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纤维化症
概述
骨髓造血组织被纤维组织替代的骨髓增生性疾病
可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乏力、体重减轻、腹胀等;严重者有骨痛、发热等
原发性病因不明,继发性一般由接触化学溶剂、电离辐射及肿瘤等疾病引起
原发性除造血干细胞移植外尚无确切的治愈方案;继发性则主要治疗病因
定义
骨髓纤维化是骨髓造血组织中的胶原由于各种原因大量增生,形成大量纤维组织,并替代原有骨髓造血组织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骨髓纤维化严重影响造血功能。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属于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一种。
流行病学
患病率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患病率估计为(0.3~1.5)/10万,继发性较原发性多见。
性别分布
男性罹患骨髓纤维化症的概率略高于女性,但总体无差异。
年龄分布
骨髓纤维化症多见于50~70岁的中老年人群。
分型
骨髓纤维化症按照致病因素是否明确,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导致的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
继发性骨髓纤维化:大部分致病原因明确,如接触化学溶剂电离辐射或肿瘤等。
病因
致病原因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
可能与基因突变影响细胞传导通路有关。
继发性骨髓纤维化
临床研究发现,继发骨髓纤维化可能与长期接触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有关。
电离辐射也可导致骨髓纤维化症。
可能与感染尤其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有关。
白血病等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和其他恶性肿瘤骨转移等也可导致骨髓纤维化症。
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也与骨髓纤维化症密不可分。
甲状旁腺功能异常,及维生素D代谢紊乱等代谢疾病也可能导致骨髓纤维化症。
发病机制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50%~60%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有JAK2V617F基因突变,3%~5%患者有MPL基因突变,15%~25%患者有CALR基因突变,进而导致JAK-STAT信号传导通路失调。
纤维组织增生与异型巨核细胞的出现和从巨核细胞α颗粒中释放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增多有关(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他细胞因子)。
推断细胞因子的异常产生与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相关体质性症状和恶病质有因果关系。
继发性骨髓纤维化
部分致病因素引起继发性骨髓纤维化的机制尚不清楚。
继发性骨髓纤维化的致病因素常较为明确,有原发病的病理变化。
症状
骨髓纤维化症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患者并无明显的自觉症状。
随病程发展,可出现巨脾和贫血引起的相关症状。
典型症状
巨脾:一般为压迫周围脏器引起的症状,如引起左上腹疼痛等。但脾被触及时一般无疼痛感。
贫血:轻度贫血无明显表现,仅活动后引起头晕、乏力、呼吸加快加深,并有心率加快、心悸;重度贫血时,即使平静状态也可能有气短、头晕等。
伴随症状
代谢异常:发热,一般为低热;心悸;排汗增多。
骨痛:部分骨髓纤维化症患者有骨骼疼痛的表现。
食欲下降:为脾压迫胃部所引起。
疲乏、虚弱和体重下降。
并发症
骨髓纤维化症的并发症为肝硬化。
由于肝血窦周围血管阻塞及肝窦髓外造血引起门静脉血流量增加所致,因肝静脉或门静脉内血栓形成可导致门静脉高压或Budd-Chiari综合征,可并发肝硬化,具体症状如下:
乏力、消瘦。
食欲减退。
双下肢水肿。
腹腔、胸腔积液
腹胀、腹痛。
全身皮肤发黄(黄疸),面部皮肤黝黑发暗。
齿龈、鼻腔出血。皮肤瘀点、瘀斑
女性出现月经失调、不孕甚至闭经;男性可出现乳腺发育等。
腹壁静脉曲张(水蛇头)。
就医
需要就医的情况
如果长时间出现下列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以防延误病情。
疲乏、无力。
心悸,即自觉心慌。
脾大、腹部不适。
食欲下降。
骨骼疼痛。
排汗增多。
发热,尤其是低热。
建议就诊科室
建议前往血液科就诊。
就诊准备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就医前需要通过医院的官网、官方App、114等正规渠道挂号,准备好社保卡(医保卡)等就诊资料,携带之前的就医资料,异地就医的患者还要办理备案手续。
医生可能会问哪些问题
有哪些不适?是否有疲乏无力、心悸、腹部不适、排汗增多等?
以上症状出现多久了?中途有无缓解?
近期食欲较既往如何?
近期体重有什么变化吗?
规律测过体温吗?如有,是否有异常?
粪便的性状较平常有何改变吗?
从事什么工作?是否接触过化学溶剂、物理射线等?
既往有哪些病史?是否患过结核病、恶性肿瘤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是否治疗过?
