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抽搐
概述
指新生儿全身或局部成群骨骼肌非自主的抽动或强烈收缩
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肌群突然发生阵挛或强直性收缩等,伴或不伴意识障碍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代谢紊乱、中枢感染或全身感染、颅脑创伤等原因可引起
导致新生儿抽搐的病因很多,需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定义
新生儿抽搐是出生后28天内的婴儿,突然发生的暂时性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成群骨骼肌非自主的抽动或强烈收缩,伴或不伴异常脑电图活动。
当肌群收缩表现为强直性(肌肉持续性的收缩)和阵挛性(重复阵发抽动)时,则被称为惊厥。
惊厥和常说的癫痫有相同也有不相同点,癫痫大发作与惊厥的概念相同,而癫痫小发作则不被称为惊厥。
发生机制
新生儿抽搐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多认为是由于运动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所致。
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一个较弱的刺激也能在大脑引起强烈的兴奋与扩散,导致神经细胞突然异常放电,引起抽搐症状。
类型
由于病因不同,新生儿抽搐的临床表现形式也不一样,通常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限性两种。
全身性抽搐主要表现为全身骨骼肌痉挛。
局限性抽搐以身体某一局部连续性肌肉收缩为主要表现。
表现
新生儿抽搐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突然发生不自主收缩,伴或不伴意识障碍
症状特征
累及肌群
全身性抽搐以全身骨骼肌痉挛为特点,多伴有吸吮无力、嗜睡、对外界刺激反应降低等意识障碍。
局部性抽搐以面部(特别是眼睑、口唇)和拇指抽搐最为突出,新生儿双眼球常有凝视、发直、上翻或瞳孔扩大等表现,同时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新生儿抽搐症状多不明显,四肢抽搐可能仅表现为上肢划船样、下肢踏步样动作。
抽搐如影响咽喉肌、呼吸肌时,可以出现口吐白沫、喉头痰响、呼吸暂停、皮肤青紫等表现。
发作时间
新生儿抽搐发作每次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大多在5分钟以内。
新生儿抽搐发作后可表现为肌肉软弱无力、嗜睡等。
若新生儿1次惊厥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反复多次发作持续>30分钟,且发作间期意识不恢复至发作前的基线状态,称为惊厥持续状态。
伴随症状
伴意识障碍:伴有易激惹、嗜睡、昏迷、肌张力和原始反射异常等情况,可能为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代谢异常时则无此类神经系统症状。
伴前囟隆起:多提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
伴发热:多见于感染性疾病,如化脓性脑膜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新生儿肺炎等。
伴面色苍白、肌张力减弱、反应低下:如为小于胎龄儿或早产儿,应考虑低血糖。
原因
新生儿出生后3天内出现抽搐症状,原因主要为缺氧缺血性脑病、产伤、颅内出血、低血糖等。
出生后4~7天出现抽搐症状,常见的病因有低钙血症低镁血症、胆红素脑病、化脓性脑膜炎和颅脑畸形等。
疾病因素
非感染性疾病
颅内疾病
如颅脑创伤(如产伤、手术)、颅内出血、颅内肿瘤、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等。
颅外疾病
中毒:如阿托品、有机磷中毒等。
其他:如低血糖、低钙血症、低镁血症、胆红素脑病、维生素B6缺乏症、半乳糖血症等。
感染性疾病
以下原因常诱发新生儿发热,可能引起新生儿抽搐症状。
颅内感染性疾病
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脑膜炎(如化脓性脑膜炎)、脑炎(如病毒性脑炎)等。
颅外感染性疾病
呼吸系统感染: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新生儿肺炎等。
消化系统感染:各种细菌性、病毒性胃肠炎
泌尿系统感染: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
感染中毒性脑病:大多并发于脓毒症重症肺炎、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等严重细菌性感染疾病。
非疾病因素
疫苗接种
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后可能引起发热,进而导致惊厥,但家长不必因此禁忌接种疫苗,否则新生儿可能面临更大风险。
就医
就医指征
新生儿抽搐是儿科急症,如出现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突然发生不自主收缩、吸吮无力、嗜睡、对外界刺激反应降低等症状,需要紧急就医,控制抽搐的同时积极找出病因。
就诊科室
新生儿抽搐建议立刻去儿科急诊就诊治疗。
即使新生儿抽搐症状短暂,停止后无不适症状,也建议及时于新生儿科或小儿内科就诊。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孩子什么时候出现抽搐的?出现过几次?每次持续多长时间?
孩子有没有发热?最高体温是多少?
是全身还是局部的肌肉抽搐?
抽搐的时候有没有伴随其他症状,如面色苍白、肌张力减弱、反应低下、呼吸暂停等?
