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音障碍
概述
各种原因导致发音能力受损或丧失
常见发音困难、不清晰,严重者完全失去言语能力
主要原因包括脑卒中、脑肿瘤、脑性瘫痪、帕金森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重症肌无力等
以康复治疗为主,并积极处理原发病
定义
构音障碍是指因神经系统、肌肉、构音器官等发生功能障碍或疾病,导致发音出现异常的言语障碍
常表现为发音控制失常,咬字不清,声量、音调、速度和节奏异常,鼻音过重等改变,严重时,他人无法听懂或完全不能说话。
分类
主要根据发病原因分类。
运动性构音障碍:即所谓狭义的构音障碍,包括痉挛型、弛缓型、失调型、运动过强型、运动过弱型及混合型。
器质性构音障碍:因口腔、咽喉等构音器官的形态异常所致,典型代表是腭裂,还常见于唇腭裂、面裂、巨舌症、齿列咬合异常、先天性腭咽闭合不全等。
功能性构音障碍:构音器官无形态或功能异常,听力正常,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语音信息接收、辨别、情感有关。
发病情况
构音障碍是脑卒中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病变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运动型构音障碍是最常见的类型。
我国脑卒中、颅脑损伤患者运动性构音障碍发生率分别为20%~30%,10%~60%。
病因
致病原因
以下病因皆可直接或间接损伤发音相关的神经、肌肉,造成构音障碍。
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脑外伤:如脑挫裂伤、外伤性颅内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等。
脑部占位性疾病:如脑肿瘤、脑转移瘤脑脓肿等。
颅内感染、炎症:如细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自身免疫性脑炎等。
神经系统变性病:如多发性硬化阿尔茨海默病肌萎缩侧索硬化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小脑变性疾病等。
代谢性、中毒性脑病:如肝性脑病肺性脑病慢性酒精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等。
基底核病变:如帕金森病肝豆状核变性等。
颅神经或周围神经病病变:如进行性延髓麻痹急性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脑干肿瘤、延髓空洞、副肿瘤综合征、运动神经元病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颅底损害等。
肌肉病变:如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和强直性肌病等。
发病机制
构音障碍主要涉及发音过程。
可能由于大脑发出的支配构音器官肌肉运动指令错误。
或虽然发出的运动指令正确,但由于构音器官本身的结构、力量、肌张力等异常,无法准确执行。
上述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会影响言语的清晰度、流畅度等。
症状
主要症状
构音障碍患者可在咬字、音量、音调、语速、节奏、鼻音等方面出现异常。
常同时出现多类问题,严重者可完全丧失口语或发音能力。以最常见的运动性构音障碍为例,常见表现如下。
痉挛型构音障碍:表现为说话费力、音质粗糙、跑调、节奏拖沓,音量、音调急剧变化,有不自然地中断,鼻音过重。
弛缓型构音障碍:表现为气息不稳,有不适宜的停顿,“b、p、f”等辅音发音不准,鼻音弱。
失调型构音障碍:主要以韵律、节奏失常为主,发音费力,声音大,重音位置错误,语调异常,节奏不稳。
运动过强型构音障碍:发音变化过多,过于“抑扬顿挫”。声音强弱急剧变化、鼻音过重、元音和辅音的歪曲,没有重音,有不适宜的停顿。
运动过弱型构音障碍:表现为音量、音调单一,重音减少,过于“平淡”,有呼吸音或失声现象。
混合型构音障碍:上述症状混合出现。
就医
就医科室
神经内科
当出现发音困难、发音不清等情况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神经外科
如存在脑外伤、颅内占位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构音障碍,需就诊神经外科。
耳鼻喉科、口腔科
如有咽喉部外伤肿瘤唇腭裂等疾病,需就诊耳鼻喉科、口腔科等。
康复科
患者病因明确,病情稳定后要及时开展康复治疗,治疗过程主要在康复科进行。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者与医生沟通存在困难,就医需要通过书写或由家属陪同。
尽量记录出现过的表现及特点,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说话断断续续、短促、不完整?
是否有发音困难、发音不清?
是否有发声、音调及语速的异常?
是否有完全不能发音?
病史清单
是否有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脑部占位性疾病?
是否患有颅内感染、炎症、神经系统变性病、代谢或中毒性脑病
是否有颅神经或周围神经病病变?
是否有全身或咽喉部肌肉、结构病变?
