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概述
一种肌肉组织损伤及溶解的疾病
常因剧烈运动、高热、药物、毒物等引起
表现为肌肉痛、无力、尿色加深
去除病因后行补充液体、血液透析或滤过治疗
定义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是指影响横纹肌细胞膜、膜通道及其能量供应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横纹肌细胞膜完整性被改变,细胞内容物(如肌红蛋白肌酸激酶等)释放入细胞外液和血液循环,多伴有急性肾衰竭和代谢紊乱。
人体的肌肉共分为三类。即形成内脏壁的肌肉,为平滑肌;负责人体各种运动的骨骼肌;构成心脏的心肌。骨骼肌和心肌这两类肌肉在显微镜下观察,肌纤维呈现明暗相间的横纹,因此被称为横纹肌。
流行病学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多为散发,尚无权威、全面的流行病学资料。
分型
本病暂无分型。
病因
导致本病的常见原因有肌肉挤压、剧烈运动、高热、中暑、药物、毒物、感染等。
致病原因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病因十分复杂,常见的原因如下。
物理因素
任何原因导致的肌肉损伤或过度活动,都可能引起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肌肉挤压伤
多见于地震、战争、交通事故等情况中。
一氧化碳中毒、酒精中毒、脑血管意外等所致的昏睡及肢体长期受压。
其他外伤等原因引起的各种肌肉创伤,如自虐或被虐、严刑拷打、电击伤。
剧烈运动,特别是平时不运动的人突然运动或在高温、高湿环境和高海拔地区的剧烈运动,如马拉松赛跑、武装越野、登山、青蛙跳等。
极端体温,例如高热、中暑。
非物理因素
药物
镇静催眠类药物,如奋乃静氯丙嗪、苯二氮䓬类。
他汀类和贝特类降脂药。
成瘾性药物,如可卡因、美沙酮等。
其他药物,如利尿药、抗感染药、免疫抑制药等。
毒物:有机磷农药、重金属、昆虫毒液及蛇毒等。
感染:病毒和细菌感染,常见的有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肺炎球菌、嗜肺军团菌感染。
自身免疫病: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等自身免疫病,包括皮肌炎重叠系统性硬皮病、皮肌炎继发干燥综合征
内分泌紊乱或代谢异常: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甲状腺危象嗜铬细胞瘤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电解质异常:存在电解质丢失的疾病,导致代谢紊乱,如低钾血症低磷血症低钠血症低钙血症
遗传代谢性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如遗传性糖代谢紊乱、肌肉磷酸化酶缺乏症、先天性磷酸果糖激酶缺乏症等。
缺血:肌肉血管堵塞或灌注不良,如血栓或血管痉挛、休克状态。
发病机制
不同原因所致的横纹肌溶解,发病机制不同。
挤压、创伤、剧烈运动或肌肉活动过度、电击,主要直接损伤肌肉细胞膜。
血管闭塞、受压、休克、高热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肌细胞缺血缺氧,主要是肌细胞ATP耗竭,进而影响钠钾离子的交换。
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电解质紊乱,也会影响酶的功能。
症状
典型症状是小腿及腰部肌肉的疼痛、无力、浓茶色尿,同时伴有发热、恶心、呕吐、心跳过速等全身症状。疾病严重时还会出血少尿、水肿、意识丧失。
主要症状
横纹肌溶解典型的“三联征”为肌痛肌无力和深色尿,具体如下。
肌肉疼痛、压痛、肿胀。最常受累的肌肉群是小腿和腰部肌肉,可出现疼痛、肿胀。
肌无力、全身乏力,约半数的患者无肌肉疼痛或肌无力。
茶色尿或酱油色尿。
次要症状
重症患者可有发热、全身不适、心跳过速、恶心、呕吐和腹痛等表现。
并发症
急性肾衰竭: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导致肾血管收缩血流减少,肌红蛋白直接堵塞肾小管,肌红蛋白直接的细胞毒性,引发急性肾衰竭。可引起严重电解质异常和酸碱失衡。表现为尿液急剧减少、水肿、血压升高等。情况严重者可出现意识不清或休克,可能危及生命。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表现为皮肤、黏膜、伤口等多部位出血,呼吸困难,发绀,休克等。
就医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
100451
横纹肌溶解症风险自测
一般就诊于肾内科、急诊科。患者在就医前不要剧烈活动。
就医科室
肾内科
出现茶色或酱油色尿时,特别是伴有肌肉疼痛、全身乏力症状时,建议立即就医。
急诊科
出现意识改变、休克等病情较重,甚至危及生命的情况,建议立即拨打“120”或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建议穿宽松的衣服,方便更好地完成检查。
就医前不要剧烈活动,以免影响判断,或加重病情。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肌肉疼痛吗?都发生在什么部位?
是否感觉手臂和腿部难以活动,或肌肉无力?
尿液颜色有改变吗?有茶色或酱油色尿吗?
是否有发热、心跳加快、恶心、呕吐等症状?
这些症状持续多久了?
病史清单
之前有过大量运动吗?
有过持续受挤压的情况吗?
是否有大量饮酒?
近期使用过哪些药物?