既往是否饮酒?如有,每天饮用的量和饮酒的年限各是多少?
本次不适后是否做过相关检查?
本次不适后是否做过相关治疗?怎么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既往是否有药物和食物过敏史?
你可以咨询医生的问题
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是什么?
需要做什么检查吗?
需要治疗吗?有哪些治疗方法?各种治疗方法有什么差异?
治疗全程大概需要花费多少钱?
可以治愈吗?需要多久?
不治疗的话可以自愈吗?
日常生活需要注意些什么?
会遗留后遗症吗?
诊断
疾病诊断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诊断应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2016修订的相关标准:包括纤维化前/早期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和明显纤维化期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纤维化前/早期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诊断标准(WHO2016)
确诊需要满足3项主要标准,以及至少1项次要标准。
主要标准
有巨核细胞增生和异形巨核细胞,无明显网状纤维增多(≤MF-1),骨髓增生程度年龄调整后呈增高,粒系细胞增殖而红系细胞常减少。
不能满足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髓性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阴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无粒系和红系病态造血)或其他髓系肿瘤的WHO诊断标准。
有JAK2、CALR或MPL基因突变,或无这些突变但有其他克隆性标志,或无继发性骨髓纤维化证据。
次要标准
非合并疾病导致的贫血。
白细胞计数≥11×109/L。
可触及肿大的脾。
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增高。
明显纤维化期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诊断标准(WHO2016)
确诊需要满足3项主要标准,以及至少1项次要标准。
主要标准
巨核细胞增生和异形巨核细胞,常伴有网状纤维或胶原纤维(MF-2或MF-3)。
不能满足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髓性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阴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无粒系和红系病态造血)或其他髓系肿瘤的WHO诊断标准。
有JAK2、CALR或MPL基因突变,或无这些突变但有其他克隆性标志,或无继发性骨髓纤维化证据。
次要标准
非合并疾病导致的贫血。
白细胞计数≥11×109/L。
脾大,可触及。
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增高。
外周血中出现幼粒、幼红细胞。
病史
职业暴露史:经常接触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长期大剂量接触电离辐射。
有结核病史。
有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白血病)病史,和(或)其他脏器恶性肿瘤骨转移病史。
甲状旁腺疾病病史,如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或亢进症。
临床表现
症状
出现疲乏、心悸、腹痛、食欲下降、骨骼疼痛、排汗增多及低热等症状。
体征
脾大:90%的骨髓纤维化症可出现脾大。正常情况下脾在肋缘下基本无法触及,如果医生能够触及,则说明有脾大存在。
肝大:50%~80%的骨髓纤维化症可出现肝大。医生可通过触诊触摸肝脏的边缘,以及叩诊了解肝脏的浊音界等,判断是否出现肝大。
实验室检查
骨髓穿刺检查
骨髓涂片检查:骨髓纤维化症可能出现特征性“干抽”的表现。骨髓干抽是指非医源性因素引起的骨髓液无法被抽出的现象。
骨髓病理学检查:为诊断骨髓纤维化症准确性最高的检查之一。可借助嗜银染色和三色染色清楚地判断网状纤维、胶原纤维程度,从而判断是否罹患本病。
外周血涂片检查
外周血涂片可通过观察血细胞的形态变化,从而判断疾病的状况。
红细胞:骨髓纤维化症可影响骨髓造血,因而,外周血涂片中可看到大小不等的红细胞,还会观察到畸形、泪滴状及靶形等异常红细胞。
血小板:受骨髓造血异常影响,外周血涂片可发现畸形的血小板。
白细胞:外周血涂片中可见原始粒细胞。
血液生化检查
骨髓纤维化症患者血液生化检查中会出现多种异常,如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等指标会异常升高。
血液生化检查前需要遵医嘱禁食、禁水。如有需要服用的药物请提前告知医生。
对于结果的解读,应由临床专业医师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判断。
染色体检查
约有半数以上的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患者会出现造血细胞染色体的异常。因此,造血细胞染色体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基因检测
50%~60%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有JAK2V617F基因突变,3%~5%患者有MPL基因突变,15%~25%患者有CALR基因突变。因此,基因检测是诊断本病的必要检查之一。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上发现肝大、脾大,无法解释的神经系统体征或其他不能解释的体征应考虑髓系肿瘤。
磁共振成像:不能区分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和继发性骨髓纤维化,可检测出骨硬化和脊柱改变(“三明治”脊椎),对诊断本病有一定价值。
鉴别诊断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相同点:都可出现脾大,有头晕、乏力、心悸等贫血症状,伴有骨痛、发热等症状。
不同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象以粒细胞增生为主,而骨髓纤维化症则以纤维化为主;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见费城染色体。可通过骨髓穿刺及染色体检查鉴别。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相同点:都属于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亚型,都可出现血细胞增多及脾大等。
不同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外周红细胞增多,会出现栓塞的症状,骨髓以全髓增生为主。而以上特点骨髓纤维化症则不具备。可借助骨髓穿刺及骨髓病理鉴别。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相同点:都属于骨髓增殖性肿瘤,都可表现为血小板增多或伴有脾大。