既往接受过哪些治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糖、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风湿免疫指标、肿瘤标志物、感染等。
仪器检查:①鼻流量计检查;②喉空气动力学检查;③纤维喉镜、电子喉镜检查;④电声门图检查;⑤肌电图检查;⑥电脑嗓音分析系统。
影像学检查:颅脑CT、颅脑MRI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脑血管病预防用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脑部占位性疾病。
患有颅内感染、炎症、神经系统变性病、代谢或中毒性脑病
有颅神经或周围神经病病变。
有全身或咽喉部肌肉、结构病变。
临床表现
症状
可表现为发音困难、发音不清,发声、音调及语速的异常,严重者完全失去口语表达或发音功能。
查体
医生常进行吞咽反射、掌颌反射、口咽部外观和运动情况的检查。
咽反射:用压舌板压迫咽喉后壁时,是否出现明显的恶心感觉和干呕。
掌颌反射:用钝针轻划或用针刺手掌大鱼际部皮肤,是否引起同侧下颌部肌肉收缩。
口咽部临床检查:听患者说话时的声音特征,观察患者的面部,如唇、舌、下颌、上腭、咽喉部在安静及说话时的运动情况、呼吸状态,让患者做各种口咽部动作、发音以确定有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
检查目的:了解全身状态,如是否有感染、炎症、中毒、代谢异常、自身免疫疾病等。
常见项目:包括血常规、血糖、血脂、免疫指标、抗体、肿瘤标志物检查等。
注意事项:需要空腹、诊疗过程中可能需要多次复查。
头颅磁共振(MRI)检查
检查目的:发现脑结构异常或病变,有助于明确病因、确定病灶部位和性质。
常见结果:可发现颅内出血、占位、梗死、水肿、变性等不同病变。
注意事项:有假牙、体内有金属植入者,如心脏支架等,需告知医生,由医生决定是否能行MRI检查。
构音障碍检查
检查目的:对构音障碍的类型、严重程度进行定性、定量诊断,制定康复计划,进行疗效评价。
量表检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构音障碍检查法、改良的Frenchay构音障碍评价法等。
仪器检查:鼻流量计检查、喉空气动力学检查、纤维喉镜、电子喉镜检查、电声门图检查、肌电图检查、电脑嗓音分析系统等。
常见结果
口咽部肌肉运动异常,包括速度、节律、范围等等。
说话的音调、音量异常,有气息声、粗糙声、鼻音化、说话震颤,会话的清晰度、可理解性差等。
伴有吞咽困难、流涎增多,呼吸不顺畅等表现。
注意事项:全身状态不佳、病情进展期、意识障碍、无法配合检查者应暂缓评估。
鉴别诊断
失语症
相似点:都有言语表达不清的表现。
不同点:失语症主要表现为说不出、听不懂、词不达意、不认识文字、无法书写等。构音障碍仅累及“说”的功能。
失声症
相似点:有不能发音的临床表现。
不同点:失声症是由双侧声带麻痹引起完全性失声症,只能耳语而无语音,在吸气时声带不能分开而可能发生吸气性喘鸣,通过喉镜检查可鉴别诊断。
缄默症
相似点:都可有不说话的现象。
不同点:缄默症属于一种精神情绪异常,但说话的语音功能并无异常,构音相关的神经影像学、肌肉检查无异常。
治疗
治疗目的:积极治疗原发病,提高、代偿构音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康复治疗为主,配合药物、手术、无创神经干预技术等方法。
康复治疗
针对构音功能的训练
通常包括放松训练、呼吸训练、构音运动训练、语音训练等多种训练方法。
治疗一般按呼吸、共鸣、发声、构音以及音韵的线索进行逐步改善。
松弛训练
主要适用于痉挛型构音障碍的患者。
通过放松肩部、颈部肌肉降低发音肌肉的紧张性。
呼吸训练
调整呼吸有助于提高气息、音量和节奏等。
可在仰卧位、坐位、站立位等不同体位进行平静呼吸。
下颌、舌、唇训练
可用手轻拍患者下颌、颞颌关节处,诱发闭口动作、防止下颌前伸。
训练张嘴、闭嘴、噘嘴、抿嘴等唇部动作。
训练舌的前伸、后缩、上举和侧方运动及舌肌力量等。
语音训练
通过镜子、照片、口形图等方法,告诉患者舌、唇、齿的正确位置、气流的方向、大小,纠正口面部错误动作。
模仿治疗师发音,包括单个元音、辅音,组合声母、韵母、四声,熟练掌握以后逐渐过渡到单字、单词和句子。
语速训练
利用节拍器控制口语速度,由慢开始逐渐变快,同时需保证发音清晰度。
音辨别训练
通过听他人说话或播放录音,让患者分辨出错音,提高对错误发音的敏感性。
可以采取小组训练形式,由患者说一段话,让其他患者评议,最后由治疗师纠正。
克服鼻音化的训练
可通过吹蜡烛、吹喇叭、吹哨子等方法引导患者控制口腔气流。
颚肌训练:包括让患者用两手用力推或撑桌面,同时发“啊”音,以促进腭肌收缩和上抬;发“卡”音,也可用来加强软腭肌力促进腭咽闭合。
韵律训练
可让患者在乐器伴奏下进行音调、音量、节奏的变化练习。
音节折指法训练
适用于痉挛性、运动失调性、迟缓性构音障碍。
