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肛门直肠病
概述
功能性肛门直肠病是指以肛门直肠症状为基础的临床综合征,无结构异常、系统性或神经性疾病的证据。主要临床表现有便秘、肛门失禁、肛门直肠疼痛等,也可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症状。
分类
1.功能性肛门失禁。
2.功能性排便障碍:①不协调性排便;②排便推进力不足。
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2.功能性排便障碍可能是获得性行为障碍。
3.功能性肛门直肠痛与盆底肌肉痉挛或过度收缩、精神压力、焦虑、紧张等因素有关。
症状
1.消化系统症状
(1)便秘:主要见于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排便费力、排便费时、排便不尽感,可伴有肛门直肠部位疼痛。
(2)肛门失禁:多在白天发生,夜晚相对少见,粪便性状可为单纯液体、气体液体混合或固体。
(3)疼痛:表现为肛门直肠部位的模糊钝痛,通常疼痛持续时间较长,有晨起时症状轻、中午加重、晚上症状消失的规律。
2.其他症状
可有心理异常表现,如焦虑、抑郁、强迫观念与行为等。
检查
1.体格检查
肛门直肠检查可发现肛门括约肌松弛或出现不协调性收缩。
2.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2)便常规:应注意检查粪便性状、红细胞和白细胞、寄生虫(卵)、脂肪滴等,以判断有无消化道出血、细菌或寄生虫感染及消化不良等疾病。
3.影像学检查
(2)盆底磁共振:能够实时显示肛门括约肌解剖和整体盆底运动,同时也可观察膀胱和生殖器的情况。
(3)排粪造影:在评价排便功能的同时可显示合并存在的直肠和盆底形态结构异常。磁共振排粪造影较传统的X线排粪造影更加清晰的显示盆底软组织改变。
(4)肌电图:能敏感检测出去神经病变,常能鉴别肌源性、神经源性或混合性损伤。
4.特殊检查
(1)肛管压力测量:患者静息时测定的压力可反映肛门内括约肌功能,正常压为80~140 mmHg,肛门失禁时压力降低,肛门外括约肌收缩时可使肛管内压提高。
(2)球囊逼出试验:是评估排便功能的筛选检查,但是不能明确排便障碍的机制。
诊断
出现便秘、肛门失禁、肛门直肠疼痛等消化系统症状,没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变应该考虑本病。但是部分患者对症状回忆并不准确,需借助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便常规结合内镜检查可以排除炎症,影像学检查可评估直肠、肛门括约肌、盆底及相邻器官的情况,肛管压力测量对功能性排便失禁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球囊逼出试验有助于功能性排便障碍的诊断。
治疗
1.一般治疗
(1)调整排便习惯: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
(2)饮食疗法: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可加强肠道内水分的吸收,有助于控制轻度肛门失禁的症状。
(3)心理治疗:部分患者伴发的神经精神症状为心理性的,进行心理治疗会有一定疗效。
(4)坐浴:可以放松肛门括约肌,对部分患者有效。
2.药物治疗
根据不同类型选择用药,功能性肛门失禁选用盐酸洛哌丁胺胶囊、苯乙哌啶、蒙脱石散等抗腹泻药物;功能性排便障碍选择泻剂来改善便秘症状;功能性肛门直肠痛可选择硝苯地平、地尔硫卓、硝酸甘油软膏、沙丁胺醇等缓解疼痛。另外可酌情使用抗抑郁或抗焦虑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氨、三环类药物等。
3.生物反馈治疗
通过多次正反尝试训练,可以提高盆底肌肉的协调性和舒张感知能力,此治疗方法对部分患有效,生物反馈的成功与否与患者对整个治疗过程的接受意愿有一定关系。
预后
预后与患者的身体状况、有无适当的治疗措施及措施采取是否及时有关。
预防
进行卫生宣教、保持良好的心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等。
护理
长期卧床的肛门失禁患者应变换体位,保持会阴部干燥清洁,防止肛周皮肤受污染。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分类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治疗
预后
预防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