以前发生过类似症状吗?什么原因导致的?
病史清单
孩子最近有没有得过感冒、肺炎等感染性疾病?
孩子家属中是否有人也患有或者曾经患有热性惊厥、癫痫等疾病?
孩子有没有癫痫、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低血糖、低钙血症等病史?
母亲妊娠期状况如何?孩子出生时有无产伤、窒息等情况?
孩子是否有头颅手术史?
孩子有没有服用药物(如阿托品)或有毒物质(有机磷农药)?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新生儿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要进行辅助检查,以及如有必要应补充哪些检查。
身体检查
主要包括新生儿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血压、脉搏),除全面系统的体检外,重点进行神经系统查体。
视诊:观察双眼对光反射,有无瞳孔散大;观察眼底,有无视乳头水肿、视网膜浅表出血;观察前囟有无隆起;观察新生儿原始反射是否正常等。
触诊:检查有无颈项强直,评估四肢肌力情况等。
听诊:听诊心率、心律、心音、心脏杂音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有助于判断新生儿是否存在感染,以及初步判断感染类型。
细菌感染者一般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
病毒感染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略升高,淋巴细胞计数升高。
尿常规
除外泌尿系统疾病引起抽搐的可能。
检查结果大多正常,合并尿路感染者尿中可有白细胞、红细胞。
便常规
如发现多量中性粒细胞和成团脓细胞或吞噬细胞时,则支持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的诊断。
血生化检查
测定血糖、血钙、血镁、血钠等指标,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及低血糖。
血糖、血钙、血镁、血钠等指标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可除外电解质紊乱及低血糖引起的惊厥发作。
脑脊液检查
如病因不明,特别是伴有发热及神经系统体征或怀疑颅内感染时,应争取做脑脊液检查,可用于排除颅内感染。
影像学检查
疑有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时,常采取颅脑超声、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如果怀疑存在动脉缺血性脑卒中血管畸形,除了常规MRI检查外,磁共振(MR)血管造影可以评估有无静脉窦血栓形成。
脑电图检查
视频脑电图(VEEG)是新生儿惊厥诊断的金标准,但并非所有医院均可以每周7天,每天24小时进行VEEG监测和解读,因此并不能满足惊厥患儿临床管理的需要。
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是简单化的床旁脑电监测工具,操作方便、不需要专业人员解读,可以长时程监测,为新生儿惊厥筛查的较好工具。
缓解与治疗
对于严重抽搐的新生儿应先进行紧急治疗,以保证机体平稳状态,在明确诊断,找到病因后,再针对原发疾病进行积极治疗。通常新生儿在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后,抽搐情况可逐渐好转,甚至消失。
缓解措施
新生儿抽搐是儿科危急重症,一旦发生需要立即去医院处理,不建议在家处理。
在去医院路上,建议将患儿侧卧位,以免呕吐时发生误吸引起窒息,不要用手指或其他物品置于口中之间以免加重刺激或损伤口腔。
避免强烈摇晃新生儿或对其大声喊叫,有可能加重症状。
若新生儿发热不严重(腋温<38.5°C),或无明显不适,可以采取温毛巾外敷额头、减少穿着的衣物、退热贴等物理方法降温。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新生儿,应开放气道,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具有气管插管指征者给予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如有颅压高表现,可及时应用小剂量甘露醇静脉推注,必要时加用呋塞米,争取2至3天内使新生儿颅压明显下降。同时注意保持酸碱、电解质平衡。
根据新生儿抽搐的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及病因,可适当采用抗惊厥药物治疗(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等)。
并不是所有新生儿抽搐都需要抗惊厥药物治疗,如由一过性且可逆的电解质或葡萄糖异常导致短暂的新生儿抽搐,不需要立即进行抗惊厥药物治疗。
对因治疗
针对不同疾病原因,医生给予的治疗方案会有很大差异,以以下疾病为例。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主要采取支持疗法、应用抗惊厥药物、亚低温治疗等治疗措施。
新生儿期后待病情稳定,应尽早行智力和体能的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脑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
低血糖
目前临床尚未明确引起脑损伤的低血糖阈值,因此不管新生儿有无症状,低血糖者均应及时治疗。
绝大多数低血糖患儿应用10%葡萄糖溶液后血糖会逐渐恢复,治疗过程中要防止高血糖的发生,同时也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新生儿颅内出血
可选择使用维生素K1血凝酶等止血药,酌情使用新鲜冰冻血浆。
对于脑积水急剧加重而危及生命时,可先行脑室外引流术或储液囊置入术来降颅压挽救生命。
感染性疾病
存在细菌感染者,可根据致病菌的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遵医嘱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常用抗菌药物为青霉素类(如青霉素钠)、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克肟)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