
肛管直肠压力测定
将压力测定装置放入直肠中,使肛门收缩和放松,检查肛门内外括约肌、盆底、直肠功能及协调情况。 利于分辨功能性便秘的类型。
肛门肌电图检查
运用电生理技术检查盆底肌中耻骨直肠肌、外括约肌的功能。
诊断标准
功能性便秘目前采用罗马IV标准进行诊断。
6个月前开始出现便秘症状,在不使用泻药时很少出现稀便,排除肠道及全身器质性疾病、药物及其他原因导致的便秘后,同时也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在近3个月符合下列2个及以上的症状时,可诊断为功能性便秘。
至少25%的排便感觉费力;
至少25%的排便不尽感;
至少25%的排便为干球状便或硬便;
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感或阻塞感;
至少25%的排便需要手法帮助(如用手指协助排便、盆底支持);
每周排便次数小于3次。
鉴别诊断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相似点:两者都会出现排便困难、粪便干结、排便次数减少等便秘症状。
不同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会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并且腹痛与排便及排便次数相关。
结直肠癌
相似点:两者可能都会出现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排便不尽等典型的便秘症状。
肠结核
相似点:两者可能都会有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或典型的便秘症状。
药源性疾病
不同点:药物的使用病史一般很明确。
治疗
治疗目的:
缓解症状,消除顾虑和紧张,恢复正常排便生理,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根据便秘的轻重、病因和类型,采用综合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生物反馈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可通过以下措施来改善便秘症状。
适当增加膳食纤维、多饮水,成人膳食纤维的推荐量是每天至少20~30g,每天摄入1.5~2.0L的液体。
适当的活动和锻炼,如慢跑、步行、太极等,有助于改善胃肠道功能。
规律排便,有助于改善便秘。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泻药
渗透性泻药
适用于轻、中度便秘的治疗。
可促进水和电解质的分泌,降低粪便的硬度、增加粪便的体积,从而促进肠道蠕动,使粪便易于排出。
用药注意事项:过量应用可引起电解质紊乱,老年人和肾功能减退者应慎用。
容积性泻药
主要用于轻度便秘的治疗。
常用药物有欧车前、甲基纤维素等。
可增加粪便含水量和粪便体积,使粪便变得松软、易于排出。
用药注意事项:用药时应注意补充水分,以防机械性肠梗阻的发生。
刺激性泻药
此类药物通便作用强,可短期、间歇使用。
常用药物有比沙可啶等药物。
通过刺激结肠黏膜中的感觉神经末梢,来增强肠道蠕动和肠道分泌,使粪便易于排出。
用药注意事项:酚酞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可能有致癌作用,该药已经被撤出市场。临床上应继续观察刺激性泻药的不良反应,尤其要注意长期应用刺激性泻药可能引起的肠神经损害、结肠黑变病等问题。
润滑性泻药
可用于年老体弱及伴有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等排便困难的人群。
代表药物有甘油、液状石蜡等。
此类药物通过口服或制成灌肠剂,通过刺激肠壁来软化粪便,使其易于排出。
灌肠治疗
适用于粪便干结、粪便嵌塞的人群临时使用。
便秘合并痔疮者可用复方角菜酯制剂。
此类药物通过肛内给药,润滑并刺激肠壁,软化粪便,使粪便易于排出。
促动力药
适用对于慢传输型便秘有效,可以长期间歇使用。
常用药物有伊托必利、莫沙必利等。
这类药物通过刺激肠神经,促进胃肠道平滑肌蠕动。
微生态制剂
可用于老年人慢性便秘的辅助治疗。
常用药物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酪酸梭菌等。
具体机制:可改善纠正肠道菌群失调,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缓解便秘的症状。
抗抑郁药
适用于由抑郁症等精神因素引起的便秘患者。
非药物治疗
生物反馈治疗
生物反馈治疗是盆底肌功能障碍所致便秘的有效治疗方法,可用于短期和长期治疗不协调排便的患者。但尚不推荐将其用于无功能障碍型便秘的人群。
生物反馈治疗能持续改善便秘症状、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且疗效稳定。
骶神经刺激治疗
骶神经刺激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尚有争议,欧洲共识认为,该治疗对于慢性便秘的证据尚不充分,仍需进一步证实。
菌移植治疗
粪菌移植治疗是一种特殊的微生态治疗方法,不仅能够提供有益菌,同时还能帮助构建肠道内的微生态环境,有助于恢复肠道的正常功能。
目前还处于临床实验研究阶段,还需要大量试验验证临床效果。
中医中药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传统的辨证分型论治以虚实为纲,将其分为热积秘、积寒、气滞秘、血虚秘、阴虚秘、阳虚秘进行论治。
中药内服治疗
中气不足型
表现为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汗出气短,便后乏力,神疲倦言,舌淡苔白,脉弱。
可使用补益中焦,升清降浊的药物,如补中益气汤。
脾肾阳虚型
表现为排便困难,腹中冷痛,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弱。
可使用温补脾肾的药物,如便通胶囊等中成药。
阴虚肠燥型
表现为大便干结,口渴喜饮,皮肤干燥,舌红苔燥,脉弱。
肝郁化火型
表现为大便干结,头晕牙痛,目赤肿痛,口苦耳鸣,两肋胀痛,舌边红,苔黄燥,脉弦数。
可使用清肝泻火的药物,如当归龙荟胶囊等。
外用灌肠治疗
针灸治疗
多选大肠俞、天枢、脾俞、三阴交等穴位针灸治疗。
预后
治愈情况
功能性便秘的预后与是否积极配合治疗及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多数正常传输型、排便障碍型便秘对治疗的反应较好,而慢传输型,尤其是右半结肠通过时间延长的人群,治疗效果差。
一般在积极进行精神心理治疗后,多数治疗效果较好,症状改善较明显。
危害性
长期便秘可影响心情,甚至日常生活,特别是有精神类疾病的人群,要积极进行治疗。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谷类(如全麦面包、燕麦片和含麦麸的食物)、豆类(如扁豆、黑豆、大豆等)、蔬菜、水果、坚果类(如杏仁、花生、核桃等),推荐成人每日摄入膳食纤维20~30g,能促进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多饮水,推荐成人饮水量每天1.5~2.0L。
避免饮烈酒、浓茶、咖啡等,避免吃韭菜、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
建议养成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
生活管理
适当增加日常的活动和锻炼,可适当每天慢跑半小时或步行一小时,增加肠道的肌肉活动,有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改善。
要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建议清晨或餐后2小时排便,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能解决大部分人的便秘症状。
心理支持
要学习处理好人际关系,改善家庭氛围,对于工作的压力能够积极面对,不过分焦虑,形成良好的积极心态,有助于改善便秘的症状。
预防
食用富含纤维的食物、多饮水、加强锻炼。
养成规律排便的习惯,外出旅行或生活节奏变化时,不要压抑便意,出现便意时要及时如厕排便。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