让患者每发一个音,屈曲一个手指,音速与屈指的速度一致,使患者改善说话方式,达到自主地控制说话,提高说话清晰度。
非语言交流方式
经过系统训练后构音障碍仍不能有效改善或交流时,应考虑利用手语、绘画、交流板或交流手册等非言语交流方式进行代偿。
也可选用电子设备,如电子发音器、电脑文字朗读器、环境控制系统等。
训练注意事项
治疗环境尽可能安静,避免噪音,以免干扰患者的情绪,加重紧张,分散注意力。
训练过程中需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以便于家属在院外协助患者完成治疗任务并记录任务的完成情况,保证治疗的延续性。
病因治疗
根据构音障碍发生原因,需积极进行病因治疗,以下仅以部分类型举例。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常使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恢复期常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等药物,使用高压氧等方法。
帕金森病患者:常使用左旋多巴、普拉克索等药物治疗,还可以使用脑深部电刺激治疗。
多发性硬化患者:常使用甲泼尼龙、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等治疗方法。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可使用D-青霉胺、三乙基四胺、二巯丁二酸钠等药物祛铜治疗。
其他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腭裂、唇腭裂、面裂、巨舌症等器质性构音障碍患者,可根据病变种类、程度进行手术治疗。
无创神经调控技术:对脑损伤导致的构音障碍,可使用重复经颅刺激(r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等方法,促进神经功能改善。但不适合颅内有金属物、大面积颅骨缺损、癫痫患者。
电刺激治疗:大部分口咽部肌肉同时参与吞咽运动,因此可使用吞咽功能电刺激器辅助治疗。
预后
治愈情况
因脑部病变而出现构音障碍的患者,大部分在发病后6个月内功能改善最为明显,6~12个月则较少有改善,超过1年则难以改善。
器质性构音障碍患者如原发病未进行有效治疗,难以改善。
功能性构音障碍患者如及时诊治,预后相对较好。
预后因素
影响构音障碍预后的因素有很多,以下因素对恢复不利:
高龄。
脑部病灶或累及范围大。
伴有抑郁、精神疾患、认知减退、不能配合治疗或有酗酒、药物或其他物质滥用情况。
急性期治疗不及时或效果欠佳,病情持续进展,未规范进行康复治疗。
危害性
构音障碍可降低患者的言语和社会交流能力,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就业、参与社会活动,加重家庭和社会负担。
构音障碍治疗周期长、见效慢,患者容易产生焦虑、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方面需根据原发病因进行调整,注意均衡营养。
构音障碍常见于脑卒中患者,需注意低盐、低脂饮食。
构音障碍患者多合并吞咽问题,应以糊状或黏稠状食物为主,必要时通过鼻饲管进食。
生活管理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不抽烟、不饮酒。
营造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避免让患者受到过度刺激,如噪声、人多声杂等。
可使用手势、书写、电脑文字朗读器等方式辅助交流。
心理支持
日常保持乐观情绪,家人多关心患者,增加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
患者自身尽量减少焦虑情绪,保持稳定、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疾病的恢复有所帮助。
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从业人员的帮助。
病情监测
关注并记录构音功能变化,如说话流利程度、清晰度、音量等方面。
控制好基础病,如脑血管病患者注意监测血压、血糖、体重等指标。
随诊复查
随诊时间:通常建议1~2个月复查一次,病情稳定后3~6个月复查一次。
复查项目:头颅磁共振、构音器官功能检查等。
预防
构音障碍主要通过避免、控制原发病进行预防,平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低盐低脂饮食,营养均衡,保证蔬菜、水果的摄入。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避免剧烈的运动。
管理好血压、血糖、血脂等,戒烟、戒酒。
避免脑外伤、中毒、感染等疾病发生。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