不同点: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骨髓病理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网状纤维增多,并伴有巨核细胞的形态及分布异常,而大多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患者骨髓病理无明显的纤维组织增生,可借助骨髓病理予以鉴别。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相同点:有血细胞减少的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都可出现贫血及出血等症状。
不同点:与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不同的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常为全血细胞减少,异形和破碎红细胞较少见,骨髓常显示明显三系发育异常,胶原纤维形成十分少见,而且常无肝大和脾大。
治疗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除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尚无确切的可治愈方案,可应用JAK抑制剂和对症治疗;继发性则是主要是治疗原发疾病。
一般治疗
纠正贫血:贫血严重时可以进行成分输血治疗,如输注红细胞等。
治疗期间戒烟戒酒。
避免暴饮暴食,饮食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及各类微量元素的食物。
避免熬夜,保证睡眠时间及质量。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治疗贫血的药物
常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雄激素(司坦唑醇或达那唑)、沙利度胺及促红细胞生成素。
雄激素可加速骨髓制造红细胞的速度,从而缓解贫血症状;而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促进血红素生成过程中的关键酶——ALA合成酶的合成,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具体使用何种药物应遵医嘱,不可自行购买使用。
治疗脾大的药物
芦可替尼可用于脾大的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的一线治疗。
羟基脲:缩脾的有效率约为40%。羟基脲治疗无效的患者可用其他骨髓抑制剂替换。具体使用何种疗法应遵医嘱。
体质性症状的治疗
当前推断细胞因子的异常产生与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相关体质性症状和恶病质有因果关系。芦可替尼可显著改善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体质性症状。
药物的具体使用应遵医嘱。
手术治疗
目的:手术的目的在于切除肿大的脾,缓解药物治疗无效的相关压迫症状。
适应证:脾是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常见的髓外造血组织,因此,本病一般并不建议切除脾。但一旦出现下列适应证,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有症状的门脉高压(如静脉曲张出血、腹水)。
药物难治的显著脾大伴有疼痛或合并严重恶病质。
依赖输血的贫血。
危害: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脾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死亡率为5%~1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约为50%。并发症包括手术部位出血、血栓形成膈下脓肿、肝脏加速肿大、血小板计数极度增高和伴原始细胞过多的白细胞增多。
具体是否适合此项治疗还需医生判断。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有望治愈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唯一方法,但有相当高的治疗相关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指将正常的造血干细胞通过静脉输注到患者体内,从而使患者正常的造血及免疫功能得以重建。
具体是否适合此项治疗还需医生判断。
预后
治愈情况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很难被治愈,但通过治疗可改善症状。
继发性骨髓纤维化症在原发疾病得到控制后,可有改善,但仍很难被治愈。
危害性
骨髓纤维化症不仅会影响正常生活,还会有并发症,甚至影响正常预期寿命。
影响正常生活
骨髓纤维化症会引起腹部疼痛,影响进食。
骨髓纤维化症会引起头晕、乏力、呼吸加快加深,并有心率加快、心悸等贫血症状,会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引起并发症
骨髓纤维化症可引起门脉高压症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影响预期寿命
随病程进展,骨髓纤维化症因造血功能出现严重障碍,导致不能合成身体所需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导致出现严重的贫血、感染和出血,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骨髓纤维化症并发症门脉高压,也可因消化道出血而影响健康。
日常
日常生活
骨髓纤维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避免感染,同时注意生活方式调节。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空气质量较好时可以开窗通风。
开窗通风时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避免到商场、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场所。
出门时可佩戴口罩。
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合理饮食,不要过饥或过饱。
保持情绪舒畅。
遵医嘱定期复诊。
在治疗期间,如果症状没有缓解,甚至有所加重,或者出现了新的症状,都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预防
避免接触苯、四氯化碳等化学溶剂。
避免电离辐射,做好职业防护,穿好铅衣、戴铅帽等。
避免病原体感染,可通过适当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结核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旁腺疾病、白血病及骨转移瘤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