是否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生化、血常规、尿常规
其他:心电图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镇静催眠药:奋乃静、地西泮
成瘾性药物:可卡因、美沙酮
降脂药:阿托伐他汀、吉非贝齐
抗生素:红霉素、克拉霉素
诊断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
100451
横纹肌溶解症风险自测
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症状、病史结合实验室检查可诊断。生化检查可发现血清肌酸激酶升高,尿液检查显示尿肌红蛋白升高,这些实验室结果可辅助诊断疾病。
病史
有典型病史(包括可疑病因、肌肉表现及尿色改变)可高度怀疑。
临床表现
出现肌肉痛、肌无力、酱油色或茶色尿、少尿,呕吐、意识不清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生化检查示血清肌酶谱(肌酸激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等)升高。肌红蛋白升高。
肌酐、尿素氮、尿酸水平升高。急性期可见高钾血症低钙血症代谢性酸中毒
血小板减少等血液系统异常。
尿液检查
尿量减少,尿液呈酱油样或茶色。
尿常规特点为肌红蛋白尿,表现为尿潜血阳性,但尿沉渣镜检无红细胞或少量红细胞、颗粒管型,常有尿蛋白阳性。
影像学检查
MRI检查,可见受累肌肉肿胀。
其他
肌肉检查
肌电图显示受累部位肌源性肌肉损伤。
心电图
检查重点为高钾血症对心肌的损害。
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其他导致肌无力的疾病鉴别。
皮肌炎
相同点:肌肉疼痛、血清肌酸激酶升高。
不同点:皮肌炎皮肤异常明显,可有眶周红斑及指关节、肘关节伸侧Corron疹等。
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相同点:胸痛、血清肌酸激酶增高。
不同点: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血清肌钙蛋白升高更明显,心电图有动态改变。病史、心电图、CK同工酶分析、血和尿肌红蛋白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
肌筋膜炎
相同点:肌肉疼痛。
不同点:肌筋膜炎无尿色改变,并发症少。
治疗
主要治疗方法有去除病因、补充液体、血液透析或滤过治疗。大量补液、利尿脱水用于维持机体稳定。血液透析或滤过治疗可防止肾功能恶化。必要时还会使用手术治疗来减轻筋膜压力。
病因治疗
病因治疗的主要目的为保护肾脏功能。
去除病因治疗
去除横纹肌溶解的诱因;避免加重横纹肌溶解的危险因素。
受挤压者解除肌肉挤压。
高热者及时降温。
因药物所致者可停用可疑药物。
积极治疗皮肌炎等。
受到长时间、大面积、严重挤压时,在解除压力前,需要考虑、评估、预防解压后钾离子等细胞内物质突然、大量入血带来的危险。
保护肾功能
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大量补等渗液和碳酸氢钠,注意出入量的监测,避免肺水肿
尽早、尽快补液,开始以等渗盐水为主,液体复苏后给予一定量的低渗葡萄糖盐水,保持足够尿量。
存在肌红蛋白尿者应用适量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促进肌红蛋白和代谢废物排出,保持尿液pH>6.5和血浆pH<7.5。
保障肾脏灌注,预防急性肾小管坏死
血液透析或血液滤过:如果已发生急性肾衰、高钾血症,可能需要肾替代治疗直到肾功能恢复。
对症治疗
处理高钾血症、低钙血症
高钾血症:可用钙拮抗钾对心脏的毒性,利尿及阳离子交换树脂聚磺苯乙烯口服促进钾的排泄,葡萄糖、胰岛素促进细胞外钾转移至细胞内,若无尿应积极透析清除血钾。
低钙血症: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出现低钙的症状时酌情补钙。
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的稳定
积极补液,充分水化,清除有害物质,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保持足够尿量,同时可用适量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促进Mb和代谢废物排出,也可用少量甘露醇利尿并减轻受损肌肉的肿胀。
血液净化治疗
持续性血液滤过,不仅可清除尿素、肌酐等代谢废物和多余的钾离子,还可清除肌红蛋白、炎症因子等有害物质,有助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并发症及合并症治疗
筋膜间室综合征
有创口者应积极彻底清创。
无创口者尽量保守治疗。
舒张压和室内压差<20毫米汞柱(mmHg),经输注甘露醇及高压氧治疗,6小时内无改善者应行筋膜切开术。
筋膜切开应慎重,以防大量渗液、出血、感染。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根据凝血指标和出凝血情况,予以肝素治疗。
失血性休克
立即扩容治疗。
应用血小板、维生素K和新鲜冰冻血浆。
出血量大时及时输血支持。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按MODS的指南和规范给予相应处理,具体如下。
避免感染。
纠正循环功能、心脏功能、呼吸功能、肾功能、胃肠功能、肝功能、血液系统功能、中枢神系统功能的异常情况。
预后
如果不出现并发症,经积极治疗预后较好。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时,死亡率会大幅上升。病因及是否出现并发症是决定患者预后的关键。
治愈情况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预后与发病原因和并发症有关。早期治疗,大多预后效果较好,受损的肾功能也可恢复。
危害性
如患者出现急性肾肾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严重者可能导致死亡。
日常
结束治疗后患者可正常饮食,但要避免酗酒、意外伤害及接触发病因素,要远离毒物,减少体力活动。本病的预防措施有:避免长时间高强度运动、避免中暑、远离毒物。
日常管理
饮食
避免酗酒,注意鉴别可能发生中毒的食物。
生活习惯
结束治疗后,减少体力活动,减少肌肉负荷。
减少意外伤害,如外伤、毒虫叮咬。
避免接触发病因素。
日常监测
如因遗传病等导致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需要及时进行日常生活的监测,避免再次出现相同症状。
预防
剧烈运动后要多喝水。
中暑时,脱掉多余的衣服,并将身体浸入冷水中。
平时不运动的人,要避免高强度的突然运动,剧烈运动后应该大量喝电解质水,遵医嘱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远离毒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